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劣勢和前景如何?

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劣勢和前景如何?

中國服務業的短板(壹)生產性服務業缺乏縱觀發達國家服務業的發展歷程,隨著經濟的發展,服務業與工業的關系日益密切,即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來自工業生產而非居民日常消費。在後工業時代的發達國家,其服務業改革的壹個重要特點是,為生產過程提供的服務不斷從企業中分離出來,成為壹個新的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直接或間接為生產過程提供中間服務的服務業。它涉及信息收集、處理和交換、相互傳遞和管理等活動,服務對象主要是商業組織和管理機構。其範圍主要包括倉儲、物流、中介、廣告及市場研究、信息咨詢、法律、展覽、稅務、審計、房地產、科學研究及綜合技術服務、勞務培訓、工程及產品維修和售後服務。生產性服務不直接參與生產或物質轉化,但在任何工業生產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在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壹直以來,中國的服務業和工業分道揚鑣,各種大大小小的企業除了生產部門之外,都有自己的服務體系,比如會計、市場調研、物流、廣告等等。在發達國家,這些都是應該由外部化、專業化的特勤部門來解決的任務。由於資金和技術的限制,我國服務業本身停留在滿足消費者生活需求的低水平,如餐飲,難以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生產性服務。但近年來,服務外包不斷興起,提供專業化生產性服務的企業不斷湧現,生產性服務業取得了壹定的發展。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相對落後。我國服務業過度進入居民日常消費領域,低技術含量的消費性服務業充當了服務業發展的主力軍,而現代產業發展所需的生產性服務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這將制約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嚴重削弱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專業化程度高、服務技術含量高的生產性服務業。由此可見,中國未來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應該是加強服務業從消費性服務向生產性服務的轉變,不斷實現生產性服務與企業的分離。(2)服務業低層次就業的相對擴大及其與其他相關行業的脫節,會給中國帶來很多就業機會。目前,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增長緩慢,而服務業從業人數增長迅速,導致服務業低層次就業相對擴大。這與我國城市化不斷發展帶來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密切相關。發展經濟學的觀點是,服務業的發展與城市化密切相關,主要趨勢是首先是服務業的發展和就業的增加,然後是農村人口的轉移和城市化率的提高。然而,我國的現實是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盲目湧入城市,只能進入低層次的傳統服務業求職。從行業分布來看;妳看,建築、餐飲、交通、倉儲等非正規流動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的比例,明顯高於城市的總就業構成。與此同時,從業人員技能素養水平低下成為傳統服務業完成服務技術和管理方式現代化和提升的主要制約因素,使得傳統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差。中國服務業就業結構的不合理主要是由長期粗放型經濟增長形成的現實國情決定的。服務業的收入增長習慣於單純依靠增加人力投入,人力資本的提升不被重視。人力資本長期在較低水平波動,必然使中國服務業呈現邊際效益遞減趨勢。隨著金融業等高資本、高技術服務業的進壹步開放,對人力資本的要求將會提高。提高服務業人員的素質和知識教育是改善低層次就業相對擴大的關鍵。由於服務業是由許多相關產業組成的產業集群,服務貿易要發展,必須與其他產業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但目前我國制造業、服務業及其內部產業脫節,連鎖效應弱,增值率低。比如,我國貨物貿易發展迅速,但沒有與航運服務、造船業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運輸服務逆差逐年上升。展望未來,中國服務貿易的世界排名將逐年上升,但總量和比重仍然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服務貿易的總體TC指數和RCA指數較低,國際競爭力較弱;同時,服務業領域發展不平衡,國際競爭力參差不齊,大部分部門競爭力很弱;我國服務業往往以消費需求而非生產需求為導向,導致生產性服務業不發達,低層次就業相對擴大。為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改善我國服務業的結構性缺陷,提出以下政策建議:(1)加快服務立法,建立健全服務貿易法律體系。服務貿易的發展和市場需要嚴格的法律法規,而我國目前在服務貿易立法方面相對落後。為使我國服務貿易盡快融入世界環境,應根據WTO的規定和原則,盡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總體經濟發展目標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法律制度,以加強服務業發展的法律支持和規範,增加我國服務貿易的透明度,真正實現服務貿易的制度化和規範化。(二)理順工業化與服務業發展的關系,促進服務貿易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在重視工業化的同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服務業的發展,因為工業化越發展,我們對服務業的依賴就越強。因此,應積極培育生產性服務市場,依靠技術進步推動消費性服務業向生產性服務業轉變,通過企業內部大量現有內部化服務的外部化,增加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充分發揮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的拉動作用。中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低下的另壹個原因是相關產業支撐乏力,產業間合作不暢,產業內惡性競爭。要促進服務貿易和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整體競爭優勢。(三)優化升級服務業結構,推進服務業現代化。目前中國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主要是勞動密集型服務業,這是基於比較優勢貿易理論的現實選擇。但中國要想讓服務業發展得更好,就必須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跟上世界服務市場的步伐,分階段有重點地發展高水平的技術、人力和資本密集型服務業,通過優化服務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4)提高服務業人力資本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由於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步的,服務行業“人對人”的服務難以完全規範,對服務行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國面臨兩大問題:服務業供給不足和高素質人才流失。因此,除了加大對服務人才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外,重要的是建立尊重人才和科學績效評價機制,培養和留住人才,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五)加強行業組織的作用,協調和提高行業整體素質。行業組織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緩解“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第三方力量”。在轉型過程中,需要發展和完善行業組織,承接和轉變政府“退出”後的部分社會管理職能。在服務貿易領域,要做好以下工作:壹是推進企業體制和管理組織改革,特別是加強適合服務業規模化發展的連鎖經營體系建設;第二,建立和完善服務業標準化體系,並上升為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解決服務水平的標準化和先進性問題;三是搭建與政府、科研、教育機構的溝通合作渠道,建立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信息平臺,實現行業內的信息交流;四是規範行業內競爭關系,凝聚行業力量,有效支持優質品牌進入國際市場。(六)充分發揮政府在服務貿易中的作用。在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過程中,政府作為生產要素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應該對壹些缺乏競爭力的服務行業給予適當保護,逐步開放服務領域的不同行業;在投資政策上,要把第三產業和其他產業特別是工業放在同等位置,在壹定時期內相對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彌補服務業發展的歷史“欠賬”,克服服務業資金短缺的“瓶頸”約束,加快服務業發展;同時,鑒於服務生產和消費的同步性,服務產品壹般不能采取國內生產、海外銷售的模式,應給予服務業更多的支持政策,進壹步“走出去”,建立跨國企業(目前在海外舉辦的孔子學院是教育文化服務貿易的重大項目,雖然不能簡單定義為企業性質,但也是“走出去”服務業的重要類型)。此外,服務業的發展與城市化密切相關,城市化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為服務業提供了強大的市場和需求空間;由於政府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政府應該而且能夠將服務業的發展與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