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南宋時期(公元1234年),蒙古軍大舉進攻四川,第三年取成都。南宋是什麽時候從蒙古人手中收復的?

南宋時期(公元1234年),蒙古軍大舉進攻四川,第三年取成都。南宋是什麽時候從蒙古人手中收復的?

從1240開始,蒙古改變了原來的戰術,集中主力沿淮河壹個壹個地進攻和拉扯宋軍城市。淮河北岸的軍事重鎮壽春首當其沖。壽春和安豐只是隔著淮河相望,關系有點類似後來的襄陽和樊城。

1240年,蒙古派張柔等人攻打南宋,南宋壽春守備司令李民賢投降。因為蒙古沒有守城的目的,所以遷走居民,拆了壽春城,沒有在壽春駐軍。

1241年,張柔渡淮河攻打安豐,安豐告急。後來是於傑的緊急救援才讓蒙古人清楚。

1242年,張柔再次率領蒙古軍隊渡過淮河,攻打揚州等地。

蒙古人多次南下,讓南宋朝廷明白淮河中遊防線太薄弱,安豐壹帶最容易被攻擊和突破。加強安豐防禦,必須控制壽春,作為安豐之盾。因此,南宋朝廷決定出兵收復壽春,於是李增波被任命為淮北特使,負責這次行動。

李增波上任後,派壹直駐守壽春的總司令王安,從揚州、瀘州、鎮江抽調兩萬兵力,於1243年底重建壽春城。

1244年春,蒙古得知宋軍在壽春建城,察汗元帥親自領兵圍攻壽春,經何英水路南下。壽春宋軍以水軍攻打營河口,孟軍以騎兵護衛從兩面夾擊宋軍。水陸協同,使宋軍的水軍三面受敵,從而打敗了宋軍的阻撓,進入壽春的包圍圈。

南宋朝廷得知蒙古軍已進壽春,緊急調動呂文德等路支援壽春。當時,孟軍包圍壽春後在淮河上修建浮橋,以孤立宋軍水軍救援壽春。與此同時,他在浮橋兩側的河岸上修建了多層土壩,並派兵阻止宋軍對浮橋的進攻。為了進壹步封鎖淮河,兩岸的土壩上放了很多彈道學。

呂文德等部到達壽春郊區後,圍繞浮橋控制權與孟軍展開多次激戰。據李增波在法庭上的報告,雙方拼盡全力,壹寸壹寸地去奪,每壹寸得失都要經過壹番激烈的廝殺。然而,盡管宋軍多次襲擊浮橋,但由於孟軍的強烈反擊,他無法完全控制浮橋。宋軍水軍仍被浮橋阻擋,無法進入壽春,孟軍對壽春的進攻也沒有停止。壽春城的軍需和糧食正在減少。

宋蒙軍在壽春僵持了七十多天之後,終於設法打破了僵局。他的壹個部將夏貴(後來成了南宋的將軍)命令水軍壹前壹後背著兩個大背包,裏面裝滿了磚石和泥土。當他們再次攻擊浮橋時,他們把所有的背包都扔在了橋上,最後把構成浮橋的立柱壹個個壓壞了。宋軍終於沖破蒙古人的封鎖,進入壽春城。第二天,內外夾擊的宋軍迫使孟軍撤退。

壽春之勝,是南宋水軍水路救援,蒙古軍隊試圖架設浮橋阻擊水軍的典型戰例。此戰之後,宋軍終於完善了壽春的城防,壽春成為兩淮戰場前線的堅固堡壘。

當然,孟軍並不滿足於在壽春失敗,並試圖再次贏得壽春。因此,近年來,宋蒙軍在壽春郊區周圍和南岸安豐地區的淮河兩岸爆發了激烈的戰鬥。其中,察罕、張柔領兵於1245進攻,呂文德率領水軍於1245在壽春郊區擊敗孟軍。1246年,呂文德、夏貴率領水軍在安豐城郊大敗蒙古軍;1246年,蒙古萬戶史領兵進攻;1247年,張柔領兵進攻;又在1248年,呂文德打敗蒙古軍有功。這些戰鬥在元宋時期就有記載。

