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十願是景宗實踐的重要課題。凈土經典記載:四弟子、菩薩、天龍八部等。,參加了無量壽法會,遵循了普賢的德行,完成了自己的無限心願。普賢的《許願品》中,普賢菩薩用十願勸人入中、入藏、入海,引其到西方極樂世界。互文性證據表明,普賢的旅行願望與景宗密切相關。
十大願的內容是:壹敬諸佛,二贊如來,三修持廣養,四悔業障,五榮功德歡喜,六求法輪,七求佛在世,八求佛法,九求順眾生,十求全歸。內容如下:
1.尊敬佛陀
尊佛的目的是尊重和相信善,克服我的障礙。有恭敬之心,運身口及十方三世諸佛尊。尊往昔佛,尊現在佛,稍微有點善根的人都能做到;沒有相當的智慧和平等,很難尊重未來的佛。因為尊重未來的佛,就是尊重現在的眾生。我們慢的罪,不在前世佛和現在佛,而在成佛。所以應該是所有眾生都想到的。如果生來就輕視,那就是自殘。
《火焰杯·常蔔光菩薩》是釋迦牟尼對菩薩的宣言,對景宗的修行具有重要意義。這個產品講述了壹個關於壹個著名和尚的故事。他在路上遇到和尚、比丘、優婆塞、優婆夷,被告知他們都拜了,說:“我深深地尊敬妳,不敢輕視妳。那又怎樣?妳們都走菩薩道,都配成佛。但有的人覺得他太啰嗦,有的人覺得他諷刺,生氣,有的人傲慢地認為妳有資格給我唱片,於是向他扔棍子,石頭或者土塊。但和尚不生,卻退到攻擊範圍之外,更大聲地重復那些話,壹生如此,並不少見。通常,當壹個和尚在虛空中快要死的時候,他會得到著名的佛王提到的Hokkekyo,並獲得六個清凈根,這使他的壽命增加了200萬億。死後身價萬億佛。釋迦牟尼就是那個常常不光明的菩薩。
往往菩薩已經提供了身、口、心三業尊佛的典範。深敬眾生,即坐如來座;忍著打罵,就是穿如來的衣服;要慈悲,永遠不替換,就是進入如來室。我深深地尊重妳們的事業,佩服妳們都把佛當作自己的口業,所以去拜是自己的身業。往往菩薩並不專門讀經,而是以拜為己任。凡夫只有理佛,依然恭敬。證果的佛,更恭敬。永遠不理會菩薩的行為,把最初的菩薩慢下來,培養壹種包容、慈悲、正直、平等的心態,是壹劑良藥。此方以大勢至菩薩為機,實為景宗修行所必需。如果妳能壹直對菩薩平等恭敬,妳就能很快地念佛三昧。
純教派的修行,崇拜是不可或缺的。撥開雲霧,去拜佛,罪必滅恒沙。宋朝時,居士王龍樹每天向佛拜佛壹千次,站在彌留之際死去。拜佛喚起行者虔誠的心,慢慢制服我。拜佛儀式很容易通過同壹形態的無限重復,讓混亂的心靈變得有序。拜佛時用眼睛看到佛像,佛像的莊嚴導致妳內心的莊嚴,妳可以根據當下量(直覺)的收集(綜合)得到對自己奇妙內心的認識。因此,景宗行人每天舉行壹次儀式是必不可少的。
希望此行以四無量類比(無量空、無量眾生、無量眾生因緣、無量煩惱)結束,佛的崇拜也是沒有止境的,表現了長期以來菩薩、佛教徒守勞、吃苦的道教心性。在佛教徒的虔誠膜拜中,業障消除,智慧顯現,清凈業障成就。膜拜佛教徒的境界與自我開悟是正相關的。
贊美佛陀
如來是不滅的道德體,歌頌如來的功德是極其優越的。放像的理由是“天上人間無佛,十世無比。”我見過世間萬物,無壹物如佛。“我敬佛沙佛,在彌勒佛之前,我做了九件以上的事成佛。”知道實踐和贊美如來的願望可以迅速增加福德的智慧。如來書導演功德無量,必有深理廣智,令人稱道。比如有個天女叫山口,她有五百個奇妙的舌根,每個舌根能發出壹百種聲音,每個聲音對應壹百種音樂。其聲音清亮,旋律優雅,歌頌佛祖功德。普賢菩薩贊如來妙辯,以海壹樣深沈雄偉的聲音,贊諸佛無量功德不中斷。從頌詞中可以看出“止塵之心可數,海中之水可飲,風可測白,佛之功德無人能言”,可見佛的功德不能差。
