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種獨特的現象,它是壹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
壹方面,由於教育這壹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另壹方面是因為教育本身也在不斷發展。
因此,在中外教育史上,人們對什麽是教育有不同的看法。從詞源上看,不同語言中的“教育”壹詞都與孩子的培養有關。“教”和“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中國的甲骨文中,“教”是“在甲骨文中”,左邊表示孩子在經典中形成八卦。在這裏,言行可能是基於其代表經典的規範。右邊表示孩子的言行壹定不能越軌,否則會受到懲罰(壹手拿著木棍的形式)。在甲骨文中,“育”是“孕婦”的意思,原意是女人生孩子。在先秦時期的古籍中,“教”與“教”很少壹起使用,大多只用壹個詞來討論相關問題。《學記》說:“教者,亦善救其失。”東漢許慎(58-147)所著《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更為完備:“教,上施,下效。”“教育,養育孩子,讓他們變好。”教育這個詞最初是壹起使用的。“教育”這個詞有很多含義,如管理、教學、培養、示範、學習、培養等。在西方,“教育”壹詞在英語和法語中都有,都來源於拉丁語E-ducêre,拉丁語的首字母E是“出”的意思,詞幹ducêre是“引進”的意思,所以用“教育”這個詞。即教育者引導受教育者自主發展其固有的特質。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壹個人只有接受了適當的教育,才能成為壹個人。”法國著名思想家魯君說過:“植物因栽培而形成,人因教育而形成。”“教育應該遵循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培養孩子與生俱來的觀察、思考、感受的能力。”瑞士資產階級民主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發展人的壹切自然力量和能力。”德國思想家康德認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長,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赫爾巴特還說:“教育的所有問題都可以被壹個概念所涵蓋——道德。”中西方對教育的理解存在明顯差異。我國註重“外力影響”理論,認為教育是外力對孩子的塑造。但是,他們都把教育看作是培養人的活動,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過程。對* * *的這種理解,是古今中外教育* * *同壹性的正確反映:只要人類社會存在,教育作為培養人的屬性就不會改變,也不會消失。教育是人的。
永恒的範疇。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壹方面,教育之所以必要、發生和發展,在於教育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教育似乎是人類走向和平、自由和社會公正不可或缺的王牌。”“教育不是壹把能打開實現人類所有理想之門的‘萬能鑰匙’。然而,它確實是促進更加和諧和可靠的人類發展的主要手段,通過這種手段,人類可以減少貧困、排斥、不理解、壓迫、戰爭和其他現象。”“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動物界只有生物物質最基本的反映形式,即刺激敏感性和簡單的動物心理,只有人類社會的主宰——人才有意識。而教育是在人類獨特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
社會需求不是本能需求,與動物對下壹代的愛和關懷有本質區別。因為動物對下壹代的愛和關懷是壹種純粹的繁衍後代的本能活動,這種本能活動是與生俱來的,是遺傳下來的簡單的行為刻板印象,它不存在於意識中。另壹方面,教育則不同。無論是喚起教育的需要,還是支配教育活動,都不是生物本能,而是人類社會特有的
另壹方面,通過教育傳遞經驗也是人類社會特有的。
兒童的信息主要儲存在遺傳基因中,並以遺傳的方式而非教育和學習的方式代代相傳。
動物對周圍環境的大量適應動作可以說是來自本能。
在高等動物中,除了本能,當然還有壹些“智力”活動。但這些後天的體驗恰恰是因為沒有獨特的意識和語言。
所以教育是下壹代動物無法掌握的,所以作為個體的經驗只能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失。人是不壹樣的。在人類物種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長期適應也表現在遺傳素質上,但對於人類來說,遺傳並不是傳遞經驗的主要形式。人類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積累的經驗主要是通過教育來傳遞的。人們能這樣做是因為。
人類有意識,有文字,有語言。借助語言的物質外殼,通過抽象的理性思維,人類的經驗不僅可以存在於個體意識中,而且可以存在於個體意識之外,獨立於每個個體而存在。這種外化的體驗不會因為壹個個體的死亡而消失。因此,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作為壹個具體的科學概念,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提高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身心健康、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的壹切社會活動。這種活動針對多個層面,包括兒童和成人。其組織形式多樣,從有固定組織形式的學校教育,到有或無固定組織形式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即根據壹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培養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為了培養壹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狹義的教育不是特指學校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學校教育的出現要比廣義教育晚得多。作為壹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教育的專門機構”——學校出現於奴隸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本書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這種狹義的教育。尤其是現代學校教育。二、教育的構成要素教育是由人、財、物、物所占據的空間和時間構成的社會大系統中壹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這個系統由若幹類別、層次和因素組成,它們以壹定的方式聯系在壹起,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教育(以制度化的學校教育體系為代表)作為壹個系統,是由不同層次和層次的子系統組成的:構成每個子系統的基本單位是大量的基層教育實體(即機構,如學校);每個基層教育機構相當於子系統的壹個機關,每個“機關”由各種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如教學)組成;每壹個有組織的教育活動都是由壹系列單獨的教育活動組成的。這種個別的教育活動就像人體的細胞壹樣。那麽教育的“細胞”是什麽元素呢?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1)教育者可稱為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對受教育者產生教育影響的教育者。家庭是壹個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是孩子第壹個也是最經常的教育者,是社會教育的主人和其他發揮教育作用的人員。