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的萬裏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象征。它凝聚了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其悠久的歷史、龐大的工程和宏偉的精神而聞名於世。人們很早就把它與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和聖?索非亞教堂被譽為世界奇跡。
長城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2000多年,總長5000多萬米。我們今天所指的萬裏長城,大多是指明代修建的長城,西起中國甘肅嘉峪關,東至中國東北遼寧鴨綠江,全長635萬米。它像壹條矯健的巨龍,穿越高山、懸崖、草原、沙漠,在山頂、黃河對岸、渤海之濱起伏。古今中外去過長城的人都驚嘆於它的雄偉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意誌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全人類的驕傲。
長城(英文名:The Great Wall)於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選擇標準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200-001)。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公元前220年左右,統壹全國的秦始皇將早先修建的壹些斷斷續續的防禦工事連成壹個完整的防禦體系,抵禦來自北方的侵略。到了明朝(公元1368 ~ 1644),繼續施工,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的文化和藝術價值與其歷史和戰略重要性不相上下。
對長城的理解和評價
萬裏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象征,是世界上偉大的古代建築奇跡之壹。
雄偉的萬裏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象征。它凝聚了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其悠久的歷史、龐大的工程和宏偉的精神而聞名於世。人們很早就把它與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和聖?索非亞教堂被譽為世界奇跡。
長城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2000多年,總長5000多萬米。我們今天所指的萬裏長城,大多是指明代修建的長城,西起中國甘肅嘉峪關,東至中國東北遼寧鴨綠江,全長635萬米。它像壹條矯健的巨龍,穿越高山、懸崖、草原、沙漠,在山頂、黃河對岸、渤海之濱起伏。古今中外去過長城的人都驚嘆於它的雄偉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意誌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全人類的驕傲。
在我們看來,首先要承認中國古代萬裏長城是人類建築和軍事史上的奇跡。在極其落後的生產條件下,我們的先輩用相對原始的工具完成了極其艱巨復雜的長城建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的聰明和毅力應該得到肯定。其次,需要註意的是,雖然修建長城的直接原因是軍事,但其深層次原因是文化和經濟。在他們高大的身軀上,不僅清晰地反映了建設者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反映了人們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許多時代的社會風貌和人文信息。在這種情況下,要註意區分長城歷史作用的主流和支流,避免簡單化和片面性的傾向。不可否認,有些人確實想把長城變成所謂的“胡漢天塹”,表現出非常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我們認為,長城的修建不是由中國古代任何壹個或幾個統治者的個人意誌決定的。歸根結底,長城的修建受到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社會經濟類型和民族關系發展的制約。就某壹歷史時期修建長城的具體而直接的目的而言,當然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但其側重點並不壹致。有的是為擴張領土的需要服務的,如漢武帝的河西長城;有些是為了炫耀他們的力量,如楊迪建造的長城,但更多的重點放在防禦上。我們也應該看到,長城在歷史上所發揮的客觀作用,在很多方面突破了長城建設者原有的主觀願望和單壹功能,因此具有很多積極作用。
長城是保護中原農業文明和和平生產環境的屏障。本質上,長城只是在“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人”的戰略思想指導下的壹種戰略防禦措施。這是修建長城最直接最明顯的作用,其巨大的軍事效應壹直是古代社會最基本的功能。兩千多年來,圍繞城墻的攻防戰構成了古代軍事活動的主要內容,壹系列守城的戰略戰術體系也應運而生。縱觀長城的修建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為軍事防禦工程,長城的目的是盡可能地預防和避免戰爭,從而為人們獲得穩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最重要的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南遷。
然而,我們不否認長城在軍事上的作用不是無限的。物質基礎,交戰雙方的實力對比,官兵的素質裝備,戰略戰術的運用,更重要的是戰爭的性質,正義與非正義,是否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等等。,都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但總的來說,我們應該在中國歷代用將用兵得當的前提下,充分肯定長城在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方面不可替代的防禦價值。
長城是民族融合的紐帶。長城不僅起到了保衛和促進北方經濟發展的作用,而且在封建文明的基礎上促進了漢族和北方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對我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