贊美如來,宣揚佛法,需要口才。所謂“四礙”,就是法不礙辯,義不礙辯,言不礙辯,樂不礙辯。若有四種口才,九地諸菩薩可得足。我們普通人要想快速擁有這樣的口才,只有生在西方凈土,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才能得到。
我們這些讀書人,要下大力氣弘揚凈土宗法,以自己口才不好為恥,要求佛加持,求口才。大乘經典提出,如果沒有佛的神力加持,說什麽都沒用。所以世尊勤於勸勉行人,或誦經文,或誦八十八佛,久而久之,便可得妙辯。從景宗的角度來看,阿彌陀佛的名字總是由達拉尼持有,它包含了各種美德。如果長期堅持,並不妨礙妳的口才。古往今來,念佛口才的例子不勝枚舉。純行人隨機說阿彌陀佛功德有賞,願隨時做大事,是贊頌如來的體現。在贊美如來願修習純熟時,風雨聲、車馬聲、木魚聲,都是對如來的贊美,如西方凈土的水鳥林,都是發自內心的奏法音轉身。
3.廣泛的維修和支持
這壹行願離貪,願與前兩行修,可使當前三界清凈。諸菩薩道長修養,如燈前釋佛地,值八百四十億。其他諸佛皆知供養承接之事,無空人;阿彌陀佛,因地,為圓大願,成就大業。他在無數劫中積德積德,尊供養諸佛,無間斷。而菩薩們也經常獻上各種奇妙的東西供養諸佛。如果妳支持他們,會有很多非凡的結果。
為我們普通人著想,如果買了沒有福報的奇葩供品,也應該每天至少給他們提供壹盞長明燈,壹根檀香,壹杯水。支持立功,心思不在事上。甚至真心支持壹花壹水也是完全的功德。或壹枝花奉佛,視為禪定,遮天蔽日,使無數雲朵從毛孔中生出,意念為諸佛所用;在佛上,它變成了壹個露臺,所有的佛都接待它,並在十大境界中進行佛教服務。其他支持,等等。是兩種莊嚴:知而動而壹心,無量無邊,功德智慧,六度萬行,都是圓滿的。
無限贍養按性質可分為經濟贍養和法律贍養,法律贍養最好。為什麽?以例尊法、尊理,說修行生佛、生理。佛法供養有七個內涵:壹說是修行供養,二說是利益壹切眾生,三說是收壹切眾生,四說是替壹切眾生受苦,五說是勤修善根,六說是舍菩薩,七說是守菩提心。法律支持的內涵和功過是非常有深度和廣泛性的,我就不細說了。為眾生著想,經濟支持不如法律支持大。如果能空三輪,資金支持就是法律支持。
根據維摩詰經典,維摩詰大師接受了長者的仁慈的花環,並把它們分成兩部分。壹部分給了會中最低的乞丐,壹部分給了另壹個,比如來還難。隨即對德長老和與會的人說:“施主等人如果願意給最下等的乞丐壹份禮物,等於大悲,不指望什麽賞賜,所以叫足法。在賺錢的時候,行人應該是平等的,沒有感情的,深刻明白自己能提供的才是現實。如果是,董事和諧,資金支持和法律支持沒什麽區別。
資金支持不僅是外富內富,更是內富(領導的大腦),難能可貴。如果能稱之為性,那也是法律支持。《藥師佛菩薩火眼金睛》中,過去日月佛清凈,眾生喜見菩薩,說“火眼金睛”。我很高興看到菩薩在苦行。22000歲,她能展現所有的三昧。歡喜發自內心,即思我三昧皆因聽Hokkekyo之力。即入三昧,從虛空中降下各種香花,到壹千二百歲,全身抹香油,在佛前,用天寶衣纏住自己,澆上各種香油,用神奇的力量自發點燃自己,在八千億恒河沙世界上發出耀眼的光芒。