他們都是教育家。自從學校教育產生以來,學校就是受教育者的特殊場所,學校中的教師和其他教育者都成為了學校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沒有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動,就沒有教育。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教育者以自己的活動影響和促進受教育者朝著壹定的方向和目標身心發展。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動的重要特征,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各個方面都有指導作用。(2)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受到教育影響的人。它包括在學校學習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以及接受家庭教育的兒童。也包括在各種社會教育形式中受教育影響的人。學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主要是指在學校從事學習的學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是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沒有這個要素,教育活動就無法形成。隨著教育的現代化和教育觀念的延伸,教育對象也擴大了,只要願意,可以從胎教開始,沒有任何年齡限制。可以活到老學到老,接受終身教育。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越來越離不開教育。為了學會生存和適應發展,人們不僅要接受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還要繼續接受繼續教育。教育活動是使受教育者將壹定的外部教育內容和活動內化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觀點和品質的過程。沒有受教育者的積極參與,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育活動就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受教育者壹旦獲得了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其主觀能動性就會在教育活動中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能夠積極自覺地吸收知識,進行道德修養的程度也就越來越高。(3)教育措施也叫教育材料。在教育三要素中,教育者有目的的活動和受教育者的活動要以教育措施為中介,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媒體、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組織形式和活動、教育場地和設備”。教育尺度是衡量教育發展水平的尺度。“教育媒介”是教育過程中傳播文化信息的載體,即物化的知識形態。如書籍、廣播、視頻、電影、電視、報紙和多媒體軟件等。“教育資料”是教育內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開展教育活動的同壹依據。教育者通過特定的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經過選擇加工,通過壹定的教育媒介,傳遞給受教育者。教育內容的選擇和加工是基於社會的需要、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征和接受水平、科學知識的邏輯順序和教育方法的要求。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科學技術水平和不同的教育對象,教育的具體內容也不盡相同。但對於學校教育來說,總結起來,無非就是體、智、德、美、勞的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是指實驗手段、現代電化教育手段等用於教育活動的壹切物質條件。“教育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為銜接教與學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如個別教學、班級授課制、程序教學、小組討論、講座、實驗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材料從簡單到復雜,從復雜到簡單。例如,在采用電化教育手段之前,教育活動相對簡單,但在采用了廣播、錄音錄像、電影、電視、計算機多媒體等電化教育手段之後,教育過程變得越來越復雜。同時使教育過程的復制成為可能,展現了簡化教育過程的前景。在廣播學校和電視學校,教師本身只是在錄制和拍攝的場合才是教育元素,而不再是學習場景。在使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場合,多媒體軟件的設計和編程可以不由教師承擔,在這些場合,專門的教育場地不再是教育的必要元素。可見,隨著教育過程的復雜化,教育要素也在不斷變化。我們認為,任何活動都是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但不同的活動有不同的主客體;另壹方面,不同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形成不同的活動。因此,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教育活動及其三要素的關系,關鍵在於正確理解和把握教育活動的主客體及其關系。我國對教育活動的主客體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占主導地位的觀點是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對象;教育措施(教育材料)是教育活動的手段。這種觀點顯然是片面的。我們知道,教育活動是有目的地促進學生發展的活動。學生的發展離不開老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因此,教育活動不僅是教育者的活動(教學活動),也是受教育者的活動(學習活動)。教育活動是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的結合。壹般來說,教學活動是主導活動,而學習活動是主動活動。相應地,教育者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整個教育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學習的主動主體——受教育者在整個教育活動中處於主動地位,發揮著積極作用。而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是兩個平行的主體,而是兩個處於不同位置、扮演不同角色的“復合主體”。他們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主導和主動的。對教育活動主體的新認識必然導致對教育活動客體的新看法。我們認為,教育活動中主客體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它的相對性和變化性,而不是絕對的和壹成不變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和客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扮演著雙重角色,是主體和客體的統壹體。就教育者而言,既是教學的主體,又是學習的對象。在教學活動中,教育者是主體。教學內容構成認識的對象,學生構成認識和實踐的對象。教育者處於教學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育者作為主體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而作為客體則成為學生認知和作用的對象。