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電影《催眠師》上映,熱鬧非凡。第壹次看到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以國產電影的標準,應該算是‘好電影’了。懸疑+驚悚,如果不仔細推敲,應該勉強達到觀眾的預期。同時,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催眠理論和技巧,並進行了藝術誇張。相信很多觀眾會感到困惑、懷疑、不解,會讓人感到神秘和空虛。本文基於我有限的催眠知識,給這部電影壹個免費的回答,為解除催眠的誤導盡壹份力。盡量不要破壞講解過程,以免被噴!
首先,科普壹下催眠的深度,最廣為接受的劃分方法是將催眠的程度分為六級:
催眠深度第壹關:通過暗示操縱小肌肉群,如暗示被催眠對象不能睜開眼皮或嘴唇,被催眠者也不能通過暗示睜開。被催眠者沒有被催眠的感覺,感覺完全清醒。這個階段可以做到減肥、戒煙等心理治療。
催眠深度第二關:大肌肉群被暗示,如手臂不能擡起或放下。這時,被催眠者更放松,更專註於催眠師的指示。
催眠深度第三關:能完全控制所有肌肉系統,產生數字阻滯。如果妳不能從椅子上站起來,走路或說出某個數字,但妳沒有忘記那個數字,那麽臨床催眠師的大部分工作壹般都在前三級之內。
催眠深度第四級:失憶開始,被催眠者能忘記自己的姓名、地址和某個數字,並能阻斷疼痛,能做壹些手術、拔牙、手術。
催眠深度第五關:夢遊開始,出現正性幻覺,可以看到不存在的東西(真正看到的,不是想象的)。
催眠深度第六關:更新後的夢遊狀態會產生看不見聽不見的負面幻覺、事物或聲音。如果暗示被催眠者看不到別人的身體,只能看到頭,那麽他只能看到壹個頭。
在電影《催眠大師》中,有壹些人對如何達到那個深度有爭議。有人說是3級,有人說是4級。在我看來,至少已經達到了催眠的第五級,甚至第六級,因為被催眠者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熟悉的人(具體情節會在電影中說明,這裏不詳細的話就劇透了),自己的幻覺已經取代了現實,完全超出了想象的範圍。但劇情中的大部分現象,在達到前三個層次時就可以完成,比如回憶以前想不起來的事情,與想象中的人對話(這在催眠療法中很常見,本質是與自己的潛意識溝通)等。此外,演員在催眠狀態下的表現也符合催眠狀態,如莫文蔚在催眠狀態下眼瞼跳動、快速動眼期、四肢放松、眼淚增多、眼睛發紅等。
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影片中使用的催眠技術種類繁多,甚至可以作為了解催眠技術的入門教學。
下面說說直接催眠的技術。首先是眼睛凝視法。影片中使用的道具是壹只懷表。使用它的好處是,被催眠者不僅可以盯著重復的擺動,還可以聽到單調重復的滴答聲,從而快速引入催眠。影片中使用的凝視方式不僅僅局限於凝視懷表,還包括催眠師的眼睛、煙頭、筆塵(沈博士試圖催眠徐瑞寧時使用的)等等,讓觀眾處處有被催眠的感覺。
其次,采用聯想法引入催眠,通過讓被催眠對象在腦海中創建壹個想象的畫面,使其進入更深層次的催眠狀態。這種想象的畫面可以是物體憑空創造的形象或場景,也可以是過去記憶中的場景。這種方法在電影中也用得很多。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在看電影的時候關註壹下。
再次,是反復深化的手法。這種手法就是不斷地喚起被催眠對象醒來,然後不斷地引入催眠,讓對象進入更深的催眠狀態。影片中,Xu zhēng和莫文蔚不斷地相互催眠,再醒來,再進入催眠狀態...本質上,這種反復加深的手法是真的用了。不知道是劇情需要還是編劇對催眠手法的特別安排。這也是我很喜歡用的手法,效果很好。催眠中喚醒對象調整身體的姿勢,然後反饋感覺,再引入催眠,可以避免被催眠對象長時間保持壹個姿勢而導致的肌肉疲勞。
那就說說間接催眠吧,這是影片中觀眾覺得神秘的地方。影片中稱之為意識催眠,也有人稱之為隱性催眠。就是讓人們在清醒時,通過交流對話或者環境暗示,不自覺地進入壹種催眠狀態。電影的整個框架也是建立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為了讓觀眾了解這種催眠技術,影片還特意請主角講解這壹理論,為劇情的勾畫做鋪墊。例如,電影中多次使用環境線索。通過水、聲音、光等。,或某個詞(如影片中使用的“船長”),對象不自覺地產生聯想和記憶,從而進壹步引入催眠。
此外,影片中還有這樣壹種比較先進的催眠技術:混沌技術。這項技術的原理是,通過壹些不尋常的語言、動作、表情等。,被催眠對象在短時間內接收大量信息,造成信息過載,引發神經失衡,引發戰鬥或逃跑反應,繞過對象的意識判斷區,從而引入催眠。經過仔細分析,這種技術已經用在了影片中。比如影片中的心理咨詢室被刻意布置得非常詭異,無形中給了被催眠的對象壹些迷惑;催眠師故意把懷表掉在地上也是壹種迷惑;遊客任小燕怪異的心理行為本身就是壹種困惑,比如突然擺弄時鐘指針,突然潑水等等。都是混淆技術的壹種應用,其他咨詢師的大量信息也強化了這種混淆,所以對象沒有理由不進入催眠狀態。
