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公主長期住在這裏的想法是自發產生的。他們變成了壹對紅色的大蝸牛,住在寺廟前的湖裏。白天,他們化成人類,和寺裏的和尚們壹起拜佛念經;到了晚上,兩位公主變成了紅色的蝸牛,放出了成千上萬的紅光,把寺廟和山麓映紅了。
他們還利用自己的神力秘密保護寺廟和當地人。從此,這裏風調雨順,林木豐茂,人民都感激紅蝸牛仙女的恩情。到了元朝,玉皇大帝把他們召回天宮。
為了紀念這兩位紅蝸牛仙子,祈禱有朝壹日仙子們能重返此地,人們把寺廟北面的山叫做羅紅山,把寺廟南面的湖叫做羅紅湖,於是寺廟也被稱為紅螺寺。
擴展數據
紅螺寺位於北京市懷柔區以北5公裏的羅紅南麓。它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其布局嚴謹,氣勢磅礴。它背靠羅紅,南臨羅紅湖,依山傍水,樹木繁茂,古樹參天。紅螺寺坐落在羅紅山前千畝蔥郁的古松林中,構成了壹幅“碧波藏古寺”的美麗畫卷。
歷史的發展
紅螺寺的創始人佛祖土城是第壹個被稱為“靈異”的僧人。根據和尚的傳記,他是壹個精通咒語,懂禪,能看到過去,預測未來的和尚。西晉末年,佛土城因夢想在中國北方尋找佛教發源地,20多年無果。
東晉鹹康四年,跟隨後趙施樂、石虎北伐段遼到漁陽城(今懷柔壹帶),發現山上部像壹只展翅飛舞的大鵬金翅鳥,有壹尊出家時“觸地”的佛像。這座山暗中承包了神聖的宗教,展示了佛的法器,與他的夢想不謀而合。當年,他創辦了這座寺廟,取名“大明寺”,也就是現在的紅螺寺。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大規模擴建紅螺寺,希望紅螺寺保佑皇室,以達到國家富強、人民安全、民族和諧、世界統壹的目的。?
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萬派當時皇室最權威的安寺方丈到紅螺寺主持,以示金朝仁厚,金朝治如佛。佛教高僧覺佛多年來壹直在紅螺寺講經,儀式隆重。
元朝成吉思汗時期,為保護紅螺寺,以“大紮紮”為代號,刊刻了壹個“名單碑”,放置在寺門墻上。《古跡名錄》總結紅螺寺是皇家寺廟,是祈求皇族長壽的地方。各種膚色的人都不允許無理打擾這座寺廟,寺廟、土地、樹木的界限都是確定的,不允許侵占或砍伐。
明英宗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英宗大姐長公主長公主出嫁,皇室為婚禮儀式大修佛教,出資重修紅螺寺。明朝時,英宗朱祁鎮曾來此燒香。他看到佛頂發光後,認為這是護國的吉祥圖像,非常高興。他親筆賜寺名“護國福寺”,至今仍鐫刻在紅螺寺的入口處。明朝熙宗皇帝朱由校在天啟五年(公元1626年)送給紅螺寺壹口“天啟大銅鐘”。距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現藏於紅螺寺大雄寶殿。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康熙帝駕禦紅螺寺降香,在殿前竹林西側的山亭中設寶座賞竹。清朝嘉慶年間為了保護紅螺寺的寺院財產,在大雄寶殿前立了壹塊“四碑”,碑內劃定了紅螺寺的八個方位。這座紀念碑至今還矗立在紅螺寺大雄寶殿前。
慈禧太後也曾在清末遊覽過紅螺寺,對正殿後神奇的“竹林”、“古銀杏”、“藤裹松”景觀贊不絕口。在觀南青龍山觀寺全景時,發現紅螺寺四面環山,隱風祥雲,是風水寶地。慈禧太後許願,香火鼎盛的紅螺寺加持清朝,賞賜之。
解放後,紅螺寺曾壹度改建為學校。寺廟的核心建築大雄寶殿於1972被拆除。寺內存放的大量文物、法器和佛經丟失,文物保護區內的建築大多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
從1990開始,紅螺寺景區開始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逐步恢復寺廟、羅漢園、觀音寺,開辟旅遊線路,種植大量樹木花草美化環境,不斷增加和完善旅遊設施。
同時,投入巨資在羅紅西側重修了山溪寺、黃三寺、朝陽寺、天璽寺、聖泉山觀音寺等紅螺寺五座下殿,融合了儒教、道教等中國傳統文化,對紅螺寺佛教文化進行了補充和延伸,佛、儒、道三教融合形成了羅紅。
百度百科-紅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