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山:我讀了林崇德的口述歷史。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4,447-448。龔,許,劉華山:英語句法意識、閱讀理解監控與背景信息利用的關系。心理學探索,2010,30(3),34-38。葉莉,劉華山:中小學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及問卷編制。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9 (4),107-111。程建偉,劉華山:中小學生互聯網使用偏好問卷的編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0,18(5),625-627。程建偉,劉華山:中小學生網絡使用情況調查及對策。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10,15-17。程建偉,劉華山,黃國輝:中小學生信息技能的調查與對策。中國電化教育,2010,5,102-105。吳鵬、劉華山:家庭體罰的定義、心理學解釋及研究局限。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0,18(2),228-229。劉華山:國外精神衛生服務體系目標概述及其啟示。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1,66-72。劉華山:《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雜誌(臺灣省),2005年9月,第11期。沈烈榮,劉樺山:親子依戀激活的性別效應,第29屆國際心理學大會論文集,2008年7月7日。,SSCI。劉樺山:“大學生適應性量表”的編制與標準化,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論文集,北京,2004,SSCI。劉樺山:中小學生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第28屆國際心理學會議論文集,2004年。北京,SSCI。崔晶晶,魏進,王海燕,劉華山:1例提高殘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團體咨詢。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9,17 (11),1405-1407。鄭,,劉華山:大學生成就目標定向完美主義與學業自我設限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9,17(5),588-590。龔、劉華山、郭永玉、顧傳華:基於建構主義的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嘗試。高等函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12),98-99。劉華山:高中生自尊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年5月,4月3日-4月7日。程建偉、劉華山:現實療法及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7月,6月3日-6月5日。程建偉和劉華山:中國文化對心理咨詢過程的影響。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1 (1),79-81。程建偉,劉華山,梁曉燕:大學生考試焦慮的團體輔導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14 (3),11-113。程建偉、劉華山:互聯網使用:促進還是抑制青少年思維發展。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年5月,51-56。沈烈榮,劉華山:老年人人際控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及其隨年齡的變化。中國老年學雜誌,2007,27 (11),2215-2217。沈烈榮,劉華山,徐雲,大學生同伴依戀與心理健康的性別角色效應,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6,2008。p181-182 .沈烈榮,劉華山,徐雲,親子依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性別效應,中國行為醫學,17卷,2008年第2期。p165-167 .沈烈榮和劉華山:成人控制圈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7,15(3),255-257。葉莉,劉華山:中小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及問卷編制。心理發展和教育,2007年4月,8月至9月。、宋、劉華山、田寶:計劃行為理論在求職中的應用與評價(摘要)。中國精神衛生雜誌,2006,20 (2),118-120。劉澤文,劉華山,張建新:青年早期職業不確定感及其影響因素。心理科學,2006,29(1),198-200。、宋、劉華山:求職行為的心理學考察。心理科學進展,2006,14(4),631-635。葉莉、劉華山:問卷調查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年2月,61-64。張春梅、劉華山、郭利鋒: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綜述。醫學教育探索,2006年5月(4),381-382。劉華山:教育觀念的更新——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河南教育》,第1期,2000。劉華山。心理咨詢的專業化與有效性,河南教育,2004年3月,8-9月。劉華山。關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標準的思考。河南教育,2006年5月36-37日。劉華山: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第3期,2001。人大復印的材料,2002年5月全文轉載。劉華山:心理咨詢中的支持與挑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0年第4期。江京川劉華山:中學生成就目標定向與班級動機氛圍和學業成績的關系。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2(4),78-81。陳菊珍和劉華山:團體輔導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不良的實驗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年2月,2005年6月9日。中學生成就目標定向、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關系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年2月,56-61。江京川、劉華山:成就目標定向與學習策略和學業成績關系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4,27 (1),168-170。、周、、劉華山:責任歸因、幸災樂禍與助人意願的關系。心理科學,2004,27(1),2-4。王中傑,劉華山:校園欺淩中的欺淩者/受害者和旁觀者群體研究綜述。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1,92-96。張艾青和劉華山:人際責任推理和行為應對策略的歸因分析。