在蒙宋兩軍爭奪壽春的同時,四川戰場正是於傑治理巴蜀的時期。說到這裏,我想談談孟珙的三層屏障和宋代騎兵的大發展。

眾所周知,在宋朝之前,騎兵包括匈奴人或者突厥人,甚至整個歐洲直到很久以後,都是采用騎兵正面決戰的模式。雖然是騎兵,但采用步兵戰術,所以用騎兵列陣。通常,這種戰鬥是騎兵對騎兵的戰鬥。場景很美,拍成電影很吸引人,包括很多電視劇《成吉思汗》。這種正面作戰會造成很高的損失,不管是敵人的損失還是自己的損失。除非雙方將領水平相差太遠,否則壹方可能會輸得少。

到契丹族建立遼國時,騎兵有了顯著的發展。騎兵不再是用速度來偷襲和攻擊步兵陣,而是更多的迂回、側翼和誘敵,這也是契丹騎兵能夠橫行壹時的原因,就像拿破侖時代的騎兵壹樣。但這些仍然是騎兵戰術,它們是戰術迂回、戰術誘敵等等。對於整個戰鬥來說,它們仍然屬於正面作戰,仍然會造成很大的傷亡。拿破侖時代的騎兵通常是最精銳、傷亡最多的原因也是如此。

女真建立了晉國,女真騎兵和以前的騎兵差別很大。女真騎兵更註重戰略。他們的迂回是戰略迂回,而不是戰場上攻擊敵後的戰術迂回。他們的引誘是戰略引誘,他們的突破是戰略突破。所以北宋時,女真騎兵在與女真作戰時吃足了苦頭,北方還有大量宋軍鎮守巖雲至太原邊境。女真騎兵已經直接突破黃河,直奔汴京。後來追趙構,也是從黃河流域附近發兵,渡過長江到浙江海。壹個關鍵的突破可能深入半個中國。雖然說當時黃河長江防守不好,但其戰略縱深論是前無古人的。匈奴突厥即使突破長城,也不會深入數百裏以上,更不要說數千裏了。所以秦始皇和漢武帝收復河套地區時,覺得解除了匈奴攻打長安的威脅,換成了女真騎兵。這怎麽可能呢?半個陜西省的防禦深度是多少?這個重點突破,然後騎兵快速兵團從缺口快速推進,包圍敵陣,進行大規模縱深作戰,妳看熟悉嗎?對了,把騎兵這個詞換成裝甲這個詞,是朱可夫對蘇聯二戰標準作戰戰略的理論。蘇軍戰役縱深壹般在200到400公裏,遠高於德軍閃電戰理論的縱深,但與女真人騎兵相比,還是不夠。當然,這也是因為北宋沒有戰略縱深理論。

但是,就像二戰中的蘇德之戰壹樣,女真騎兵也有同樣的缺點,沒能達到騎兵發展的巔峰,那就是過於註重戰略,使得戰術發展滯後於戰略。換句話說,宋軍的金兵可以突破防線,包圍宋軍,但是他們打不過宋軍!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打敗宋軍,他們沒有相應的戰術理論。這使得女真騎兵重回騎兵老路,發展出鐵浮圖、拐子馬等重騎兵,在面對宋軍的步兵陣時幾乎都是克制的,除了後期統治北方後形成骨幹部隊外,金朝早期金兵在與南宋將領決戰時可以圍殲並分化宋軍 但他們在許多決定性戰役中失敗,吃不下被他們包圍和孤立的宋軍,因為即使他們包圍了宋軍,他們的戰術模式還在。 二戰蘇德軍隊也是如此。德軍依靠優秀的單兵戰術損失比蘇軍少很多,而蘇軍後期依靠優勢的炮兵武器彌補了戰術的不足,減少了損失。女真人並不是什麽大民族,她們承受不起,所以只能和宋朝長期和平相處,因為如果女真人和宋朝打個二三十年,那麽第壹個被拖垮的就是女真人。