其中諸佛異口同聲贊道:“好!很好!好樣的!是真正的精進,是名實支撐的如來。如果妳用胡阿祥花圈,在香的盡頭燒香,用橫幅遮住天空,在這海邊檀香的香味。等各種東西來支撐,就夠不著了。如果國成的老婆施舍,那還不如。好樣的!它是名譽的第壹個應用,在所有的應用中,它是最受尊敬的,也是最重要的,它用法律來支持過去之類的東西。可以看出,財政支持和法律支持是壹體的,廣泛維護和支持的願望是完整的。
4.懺悔業力
這壹行願除愚,使過去與未來清凈。行人壹開始要有智慧,被無限劫。無知是個麻煩的物種,他們得到了無數行業的回報,他們創造了無邊無際的行業。好在因緣無形,看不見。如果業力有壹個物理區域,它在虛空中將是不可忍受的。菩薩尚且如此,何況閑適的普通人。我生在這個亂世的時候,壹定是壹個事業很重的人,我從煩惱中造出各種惡業;業障過後,壹切苦果。輾轉反側,像壹條鐵鏈。佛教徒是慈悲的,他們教導懺悔以切斷惡性循環。當妳知道自己有罪的時候,妳就要懺悔,清除障礙,解除自己所有的苦難,想怎麽修就怎麽修,這些都很容易達到。告白有告白十心十意的能力。妳學到的就是妳學到的。這個頭腦喜歡上廁所,不知不覺。
十心是這樣的:第壹,為他人和我著想,從個人經歷出發;第二,我的煩惱和外遇夠多了,心在成長;第三,內外兼修,破壞善良,不喜歡別人;四、三業縱驕,無惡不作;第五,東西雖然不廣泛,但是很惡心;第六,惡心持續,沒日沒夜;七、遮掩過失,不願人知,八、路虎抵突,不畏邪,九、不恥,不畏諸聖;十、撥無因果,作出解釋。以上十種生老病死的意願,導致他們生長在苦難的海洋裏,永遠走不出來。
知道了要治的病,就要知道能治的藥,所以要明白能治生死的十心:壹、信因果;第二,自責;第三,怕惡;第四,不掩蓋瑕疵;第五,破相續心;第六,發菩提心;七、補壹補;八、追隨他人的喜悅;九、念十佛,如修行;十、罪的概念是空的,罪的根源是永遠消滅的。以上十種反生死心態,明辨是非,擺脫惡法,都是有道理的,應該慎重考慮。
告白有兩種,表白和告白。東西是逐漸教出來的,東西是逐漸教出來的。除了最後壹個罪,認罪是除了根本罪。事物都有相應的規律,開頭比較容易;要理解口供,需要理解教學理論和法律。所以,網文者宜搞表白,逐步走向真相。如果妳從壹個學校到另壹個學校,妳可以從內心去改變,那就是砍壹棵毒樹,把它的根直截了當,妳就不需要找樹枝摘葉子了。
懺悔業力的功夫就像喝水壹樣,知己知彼。如果貪婪、無知、煩惱揮之不去,會讓我們的身心變得更糟。或者妳很迷茫,轉頭就忘,或者什麽都不擔心,或者妳看到君子就突然抑郁,或者妳聽到正理就不高興,或者妳要惡勢力重重地修行,或者妳利人怨天尤人,或者妳晚上做夢顛倒,或者妳胡言亂語失去意誌等等。,都是惡。在這種情況下,妳應該感到羞恥,勇敢,真誠懺悔,改邪歸正。
走久了,或覺得輕松,或覺得豁達,或覺得思緒萬千,或覺得憤懣憤懣,或夢見黑事,或夢見供養聖賢,或夢見飛得太空,或夢見蓋滿珍寶的建築,或修行因緣,都是罪的征兆。但是,妳不能在這裏吹牛,也不能晉級。如普賢菩薩所勸,懺悔要勤修,虛空世界窮盡,懺悔窮盡;而虛空世界不可窮盡,懺悔無止境。誠心持南無阿彌陀佛名,可滅劫生死罪八十億,是最好的業障懺悔方式。
5.追隨快樂和優點
幸福就是看到人們做各種各樣的功德時,去敬佩,去慶幸。伴隨的功過可以消除嫉妒障礙,創造平等與善。俗話說,幸福有幸福,比如壹個人賣香,壹個人買香,別人染其香,壹開始對另外兩個不減。又有雲:千裏海水,壹根頭發斷成百分,滴下海水,即可知其數;快樂與喜悅是未知的。嫉賢妒能導致心胸狹隘,我心繁華,妨礙菩提。這種願望是很好的治療方法。
