而地球以壹定的速度繞太陽做近似圓周運動,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離心效應可以抵抗太陽的引力,從而避免墜落在太陽表面。這樣,地球似乎“懸浮”在宇宙中。同樣的道理,衛星和月球以壹定的速度繞地球運行,也可以避免被地球引力拖向地面。
此外,太陽系還會圍繞銀河系中心運動,以免落入銀河系中心。地球並沒有“漂浮”在宇宙中,這只是引力看不見摸不著的作用造成的錯覺。處於太陽中相當於以太陽(或地球)為定點觀測所有的行星,會有這些行星繞太陽轉而不落入太陽的原因。
就像漂浮在天空中的錯覺壹樣,其實對於行星來說,太陽的引力(幾乎)完全提供了向心力,所以行星總能自發地、持續地圍繞太陽旋轉,就像有人在拿著繩子扔球壹樣。只要牽引力還在,行星就可以壹直繞著中心旋轉,而當我們把這根繩子提供的牽引力換成太陽的引力時,行星看起來就像是懸浮在宇宙中壹樣。
:地球簡介:
1.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壹,在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中排名第三。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裏。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距今40-46億年。它有壹顆天然衛星——月球,形成壹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它起源於46億年前的原始太陽星雲。
2.地球赤道半徑為6378.137km,極半徑為6356.752km,平均半徑約為6371km,赤道周長約為40076km,是壹個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橢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裏,其中71%是海洋,29%是陸地。從太空看,地球看起來是藍色的。
3.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唯壹已知有生命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數百萬生物的家園。?
4.46億年前,地球誕生了。地球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地球球體形成期,其時限約在4600 ~ 4200ma前。46億年前誕生時的地球,和21世紀的地球有很大的不同。根據科學家的推斷,地球形成之初,是由熾熱的液態物質(主要是巖漿)組成的熱球。
5.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表面的溫度不斷下降,固體核心逐漸形成。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巖石等。)漂浮在地球表面,從而形成了表面主要由巖石構成的地球。
6.第二階段為太古代和元古代。其時限為4200-543Ma。地球不斷釋放能量,高溫巖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原始大氣。隨著原始大氣中水汽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水汽凝結成小水滴,然後匯聚成雨水,落到地表。就這樣,原始海洋形成了。
7.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限為543Ma至今。顯生宙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但在此期間,生物繁盛,地質演化非常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此外,地質體分布於世界各地,保存廣泛,使得對其進行很好的觀察和研究成為可能,成為地質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奠定了地質學的基礎理論和知識。
8.人類科學家已經能夠重建關於地球過去的信息。太陽系中的物質起源於45.672億60萬年前,大約在45.4億年前(誤差約為65,438+0%),地球和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開始在太陽星雲中形成,太陽形成後留下的氣體和塵埃。
9.1到2000萬年後,地球基本成型。從最初的熔融狀態,地球外層冷卻凝固成固體地殼,水開始在大氣中積累。月球形成較晚,約45.3億年前。壹個體積相當於火星、質量約為地球65,438+00%的天體(通常稱為忒伊亞)與地球發生了致命碰撞。
10.這個天體的壹部分質量與地球結合,壹部分濺入太空,足夠的物質進入軌道形成月球。釋放的氣體和火山活動產生原始大氣,小行星、較大的原行星、彗星和海王星外天體攜帶的水增加了地球的含水量,冷凝水產生了海洋。
11.新形成的太陽的光度只有太陽的70%,但有證據表明早期的海洋仍然是液態的,這被稱為弱年輕太陽悖論。溫室效應和更高的太陽活動相結合,提高了地球表面的溫度,阻止了海洋的凝結。提出大陸增長的理論主要有兩種:到近代的穩定增長和早期歷史的快速增長。研究表明,第二種理論更有可能,即早期地殼快速增長,隨後是長期穩定的大陸地區。
12.在時間尺度上的最後幾億年裏,地表不斷重塑自己,大陸不斷形成和分裂。偶爾會在地表遷移的大陸中形成超大陸。大約在7.5億年前,已知最早的超大陸羅迪尼亞開始分裂,後來在6億年至5.4億年前合並為泛古陸,最後是654.38+8億年前形成的大陸。
參考:百度百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