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數百萬青年知識分子懷揣理想和激情奔赴祖國的農村和邊疆。
40年的時光讓“老三”作為壹個特殊的名詞載入史冊;40年過去了,當年的老三代如今已霜化鬢角。面對歷史,回顧青春,他們可能會為自己可笑的天真和真誠,以及各種無法彌補的錯誤和局限感到惋惜...但沈浸在懷舊中是不夠的,會阻礙我們真正走進歷史,容易扭曲我們的記憶。
“回憶應該更多的是壹種想法,壹種感動,而不僅僅是壹種感動。”第三代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粘在壹起。他們的經歷,他們的痛苦,他們的反思,是下壹代的營養,是這壹代人獨特的人生價值。肖復興的新書《告別老三屆》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壹代已經步入退休之年的人的40年人生軌跡。
-編輯
陳和童建華是1969年上海知青。當時,陳是車隊的統計員,後來他當了機械師,最後他當了副隊長。人長得挺拔,面容清秀。我記得隊裏有個樣板戲《紅燈記》,幾乎所有人都同意李昱和演。雖然他壹再表示自己根本不會演戲,但大家還是要拉他加入戰鬥。雖然不能用上海口音唱歌,但他的長相遠比壹個胖胖臃腫的郝亮要好。當他出現在舞臺上時,人們為他鼓掌。
當時,童建華當過農場工人、機械師和辦事員。她苗條秀氣,身材特別好,高挑長腿。即使厚厚的棉襖遮住了好看的三圍,也遮不住她的自然美。而且她的性格比她更美,極其溫柔得體,帶著當時少有的書生氣。她的字和她的壹樣漂亮,壹看就知道她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她話不多,很努力,從來不怕吃苦,和上海壹些嬌滴滴的女青年大不壹樣。
如果說陳像北大荒的壹棵高大的白楊,童建華真的像壹棵美麗的白樺樹。所以兩人相愛時,大家都認為是天作之合,祝福他們。
其實愛情對於當時的童建華來說是壹種無奈的選擇。童建華從心底裏從來不想在北大荒找個對象,更別說在北大荒結婚了。她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讀書壹直是她不可動搖的希望。尤其是工農兵可以被推薦上大學的消息出來後,這種想法像黃火壹樣燃燒起來。憑她的工作態度,人緣好,當然還有她的好長相,隊裏推薦工農兵上大學,自然推薦她。誰知,政審不及格,說她父親有歷史問題,大學的大門對她無情地關上了。正是在這個時候,她把陳當成了她的對象。在人生的失敗中,愛情給了她溫暖的安慰和補償。
所有的領導都會喜歡像陳這樣的人,誠實、能幹、聽話,天生就是地道的工人。家裏和外面的順利沒有錯。所以他到了北大荒後不久就入黨了,事業也升遷了,成了當時需要什麽的典型。他就像壹張白紙,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畫出當時流行的最新最美的圖畫。這種畫面曾經讓他輝煌,卻在關鍵時刻擋住了他的去路。推薦工農兵上大學,沒有他的份,因為他是培養出來的接班人,當然要留在北大荒發揮作用。他已經有意識地打消了上大學的念頭。
1976工農兵大學生最後壹批名額,就像幹旱天的幾滴雨滴,童建華幸運地趕上了末班車的尾巴,被推薦到哈爾濱某中學學習金屬。雖然沒有考上夢想中的大學,但畢竟離開了北大荒,去上學,也算是退而求其次了。
陳為童建華送行時,百感交集,難以言表。我在北大荒7年,戀愛3年,感情融入了這片土地和我的女朋友。他當然希望她得到她想要的,但他不願意離開她。他慶幸她終於去上學了,但他無法從籠罩著他的壹時的榮耀中脫身,痛苦無處訴說。
還好,日子不算太長。壹年多後,粉碎了“四人幫”,恢復了高考制度,陳考上了哈爾濱的壹所中專。他欣喜若狂,馬上收拾東西跑到哈爾濱去見童建華。
但他們沒想到,見面讀書的喜悅還沒結束,知青回城之風馬上就刮起來了,而且越刮越猛,上海向他們招手。陳和童建華商量,他們的學生畢業後都留在哈爾濱,到時候回上海就難了。他想退學回北大荒,回上海可能更容易。然後,妳要扔掉妳能拿到的文憑。童建華支持著他,壹個人先回去,終於有了壹線曙光。讀書和回家,是當時很多身在異鄉的知青心中的兩大情結!