喜的對象是四聖六宗的壹切善根功德。十方、三界的如來,從其修行菩薩的初心,到壹切成佛的智慧,各種難行難舍的波羅蜜門,從因緣到因緣的壹切功過,八相道的顯現,都要歡喜重視;即使是馬不欺母、麒麟不踏草、烏鴉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等三害的卑微功德,也應該歡欣鼓舞。
以佛的眼光看眾生,眾生即佛;善待眾生,眾生皆有不足。有本事的人要訓練自己的眼睛,只看到眾生的善,看不到眾生的惡,看到所有人都是菩薩,我是唯壹的凡夫俗子。助人為樂的善良,成年人的美好,心胸開闊,自給自足。在佛法的傳播中,很多佛菩薩逆水行舟,帶著喜悅幫助佛成就大事。所謂“壹佛應世,千佛贊助”。或為弟子,或為護法,或為感化,甚至為惡(如天神),這些佛菩薩的快樂之旅是不可估量的。
是鍛造天下君子、出類拔萃之人的重要手段,也是獲得大財大利的捷徑。我們應該深深地鼓勵自己,並盡力去做。
6.請轉到法國輪。
菩薩求佛法慈悲眾生。轉法輪——輪子是佛陀自悟論入眾生心中的轉動,有意識地感受他,像輪子壹樣轉動。此壹行願,可除誹謗法之障礙,紮根慈善,以使佛法活於世間,啟迪眾生。《維摩詰經》雲:“三轉法——輪在大千,其輪常凈。天人得此為證,三寶現於世。」
請佛轉法輪,成就普照,是無與倫比的功德。所有的佛教徒只在乎智慧和德行,菩薩請的是有窮法界智慧的佛教徒,這就是為什麽所有的佛教徒都是滿場雨和法場雨。但菩薩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諸佛以大願求之,故諸菩薩受益甚大。當妳知道菩薩常邀,諸佛常說,從未間斷。昔佛初悟,禪修佛法甚難,眾生不可信,修行無用。重復佛通常需要梵天王的建議,然後才轉向法輪。想想都是過眼雲煙,遠照人間。
當時的世尊範王接受了佛祖的力量,做了壹個禱告。勤加重復(梵天王邀之初,梵天王邀帝釋之,大梵天王又邀之),“幸得佛法相助,除了黑暗與黑暗,佛慈悲不舍此願,如師呼喝,如雷震,為壹切眾生,轉法輪。應世尊之邀,前往六谷淵觀戰,開始了他為陳如等五人49年的弘法生涯。
佛是為眾生而生的,為什麽要請方來說呢?原因有二:壹是強調法律,二是說人不敬。佛陀常常囑咐不要非人,也不要向非人傳播佛法,怕佛法輕緩,不但得不到快樂,還會害人。易經說,“我求孟桐,孟桐問我。”指點迷津之道。我不能要求童年(生活),但我會等童年來要求我。佛菩薩雖執著於通過教育成就眾生,但必等其懇求,誠則告之。尊師重道,造福學者。因此,請轉向法輪,也就是順從諸佛眾生的心。佛以說為本,但請不要說什麽。所以有人求法,自然是遵從佛心。壹切眾生都有對佛法的渴望卻不知如何索取。妳要了,壹切眾生都會歡喜聽佛法,就是臣服於壹切眾生的心。
佛陀在世時,妳可以請佛陀轉動法輪。在佛教消亡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實現這個願望?佛經告訴我們,除了佛教,菩薩,聽過的人,甚至有識之士,都可以講佛法。所以經常請大德大師講學,提供講堂,廣為提倡,就是請轉法輪的實行。如果妳有壹些覺悟,修行佛法,妳願意與眾生對話,就是請妳發自內心的說話。如果隨緣講阿彌陀佛的大願,鼓勵眾生念佛而死,甚至壹兩句,也是有功德的。此外,利用現代媒體,如光盤、出版物和雜誌、印刷佛經等。,流傳甚廣,無情無義,也屬於“請轉法——輪”之列。因此,智者可以隨時隨地實踐轉法輪的願望。
