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南鄭州壹大學生因無力償還數十萬網貸跳樓自殺。這是校園網貸的壹個極端案例。悲劇背後,瘋狂的校園“網貸”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從2014開始,大學生網貸這個龐大的群體開始“跑馬圈地”,“XX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現如今,校園網貸到底有多火?學生們將如何花費借來的錢?不同貸款平臺的審核是否存在疏漏?據說“月息低至0.99%,最高貸款5萬,5秒可還”。真的是這樣沒有門檻的“低利率”嗎?對此,北京青年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現象
個別校園貸平臺申請人已經超過75萬。
大部分報名者來自三本院校和高職院校。
方明(化名)是某著名工科院校的大三學生。他通常對電子產品很著迷。去年6月,他在某著名電商平臺開始了個人貸款支付業務,還有兩筆大學生網貸,加起來有2.5萬元。畢業時,方明“購買”了壹部蘋果手機和壹臺筆記本電腦,他成了“月光族”。“每月需要還款1.370元,學校發的生活補助是1.500元,基本只夠分期。畢業後找父母不合適,找點兼職吧。”方明自嘲道:“再買就要挑手了!”
多位隨機采訪的同學坦言,身邊有使用“網貸”的同學,“像是在某個時間不知不覺間流行起來的”。北青報記者搜索了名校貸平臺的官網頁面。平臺申請人數已超75萬,舉報某校同學申請貸款,貸款金額1,000元至2萬元不等。北青報記者還註意到,滾動院校多為地方三本院校和高職院校。
高學歷人群、消費娛樂需求旺盛、信貸消費意願強烈,都成為眾多互聯網金融公司瞄準高校市場這塊“大蛋糕”的原因。大三學生譚薇(化名)也是“校園網貸”的常客,但與方明的“電子產品人才”不同,“我找平臺貸款主要是為了創業的資金周轉。壹般男生借錢買數碼產品,女生更喜歡買化妝品和旅遊。我們創業花的錢不是幾萬。肯定是不可能從銀行貸款的。這些平臺都是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的。我壹次借了1.9萬。幸運的是,我們的合作夥伴不太擔心資金問題。這錢是小菜壹碟。”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對全國252所高校近5萬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撰寫了《中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查報告》。調查顯示,8.77%的大學生在彌補資金不足時會使用貸款獲取資金,其中網貸幾乎占到壹半。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學生網貸渠道大致有三種:壹種是簡單的P2P貸款平臺,如名校貸、我來貸等;二是學生分期購物,比如趣味分期;三是JD.COM、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提供的信貸業務。
調查
北青報記者就日益失控的校園貸平臺如何操作並壹步步鎖定大學生展開調查。
第壹步
金融平臺招聘學生幹部推
拉同學裝機器,月入5000。
這些遍地開花的校園貸是如何推廣的?
“我的同學就是我的客戶。”在北京某高校就讀的學生王安(化名)壹直是學院學生會幹部。去年,他成為互聯網金融公司放貸的校園代理,加入了“二維碼”銷售隊伍。“去年下學期,公司舉辦了壹場校園推,提高APP '裝機量',那段時間也是從事這份兼職最賺錢的時候。"
王安說,公司要求用戶下載APP後填寫姓名、手機和身份證號。如果用戶選擇綁定銀行卡,每單可以獲得40元的傭金。如果他們選擇留照片不綁定卡,每單可以獲得30元的提成。“這些收入可以按天結算。身邊有同學壹天賺5000。為了多賺錢,我們還去宿舍‘刷樓’,綁同學朋友,鼓勵大家借錢,還做了壹個貸款單子的提成,除了安裝也算。”
第二步
沒有視頻信號
有些網貸只需要壹張學生證就可以辦理。
據此前媒體報道,河南大學生編造借口獲取班上近30名學生的個人信息和家庭信息,並成功從多個平臺獲得貸款。其中負債最多的壹個達到了11萬元。死者的室友說,網上很多和他有關的借條都不是他本人簽字拍照的,但最後都被成功受理了。時至今日,校園網平臺上“最快3分鐘審核,次日放款”“只需提供學生證”等廣告依然鋪天蓋地。
壹位校園貸平臺的技術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我的貸款並不是都能過,這個平臺的風控並不嚴格。據我所知,壹些技術差、實力弱的公司不需要視頻網簽和人臉識別技術,很容易導致審核問題,客戶的身份信息被他人冒用。”
北青報記者嘗試向另壹家校園P2P平臺APP借款。在填寫貸款資格時,除了填寫包括個人學籍、家人朋友聯系電話等信息,在線上傳身份證、學生證照片,平臺無需線下面對面、視頻審核即可完成貸款流程。“有些公司為了吸引顧客,會主動放水。”這位技術人員補充說,“去年,當市場迅速擴張時,壹些公司壹個月的放貸量突破了230億元。”同行業混合競爭加劇。壹些平臺為了拓展業務,降低申請門檻,審核不嚴,以至於學生個人信息被冒用。
采訪中,也有主要依靠線上渠道完成授信的貸款平臺。在填寫了多項個人信息材料後,他們主要通過遠程視頻等渠道確認信息。即便如此,還是出現了平臺審核人員與借款人串通,冒用他人信息騙取貸款的情況。“純線上業務不是特別好做,也不安全。大公司通常強調嚴格審核,建議大家量力而行,少借。這是對客戶負責,也是對公司負責。”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從業者坦言。
第三步
鼓勵大學生提前借錢消費。
甚至推大學生分期購物節。
那麽,大學生用這些平臺借的錢做什麽呢?北青報記者下載了某校園網貸平臺的APP。申請貸款時,系統自動顯示貸款用途選項:消費購物、應急周轉、培訓幫扶、旅遊、微創業、就業準備等。在電腦端官網上,披露了壹些剛剛成功的助學貸款的金額和原因:“借6800元,24期,給女朋友買iphone6萬元,36期,畢業後自己創業”。
因欠網貸而自殺的河南大學生,後來被媒體證實,之所以欠下60多萬,是因為同學們網貸賭博。公開資料顯示,學生各種貸款需求平臺均得到滿足。那麽,平臺會追蹤借款後的資金流向嗎?北青報記者帶著疑問撥通了該平臺客服的電話。工作人員說:“錢花在哪裏了?我們沒有辦法監控和驗證它。妳在系統選項裏填什麽?我們將默認這壹點。”
幾個跟進的大學生說,網貸用戶借錢大多是娛樂消費,比如旅遊、買大件、化妝品、衣服。在大學生常用的分期網站“分期樂”中,這個網站不僅列出了種類繁多的商品,還打出了“免息,直降5億”的誘人字眼。據網站介紹,9月1日2065438推出活動營銷欄目,推出“第壹屆全國大學生分期購物節”。21小時內訂單金額突破1億元。此外,網站還特別開辟了熱門端遊優惠券的分期付款,頁面顯示限時搶購的滿減電子優惠券當天就被搶光。
內存儲器
曾經風靡壹時的大學生信用卡被“叫停”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6-03-24。目前的購房政策請參考實際情況。)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