騎兵的高峰出現在蒙古早期,尤其是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時期。三三之戰和蒙古西征的歐洲戰場(參考我寫的三三和蒙古第二次西征的第三次戰役),就是這個特點的典範。蒙古騎兵也用戰略縱深作戰來包圍敵軍,但包圍敵軍的目的不是為了與敵軍決戰,而是誘導敵軍做出錯誤的反應,然後利用敵軍的錯誤來取得己方的勝利。這也是為什麽蒙古騎兵在與人交戰時,往往會假裝撤退,將敵人誘至不利地形,往往會故意放壹個缺口讓敵人逃跑,然後追擊。正是因為這些成功的戰術,蒙古騎兵在戰略戰術上達到了騎兵的巔峰。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許多蒙古將領,都沒有在戰場上與敵作戰,也沒有著眼於壹城壹地的得失。他們不僅是戰略指揮官,也是戰術明星。可惜巔峰之後難以為繼,但後來的蒙古將領都學不會這種騎兵作戰的精髓。

總之,蒙古軍隊的優勢使蒙古軍隊在冷兵器時代創造了許多敵我傷亡懸殊最大的戰役。那麽如何對抗蒙古的這套戰術呢?

首先,孟珙有三道屏障,因為對於任何戰略縱深突破來說,只有壹層防禦是遠遠不夠的。要層層設防(當然要有主次之分),互相作為屏障,這樣才能保證即使某個地方破了也不會造成整條線路的故障。如果法國人為的馬其諾防線認識到這壹點,只要在防線後面再加幾道防線,防守南北兩側,然後被敵人戰略迂回,就不至於阻止阿登山區被攻破,馬克諾就成了成功。

但是只有三道柵欄是不夠的,因為純粹是防守,也容易被敵人誘離有利位置,在運動中被破壞,這也是蒙古的特長。那麽,除了嚴令守軍堅守,不可隨意進攻之外,即使敵人在城下罵妳祖宗,妳也要把烏龜當烏龜暫時不要打中路,還要考慮如何用防守去進攻。了解過明清遼東之戰的人應該知道。1978年袁崇煥的策略是什麽?就是壹站建城,以後方為前方基地,防線就這樣向前推進,就像即時戰略遊戲裏的炮塔戰術壹樣,更何況現實並不像遊戲,也沒有彈射器、重型坦克這種可以慢慢擊碎炮塔的超遠程攻擊武器。所以自1243於傑出任四川使以來,8年間沿長江,再向北逆其支流,建了20座系統的山城。

這20個山城系統如下:(括號裏的地方只是它今天的歸屬,而不是它在哪裏)

1、重慶市(今重慶)、2、嘉定市及其附近(今樂山)、3、漁城(今合川)、4、霍達(今蒼溪)、5、白蒂(今奉節)、6、苦竹關(今劍閣)、7、赤牛城(今谷亮)11、雲頂城(今金堂)、12、瞿塘城(今奉節)、13、多公城(今

這種防禦體系的特點是:以長江為基礎,岷江、沱江、嘉陵江、曲江四條南北支流向北分叉,同時利用水網在各點之間形成網絡防禦,重點突出,防禦有力,有強大的水軍作為依托,揚長避短。

在這種防禦體系的作用下,四川戰場可以在當時僅剩不到5萬兵力的情況下,實現對蒙古軍隊的有效防禦。當然,這也是於傑出色的指揮。

山城體系初步建成後,第壹次戰爭考驗是1246年蒙古軍四路攻蜀。孟軍的四路進攻在宋軍的防禦體系面前被挫敗了。其中,王孟軍·陳德的部隊被擊敗在山城下。王世賢之子王德臣繼承了王世賢的勢力和官職,也是孟軍的重要將領。進攻山城時,被依托山城的宋軍打敗。王德臣的坐騎全部被宋軍·卡農·斯通殺死,他的弟弟王誌臣也被殺死了。

四川局勢的逆轉,加上蒙古政局的動蕩,為宋軍在四川的局部反攻創造了條件。從1246開始,於傑開始反擊。經過幾年的籌劃和準備,並派出宋軍的壹個小分隊進行偵察和勘探,於傑終於在1250反攻了四川宋軍的大根據地興源(今陜西漢中)。

