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壹系列戰役,凸顯了地理環境對戰役的巨大影響。統兵將領的運籌帷幄和決策,以及山川地理情況,都是他們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在三國戰爭史上,荊襄地區壹直是三方必爭之地,重鎮襄陽更是上演了數輪南北之戰。襄陽之所以成為雙方激烈爭奪的熱點,與魏、蜀、吳的地理位置和戰略策略密切相關。
襄陽在三國時期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其戰略地理位置,是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周圍地形特殊,三面環山,壹面臨水,有利於防禦不利的風暴,而且襄陽周圍的自然環境極其適合開墾,物產豐富。
同時也離不開蜀國諸葛亮三分天下,吳國周瑜立足江陵,益州占領襄陽,北伐曹魏的基本策略。素有天下咽喉之稱的襄陽,成為三國時期人傑地靈、群星璀璨的核心。可以說三國起於襄陽,襄陽因三國而得名。
1.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占領荊州和揚州,將涇陽設為兩大戰區。士兵獲得食物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長江中遊的江漢平原和蘇湖平原。
荊州是其北伐中原的大本營,有水陸兩條進攻路線。陸路是從江陵北上,經當陽、荊門、翼城等地到襄陽,襄陽涉水入漢水後經過樊城,再經湘鄧走廊進入南陽盆地,在那裏可以分兵進攻關中平原、洛陽平原、華北平原和中原其他地區。
也可以從襄陽出發,沿滾滾河線向東,經今棗陽,經桐柏山與大紅山之間的谷道,到達隨州,經淶水南下,從安陸、雲夢進入江漢平原東部,最後到達長江口。
水路以漢水為主航道,從荊州乘船出發,從綿口沿漢水而上,經石城、翼城至襄陽。由於襄陽地處湍急河、白河、唐河等幾條溪流匯合流入漢水的地方,吳軍可以繼續西進,攻打漢中盆地。
也可以從這裏拐進三河口,然後向北穿過白河,直走皖南。
襄陽位於多條水旱道路的交匯處,是連接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的交通樞紐。在魏蜀吳極其特殊的地理邊界上,襄陽成為連接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樞紐。
這也產生了極高的軍事價值。司馬懿曾說:“襄陽水陸要沖,防匪至關重要,不可棄之。”李導也認為襄陽北面與宛城、洛陽相連,從此發兵大敗中原中心。
所以襄陽就成了南方軍隊北上進入中原的主要門戶。可以說,占領襄陽地區不僅可以多方向用兵,還可以切斷敵人水陸行軍的要道,從而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2.襄陽城依山傍水,位於漢水南岸,與樊城隔江相望,面對漢水,背靠仙山,東北可遠眺桐柏山,東南可觀賞大紅山。武當山殘存礦脈存在西北,京山橫貫西南。“山環山繞,水貫其間”,四面構成屏障,有利於防禦,但不便於汽車和軍隊的圍攻行動。
襄陽城因其周邊地形和水文條件有利於軍事防禦,被兵家區別對待。
“可以向西北推進,但撤退足以鞏固東南。”襄陽正好在漢水河谷通道的北入口,地勢險要。利用臨城漢水及周邊山區,可以嚴密封鎖敵人的路線。
歷史上,襄樊守軍曾多次憑借城內固若金湯的山水,打敗強大敵人的侵略軍。比如219年,關羽行軍到襄陽,曹仁出不去。關羽回李未果,孫武在後方攻打荊州。自魏晉占領襄陽後,孫吳和蜀漢都陷入了非常被動的戰略局面。
從三國南北割據的形勢來看,孫吳、占據楊、荊、易,荊州居中,起著承東啟西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平原遼闊,難以防守。
襄陽位於平原北部,三面環山,遠眺漢水。它的地形自然構成了對北方的屏障。“襄陽若失,江陵將危。”壹旦失守,南方危在旦夕。
如果襄陽在南方勢力的控制之下,南方勢力將處於壹個易攻易守的位置。可以挺進南陽刺探中原,退守襄陽禦敵。但如果被北方勢力控制,江漢平原大開,將嚴重威脅連接吳、蜀的長江水道,不利於南方政權的穩定。
宋代杜範稱襄陽為國之西大門,亦稱天下咽喉。"若賊盜其門戶,扼住其咽喉,吳、蜀必斷矣."
