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書院:中國古代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麽?

書院:中國古代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麽?

古代書院的“壹把手”不叫“院長”,叫“山長”、“洞主”。這是因為古代書院多建在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的山上,喜歡與道觀、寺廟為鄰。宋代以後,書院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學術聖地。成就該學院崇高地位的是其辦學理念。

書院的辦學理念和模式與官學完全不同,沒有門戶,完全開放,講課自由。學生的培養目標不是政治精英,而是學術精英。書院刻意與官學保持壹定距離,教授保持獨立的學術道德,學生尊重獨立的自學精神。

學院實行“山長負責制”。山區領導相當於今天的大學校長。雖然沒有行政級別,但是山領導有絕對的權力和權威。他們不僅是學院的最高行政領導,也是首席教學督導和“學科帶頭人”。

單暢始終把教學放在第壹位,參與壹線教學。如程顥、程頤、司馬光、範仲淹、朱、張騫等著名儒學大師,在主持書院日常教學時,都親臨課堂給學生授課。

在日常教學中,單暢的授課壹般在每月的1、3、6、8日進行。壹般每個月在書院有三次課考,從演講到閱卷都是由山頭負責出題。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創辦的明道建康書院(今南靖)規定:“每旬山長入堂,集教職員講學,簽課,復課,三日、八日講學,初壹、六日講學,記於講學本上。壹個月三節課,前期疑惑,中期疑惑,後期生涯。”

北宋教育家範仲淹在應天書院任教時“勤政恭敬,身先士卒”。據《範文正公集·言行錄》記載,範仲淹“必自為之,欲知其難而意也,必使學者以為是法也。”

給學生壹篇測試作文,自己先做壹篇。這能不受學生歡迎嗎?範仲淹聲名遠播,“四方言從士。”

大學入學無門檻,無戶籍限制。

明代文昌書院的學生“不得不在沒有壹堆學生的情況下入院”

古代書院最大的特點之壹就是平民教育情懷。即使元明清很多書院都改成了“官營”,但這種感覺並沒有改變。

自誕生以來,該學院壹直向下層階級和民間學者開放。大學入學沒有門檻,沒有戶籍限制。只要對學業感興趣,不論貧富,不論地域,都可以入學,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比如四川文昌書院(文昌書院)的《招生簡章》中有這樣壹句話:“凡生嬰兒不束者,均須入院,按月上課。捐個誠信賞,做個教育素材,公家沒課。”

“大公爵,無課”壹直是書院的辦學原則,也是“有教無類”辦學理念的升華。雖然沒有入學門檻,但還是有壹些入學要求的。因為報名人數多,“招生標準”也很嚴格,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質都比較高。綜合素質測試考核,包括學業,僅僅是學習好是不夠的。如白鹿洞書院曾要求報考者為舉人,朱“招入書院”即是明證。

古代書院招生指標由各書院根據自身教育實力而定,數量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除了招收考試成績優秀的“普通生”,還會招收稍遜壹籌的“加試生”。附加學生也寫“未成年學生”。比如安徽阜陽的聚星書院,清朝光年間,每年招生名額(名額)是主課20人,副課20人。

老師對招生有最終決定權。比如白鹿洞的《洞學表》有這樣壹條規定,“從今以後,動於公職者,當慎其所擇。旅行結束後,能被洞主拒絕的都會被拒絕,老板也不用刮他們的權利。四面八方有誌之士,聽其畢業。”

可見如今官方推薦的學生和有領導介紹信的護生並不受學院歡迎。即使進了學校,如果班主任(洞穴老師)考後覺得不好,還是會被辭退,領導(老板)也不能幹涉。

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學田”

在元代,明道書院的學生每人每月給5元“油錢”。

在古代,除了官方的資助之外,書院的辦學經費主要依靠民間的集資、捐贈、創收和書院的自籌,其中“學田”的收入是書院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每個學院都會盡力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很多時候,學生在學院學習,不僅沒有學費,而且“食宿全包”。比如文昌學院,學生“不用捆,都得進醫院。”此外,書院“欲設書屋,以膏火,吸引學生學習,廣修。”

所謂“糊火”,就是學生在學習期間的花費。古人俗稱之為“培養學者的成本”。“藥膏火”本來是用來幫助困難學生的,但在實際使用中已經廣為流傳,學生和徒弟都有份。或者給錢,或者給糧,或者既給錢又給糧。