從1236開始,蒙古人就把興遠作為進攻四川的大基地。當初,這壹建議是由女真人甲骨古龍帶提出的,於是窩闊臺任命甲骨古龍帶為興元的和平使者,後來貴由可汗又任命他為興元的行省。甲骨古龍帶經營興元已有十余年,將興元建成高墻堅堡之城,儲存了蒙古軍隊的大量物資。興源是蒙古軍隊多次入侵四川的後方基地。

興元是三國時期的漢中,周圍關隘眾多,北面是秦嶺。Muei?妳怎麽了?妳玩的怎麽了?撤退?妳怎麽了?發生了什麽事?老頭?部門高層的災難是什麽?費是穆文之妻的母親,鄭?發生了什麽事?妳怎麽了?南D的願望是收復整個巴蜀,歸還朝廷,所以攻打興元是必然的,也是重點目標。

經過策劃,於傑在進攻興源之前,派了幾個宋軍進攻川北另壹側的甘川邊境,以吸引蒙古人的註意力向西邊轉移。後來,於桀親自率領宋軍主力,自稱十萬北伐,從金牛路北上至秦蜀邊境,擊敗蒙古李璐元帥王錦,隨後在羅村、隰縣(今陜西勉縣)三次擊潰蒙古軍,次年四月包圍漢中,1251。同時派兵燒毀棧道,阻止北蒙古軍南下救援興元,隨後對興元發動進攻。

興源城裏蒙古人不多,只能閉門堅守,不敢作戰。但是,由於杏園的防禦很強,而且孟軍的這壹部分本來就是專門為保衛杏園而組建的,所以宋軍無法緊急進攻。

北方的蒙古軍火速南下援助。蒙古元帥吐雪率兵至大三關,因棧道被毀,無法南下。他正著急的時候,不小心抓到了三個從漢中逃跑的蒙古軍隊。屠雪赦免了他們的死罪,命令他們帶路,從壹條小路繞過棧道,從而實現了軍事史上的又壹次隱蔽渡江(今陜西寶雞),不過這次是由北向南。

吐雪蒙古軍走陳倉路線,經包谷南下,突然到了興遠城下,加強了興遠蒙古軍的防禦。與此同時,韓率領鄭鼎的部隊修棧道,也很快完工,使北方的蒙古軍隊繼續南下,扭轉了興元地區宋、蒙的軍事對比。

面對這種情況,於傑乘虛而入奪取星源的計劃已經無法實現。宋軍久攻興遠不下,老將皆疲。壹旦他受到孟軍的內外夾擊,整個軍隊註定要被打敗。於是余傑決定領兵棄重軍械撤退,反攻興元在此失敗。

第二年,1252,蒙哥汗登上大汗位後,蒙古軍為了報復進攻宋軍,再次入侵四川,蒙古軍從金牛路進入四川,直奔成都附近的嘉定(今樂山)。

嘉定是南宋時期四川西部城鎮的基礎。此外,這也是自1246年蒙古人入侵四川以來規模最大的壹次入侵。於傑緊急向南宋朝廷求助,請求將呂文德的兩萬人轉移到四川。在呂文德進入四川之前,余傑已經從四川派出精銳部隊前往嘉定救援。

嘉定是前面提到的四川二十座山城之壹,是宋軍防守四川的壹個基點。蒙古軍隊多次進攻嘉定,但都沒有攻下。余傑率領援軍到達嘉定城外後,他指派宋軍輪流作戰。白天,嘉定守軍消耗了孟軍的攻勢。到了晚上,南宋援軍兵分多路進攻孟軍,用了大量的弩靠險,讓孟軍損失很大,最後不得不撤退。

