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西漢帝國與王國關系的文教文章

西漢帝國與王國關系的文教文章

文|獨行

1

漢朝中央非常重視對諸侯的思想說服和啟蒙認同,希望通過細致的思想教育,使諸侯安於現狀,承認王權的神聖地位,願意充當王權的屏障,與王權保持高度壹致。

“所謂‘教化’,即以王權為中心的政治制度,通過讀書、表彰、學校教育和各種祭祀儀式,將王權的價值體系註入人們的意識中,培養出符合君主政治需要的忠臣、順民。”

諸侯王初立時,天子設師輔佐王。早期的老師是王師,他的地位非常重要,責任重大。他負責輔佐和教育諸侯,使他們按照中央王權的要求成長和做事。後來,中央政府還命令王國“翔”與老師合作,並* * *承擔王侯的教育工作。

啟蒙的內容是有利於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儒家思想。劉澤華先生在《中國的君主論》中說:“儒家的聖王論壹味強調個人權威的力量對理想王國的創造和維護,其基本的政治取向是對個人政治權威的崇拜。”“等級制度是專制社會政治制度最普遍的結構形式,等級制度及其相應的理論必然把王提到金字塔形社會政治結構的頂端。”

2

儒家竭力維護與君主專制密切相關的宗法制度。因為儒家思想有那麽多強化君主專制的好處,所以成為君主教育地方諸侯的首選。

比如《漢書·軒轅六王傳》記載漢宣帝的兒子王虞年輕時通奸,導致傅坐在旁邊。後來他改過自新,打算悔過。漢元帝親自給傅湘寫了壹封信,讓他“非五經之正術,而敢為穢道之王,名震天下”。

元帝死後,劉玉到朝鮮求見學者和史籍,漢成帝就此事請教了王鳳將軍。汪峰認為“五經是聖人所作,萬物長存。王慎樂說,傅湘是儒家,什麽時候講都夠了。只關註老公的小吵小鬧斷了,小路堵了,遠方怕泥還不夠。朱益於修行者,而不愛君王。”

於是,天子采納了王鳳的建議,沒有同意劉玉的請求。傅和項* * *都承擔著教育和扶助諸侯的義務。做得不好就會被追究,可見中央對諸侯儒家教育的重視。

西漢建立之初,劉邦和他的武功集團掌管著中央政局。他們大多出身卑微,學識淺薄,對當時擁有和傳播這種文化的儒生不屑壹顧。雖然劉邦在陸賈等人的勸說下,認識到天下不能立竿見影地治理,但除了舒等少數儒生外,大部分知識分子都被排除在中央政權之外。

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說:“叔為中國禮儀,因其太俗,而眾學生定鹹,故嘆而興學。不過現在還有平定四海的戰爭,沒時間亂了。肖輝和呂後氏,都是官宦,都是有戰功的大臣。孝道頗被征討,但孝文帝在刑罰上名聲很好。說到小經,非儒,竇太後擅黃老之術,故大夫有官問,未進。”

不僅儒生命運多舛,狡猾的遊俠、英雄刺客、富商等大家也都在王權的夾擊下,與韓廷的關系異常緊張。同時,中央政府選官的政策比較單壹,任用子弟,選拔人才,很難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地方軍閥王衍詩養客之風盛行。如、文帝之子“四面招豪傑,山東說客不絕到”,河間景帝之子對上古頗有研究。“好儒,衣,望,必勝儒。山東儒學從多處傳來。”

江都伊王劉飛“力大無窮,管理宮觀,廣招四方”,淮南王常陸“聚徒謀反,扶持流寇”,其子劉安在武帝時期“積財遺郡督之奇材”;衡山王劉慈“亦有待客之心”。

地方人才豐富,中央人才匱乏的局面,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和專制非常不利。漢武帝對諸侯和官員廣納賢才的做法非常不滿。衛青曰:“自與武安為厚客,天子常咬牙。他依附於壹個士大夫,那些廣納賢才,不擇手段的人,也是百姓的把柄。人臣守法,何樂而不為!"

與此同時,梁武帝改變了任用官員的制度,開始大規模地考察和招募學者,並設置了許多科目,如德方正、德文學、孝經、明靜、蔡瑁等。朝廷引誘他們做官,勸他們發財,使大批儒生步入仕途。檢察制度是將原本完全掌握在地方郡縣、國家和官員手中的任命權部分集中,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制度。

漢武帝在位之初,“召丞相、禦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王公,以互相賜賢能,直言其人。”接著,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列侯、縣令、二千石各選賢人,各二歲進貢”,並在元光元年首次“各縣各國各獻壹份孝”。

元朔元年,以聖旨的形式頒布法令,督促執行。“沒有孝心,沒有聖旨,應該算是不敬。不老實不稱職,就免了。”,使察舉制度在漢代得以定制,吸收了大量本土人才。

除了考察制度之外,漢武帝還運用各種方法,不拘壹格地從全國各地選拔人才,如招賢納士、放逐、寫信拜官、射考等。大量掌握理學的知識分子的進入,使徹底改造縣邦並行政權成為可能。

“左官法”和“附息法”切斷了王國的人才來源渠道,基於理學的選舉對王國來說更是釜底抽薪。這些知識分子懷著重建統壹制度的共同想法,最終將基於郡縣制的統壹君主制付諸實踐。

所以《漢書》說:“漢之得者,興於此.....由於他們的成就,該系統的遺產是後代無法企及的。”漢武帝以來,人才上移的策略使中央君主更加強大,越來越多的人才向朝廷聚集,使地方諸侯國相形見絀,無法與中央朝廷的人才抗衡,從而加快了君主專制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