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地方課要講“浙江”。什麽比較有意思?

地方課要講“浙江”。什麽比較有意思?

可以說說浙江的歷史,以及浙江著名的景點和事物。下面是壹些關於浙江的著名符號和相關資料,希望對妳的課堂有用。

京杭大運河,中國最長的運河;

西湖,世界上最美的城市湖泊;

舟山群島,中國最大的群島;

杭嘉湖平原,中國最富饒的魚米之鄉;

安吉竹海,中國竹子之鄉;

中國最大的人工湖千島湖;

雁蕩山,東南第壹山;

普陀山,海天佛國;

大慈巖,華東第壹自然佛;

長興景山公園是世界上研究2.5億年前地球上95%物種滅絕自然變化的最佳場所,是全球地質年代三大測年“金釘子”之壹。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壹,素有“文物之邦”的美譽。歷史悠久,積澱深厚。考古資料顯示,早在5萬年前,原始人類“建德人”就在今天的浙西山區活動。6700年至4500年前,浙江的人類活動範圍在公元十世紀後進入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

浙江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還有“文化之鄉”、“旅遊之鄉”。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繁榮。東晉南朝以來,後來居上,千百年來遙遙領先。再接再厲,在21世紀的現代化賽跑中再上新臺階,是合情合理的。根據浙江歷史文化的地域特征,筆者初步列舉了遺產中的合理因素:

受到寶貴精神財富的鼓舞:悠久輝煌的歷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壹筆。從古老的建德人開始,河姆渡、馬家浜、良渚的原始文化,掀開了文明的篇章。相傳舜的後裔被封在上虞和余姚,大禹是先秦時期百越文化的中心。春秋時期,嶽、三國孫吳、十國都起於浙江,臨安曾是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治水英雄大禹可謂大智大勇,忘我降伏兇猛的洪水造福黎巴嫩人民。“回家三不進”是幾代人的美談;白居易、蘇軾、王安石為浙江百姓辛勤勞作,是後人。哈裏在淳安為人正直。他敢於得罪有權有勢的人,被稱為“海青天”。杭州有幸埋葬了忠於國家的嶽飛父子的忠誠;陸遊念念不忘收復失地,“謙虛不怕忘憂國”激勵了無數仁人誌士。名臣於謙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萊姆頌》的絕唱。越王勾踐“十年同居,十年取經”,終於報了仇。孫堅父子是壹代梟雄,在江東頗有建樹。著名抗日軍人戚繼光在浙江招募訓練“戚家軍”,在臺州打了九個勝仗,平定了日軍入侵。近代浙江,反封建反侵略的鬥爭壹波接著壹波,在鴉片戰爭中壯烈犧牲的“定海三將”輝煌壹時。鎮海招寶山炮臺官兵痛擊法國侵略者;太平軍馳騁浙江橫掃清妖;“鑒湖女”秋瑾是壹位胸懷大誌的英雄女子。浙江兒女的豐功偉績不勝枚舉,永遠激勵著我們自尊、自信、愛國、自強,並從中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深厚的思想修養:浙江先輩把壹片落後、貧窮、荒蕪的土地逐步建設成為全國領先的省份,不僅摘掉了“那蠻”的標簽,還保持了千余年的前列地位。豐富的文化折射出燦爛的思想光芒,我認為其中蘊含的精華主要包括:(1)創新精神。“創新是壹個民族的靈魂”,先秦時期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吳越地域文化,後來在學術上獨樹壹幟,“浙東學派”經久不衰。首先,或者在文章的體裁上另辟蹊徑,如王羲之的書法、黃宗羲的《明代儒學案》、魯迅的雜文、蔡的《二十四史演義》等名篇;其次,在思想體系或文藝流派上的創新達到了壹個高峰,哲學、歷史、繪畫、戲劇等各種流派影響深遠,很少有人效仿,所以墨守成規,地方劇種百花齊放,包括越劇、吳劇等藝術奇葩。⑵浙江先民本著解放思想的精神,始終以開放的心態開拓大氣,較少受習慣性慣性的束縛,這與鄰近的海洋環境有關。梁啟超先生有壹句精辟的見解:“住在海上的人,能激發人的進取之誌...他們可以激發他們的精神勇敢和崇高。這種靠海而居的古人,比生活在陸地上的人更有活力,更有進取心。”比如在哲學上,東漢王充大膽批判正統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謬論;南宋的陳亮和葉適開創了與朱成理學直接對立的“功業學派”。浙江是中世紀晚期批判哲學和啟蒙思想的搖籃。它始終緊扣時代脈搏,從王陽明心學中繼承先賢的主體和求實精神,訴諸良知,註重實踐,沖出壓制人性、束縛思想的泥潭,推動人們突破經學和理學的藩籬。進而誘發了明末清初啟蒙思潮的異軍突起;以黃宗羲和章學誠為首的浙東學派,繼承了王雪的閑思,革新了學者的習氣,在壹定程度上活躍了學術界。龔自珍在萬籟俱寂中發出“九州生雷”的吶喊,拉開了現代化的序幕。後來,受洋務、改革、民主以及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章太炎和魯迅成為推動歷史和文化前進的動力。南宋時期,陸遊、李清照、陳亮以豪放的詞風占據主流,抒發亡國之恨,渴望收復山河。封建末年的文藝領域,有明顯的世俗化、自由化傾向。人性的解放主導了創作的主流,李漁、洪聖在國內家喻戶曉。五四時期的新文學大軍中有魯迅、朱自清、錢、陳望道、徐誌摩、張繡等人。⑶開放融合精神:由於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自然環境優美,大批北方人南遷,其中包括相當數量的知識分子,如王羲之、謝靈運等,極大地改變了浙江的社會文化結構。從秦漢“有罪官民”的流放,經過東晉南朝的發展,到隋唐大運河的開通,宋朝達到空前的繁榮,並保持至今。更何況因為生意和仕途,他們走遍了全國。古有“無鹽不成官”、“無寧不成城”之說。“紹興大師”“寧波幫”聞名天下,信息暢通,文化交流頻繁。我省既容納了中原文化的精華,又抓住了西學東漸的機遇。中西文化在這裏激烈碰撞,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浙江學者對此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如李之藻、楊、李,他們向中西學習,開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先河。唐宋以後,大批華僑出海謀生,數量位居前列,尤其是近代,出現了多次留學熱潮,湧現出了輝煌的科學新星。顯然,浙江文化中蘊含的拿來主義精神是極其可貴的。如王充雖然批評董,但仍肯定“的德政之言難能可貴,美不勝收”,並在不排斥儒、道、佛的情況下,寫出了《問孔》、《獎孟》、《道序》。王陽明雖是儒家,卻從佛道中汲取了養分,可見也難怪蔡元培先生第壹次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蓄”的教育主張。正因為海納百川,博采眾長,人才名流雲集。通過更新自己,不斷輸入新鮮血液,他們總是煥發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4)實事求是的精神。我省很多思想家在理論上強調實事求是,在行動上註重實效。他們主張學術研究必須重在實踐原因、求實效,並在實踐中驗證其是非,反對脫離實際的空談。如王充在《論衡》中提出了“知理”“知理”“已被證明的是有效的”等命題。陳亮、葉適的“義利雙線”和“義利”主張:呂祖謙有“培固材,求用”的思想;王陽明的“知行合壹”;黃宗羲的《與世界打交道》等;章學誠的觀點是“史學務實,固而不虛言”。浙江先民註重文化為國計民生服務,利用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豐富的物產,長期從事商業活動。越國大臣範蠡棄官下海,經營有方,富甲天下。在唐代,有偉大的商人李、李雁池、張之信和往來於日本和甬溫之間。受浙東商品經濟繁榮的影響,永嘉學派、永康學派標新立異地註重功利,認為“沒有功利,道德無用”;黃宗羲進壹步突破了根深蒂固的“重農抑商”的傳統觀念,主張“工商業皆本”,體現了資本主義在江南的出現,處處顯示出浙江人大多具有頭腦靈活、頭腦聰明、善於思考、善於管理、足智多謀的特點。