所以漢末戰爭時,劉表采納了蒯越的建議:“南有江陵,北有襄陽,荊州八郡可傳。”管理襄陽的軍隊,觀察變化,穩定地方統治。
周瑜赤壁之戰後,建議孫權兵離開江陵,奪取四川、漢中,然後全力以赴向襄陽挺進,使之成為北方進攻曹操的前線基地。可惜周瑜英年早逝,沒能實現這個戰略構想。
3.土窩和水豐襄陽的農業發展,自然環境優越,有利於農業種植,可以為駐軍提供充足的糧食。這是襄陽在歷史上長期被視為軍事樞紐的重要因素。
襄陽市周邊耕地較多,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濕潤,特別是日照充足,可以滿足雙季稻的要求。
周邊水網密布,漢水及其支流堵河、官渡河、滾河等呈樹枝狀水系分布,有力地促進了該地區灌溉事業的發展,當地修建了柳門堰、木渠、龍渠等多項水利工程。"在襄陽周圍,到處都是良田和野桑園."
歷史上有很多成功人士在當地駐軍開荒。西晉時,楊虎離開襄陽鎮。“開墾荒地花了十年時間...直到賽季結束。.....襄陽是滅吳的基礎”,西晉從襄陽滅吳。
4.漢末金初戰爭時期襄陽互相爭鬥,襄陽是南北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朝廷跨荊、豫,統南北。自三國以來,這裏就是天下最重要的地方。”
自20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聰投降後,曹操兵不血刃占領襄陽,在南陽大敗劉備,並揚言與孫權“獵於吳”。孫、劉與赤壁結盟,打敗曹操,退守襄樊。
後來曹魏統治者把襄陽定為南方重鎮,把它作為南方的戰略基地。即使在赤壁之戰中戰敗,也竭力保住襄陽完好,成為曹魏阻北攻南的基地。到了魏明帝,“南守襄陽”完全成了曹魏戰略的基本國策。
在40多年的時間裏,吳、蜀策劃發動了八次進攻襄樊的戰役。其中關219出襄陽。關羽雖然淹了七軍,卻逃出了禁令,斬了龐德,把曹仁圍在樊城,把路暢圍在襄陽。
但在久攻不下襄陽時,遭到孫權和呂蒙的伏擊,失去了荊州,關羽戰死沙場,使蜀漢的“過景宜”戰略徹底破產。
在曹無的共同努力下,蜀漢打敗了襄陽。這次失敗引發了劉備對吳的進攻。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以慘淡收場,吳勝打敗了蜀。在三國角力的大舞臺上,襄陽之敗成為蜀漢由盛轉衰的起點和標誌。
從此天下正式進入三足鼎立的局面,蜀軍徹底撤出荊州。後來有零星反擊。比如227年,魏國聯系孟達、諸葛亮打擊曹魏,司馬懿卻發兵定居南陽,蜀軍無疾而終。
後來孫吳被困在東南,又因為曹魏在襄陽的軍隊威脅,始終處於戰略被動的局面。不甘於被困住,孫吳數次出兵襄陽,與曹魏數次交戰,但均以失敗告終。
荊襄之爭,孫吳攻不下襄陽,曹魏無條件大規模出兵南下,於是雙方在江漢對峙了很久。直到曹丕取代漢朝,曹魏逐漸強大,開始壓迫孫吳防線,先後將荊州軍政中心移至新野、襄陽。從此,東吳日漸衰弱。
司馬滅蜀後,以魏代晉,西晉與孫吳在襄樊展開新壹輪的軍事鬥爭。在滅吳之戰中,西晉也是以襄陽為據點向南推進。
279年,西晉派20萬大軍伐吳,大都督賈充派駐守襄陽,監視戰局。西晉兵分六路,其中杜聿從襄陽發兵,壹路順流而下,攻占江陵,最終實現了北統壹南,三族回晉的統壹格局。
5.總結襄陽地處南北交通的地理樞紐,依山傍水,利於防禦,屯墾條件極佳。因此壹直為兵家所重視,成為南北各方爭奪和激烈角逐的熱點。襄陽優越的戰略地位在漢末三國時期進壹步凸顯。
劉表管理襄陽,奠定天下三分之壹的基礎;曹魏攻取襄陽,開門入江漢,南下東吳。關羽打敗襄陽,為了希望天下化為泡影而“渡荊而得利”;孫武沒有得到襄陽,被困東南,最終戰死已成定局。
襄陽是三足鼎立的戰略支撐點,既是起點,也是終點。驚心動魄的歷史劇,展現了襄陽在三國歷史上的戰略地位,開啟了襄陽歷史最壯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