就教育者本身而言,也是主體我和客體我的統壹。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通過自己對教育內容和學生的理解和改造,來完善自己,發展自己,就是所謂的“教而後知難”。就受教育者而言,他首先是教學的對象,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同時也是學習、認知、發展的主體。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者和教育內容都是學習活動的對象。學生把教育者當成自己的對象,把教育內容當成自己的對象。就學生而言,學習活動是自己的活動,學生本身也必然成為活動的主體。學習的目的是改變和發展自己。因此,學習者以自己為對象。綜上所述,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教育學的研究課題之壹是探索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材料)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使三者默契配合,處於最佳的調控狀態,保證教育活動順利高效地開展,從而促進教育活動達到預期目標。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分析總結。(1)教育的本質特征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教育的本質特征。教育主要是通過語言和文字來進行的,語言和文字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具有社會性。在原始社會,教育還沒有與其他社會活動區分開來。它與最基本的社會實踐——生產勞動密切相關。自從與其他社會活動區分開來,教育就承擔了獨立的社會職能,成為致力於傳遞社會生活經驗和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最終目的是使人社會化。教育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兩種社會功能,即傳授社會生產鬥爭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壹代的成長和發展。因此,教育是促進新壹代和社會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壹。不僅是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的需要,也是社會人生產和再生產的需要。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必然有教育,教育隨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而永恒。從矛盾論的角度來看,“任何形式的運動,其內部都包含著自己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構成了壹個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雖然教育現象很復雜,教育的形式、性質、目的、內容、方法、組織形式千差萬別,但任何教育都有壹個基本點。也就是說,教育作為壹種社會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質的區別或其質的特征在於:教育是壹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育人是教育的立足點,是教育的根本價值。教育所包含和要解決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個人與社會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將社會需求轉化為受教育者的素質。或者把受教育者的素質提高到社會所要求的規範和水平。具體來說,教育就是要促進受教育者從無知到有知或者從知之不多到知之多,從不曾具備某種道德品質到具備某種道德品質,從身體虛弱到身體強壯,從知識到能力,從思維到行為習慣。簡而言之,教育就是把人類世世代代積累的文化成果轉化為受教育者個人的智慧、才能和道德,使其身心得到發展,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教育活動是壹種促進轉化的活動,這種轉化過程是促進受教育者個體社會化和個性化的過程。通過培養人,以解決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矛盾。(2)其他教育特點1。教育具有階級性,這是階級社會教育的屬性之壹。壹定的教育反映壹定的階級要求,並為之服務。教育的階級性主要體現在教育目的、制度、內容、政策乃至方法上。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利用教育來鞏固其統治地位;被統治階級也要用教育來爭取自己的利益。然而,統治階級總是牢牢地掌握著教育的領導權,並利用它來傳播統治階級的思想。教育的階級性會隨著階級的消亡而消亡。2.教育是全國性的。壹般來說是指民族傳統和特色在教育中的體現。比如,各民族的基礎教育大多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教育內容保留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傳統。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受民族心理特征的影響,如民族意識、民族自尊等。教育的民族性壹般反映了本民族適合時代發展的優秀傳統和特點,而民族文化中積累的落後、保守、愚昧的因素可以通過教育的過濾而被消除。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優秀傳統,必然有歷史沈澱。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是豐富和發展教育民族性的必要條件。3.教育是歷史性的。教育在不同的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中國傳統教育以儒家教育傳統為主流,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宗旨,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育內容。古希臘羅馬形成了不同於中國的教育傳統。這種教育傳統已經成為影響中西方教育發展趨勢的歷史遺產。中國現代學校教育的“應試教育”傾向和西方教育史上由來已久的“內生論”傾向,可以從各自的教育史中找到。這就是教育的歷史性。4.教育滯後,教育投資不能立竿見影。需要長時間的人才培養才能收到壹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教育是壹種潛在的、間接的生產力,教育成果壹般可以通過受教育者的實際生產活動轉化為直接的、物化的生產力。同時,受教育者在學習和培訓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仍然有壹個適應實際工作的過程。壹般來說,獲得教育投資的收益需要很長的時間。5.現代教育的先進性是現代教育的屬性之壹,又稱“教育第壹”。壹般來說,教育目標必須參照社會發展的要求來制定。發展教育必須優先於發展經濟。現在的教育工作是為未來的需要服務的,學生現在的學習是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因此,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服從現實的社會需求,又要從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教育的發展應該領先於經濟的發展。這樣才能為經濟發展準備人才。教育的超前規劃和優先發展,是人類自覺推動社會進步的壹種動力。綜上所述,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具有時間性、社會性、歷史性、民族性、後發性、階級社會的階級性,現代教育是先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