7.求佛在世
佛陀是壹個具有大智慧和大覺知的人。他活在世間,能使眾生脫離生死之海,證得無上菩提。所以,當佛欲舍生時,我們要低下頭,請佛長久地活在世間,做眾生的大導師。
佛陀的生活和涅槃是由季節引起的。《大涅槃經》記載:佛陀在涅槃邊緣時,大聲疾呼,告訴眾生:今天妳來了,就要確切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有什麽疑惑,現在就可以問。四大弟子,個個愁容滿面,哀怨苦惱,擡身痛哭,號啕捶胸。都跪拜在佛祖處,抹著眼淚:只願佛祖永遠不入涅槃。佛祖沈默了,不出所料,同時嚎啕大哭。發發慈悲,向大眾展示金剛的強大和堅不可摧,告訴大眾我涅槃之後,要好好修行,早點出山,不要懈怠,要放松。當我說完,我變得沈默,進入了涅槃。可見佛祖做了佛事,法爾應該是入涅槃了。
佛顯涅槃,體現了眾生的靈動方便,是對待凡夫俗子的有效方法。《Hokkekyo》說:“佛若久居世間,賢者不植善根,窮,貪圖五欲,墜入遐想妄想之網。如果妳看到如來永遠不滅,妳會自大,但妳會累,會懶。想都不能想,就恭敬了...所以如來不是真的滅絕了,而是滅絕了。這段話點出了壹種眾生的心理狀態,在世間生活久了的人、事、物,並不是生來就有希望和想法,而是心生厭倦;對於即將逝去的人、事、物,有壹種緊迫感和憂患意識。比如壹個嬰兒,媽媽每天都在身邊,媽媽也不費勁思考;知道他的母親將離開他,他將渴望愛情。
如來涅槃對壹切眾生的心理影響也有同樣的效果。比如壹個壽命65,438+0,20歲的外國人道舒陀,得知世尊要入涅槃,頓時覺得尷尬,以為智慧燈要滅了,法船要沈了,趕緊去拜佛。世尊以慈悲之心收他為最後壹個弟子。為了說佛法,他不得不念誦佛法,現在卻泄露了他所有的思想,證明了羅漢果。為了報答佛祖的恩情,必須先於佛祖入涅槃。佛祖感召大眾,以香木觸身。
我行願邀諸佛外住,壹切菩薩、聲情,乃至壹切善知如言行,皆奉勸。但就純粹教派是心有佛,心有佛的觀念而言,念阿彌陀佛的名是沒有中斷的,就是要求佛活在世間。
8.永遠追隨佛教
普賢的十大願望中,前七個是菩薩的願望,後三個是菩薩的回歸。我行願歸菩提利己常以佛法改善人之生活品質,速證菩薩之果。往往學佛就是靠佛的因果,他走過的路程,他做過的事,他對命運的思考,導致他的心跟他學。各種菩薩行為,從壹開始,勤勤懇懇,難做難耐,誠心求法,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或者無法模仿菩薩的大苦,也可以從凡夫俗子做起,逐漸成為福德智慧的高美。比如掃地,化緣,擡舉人打水,照顧病人,為盲僧穿針引線,自己當泥瓦匠木匠蓋房子,求和尚擡房子,這些都是我們迫切需要效仿的榜樣。
純粹的修行者,往往會向阿彌陀佛學習,表現出善意和必要。《無量壽經》記載:佛、藏諸菩薩在不可思議、長期劫劫劫中,積累、修煉諸菩薩無量功德。心中沒有貪、怒、害人的感覺;即使在我的內心,我也沒有任何貪、怒、害的細微想法。心不沾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達到忍辱負重,不顧壹切痛苦的力量。欲望少,知足常樂,無欲無求,愚昧無知之憂。不斷地生活在三昧寂靜中,自由地觀察智慧,沒有虛偽和阿諛奉承。讓色彩柔和,文字親切。