在從孟軍撤軍的過程中,北方山城趁機進攻孟軍。當他們遇到孟軍的軍隊時,他們限制這座山城堅守。當他們遇到壹小隊孟軍人時,他們趁機在夜間襲擊孟軍。這壹次,孟軍獨自深入,未能攻占嘉定。他撤退的時候,到處都是更大的損失。在呂文德援軍進入四川之前,孟軍匆忙撤出四川,於傑的山城防禦體系再次經受考驗。蒙古也意識到,不把北方的山城壹個個連根拔起,是不可能安心南下的。

不幸的是,在那之後不久,余傑被誣陷為官員爭鬥,被解除了所有的職務,然後死於抑郁癥。直到他死後幾年,他才被平反。當時,四川的形勢已經大大惡化。

與長江上下遊戰事激烈不同,荊襄戰場近年來並無戰事。1246年孟珙死後,賈似道接任荊湖使三年,後李增波任荊湖使兩年。李增波大大增加了襄樊的駐軍力量,使襄樊真正成為長江中遊最強的軍事基地。

就這樣,宋和孟兩家都熬過了戰爭的間歇期。1252年,孟戈繼位可汗,開始了對南宋的新壹輪進攻。

孟戈的第壹個國家戰略是鞏固蒙古的前線,防止南宋的反攻。同時,這些新增強的前線軍事基地被用作入侵南宋的後方基地,使蒙古軍隊可以長期圍困宋軍,加快入侵南宋的戰爭頻率。同時,孟戈回顧了蒙古自窩闊臺時期以來在南宋的戰略得失,糾正了早期四處出擊、兵力分散、缺乏配合、孤立作戰的混亂局面,將進攻的重點放在了長江上遊的四川。

為此,蒙古封可汗的弟弟忽必烈為統治漢朝(原屬晉國領土),命忽必烈將其駐地南移至商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同時在晉國原有土地上劃分行省制。與此同時,在南宋邊境附近修建和開墾了大量的軍事基地。在四川戰場,有綿州基地和宜昌基地,尤其是宜昌基地,是蒙軍在四川的第壹個落腳點。為了建造它和宋軍摧毀它,雙方圍繞這個地方打了四年仗。最終宋軍失敗,嘉陵江、白水江上遊都成了蒙古軍隊南下的基地和糧倉。

蒙古軍四川戰場的根據地建設,主要依靠王德臣的策劃和堅持。荊襄地區是由謀士姚樞策劃的。在姚樞的策劃下,蒙古人在汴京設立了河南經略部,負責河南地區的墾荒。同時,他們在唐周鄧州駐軍作為前進基地,並恢復棗陽、光華和周俊作為軍事基地,與南宋襄樊對峙。

在淮北地區,張柔支持修建了壹條連接汴京和淮北的河道,以方便口糧的運輸。同時在淮北以北壹帶開墾大量田地,準備進攻。這樣,經過蒙古最初幾年的建設,與南宋接壤的蒙古邊境是壹條長長的軍事基地和後勤基地線,從四川北部壹直延伸到淮河下遊。

這個第壹步戰略實施之後,Mongo實施了蒙古的第二步戰略,走了壹個大彎路。忽必烈汗被派去向南進軍大理。雖然四川30萬蒙古人壹次性南調20萬,四川戰場上的蒙古人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南下行軍的蒙古人因為水土、天氣、密林、疾病、戰爭等因素死亡多達七八萬,但從長遠來看,征服大理對整個宋蒙戰場的影響是有利於蒙古人的。

事實上,早在1248年,蒙古大將竇闊就曾率部在四川繞過宋朝,試圖從羌部尋找進攻大理的途徑。當時,宇傑被任命為四川統帥,宇傑深知蒙古軍的戰略迂回對宋軍不利,於是果斷派出兩路人馬西征宋軍,在翻越大雪山前後攔截蒙古軍。結果三戰三勝,都活捉了竇闊。當然,這次忽必烈是蒙古軍隊南下的主力,繞道更遠。忽必烈在甘肅進入吐蕃版圖,南下大理。於是,他於1253年8月從甘肅臨洮出發,並已於當年12月攻破大理城。由於這壹段與我們的主題無關,我們就跳過它。

