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好人榜”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精神文明建設事關全社會、事關每個人,它的發展離不開形式的創新。要結合當地文化生活實際,充分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與城鄉歷史文明相銜接,融入人民群眾日常工作生活。在社區、鄉村,“好人好事清單”雖小,但離群眾、生活很近,積少成多。當“善行義舉榜”遍布城鄉,就是壹種巨大的聲勢,日積月累,能有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比較”應該是良性循環,而不是為了比較而比較。善行應該發自內心。如果他願意做壹件事,他壹定會全身心投入。要是別人也這樣,我也該有這樣的心態,實在不可取。
在傳統的道德觀中,做好事不留名是美好的。相反,醜惡的東西傳之千裏,善行卻被我們“無知”,無從查起,無從模仿。山東的好人好事清單標新立異,就是要把好人好事貼出來,把好人好事宣傳出去,讓社會學習效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經濟社會創造了物質輝煌,精神文明卻沒有同步進步。社會如此浮躁,我們再也不能停下來靜靜地聽壹首歌,喝壹杯茶,或者看壹本書。我們顛倒了生活和工作的順序,甚至有點迷茫。比如相親,我們總是先看車和房子,還有家庭情況。看來這是以後生活的保障,否則愛情就無從談起了。當我們用物質來衡量壹切事物的價值時,社會價值觀就被扭曲了。“各人掃自己的雪,不在乎別人的瓦。“我沒時間關心它,也不想關心它,因為它與我無關。什麽心態!突然很懷念“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好世界,也許只是在夢裏吧。當我們壹直在抱怨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應該趕緊停下來,仔細看看這個世界。其實也沒那麽差。
榜樣的力量讓美麗重現。古人說“中舉”是“榜上有名”,“榜”的魅力無窮,所以我們爭相“榜”,因為能入榜是壹種榮譽和成就,人們會仰望它。山東的“好人榜”就是利用了榜單的這種激勵功能,讓做好事成為壹種榮譽。善行榜引領競爭之風,讓德與美成為時代風尚。我們不比別人多花錢,這不僅困於經濟實力,也是文明社會的恥辱。但是,有些事情是可以和別人比的,比如做好事。我們應該改變舊的傳統,讓“好事”出去,開開心心,讓做好事的人丟臉。為什麽不呢?中國人的攀比作風壹直被外人所不齒。但如果比較誰更優秀,努力做好事,這種比較方法應該大力提倡。
“好人榜”是壹個風向標,教人向善,弘揚正能量。壹個榜單的道德引領作用有多大?妳不妨遊覽山東各地。很多地方因為這個名單,社區變得無比親切,村莊變得熱鬧,鄰裏關系變得和諧。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它就像壹個道德風向標,不斷消解社會的冷漠怨恨,引導人們用善行沖淡“糾結”和“懷疑”,堅定地熱愛這個社會。農村道德需要創新,既要為農村道德建設註入現代文明的元素,又要使新鄉村文明符合現代社會的基本規範。
重慶市雲陽縣南溪鎮南陽村建起了第壹個道德檔案。南陽村通過村民大會選舉產生9人民風評議組,負責評定村民道德之星,管理村民道德事務,真實記錄村民道德及家庭、個人基本信息。同時,南陽村還將愛國守法之星、勤勞致富之星、真誠守信之星、家庭和諧之星等八顆星作為道德評價標準,形成了村民自己的“道德檔案”。“道德檔案”由專人動態管理,當地群眾進行民主評議,形成量化指標輸入電腦上網。年底,村委會和民風評議組根據“道德檔案”的記載,提出由群眾授予南陽村“十佳道德公民”、“十佳信用文明戶”等道德模範稱號,並將此上報銀行、公安、國土社保等單位和部門,作為農民今後辦理各項手續、享受各項優惠政策的參考。
山西省芮城縣谷瑋鎮西關村以村務民主管理為抓手,形成了壹套獨特的道德文化體系。定期召開黨代會、村民代表會,村委會、居民小組所有集體事務采取集中投票方式處理。“戶代表制”和“投票制”的實施將增強村民的民主參與意識,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參與村務管理。讓“民主”當家作主,形成孝、互助、節儉等各具特色的道德文化體系。
2010在北京某民間組織的幫助下,重慶巫溪縣楊橋村建立了“樂和之家”,正式引入了“樂和”的概念。村黨支部書記呂祖珍說,由全體村民推選代表組成壹個集服務、公益、互助為壹體的群眾組織——樂活互助會,讓樂活代表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在生產生活中互相幫助。這是楊橋村“樂和家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楊橋村還建立了“村支部兩委牽頭,樂和互助會配合,專業社會組織和幫扶單位助推”等多方治理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討論決定村裏的重大事項,讓群眾真正成為村莊管理的主人。用“和”的實踐釀造村民的幸福。
在廣西南部中越邊境的崇左市大新縣,“鄉村道德講堂”正在孜孜不倦地傳播正能量。學院開設涉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教育等課程,引導群眾積小善為大善,自覺成為道德傳播者和踐行者。這些道德講堂不斷深入農村田間地頭開展活動,宣講當地道德先進人物的故事,推動先進道德理念入腦入心、外化於行,傳遞和塑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通過道德講堂做好公民道德建設,不在於規模大,而在於群眾的普及,在於群眾的自覺參與。由道德模範、身邊好人、駐村指導員組成的“平民教授”團隊,通過“身邊人講自己的事,身邊人講自己的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講述家庭幸福、鄰裏相處之道,讓群眾在參與中認可、接受、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