提前知道眾生的心思,主動前來詢問,提供幫助。勇敢勤奮,永不疲倦。求大乘清凈法,旨在惠施壹切眾生。尊佛釋三寶,為師服務。莊嚴以大願,指引千古劫大行,完成萬行大願,功德歸眾生,使其功德得成。既然我是佛教徒,我就應該是佛教徒。如果佛祖這麽成功,我也應該這麽成功。
壹個純粹的學者除了要表現得像壹個實幹家,也要和修行純粹教派的大菩薩平起平坐,以此來調整我們的修行方向。在無量壽的如來會上,大菩薩、聖人護體等十六位聖賢,遵循普賢大師的德行,無量願住壹切功德法。破了煩惱之城,萬惡皆伐。洗去汙垢,顯清白。調壹切眾生,傳智慧,存功德,顯福田。用各種藥物來治療這三種痛苦。提升開悟層次,給菩提壹個記錄。
為了教菩薩做大媽,經常學習相應的無量行,成熟的菩薩有無量善根。無量諸佛眷顧其念,為壹切凡夫做不速之客。深得如來供養,護持佛性,往往無窮無盡。對壹切眾生,待己如己,存載,度彼岸。既然這些菩薩都是這樣,我也學佛,我也是佛教徒,就應該這樣提高,這樣學習。
總之,佛是九法界壹切眾生中最尊者,如泥中蓮花,烈火中妙曇。佛道諸佛從最初印心到成佛的壹切言行,都是我們效仿的榜樣。如果是因,如果是果,就要改掉懈怠的習慣,努力上進,發大願,以阿彌陀佛的心願去行動。學文殊智慧,去普賢。當妳從觀音的耳朵裏學習時,妳會聞到妳自己;學勢至六,凈念此起彼伏;要像彌勒菩薩壹樣,受佛的教導,守護和弘揚景宗經典;當妳以凈教顯現本質時,妳會深以為然,大徹大悟,妳會壹直執著於阿彌陀佛。當妳出生的時候,妳會去凈土。如齊芳、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出世,方滿始終遵從佛教的意願。
9.對所有生物的永恒服從
我行願以眾生為根,以成就為利,即利他。從般若的角度看,法無自性,萬物如我,眾生平等受益,成就大圓滿,大悲圓滿。對九法界各種根本眾生,以如來之尊待父母,說性即順從,供養,傳承,無分別。指引菩提道給所有偏離生死險道的眾生;對於處於無知黑暗中的眾生,聲明給予光明;對於離家出走的可憐眾生,讓他們學佛,讓他們知道自己心中的佛性,得到自己本性的寶藏。
遵守眾生有四個觀念:壹、佛與眾生壹體。如果是被眾生尊重,那是為了尊重。妳讓眾生快樂,妳就讓所有如來快樂。第二,佛以大悲為身,不適於眾生,就是不適於佛。第三,菩提心由大悲心而生,因為菩提心成就了佛果。菩薩是眾生與佛之間的橋梁,兩者關系密切。眾生如生死曠野中的根。菩薩的大慈大悲像滋潤樹根的水,佛的果實像繁茂的枝葉和花朵。
可見慈悲是成就佛果的因,正如水滋養樹根是中國果的因。以大慈大悲寬恕壹切眾生,就能成就諸佛菩薩的智慧和果報。第四,菩提屬於壹切眾生。沒有眾生,壹切菩薩都無法達到無上覺悟。證明眾生之願,意義無限深遠。
毅力和服從引起行人的尊重,同情,平等,羞辱和心靈手巧,這是十大願望中非常重要的壹個主題。此行願義理深遠,境界寬廣,博采眾長,將人生與佛理融為壹體。在成佛之前,首先要拓寬自己的知名度,這也是眾生成佛後從果到慮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實踐這壹願望可以有效地協調人際關系,有助於取得事業成就。不斷地追隨眾生的根本,擺脫眾生,是壹種無盡時空的佛教修行。只有當純粹的旅行者在極樂中死去,這個願望才能實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要量力而行。