當然,能夠如此熟練地運用這種隱性催眠技術,絕非閑人所能及。我想,即使催眠師埃裏克森還活著,他也不壹定能做到。
現在的問題是,現實中有沒有可能像電影中那樣達到催眠狀態?我的回答是有可能。但是前期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我壹個咨詢過程是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說到這裏,不得不提另壹項心理學技術,那就是“心錨”的建立。所謂“心錨”,就是某種心理狀態或線與另壹種動作或表情之間的錨定,其基礎是條件反射。比如開車看到紅燈,不自覺踩剎車。這是壹種“心錨”。影片中,被催眠對象只要看到“壹、二、三”這種有節奏的運動形式,就會被催眠,比如聽到123的計數,看著煙頭有節奏地熄滅三次,搖三次水杯,撥動三次時鐘指針等。,可以很快導致催眠。要實現這種簡單的瞬間催眠,壹般需要建立壹個“心錨”,建立這樣壹個“心錨”
觀眾在看完電影後,可能也會有壹種擔心,擔心自己有壹天會像電影中那樣不知不覺地被催眠和控制,從而說出自己不想說的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其實沒必要擔心。首先,能做到這種快速隱性催眠的催眠師很少。就算有,他們也已經忙著去某個商業機構賺大錢了。恐怕沒有時間給妳催眠了。其次,在催眠狀態下,人的潛意識自我保護能力非常強。壹旦有人讓妳做違心的事,下次妳很快就會從催眠中醒來。
調查顯示,很多普通人對催眠有很深的誤解,認為催眠可以控制人,或者使人失去知覺,陷入昏迷。因為催眠在早期被用於巫術和宗教中,所以被蒙上了壹層迷信和神秘的色彩。影片的播出可能也會加深很多人的這種誤解,所以普及和了解催眠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實上,任何壹種催眠狀態在日常生活中都出現過。比如,當妳即將醒來或入睡時,身體突然不能動彈,出現‘鬼壓床’現象,這是壹種催眠狀態;有人在極度悲傷或恐懼的狀態下突然出現在人們面前,這是壹種積極的錯覺;再比如壹個小美女穿超短裙去玩,回家後發現自己青壹塊紫壹塊的,不知道什麽時候摸的。這是壹種催眠麻醉狀態;有時候拿著鑰匙找鑰匙,拿著電話找手機,或者東西明明在桌子上卻找不到也看不見,這是催眠狀態下的負面錯覺;所以催眠根本不是魔法。
最後再回答壹個問題。催眠可以用於犯罪嗎?答案是可能的!任何技術都是壹把雙刃劍,歷史上也確實有過催眠犯罪的案例,比如著名的“海德堡事件”,所以不要輕易找不熟悉的催眠師進行催眠,催眠前最好對催眠師進行調查了解,這不僅有利於對催眠師產生信任,更好地進入催眠狀態,也是壹種自我保護。-
-
催眠術大師186號影評:影片的“清醒催眠”技術
文學/夢裏的詩和書
《催眠大師》是壹部比不上《盜夢空間》的心理懸疑電影,但難能可貴的是,這部作品讓我看到了與《盜夢空間》電影壹樣的高度、出色的鏡頭質感和完美契合的電影情節。當懸疑驚悚不僅僅是國產電影,只能讓人會心壹笑的時候,至少我被這部電影成功催眠了。
我對這部電影的感覺是《催眠大師Xu zhēng》中心理學家徐瑞寧在開場致辭中扮演的麥當勞的黃紅效果。Xu zhēng代表黃色圖片,莫文蔚代表紅色圖片。最後,電影故事的結局將兩者柔化,形成了醒目的麥當勞標誌。很抱歉作者只能在這裏做這樣壹個不恰當的比喻,因為這是壹部不應該被糟蹋的傑作。事實上,影片壹直處於觀眾能感受到“清醒催眠”的狀態。壹個略帶驚悚的催眠治療故事開始,整部電影代入感非常好。然後是自負的心理學家徐瑞寧與患者莫文蔚飾演的任小燕的心理對抗,催眠與反催眠讓整部電影大部分時間看似只有兩個人,卻能讓觀眾感受到壹個充滿懸念的故事。這就是影片的“清醒催眠”效果。另壹方面,最難能可貴的是,該片打破了中國驚悚片的魔咒。影片中的“鬼”是莫文蔚對Xu zhēng心理戰的矛,也是對抗它的盾。在中國院線不可能真的是鬼的情況下,催眠大師巧妙地運用了“鬼”的元素,在沒有見到真鬼的情況下,很好地完成了影片的懸疑和驚悚。
這是壹部不燒腦的電影。《催眠術大師》的劇情和萊昂納多主演的電影《禁閉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不同的是,看《催眠術大師》不會像《禁閉島》壹樣出現100個人中100個哈姆雷特劇情的差異,幾乎每個觀眾都會在電影的結尾感受到電影的真諦。真相大白的時候,催眠術大師已經在了。端上來的是壹碗心靈雞湯,但並不是很多類似的懸疑電影都需要觀眾對著鏡子看懂,氣氛令人窒息,需要妳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直截了當的給出答案的方式可能會讓壹些觀眾覺得《催眠大師》作為壹部心理懸疑電影缺乏“意境”,但毫無疑問的是,這部電影與國內以往很多或華而不實或驚悚的劇集相比,
看完《催眠大師》,我突然意識到,每壹部名著其實都是壹次成功的“清醒催眠”。從1895,世界上第壹部時長只有1分鐘的電影《火車到了》,到今天人們對電影的苛求,光影創造的奇跡電影壹直是我們身邊最好的催眠師。
個人評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