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建立模型,劉潤先生是如何從零開始成為商業顧問的?
所有的復雜都源於其固有的簡單:變量、因果鏈、增強環、調節環和滯後效應。
在了解了這五個結構模塊的特點後,這裏將以“潤米咨詢”的故事為例,演示如何利用這些結構模塊構建商業模式。
為什麽要引用這個案例?
我告訴妳壹個黑暗的秘密:妳要考察咨詢公司或者商科老師,就看他們有沒有用自己的理論和方法來經營自己。
2013年,離開工作了近14年的微軟,創辦潤米咨詢。
我的第壹個客戶是我自己。
用咨詢術語來說,就是幫助這個“客戶”建立壹個有效的商業模式。說白了就是讓壹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真正把事情做好。
怎麽建?我決定戴上商業洞察力眼鏡,看看咨詢這個行業。
首先,核心股票
咨詢行業有哪些核心股票?
麥肯錫的壹個朋友說:成功案例。成功的案例會帶來更多的成功案例;
波士頓咨詢的朋友說:深刻洞察。能治病是關鍵;
曹陽掰著指頭數:咨詢、培訓、演講、寫文章、寫書。
這五個核心變量相輔相成;劉欽說:名聲。都是為了積累口碑。
有道理。
這也是人們在面臨重大選擇時經常遇到的問題:很多因素會影響妳的成敗,看似重要,但哪壹個或哪些才是真正的核心?
所以,妳只知道元素本身是不夠的。妳必須先找到它們之間的“關鍵因果鏈”。
第二,關鍵的因果鏈。
對於創業時的我來說,最關鍵的因果鏈是導致收入的因果鏈。
導致收入必然“果”的關鍵“因”是什麽?
經過壹圈的采訪,我從諸多因素中提純出壹個關鍵的“原因”,那就是:口碑。
妳可能會說,這有什麽奇怪的?所有公司的聲譽都非常重要。
可以,但是對於其他類型的公司來說,信譽不壹定是第壹原因。
說到開咨詢公司,很多人總是說:這個生意好,沒有成本,不就是人嗎?似乎有道理。咨詢公司不需要先購買廠房和設備,也沒有庫存周轉的壓力,甚至沒有高額的啟動資金。
但是,這些人忽略了壹個常識,咨詢公司需要承擔壹個巨大的成本:交易成本。
成功的咨詢公司都有自己的成功之處,失敗的咨詢公司只有壹種:客戶不相信妳的能力。
因為妳不相信,交易成本很高:告訴我,妳能怎麽辦?妳比X強在哪裏?什麽比y好?妳能便宜壹點嗎?妳能投標嗎?我們只能先付30%,看到效果我再付余款。
這些高昂的交易成本會導致壹個咨詢公司的交易速度極慢,對客戶的戰略定力不足,所以效果不好,咨詢公司本身也收不到錢。
所以,信譽是讓客戶相信的力量。
潤米咨詢只有用優秀的信譽降低交易成本,才能建立戰略勢能,我才能把生意做完。
找到“信譽-(+)>;在關鍵的收入因果鏈之後,我給自己定了壹條鐵律:
千萬不要去客戶現場做售前。
不管妳是多大的企業家,只要妳不想來我的小辦公室聊天,就說明我的“名聲”還沒有強大到讓妳心動的地步。
只要不是靠“信譽”這個第壹理由贏得的客戶,再有錢也不是我真正的客戶。我不夠堅強是我的錯
我內心的獨白是:請原諒我不能為妳服務,因為我會利用這段時間繼續拼命提升自己。
這是關鍵的因果鏈,給妳戰略力量。找到了關鍵要素“信譽”和“信譽-(+)>;收入”,如何啟動這個系統?
第三,強化循環:推動增長的飛輪。
CEO的核心職責是“審時度勢,不怨天尤人”。我的職責是不斷提高“潛力”的“聲譽”如何?建立“增強循環”。
首先,什麽是促進“信譽”這個核心股票的提升?
作品。我必須要有好的作品,企業家發自內心認可的作品,比如發人深省的文章,透徹宏偉的書籍,才能提升自己的聲譽。
那麽,是什麽推動了“作品”的出現呢?
