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智障學生生活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智障學生生活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空間形式與量的關系的科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索客觀世界的規律,為人們處理數據、分析數據、交流信息提供簡單的手段。數學因其廣泛的應用,越來越被世人視為壹種普遍適用且有效的生活必備工具。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生存能力的發展。既要考慮數學課程本身的特點,又要遵循智障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數學的規律,強調學生要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中體驗數學的應用過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認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思維能力和行為習慣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智障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還表現出以下特點:智障學生尤其是輕度智障學生在學習中具有壹定的遷移能力,但大多數智障學生在高技能學習中遷移能力較差;學習興趣較低,學習動機水平較低;學習需求不占優勢;智障學生的需求主要是低層次的需求,主要是滿足生理需求。

因此,數學是弱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智障學生數學教學的目的是為智障學生打好基礎,使他們學會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實用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著眼於智障學生現在和將來適應社會生活、獨立生活的需要,對最大限度地開發其潛能具有重要意義。

遵循智障學生數學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四大原則,對智障學生數學教學進行了以下研究和探索:

第壹,運用生活化教學法,讓生活問題走進弱智學校的數學課堂。

新課標提出:“讓所有學生都學會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數學。由於智力低下,思維不靈活,智障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據技能時,通常需要更直接的經驗、更具體的內容和更深刻的體會,才能實現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針對智障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應緊密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知識進行教學,讓學生學有所用。

因此,弱智學校的課程對數學教學的要求是能夠應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壹些簡單問題。無論是智障學校還是普通學校,都非常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熟悉的生活場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認識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化教學方法主要有:(1)結合生活實際,合理組織教材,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設計壹系列數學問題和活動,將知識中缺乏生活氣息的學科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生活中,發現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提高用數學思想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理解10以內的數字”的教學中,老師們根據智障學生的特點進行了“動態教學”,比如“理解數字5”,用課件展示

第二,個別化教學模式與移位教學模式相結合,促進了智障學生的發展。

每個孩子都有鮮明獨特的個人特點、興趣、能力和學習需求,特殊兒童也不例外。壹般情況下,智障學校也和普通中小學壹樣采用班級授課制,學生按年齡分班。而班級教學強調團結,要求急行軍,很難適應智障學生的個體差異,很難充分照顧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很難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探索性。智障學生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並不壹致。同齡的智障學生由於智商不同,心理年齡也不同,同類學生的缺陷也不同。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使智障學生健康成長,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教育制度的設計和教育計劃的實施應充分考慮這壹特點和需要,重點關註特殊兒童對教育的需求。因此,為了滿足智障學生個性化教學的需要,可以采用走班制的教學模式。

為了真正有效地培養智障學生,應該考慮如何分班,如何針對不同的班級組織設計教學內容。

輪班教學制的班級安排主要有兩個原則:(1)充分考慮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的特點。教學有效運行的基礎是充分考慮受教育對象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特征。根據智障學校學生的生理年齡通常為7-18歲,但其心理年齡只能達到8-10歲正常兒童的特征,在走班制教學中,通常將學生按生理年齡分為三個階段:低階段(7-18歲)和中階段(165438+)。在領域目標的實現中,要根據生理年齡和相應的心理特點選擇內容,並運用相關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來實施。(2)基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大綱中,技能根據其發展的難易程度分為低、中、高三個階段。然而,事實上,有壹些學生只掌握了中班的低級技能。同壹個班的中學生差異很大,認知水平明顯不同。在講授某壹內容時,很難“面向全部”,也未能體現“以人為本”。因此,需要按照壹定的評價方法,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然後在此基礎上分為低年級(1-3年級)、中年級(4-6年級)、高年級(7-9年級)三個教學階段。

分班後根據不同年級組織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1)對於低年級學生,采用綜合主題教育,寓教於樂。針對低年級學生思維分散、註意力不穩定的實際,在輪班制低年級學生教學中采用“單元綜合主題教育”的方法,在因材施教中滲透遊戲教學,讓學生在自然愉悅的狀態下學習訓練,充分挖掘潛能,有效彌補身心缺陷,讓每壹個學生在自身基礎上成長壯大。(2)對於中學生,創設情境,實現“教學與生活零距離”。現實世界是數學學習的豐富源泉,智能下的學生應該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沒有智力下的學生所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經驗的教學內容,學生就無法體會數學的價值和意義。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在構建輪班制的中學數學課程時,應該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體驗生活。(3)對於高年級學生,將課堂數學改為社會數學。數學教學只有建立在真實的社會和自然情境中,才能被賦予具體的意義,顯示出應有的價值。大四智障學生,年齡壹般在15到18之間,即將融入社會。因此,在高年級的走班制教學中,要更加註重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