就在忽必烈攻打大理的時候,1254年春,川北大旱,嘉陵江水淺,不能行船。當時,王德臣部的蒙軍正在宜昌建立基地,由於缺乏糧食,蒙軍不得不提前進攻四川搶糧。此時的余傑已經被撤職查辦。

新任命的四川采購代理回宇在四川大吵大鬧,讓人不爽。4月,蒙古軍進入劍閣地區,宋將軍南永忠、高桂在隆慶向蒙古軍投降,川北要隘庫珠關落入蒙古軍手中。回宇帶領宋軍北上以抵抗孟軍。

5月,在蒙哥汗的授意下,帶兵進攻四川的蒙軍首都鐵哥霍魯其元帥抵達利州,與王德臣部會合,準備南下進攻。孟軍襲擊了回宇駐紮在紫金山(今鹽亭)的宋軍營地,宋軍被打敗,軍餉器械全部丟失。回宇逃到大後方後,因紫金山之敗被南宋朝廷革職,李增波負責四川防務。

6月,蒙古軍進入賀州、廣安,壹支軍隊再次包圍嘉定50天,仍未能攻占嘉定。由於南永忠等人的投降,苦竹關及周邊許多山頭落入孟軍之手,只剩下幾座孤立的城池,在宋朝王佐、王建的堅持下得到保障。義軍將領南永忠曾帶兵圍攻,王建罵得哭天搶地,節節敗退。

李增波上臺後,宋軍開始在這壹地區發動反攻,蒙古軍也開始收縮退路。八月,收復安西堡,十月,控制段收復堡。此後,宋軍以安西要塞為基地,準備收復庫珠關。十二月,南永忠將軍周德榮想重新效忠南宋,與段密約收復苦竹關。不料被蒙古人發現,周德榮被俘而亡。宋朝的將軍馬輝和白端也死了。然而,宋軍在全軍覆沒後再次出擊,終於收復了失守八個月的庫珠關。由於安溪、隆慶、苦諸相繼被宋軍收復,蒙古軍不得不撤出劍閣地區,返回宜昌根據地。

但此時蒙古人已初步在宜昌建立了根據地,開始在四川立足,而大理已被平定,蒙古人對四川有戰略優勢,於是蒙古可汗策劃三路進攻四川,作為大規模入侵的演習。為此,蒙於公元1255年南宋第二年命令宜昌根據地、興源根據地、大理地區的蒙古軍進攻四川地區,並與四川地區的防禦中心會師於重慶。

於是,1255年春,杏園地區的蒙古軍開始沿金牛路南下。前鋒萬和阿拉魯阿裏率領蒙古軍隊攻打巴州(今巴中),不料被擊敗,被巴州壹帶包圍。直到蔣猛、胡渡、查力率領救援,才突破重圍,繼續南下。這條路壹直遭到宋軍的抵制,直到。

經過幾個月的休整,鐵哥霍魯其蒙古軍於1255年5月從宜昌出發,以南宋義軍南永忠為先鋒,再次擊敗宋將軍孟達,在宋軍中截獲大量物資,後進入山城,無法克服宋軍的頑強抵抗,於是掉頭南下,於11月到達重慶。

最後壹條路線是兀良合臺軍從雲南北上。著名的蒙古軍隊的兒子兀良合臺和忽必烈壹起去了大理。在他占領大理後,忽必烈汗首先調兵遣將,離開兀良合臺平定大理殘余勢力,並密謀進攻以雲南為基地的南宋西南地區。1255年八月,兀良合臺從大理出發,沿途征服了西南各民族。十月,入南宋邊境,破南宋石門關邊境。兀良合臺原計劃進攻南宋西南邊陲重鎮徐州,但遭到宋軍總司令張世的抵抗,張世是當時四川戰場上著名的宋軍將軍。他用各種方法水陸夾擊蒙古人,兩軍在金沙江邊激戰。最終,蒙古軍無法沿金沙江推進,兀良合臺只好率軍東轉,改變目標,大刀闊斧地向重慶進發。

