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朱自清散文《綠色》評析

朱自清散文《綠色》評析

論朱自清的散文《綠色》

楊斯

朱自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大師。他的散文風格純凈質樸,筆法優美細致,在當時文壇獨樹壹幟,影響深遠。

《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遊記散文《溫州的痕跡》之壹,寫於1924年2月8日。這是壹篇充滿詩意的優美文章。文章不僅以“綠色”為標題,還用“綠色”將全文自然地聯系在壹起。

文章結構很小,只有四段,1200字左右。這不同於壹般的遊記散文,而是通過梅雨池的綠池來表達作者的感情。所以第壹段只用了壹句話,“第二次去仙巖,驚嘆梅雨池的綠。”用筆突兀,但題目有序,讓讀者壹眼就明白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梅雨池是瀑布”,寫飛花碎玉般的美景,是為了襯托梅雨池中奇特可愛的池水。寫梅雨亭只是為了過渡到寫亭下深深的梅雨潭。這些都為下文描寫梅雨潭的“綠”做了鋪墊。因此,作者沒有詳細描述遊覽的過程,只是對遊覽路線沿途的瀑布和梅雨亭做了簡明生動的介紹。在描寫梅雨亭和瀑布的中間,插了兩句話:“這是秋天的薄陰天氣。輕微的雲在我們頭上流動;巖石表面和草地都顯示出壹點濕潤的油綠色。”既說明了旅行的季節,又從“有些油綠”中扣上了“綠”字,始終照顧到文章中要描寫的中心。最後,全文突然以壹句“第二次去仙巖,不禁驚嘆梅雨潭綠”停筆,還是歸結到“綠”字,體現了開頭。壹支筆不凡,壹捆整齊。結尾和開頭的區別是只加了“忍不住”兩個字,卻是生動的壹筆。經過作者的描述,就連讀者也不禁對梅雨池的綠色感到驚訝。

“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中起著相關的作用,而且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像壹個書畫專家,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各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描繪了奇異、可愛、潤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的贊嘆、喜悅、向往之情融入到這片綠色之中。“梅雨池波光粼粼的綠色吸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逐她神聖的分離之光。”“吸引”和“追逐”這兩個詞理解得多麽默契啊!梅雨池的綠色對“我”的強大吸引力和我對欣賞可愛綠色的渴望融為壹體。在這壹點上,愛情和風景就像水乳壹樣難以分解。作者通過隱喻,不僅描寫了池水的靜美,而且“仿佛是壹片披著奇綠的巨大荷葉”,使作者不禁產生了想抱著她的妄想;它也描述了她的動態美。“她松松地皺著,像壹個年輕女人拿著的裙子……”隨著作者的筆觸,隨著作者情感的波瀾,不僅微微的綠色漣漪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閃亮的綠波在指縫間跳動,壹種柔和、活潑、親切的感覺就會從我們心中溢出。作者甚至把她想象成“像個12歲的小女孩”,想拍拍她,愛撫她,親吻她,還瀟灑地叫她“女兒綠”,極有女人味。鮮艷多彩的畫面和有趣的感覺和諧統壹。在這詩情畫意的綠色中,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展露無遺,作者向上的激情高漲。

《綠》這篇文章之所以家喻戶曉,不僅在於它生動地描繪了梅雨池“奇特”和“醉人”的綠,更在於字裏行間濃郁的詩意。它既有詩的意境和結構,又有詩的情感、意境和語言。可以說,詩即文,文中有詩。後三者,即真摯而豐富的情感、大膽而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語言,是構成綠色詩意特征和綠色獨特魅力的主要因素。

《綠》雖是山水散文,“壹切景物文字都是感傷的文字”,但作者將自己對祖國山水的“心聲”融於《梅雨潭》對景物的細致描寫之中,使景物不僅細膩傳神,而且深邃真摯寧靜,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歌唱之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詩情畫意。同時,作者對這種情感的表達,並不像奔流千裏的長江,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意,而是采用欲擒故縱,先抑後揚的筆法。第壹,用“驚”字來表達梅雨潭綠色的整體感受,也象征著作者追求和探索梅雨潭勝景的內在動力。然後通過生動細致的描寫,為我們展現了壹幅梅雨池周邊環境的立體圖景。

在《綠》篇中,作者還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塑造了生動傳神的形象,把讀者帶入了壹種詩意的藝術境界,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真摯豐富的情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朱自清先生在語言方面頗有造詣。他的散文語言多為口語,簡潔、樸素、自然。為了抒發感情,他十分註重語言的錘煉和加工,註重造詞煉字,力求用生動傳神的語言創造詩歌的意境,在質樸中見雅,達到壹種“高不可攀的境界”。綠色的語言很有代表性。概括起來有三個審美特征:繪畫美、動態美、音樂美。

繪畫之美體現在作者對山瀑的描寫中,只用了壹句話:“壹股白色的、閃亮的水鑲嵌在兩條濕漉漉的黑邊中,就會出現在他的面前。”用壹個“鑲嵌”字來形容山澗中的瀑布,準確生動,使瀑布富有立體感。動態美,作者寫梅雨亭的形象是“坐在巖石的壹個突出的角上,上下空空,像壹只展翅在天空中飄蕩的蒼鷹。”壹個“居”字氣勢十足,壹個“浮”字表情十足,用壹個“居”字和壹個“浮”字化靜為動,把站在空中、立在石頭上的梅雨亭寫得惟妙惟肖。音樂很美。綠色的語言節奏感鮮明,旋律清晰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表達起來優美動聽,能使讀者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產生“既悅耳又悅耳”的審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