“燒錢”的補貼水平因代、因學院而異。以建康(今南京)明道學院為例。元朝到正念期間,此時改為官營書院,每個學生每月給5元零花錢。5滲透率是5000篇。當時在書院打雜,壹個月才掙300文。當學生比打工掙錢多。此外,每個學生每天還有“2.5升大米”的口糧。

清道光年間,安徽阜陽聚星書院正式生每月捐1,200文,次生收500文。童生有1000篇主課文章,500篇副課文章。如果副學士和副學士課程的學生住院,每個學生每月將另外獲得3桶小麥。

由於辦學經費有限,壹些書院無法完全覆蓋學生的食宿費,也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免費餐食。壹般來說,古代書院沒有“考試費”、“材料費”等常見的學雜費。

成績優秀可以頒發“獎金”和“獎金”

清代周琦書院考試前四名,各得“漿糊火生財二串文”

古代書院大多希望培養的學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才,所以對學生的要求極其嚴格。作息時間上,不分冬夏,早上五點上課,五點半兩節,六點三節。

為了讓學生能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書院還設有獎勵制度。獎勵形式多種多樣,既有精神鼓勵,也有物質刺激,比如月班獎勵、積分升級等。還有所謂的“獎金”和相當於現代獎學金的“獎金”。

每月班級獎勵是根據每次考試的成績,在考試結束後兌現。比如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延平知府陳密在南平城南九峰山腳下。仿照白鹿洞書院而建的延平書院,設立了“賞金”。書院規定壹個月三節課,課本分不同的內容,包括經典、理論、謀略。“課本書等著被發現,最好的是要獎勵的。”

獎勵學生似乎是清代書院中規定最明確的,標準也較高,這可能與清代書院的“官學”有直接關系。各書院把火災的錢換成“獎金”,用“彩票”領取。

據清代周琦學派的記載,同治年間湖北周琦書院的獎勵標準是:學生參加相當於今天教育局或考試院組織的考試(官科),每個學生考四個超分,每個學生作兩串卷子;特級學生12,每人200字壹串。文人每班取8卷,用膏火串成400篇;中卷20個學生,每人用糊和火做壹串文章。

除了學院應該給奶油火,鮮花紅外線,教育當局還將“考慮給獎金”,以示鼓勵。

張之洞清朝在湖北當政治生時,在湖北武昌建立的靜心書院在考試期間出版了優秀作文集,先後出版了《靜心書院集》和《靜心書院續》。這種“榮譽獎”比獎金還刺激,而且管用。

朱在嶽麓書院

寫“忠、孝、誠”

獎懲分明的試卷被“浮票”收走

清代丹陽書院“抄同”,“罰糊火壹月”

賞罰分明是古代書院的基本學習規則之壹。在書院裏不好好學習,不約束自己言行的同學也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清代湖北貴州丹陽書院規定:“出校門的高級督學有子女,不勤學者有理;若其不從,必知山長而罰之。”

清代周琦書院的學規也明確要求,學生在長課期間,曠課壹次,扣600元;特殊班曠課壹次,扣400條;識字的男生第壹冊逃課會被扣400篇,中冊逃課會被扣300篇,然後如果有文字記載或者完全相同的會全部被扣。

學生在書院的學習成績是動態的,實行“積分制”,有“漲跌”。即使是錄取時的優秀生,所謂的“正式生”,如果缺課,考試成績不能保持在前列,也可能淪為“加分生”。

清代周俊南洋公學規定,興衰由缺考人數和考試水平決定。如果班裏的學生壹次都不應該上課,就要停發壹月膏火;兩次不上課者,降級加課。連續三次不參加主課考試,將降為附課以內,連續三次不參加附課考試,可升主課。降級的同時,它的錢也會降到標準,甚至沒有。

古代書院的考試紀律非常嚴格,試卷以“浮票”的方式收集,並進行編號。在考試中作弊和剽竊的學生將受到懲罰。清代貴州丹陽書院規定:“抄同、缺項作文,次日交卷者,不列名,第壹次未列名者,罰壹個月;又壹次沒有列出來,又降了壹個額外的類。冒名頂替者被醫院開除了。”

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壹致,古代書院的德育也先於智育。當然,由於封建社會的局限性,古代的道德教育大多是忠孝節用。如果妳“不道德”,後果會很嚴重。輕者嚴懲,重者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