10.普遍回報
宇宙歸,就是把前九願所做的功德轉到三處,即實相(如理)、菩提(如智)、法界眾生。我行願除狹隘惡障,生廣大善,使眾生常樂解脫。
歸依佛教在佛教的修行中有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心理效應。顧德雲:領先的修行無非是心;所有好的點都要回報,不要回報。凡夫自始,不知壹切法空,有四不存,爭我見,厭愛。修善法,不過是為了自己;功德,只對家庭。是為了增加因緣之果,不離三界火宅。普賢菩薩教我們發回心劫今生多生孩子的好方法,卻有益於眾生。放棄已得,對他真實,只求無上菩提擴心,速證佛果。
壹個純粹的旅行家,也要有寬廣的胸懷,寬廣的形象,深邃的境界,才能成就無與倫比的功德。回國之旅有擴展心智、放大功德的奇妙功能。回到許多零散功德的集合,如江河入海。並將壹切功德歸於實相,歸於菩提,歸於眾生。如果這樣,收集的功德就會像原子鏈裂變壹樣迅速倍增,每壹盎司的善都會讓法界難堪。
從無所不知的觀念出發,行人的胸懷和見識被放大了,功德也擴大了。此外,回程可以豐富和加強意誌,加快成功。就好像我們知道遠方有壹群需要救濟的窮人,雖然我們也打算去救濟,但我們的精神力量還沒有達到決定立即實施的力量,我們只是停留在“計劃”階段;在回程的催化下,立即行動起來,購買商品,準時出發。
可見,回頭無形中給心充電,加速善行的達成,就像凸面鏡吸收陽光燒紙壹樣。景宗行人也要回歸西方凈土,回歸法界眾生,希望眾生祈求佛的存活。這樣看來,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每壹次回歸,都會增加我的死的意願。無論純行者立下什麽功德,哪怕是給壹點錢救壹只螞蟻的命,也要回到過去的西方發大財,化為不漏的願力。如果是這樣,意誌強於因緣,垂死者決定死亡。如果法爾是這樣的,阿彌陀佛願意這樣做,純潔的人要有信心,願意這樣做。
純宗回歸有雙軌回歸的特點:壹是去相,二是回相。純粹的修行者,珍惜壹切念佛修行的功德,發願回饋壹切眾生,共同生活在極樂之中。這是對彼此的回報。同時,我許了願:我在凈土死了以後,回到婆婆那裏,我受了眾生的煩惱,我就離開了生死海。這是壹個回報。這兩個方向都是以無欲為基礎,利益壹切眾生,成就平等大悲。證明景宗念佛的方法自始至終都是大乘菩薩道,真的能以無上真佛道定眾生。
綜上所述,普賢的十大願望,效用很大,優越感極好,對於網業來說,其實是壹個很大的輔助翼。但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得到完全的支持是極其困難的。在這裏,念佛凈土求生法凸顯了其方便實用的功能。正如《無量壽經》(唐代譯)所言,“若將壹切眾生視為佛,則超越普賢,至彼岸。意思是:十國眾生皆立誌為佛。只要他們出生在西方凈土,那就是壹條超越普賢願望的奇妙而莊嚴的道路。只有到達極樂世界,普賢的十個願望才能快速完成。超越了普賢在念佛實踐中的非凡勝利,順從了普賢幫助陳靜儀的需要。可見,普賢的十大願望與景宗息息相關,網工們要重視並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