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部地區中部地區的經濟

中部地區中部地區的經濟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區域競爭將主要體現在城市的競爭,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競爭。從全國經濟格局來看,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環渤海灣經濟區均以中心城市為代表,彰顯了區域中心城市的強大實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中部地區、東北老工業區、西部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核心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在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中部地區要實現中部崛起,必須著力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增強中心城市的創新力、輻射力和影響力,打造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點,打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形成經濟隆起帶,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第壹,從全國經濟區域格局來看,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功能

2008年,全國地級市中,GDP突破萬億元的有上海、北京,5000億元至6543.8億元的有廣州、深圳、蘇州、天津、重慶,3000億元至5000億元的有杭州、青島、無錫、佛山、寧波、武漢、成都、大連。從省份分布來看,廣東省GDP超過3000億元的城市有4個,江蘇省3個,山東省3個,浙江省2個,遼寧省2個,江西省1個。從經濟區域分布來看,長三角經濟區6個,珠三角經濟區4個,渤海灣經濟區4個,中部地區4個,西南地區2個。在這些區域中,長三角經濟區經濟最發達,實力最強。“長三角”超過3000億元的城市有6個,GDP為373654.38+09億元,平均GDP為6220億元,其中上海的包容性GDP為1369.8億元,居全國城市之首,區域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十分明顯。中部地區3個城市GDP超3000億元,3個城市GDP 9965億元,城市平均GDP 3322億元。與長三角城市相比,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尚未體現。

二、從中部六省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

隨著“實現中部崛起”國家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重點推進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成為* * *學問。

山西省計劃打造太原經濟圈。

太原經濟圈以省會太原為中心,以晉中、呂梁、陽泉、忻州為核心圈,總面積約2.5萬平方公裏。該地區公路、鐵路、航空交通體系完備,工業基礎雄厚,經濟總量占全省的40%。圍繞加快太原經濟圈建設,以“三基地四中心”為重點,以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山西省積極推進太原、榆次壹體化,加強太原與圈內城市的經濟聯系,積極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為主體、社會參與的區域合作機制,深化與周邊省市、中部地區和國內經濟區的交流合作,不斷提升太原的中心城市地位。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強對全省的服務功能,努力打造華北地區重要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集散地,不斷提升對黃河中遊經濟區的帶動力,把太原打造成為黃河中遊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2008年,太原市國內生產總值為1468億元,增長率為8.1%。抓住機遇,快速發展,是太原市的當務之急。

安徽省沿江開發,打造皖江城市帶。

皖江城市帶由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個沿江城市組成,面積5.6萬平方公裏,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萬,占全省的32.5%。皖江城市帶是中部地區距離長三角和其他沿海省份最近的城市群,城市化水平高,交通網絡密集,對外聯系便利,區域經濟外向度高。以馬(鞍山)、武(湖)、通(陵)為城市群核心區域,通過長江黃金水道,逐漸成為長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場所。安徽70%的投資來自長三角,安徽75%的農民工在長三角工作,使得皖江城市群與長三角的產業分工更加明確。壹方面,逐漸成為長三角原材料和配套產品的生產基地,強化縱向產業關聯;另壹方面,借助長三角的技術實力和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產品組裝和深加工,基於工業化產業錯位互補發展,加強橫向層面的產業關聯。2008年,馬鞍山市生產總值636億元,增長15.5%,蕪湖市生產總值749億元,增長16%,銅陵市生產總值328億元,增長16%。總體而言,三大核心城市經濟總量較小,但增速較快,顯示出較強的發展潛力。

江西省力推以南昌、九江為支點的昌九工業走廊。

昌九工業走廊北起九江,南至南昌,以南昌、九江為支點。是江西經濟發展的動脈和龍頭,是江西省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按照“高起點、高水平、多方位、開放性”的新要求,昌九工業走廊將加快昌九工業走廊和沿江工業帶建設,努力把昌九工業走廊建設成為江西省經濟繁榮、工業發達的新型城市群,中部地區具有較強國際國內競爭力的外向型經濟示範區,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東中西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

昌九工業走廊交通四通八達。除京九鐵路和長江航道外,三條國道縱橫交錯,加上走廊內的兩個機場,編織了省內“四小時經濟圈”和連接長沙、珠海、福建的“八小時經濟圈”,將昌九工業走廊建設成為特色鮮明、技術水平高、配套能力強的優勢產業密集區、城市社區密集區和開放型經濟密集區。走廊地區已成為江西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

河南省以鄭州為龍頭,大力建設中原城市群。

以河南省會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是中國七大國家城市群之壹。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共有14個縣級市,34個縣,843個鄉鎮。區域土地面積約5.87萬平方公裏,人口3950多萬,分別占全省土地總面積和人口的351%和40.2%。中原城市群區位優勢明顯,承東啟西,接南接北,是河南省經濟發展最好的區域。