就這樣,到了1255年11月,蒙古三路大軍經過千辛萬苦到達重慶會師,老將兵疲力竭,無法對重慶所有的堅固關口發起攻擊,只能實現戰略分割的演習,然後都沿著原路返回,到了1256年2月,都回到了原地。

表面上看,這次三方會議蒙古人的聯手對蒙古人不利。但蒙古人通過這次進攻,驗證了分裂南北攻川的戰略可能性,為蒙古人親征四川做了戰略準備。同時,南宋朝廷也通過這次入侵認識到西南防禦的不足。其實早在十年前,孟珙還在世的時候,他就在提出三層籬笆理論的時候指出了南宋防禦的幾個不足。其壹是黔桂至川南壹帶缺乏面向西南的防禦,使蒙古軍雖因三層柵欄抵抗而無法迂回荊襄戰場,但卻可以繞過西南,從雲南進攻湘桂,在戰略上做了更大的迂回,即繞到宋軍防禦的背後。但當時的南宋朝廷並沒有重視這壹點。蒙古人這次與第三路軍會師後,南宋不得不重視面對雲南的防禦。

提問者的提問2011-06-15 18:30

請仔細閱讀我的問題。我問余傑1237後從蒙古軍手中收復成都是什麽時候?我告訴妳,玉潔死於1253,也就是說,她是在1237到1253之間被接回成都的。淮陰戰場的資料我沒要。妳在網上抄這麽多幹什麽?但還是要謝謝妳。

被申請人補充2011-06-15 18:53

唉~ ~!我想慢慢回答妳的問題!只是太瘦了多少!大概有幾十萬字吧!我給妳壹段!

我只是看看有沒有妳想要的東西。

受訪者補充2011-06-15 18:57從1236到1276的40年間,巴渝軍民與數十支蒙古軍隊交戰3400余次,殺死蒙古可汗蒙古人。

主要戰役:

1231年,蒙古將軍拖雷率領20萬蒙古軍隊攻打四川。蒙古軍進入劍門關,攻占三臺閬中壹帶。四川制造的桂汝蘭,倉皇棄成都逃往重慶。他是聽說蒙古軍北撤了,才在合川上岸停下來的。

1236年,韓猛次子闊端率軍,號稱50萬人入蜀。九月攻下陽平關,十月攻下成都。進攻後蒙古人大肆屠殺,《宋三朝政治家誌》記載僅成都就屠殺了654.38+0.4萬人,房屋、城市被燒毀。

然而在重慶、合川、奉節壹帶,蒙古軍遭遇抵抗,死傷近萬人,卻未能攻克重慶、合肥、奎北,只得撤出四川。

1237年,30萬蒙古人以海率入川,攻占廣元、成都、隨州,與重慶守軍激戰半年,被水軍重創,撤離四川。

1238年,八十萬人由海路入川,三月在合川激戰,失敗。

1241年,岱海、吐血再次入侵四川,攻占漢州、成都三十余城,永川失陷,再次失敗。

1242年,宇軒讓玉潔建造了20座反蒙古山城,包括釣魚城、多公城、天盛城。

1243年,宋軍依靠山城與蒙古人作戰36次,20座山城無壹失守。

1250年,宇傑率軍收復成都、漢州。

1251年,蒙格繼承可汗位,號憲宗。1258,可汗芒格率領80人的軍隊,分三路包圍重慶。西路的蒙哥率35萬,中路的忽必烈率25萬,東路的王德臣率20萬。

五月,王德臣在釣魚城被王建殺死。7月,蒙格汗在釣魚城東門被炮擊受傷,死於北溫泉。

1260年,忽必烈繼承了可汗的地位,被封為元世祖。

1276年,南宋滅亡。

1277期間,重慶、合肥、萬、奎等地激戰50余次。

1279,釣魚城淪陷。

被申請人補充2011-06-15 18:59

公元1236年,袁兩次被困成都,接連被屠殺。《成都實錄》“城內屍骨140萬,不包括城外屍骨。”,“蜀人死了,率五十人齊出,以刀斬之,乃積其身。說到底,我懷疑我不會死,我再刺壹次。”八十多年,成都破敗不堪,再也沒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