結果,陳和童建華又分開了。陳回到北大荒時,農場已經面目全非,知青宿舍空空蕩蕩,壹片荒涼。他知道轟轟烈烈的知青下鄉已經結束了,但直到他和童建華步入老年,他才知道這種結束會持續這麽長時間。他不知道,時代的震撼,只是被輕輕翻過的壹頁歷史,對於壹個個體來說,卻是壹生。在歷史面前,每個人都是那麽的弱小和渺小。
分居期間,陳無事可做。他所要做的就是想念他,等待上海的命令。這兩樣東西都在磨他的脾氣,天空的遼闊,大雁的南飛,草地的草搖曳,七星河的水稀薄,北方的荒野讓他想哭。
在1980,陳終於拿到了來自上海的調令。離家11年後,他回到了家,走了壹圈,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青春已向他揮手告別。
單位先派他去九江生產壹線,歷時五個月。在這五個月裏,童建華也從哈爾濱畢業了,但是回不了上海,所以先在鎮江當了老師,最後離上海近了很多。即使他們仍然想念對方,但兩個人都感到苦澀,並對未來的新生活充滿了渴望。
誰能想到,當陳五個月後回到上海時,禍不單行。因為在九江市傳染病醫院對面住了五個月,回到上海不久就感染了肝炎住進了醫院。童建華總是肚子疼,單位的醫生不給她開病假,只給她開點藥。等她躺在床上疼得打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送醫院了。第壹次手術後子宮內的腫瘤還很長,她不得不第二次手術切除子宮。起初,童建華抱怨單位的醫生耽誤了她。後來她明白了,在北大荒,又冷又潮又濕。她太年輕,工作太辛苦,她的病已經蔓延到她的身體。她已經無助多年了。
思念多年的戀人終於從北大荒回到了上海,卻遠隔千裏,躺在各自醫院的病床上,對著明月星辰,寄托著苦澀的相思。
他們於1985年春天結婚,當時陳33歲,童建華31歲。童建華熱愛並欣賞陳驍。手術和激素藥物的後遺癥已經讓她明顯胖了,不再像以前那樣苗條美麗。關鍵是切除子宮,導致她無法生育。然而,陳毅然娶了她。他只說了壹句:“我愛她。”我不再說什麽了。
然而,愛情也面臨著考驗。結婚後,他們壹直擠在陳的家裏。壹個房子,父母在前,弟弟在後,他們被擠在中間。這是上海新生活的開始。
只是這壹代人學會了吃苦而不抱怨。我們曾經自願登上了這輛轟轟烈烈的時代列車。當火車隆隆地開走時,我們不可避免地被落在後面,受了傷。所以我們吃苦不抱怨,因為我們知道抱怨不會得到人們的同情,下壹代會認為那些苦只是我們自找的。誰讓妳覺得自己真的可以壹擊三千裏?我們只能靜靜的舔舐傷口,讓傷口慢慢結痂,讓傷口在下雨天悄悄的帶給我們陣陣的隱痛。
65438到0986,童建華在報紙上看到上海市教育局和人事局聯合舉辦咨詢活動,解決兩地教師離職問題。她從鎮江趕回上海,把陳拖到現場,試圖把死馬當活馬醫。他們有幸遇到了坐在那裏值班的人事局局長。聽了他們的抱怨,他們很同情這對陷入困境的夫婦,說按照他們的情況,童建華完全可以回上海,並告訴他們,轉學手續要先報陳的母公司。陳問導演:“妳能給我們寫個條子嗎?我們找單位領導。”好心的導演給他們寫了壹張紙條。這張紙條起了作用。單位領導不洗牌,馬上給公司打電話,公司馬上向市裏匯報...他們不知道陳和童建華與市人事局局長是什麽關系。壹個復雜的問題——壹下子就簡化了。給了他們那麽多磨難,生活終於向他們微笑了。
童建華回到上海,在壹所大學的實驗室工作。她吃了很多苦,所以在工作上沒有選擇。然而,就在這時,陳的後院起火了。他弟弟要結婚了,唯壹的房子,弟弟要爭新房,最後和弟弟吵起來了。童建華被夾在中間,很尷尬,很難受。最後兩人只好搬進童建華父母家,和兩位老人住在壹起。是10平米的西房,天天曬。最討厭的就是和老人相處。老人們曾經是單位的領導,自尊心很強。陳曾經是北大荒的領軍人物,自尊心也很強。幾個強隊相遇,難免碰出火花。有段時間家裏很冷,他下班回家也沒人說話。他的父母看電視,童建華看書,陳驍戴上耳機用錄音機聽音樂。每天,他都在自己的位置上。
要是我有個孩子,我就不會這麽死了。童建華和陳都想到了孩子。沒有了孩子的痛苦,他們真的覺得就像撒在傷口上的鹽。他們什麽都沒說,但比說出來更傷人。沒有孩子的家就像沒有鹽的菜,生活單調得要命。那時候,童建華和陳驍下班後有時會拒絕走進這間房子。
我辛辛苦苦回到上海。為了什麽?妳為壹張文憑和壹個子宮付出了什麽?他們曾經是北大荒鄉親們羨慕的對象,但北大荒的磨礪讓他們的人生變得殘缺,他們的心永遠在流血。但即使在那些摩擦的日子裏,他們誰也沒有提起過孩子的舊傷疤,他們知道那是北大荒留給他們青春的紀念。
他們和很多從北大荒回到上海的知青壹樣,勤奮工作,老老實實生活。他們失去了很多,但沒有太多抱怨,也沒有太多感受。他們知道,無論如何,生活總會像壹條路,所以讓我們繼續前進。
這幾年,他們的生活壹直很好。陳被提升為研究院主管生產的院長,童建華成為實驗室主任。他還擔任學院的支部書記和工會主席。夫妻倆的工作更忙了。他們搬了新家,住在112平米的大房子裏。他們兩個足夠寬敞。
從北大荒的青春季節攜手走過,已經走過了40個年頭。壹天又壹天,似乎過得很慢,只有當他們被我們拋在身後時,才顯得很快。壹切的壹切,哪怕是痛苦而艱難的日子,都成了美好的回憶。(摘自肖福興、中國華僑出版社《告別第三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