三道學強調教育,培養耕讀民風:古代私塾、書院星羅棋布,宋代有167書院,地方學校比比皆是;清代有496個;現代新學率先開風氣。求是書院(浙江大學的前身)由廖壽峰於1897年創建。景恒毅先生創辦的春暉中學,與南開齊名,名師雲集;解放前,浙大由馬寅初、蘇、竺可楨、錢三強、譚等主持。,並獲得了“劍橋第二”的稱號;西冷印社拉攏名家,師資力量可觀。同時,勾踐為生活付出、品鑒勇氣的精神激勵著後人努力學習,百姓期待成龍成風,崇尚知識理解,全家忍辱負重。同學們也樂得好學,形成了“好學、尊師擇友、背弦聲、比別人聽得多”的濃厚氛圍。所以紹興人以讀書求名,史無前例,為的是產生壹大群足智多謀的教師。東陽素有“教授之鄉”、“博士之縣”的稱號。金華別名“小鄒魯”。再者,社會各界人士都慷慨解囊,集資辦學蔚然成風。包玉剛、潤潤邵逸夫等人對後世教育的貢獻,說明再教育的傳統代代相傳,並在今天發揚光大。另外值得壹提的是,浙江的藏書是壹絕。圖書館的建立比金銀珠寶的儲存更重要。自金至清代,藏書家約有400人,包括天壹閣、文淵閣、嘉業堂等。人們相信書中有壹座金色的房子。所以在優秀文化氛圍的潛移默化下,浙江擁有全國領先的人才儲備,二十五史南宋列傳占全國1.2‰。明朝占14‰;清代占1.9‰,杭州、紹興為狀元。梁啟超和丁文江先生對此做了詳細的考證。

人文旅遊資源優勢:壹是文物古跡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杭州、紹興、寧波均在國家首批歷史名城之列;六處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其次,六和塔、蘭亭、裕陵等名勝古跡不計其數,還有靈隱寺、國會寺、天通寺、阿育王寺等佛教名寺。還有河姆渡、良渚、馬家浜古人類遺址。再次,風景園林占有壹席之地,杭州是七大古都之壹,至今仍有宋城遺留;東陽鹿寨、蘭溪諸葛八卦村、武夷禦苑太極村是研究古文化的活標本。再次,工藝美術專業比較知名。壹方面,絲綢、茶葉、瓷器、中藥制作精良,如紹興黃酒、金華火腿,自古以來就是皇家貢品,也成為傳統出口產品;另壹方面,杭州織錦、寧波刺繡、東陽木雕、永康五金;青田石雕、浦江剪紙當之無愧,能工巧匠層出不窮。此外,浙江人還培育了許多農副產品,如龍井茶、金華佛手、茉莉花、茶花等;黃巖柑橘、磐安香菇、浙江北湖羊等。最後以精湛的廚藝,獨特的風味,和諧的五味,成為中國八大菜系之壹。杭州菜、寧波菜和紹興菜各有所長。沈括、李漁、袁枚都討論過烹飪藝術,蘇東坡不愧為美食家。“東坡肉”聞名天下。杭州城外的建築讓人流連忘返,飲食文化很有學問。現在迫切需要清理和保護這壹獨特的資源,振興古老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