“中原崛起看鄭州!”作為河南省省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龍頭,鄭州以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生態型、創新型城市為目標,不斷增強核心城市的發展力、輻射力、帶動力、創造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大力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進壹步強化樞紐城市地位,高度重視大樞紐、大金融、大物流等區域功能中心建設。不斷拓展中心城市,培育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積極發展衛星城市,逐步調整城市群內城市的規模結構、空間結構和功能分工,建設* * *資源、生態* * *建設、產業互補、特色獨特、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群,是華中城市群建設的重中之重。

在中部六省打造的經濟圈中,中原城市群的經濟總量最大。2008年,鄭州GDP 3004億元,洛陽1919億元,許昌105億元,平頂山105億元,焦作1031億元,新鄉886億元,開封。

中原經濟區(CPER)是以鄭汴都市圈為核心,以中原城市群為支撐,覆蓋河南全省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CPER位於中國中部,是中國主體功能區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地理位置重要,交通發達,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011國慶前夕,中原經濟區建設成為國家戰略。2012,11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對中原經濟區建設有了綱領性文件。鄭州、洛陽、南陽位列2014中原經濟區城市經濟綜合競爭力前三名。

戰略定位是:全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範區,全國重要經濟增長板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點和重要現代綜合交通樞紐,中華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中原經濟區覆蓋河南28個省轄市(18個地級市和10個省直管縣市)和山東、河北、安徽、山西12個地級市的3個縣區,總面積約28.9萬平方公裏,總人口約150萬人,經濟總量僅次於長三角、珠三角

湖北省以武漢市周邊的武漢都市經濟圈為重點。

武漢擴大與黃石、黃岡、鄂州、孝感、鹹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周邊城市的合作,立足都市圈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基礎設施框架,加快基礎設施銜接,促進產業合理分工,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區劃,促進區域經濟壹體化。

以武漢為核心城市,按照“壹小時距離法則”,不斷優化都市圈城鎮空間格局,積極發展中小城市,擴大城市規模。按照現代化國際城市的遠期發展目標,逐步形成三鎮功能分區明顯、衛星城拱頂、周邊城市支撐的現代化大都市基本框架。同時,優化產業布局,建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進壹步強化和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塑造現代城市格局,增強其吸引和輻射功能。

2007年6月5日至2月,國家發改委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率先突破,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體制機制正在形成,逐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08年,武漢地區生產總值3960億元,同比增長15.1%,在中部地區壹枝獨秀,引領武漢都市圈快速發展。

湖南省構建了以“長株潭”為中心的長株潭城市群。

長株潭城市群位於湖南省東北部,包括長株潭三市。沿湘江呈之字形分布,距離不到40公裏,面積2.8萬平方公裏。是湖南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2007年6月5日至2月,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同時獲批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長株潭城市群是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和長江經濟帶的結合部,區位和交通條件優越。通過資源整合和產業布局,三市建成了三個國家級開發區和兩個國家級產業基地。三個城市的基礎都比較好,聯系緊密。半小時車程內,三市都有大規模的集聚產業和集聚要素,長株潭城市群在未來發展中優勢明顯,正在逐步構建生產、生態、生活協調發展的新型城市群模式。近年來,長株潭三市經濟保持了強勁的發展態勢。地區生產總值、進出口、實際利用外資都占全省比重較大。產業發展合理,核心增長極作用十分明顯。2008年,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長沙GDP突破3000億元,增速15.1%,株洲市930億元,增速13.5%,湘潭市655億元,增速13.8%,三市增速均保持在65.438%。

中部地區在中國經濟均衡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以中心城市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實現跨區域城市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動發展,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徑。

2006年4月,中國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促進中部崛起的若幹意見》,基本確定了這壹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框架。

作為承東啟西的節點地區,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的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占全國的28%和20%以上。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國家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的中心區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專家認為,隨著中部“兩型社會”試驗區和西部成渝地區“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設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被註入了新的活力。

新建立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圍繞“兩型社會”,希望探索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避免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探索內生經濟發展道路,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內生發展模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沿著四個試驗區建立的先後順序,我們不難看出,試驗區的建立正從註重經濟發展向更加註重和諧社會的建設轉變。這也是國家近年來的大政方針。

改革試驗區壹體化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比如武漢城市圈有城際高速公路收費,跨市公共交通沒有進展,同城通信收費和統壹區號長期沒有談。這些問題除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外,還有行政區劃造成的,需要通過綜合配套改革逐步解決。

但我們更欣喜地看到,加強東西南北區域協調機構合作,形成了我國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的新突破。圍繞中部崛起戰略,中部地區正在下大力氣解決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矛盾,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形成壹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東北振興戰略實施四年來,東北發展活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加快推進,“老工業巨頭”正在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