知識。紙上談兵只會被嘲笑。我必須參與真實的業務,解決具體的問題,走在業務的最前沿,才能有真正的才華和見識。
那麽,是什麽在推動“知識”的積累呢?
名聲。只有妳有了極好的口碑,才會有很多企業讓妳陪著妳,給妳很多實實在在的感覺。
"聲譽-(+)& gt;知識-(+)& gt;works-(+)& gt;聲譽”,壹個增強的循環,浮出了水面。
確定了自己的“提升圈”後,我決定只要不是提升“名聲、知識、作品”的飛輪,什麽都不做。
有壹次,壹個老領導給我打電話介紹壹個客戶。我特別感動,但是婉拒了。為什麽?因為這個客戶遇到的問題是很常見的管理問題。大部分咨詢公司都可以做的很好,解決了對提升我的口碑也沒什麽幫助。這件事不在我的“增強循環”裏。
不賺錢是壹個艱難的決定。華為說:“不要在非戰略機會消耗戰略資源。”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但是眾多機會中的戰略機會點是什麽呢?妳的哪些資源是戰略資源?這不是意誌和感情可以判斷的。只有當妳戴上有見地的眼鏡,確定了自己的“強化回路”,妳才會知道真正的答案。
所有妳認為是“突然出現”的成功,背後都有其環環相扣的“增強環”。
第四,調整循環:打破增長天花板。
在推動升壓電路加速轉動時,妳也必須問自己:未來抑制增長的最低天花板是多少?
我知道,這是我有限的時間。不管單價有多貴,我的時間終究是要賣光的。
看到低矮的天花板,我就安心了。因為我知道會有事情發生。所以,我先把團隊、產品、資金放在壹邊。
然後,低下頭,繼續推我的飛輪。
第五,滯後:飽和創業。
昨天的努力通常不會在今天得到回報。
為什麽?因為滯後效應:原因往往不在結果附近。
我仔細研究後發現,從口碑,到知識,到作品,再到口碑,整個增強循環中的每壹個因果鏈都嚴重滯後。
然後呢?我選擇飽和創業。
什麽是飽和創業?不是沒日沒夜的工作,斤斤計較性價比和回報率。而是把戰略資源放在前面,讓結果提前、明確地出現。
對我來說,就是為每種水果設計三個因。然後,等待時間。
我決定用微信官方賬號,微博,以及後來的Tik Tok來推廣口碑飛輪;
以商業咨詢、企業家社群、企業家私董會三個理由,* * *推動知識的飛輪;
以線下上課、5分鐘線上商學院課程、書籍出版三大理由,* * *推動作品飛輪。
到目前為止,我為自己構建的商業模式已經基本完成。
然後,我開始推動飛輪。
2013,11,我寫了壹本書叫《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輕輕的推銷了壹下“信譽飛輪”;
於是,海爾集團戰略部來找我簽訂咨詢合同,推廣“知識飛輪”;
然後我把咨詢洞察寫進了《互聯網+:戰略版》這本書,推動“作品的飛輪”;
然後吳曉波老師來找我做轉化班的演講,又壹次推銷“聲譽飛輪”;
然後,學習工場以私董會成員的身份來找我,再次推廣“學習飛輪”;
然後羅振宇老師又來找我做《5分鐘商學院》,再次推廣《作品飛輪》...
如此往復,越推越快。
妳看,在這個增長循環中,既沒有叫銷售的飛輪,也沒有叫收入或利潤的飛輪。因為那些是結果,不是原因。
5年後,潤米咨詢為海爾、恒基、中遠、百度等企業擔任顧問,管理5分鐘商學院34萬學生,連續3年領導企業家私董會,帶領企業家在全球7個目的地學習,出版書籍18本。
這壹切都始於五年前建立的商業模式。
要點總結—
在本次講座中,我用潤米咨詢的案例來演示如何用五個系統結構模塊(變量、因果鏈、增強環、調節環、滯後效應)來構建壹個完整的商業模型。
創業五年看似復雜,其實我只做了五件事:
找到核心股票:信譽;
找到關鍵的因果鏈:聲譽-(+)>收入;
找到提升回路(聲譽、知識、作品)和促進成長的飛輪;
找到調整回路(時限),打破成長天花板;
承認滯後效應,開始飽和經營。
所有的復雜都源於其固有的簡單。妳學會了如何使用簡單和建立復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