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巧妙暗示,樹立信心
自信是壹個人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認識和充分評價,是壹種良好的心理素質。自信的孩子熱情樂觀,不怕挫折,能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達成目標。然而,目前小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極心理。先天的身體缺陷,在班級群體中的地位,同學之間的沖突,都可能讓人自卑。這種消極心理的存在,使得學生無法以正確的態度和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的缺點。這種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學生自己、家長或者老師,經常把自己的缺點和其他學生的優點相比較,而忽略了自己的優點。時間長了,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尤其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同學,覺得自己天生愚笨,努力徒勞。這種想法更讓人無法接受。所以,教師首先要轉變評價角度,擦亮眼睛,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閃光點。其次,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方式給學生巧妙的暗示,如壹個真誠的微笑,壹個關心的眼神,壹句鼓勵的話,壹個看似不經意的表揚等。,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正視自己,從兩個方面科學評價自己,讓學生明白別人有妳欣賞的優點,妳有別人沒有的優點。教師引導學生縱向比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學會正確面對失敗。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最困難的事情,幫助他們找到解決的辦法,使學生能夠克服困難,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我能行的信心。
第二,傳授方法,促進交流
蕭伯納說:“如果妳有壹個蘋果,我有壹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這些蘋果,那麽妳和我還有壹個蘋果。但如果妳有壹個想法,我有壹個想法,我們互相交換這些想法,那麽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兩個想法。”小學生的交往具有獲取信息的功能,有利於學生的社會化。通過交流,他們不僅對自己有了客觀的認識,也對別人有所了解。他們不以自我為中心,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自暴自棄。他們懂得互相學習,合作交流。有些小學生經常會遇到溝通失敗的情況。有時候他們的言行並無惡意,只是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產生矛盾和誤解。漸漸地,他們變得自卑、敏感、膽小。因此,引導學生理解交往的意義,掌握交往的方法,並積極與之交往,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老師要告訴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首先要對他人有禮貌,其次要真誠、謙虛、豁達、寬容,註意傾聽他人的意見,不要惡作劇或取笑他人。還有小學生性格孤僻,抑郁,內向,沈默寡言,不善交際。他們把自己圈在自己的小圈子裏,或者自戀,或者自我陶醉。事實上,這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對於這樣的學生,老師要善於選擇話題,啟發他們,使他們敞開心扉,願意與人交談。同時,要營造團結友愛的班級群體,用集體之愛感染他們,讓他們體驗集體生活的快樂,逐漸變得活潑開朗,盡快融入集體生活。
第三,善於疏導和培養情緒。
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各種能力的不斷提高,生理和心理的劇烈變化,成長中的小學生逐漸豐富了自己的情感體驗。但他們處於半幼稚半成熟期,情緒還不平衡不穩定,往往會滋生不良情緒和情緒。教師首先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經常與學生交流,關註學生的進步。其次,老師要讓學生知道哪些情緒和情感是好的,容易被接受,哪些情緒和情感是不好的,要加以控制和消除。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現象,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努力培養高尚的情感。教師應該耐心地幫助學生分清積極與消極、樂觀與悲觀、自尊與虛榮、驕傲與自負等之間的界限。,使他們通過合理的釋放來調節和升華自己的情緒,減少心理壓力和緊張,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心胸寬廣,寬容大度,富於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