心理學雜誌,2003,35(2),231-236。張艾青、劉華山:責任、情緒與助人行為的歸因結構模型。心理學雜誌,2003,35(4),535-540。張艾青,劉華山:行為責任歸因與批評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3,1-5。劉華山:維果茨基對教育心理學的貢獻。教育心理學研究,2003年3月,34-39頁。宮和劉華山:中學生閱讀理解元認知發展研究。心理科學,2003,26 (6),1129-1130。張艾青,劉華山:人際責任歸因與助人意願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4,1-5。劉華山:對心理健康概念和標準的再認識。心理科學,2001,24(4),481-482。張艾青、劉華山、劉玲玲:中學歷史教學中“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的實驗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年2月,28-32頁。鄭曉邊,劉華山: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評估與幹預。教育研究和實驗,2000年3月,4月至4月。葉莉,劉華山:教師自我效能及其對教學行為的影響。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1,50-55。劉華山:《心理健康與學校心理咨詢研究》,載《當代中國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劉華山:學生心理素質的特點與結構,教育研究與實驗,第3期,1999。劉華山:臺灣省學校心理輔導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研究,第1996期,第1期。劉華山:學校心理咨詢與高師心理學教學改革。教育研究與實驗,1996,3,39-41。何進軍、劉華山:10~14歲優差生認知策略及發展研究。心理科學,1996,19,189-195。劉華山:淺析社會變遷中的中國生育觀。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版),1996,4,32-38。劉華山:“希望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教育研究,1994,10,72-75。劉華山,龍,,蔣光榮:全國中小學生心理咨詢與教育研討會綜述。教育研究,1994,7,68-70。劉華山:論學校心理咨詢與德育的區別與聯系,人民教育,1994,第10期。劉華山:教育實驗中的控制及其設計實例。教育研究與實驗,1988,2,56-60。劉華山:關於“概念及其掌握”的思考。教育研究與實驗,1987,1,15-21。
會議論文
劉華山:心理學與和諧社會,“心理和諧與人才強國”高層論壇,天津師範大學,2010.12.16。劉華山:價值觀教育及其與科學教育的區別和聯系。新世紀價值教育和公民教育國際研討會,2000年6月,香港。劉樺山:寶頂山摩崖石刻牛郎臺:中國古代禪宗人格完善觀的圖像表現。美國心理學協會(APA)第106屆年會,8月1998,舊金山。劉樺山,周宗奎:維果茨基心理學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傳播與實踐“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新學習挑戰Nges 2005”(“新學習挑戰”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2005.11.18,日本大阪。劉華山:大學生自殺現狀及幹預對策研究,全國心理學會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主題報告,上海,2005年6月24日。劉華山:大學生應對方式與身心健康關系的研究,1997在全國心理學年會上宣讀(蘇州主編:劉華山、蔣光榮主編:輔導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1)。劉華山、程剛:《高等教育心理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劉華山主編:學校心理咨詢(劉華山),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版。劉華山主編:《大學教育心理學導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版。劉華山主編:《心理健康教育》,河南省地方教材(教師壹本,學生壹本),海鹽出版社2003-2004年出版。劉華山和郭永玉。學校教育心理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版。陳培林和劉華山合編。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學。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版。
徐紅和劉華山,編輯。教育統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版。全書23萬字,我寫第二章和第六章。主主編兼譯者劉華山主編:《教育心理學》(莫雷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劉華山撰寫第八章《品德的形成》,3萬字。劉華山主編:《同等學力心理學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壹考試大綱與指南(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簽署,我寫的是精神統計學和心理測量學,載於第5章-10。劉華山:《心理學》(黃希庭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劉華山寫了第三章和第十五章。劉華山參與:《心理學——學習與應用》(郭恒傑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版,劉華山寫了十五章。劉華山參編:《簡明心理學詞典》(黃希庭主編),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心理統計與測量部分的條目都是劉華山寫的。劉華山參與:《教育心理學》(張大鈞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修訂版,劉華山編寫第10章。劉華山參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教材》(林崇德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劉華山撰寫第八章。劉華山譯:《教育心理學》(維果茨基原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劉華山譯第18章,2009年被華中師範大學授予“桂園大師”稱號。2009年任華中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健康”優秀教學團隊組長。2004年被授予“湖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學校心理咨詢,2001編著,獲華東地區優秀圖書壹等獎,安徽省圖書獎二等獎。2001獲華中師範大學第三屆桂子山“學生研究園獎”。1997獲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3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師專獎”三等獎。1989獲“湖北省優秀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