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京贛中學仲晶中學歷史

京贛中學仲晶中學歷史

3月7日,1938,民辦涇幹初級中學在縣城東關仙廟開班,從而結束了涇陽縣沒有中學的歷史。這所學校雖然名為“私立”,但實際上沒有富人提供的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壹個相當曲折的過程。清代乾隆年間至清末,涇陽縣曾有潁州、渭京、石崇、涇幹四所書院,在陜甘兩省享有盛名,人才輩出。但民國初軍閥割據,戰亂與災難掛鉤。此外,1929年導致農村經濟破產,教育衰落。抗戰前,十幾萬人口的涇陽縣只有兩所高中,沒有中學。1933年,涇惠渠通水,涇陽在上遊,受益於此。農業和商業迅速恢復,經濟日益繁榮。改變教育的落後面貌成了人民的壹大願望。抗戰爆發後,大片土地淪陷,日寇壓潼關,Xi安有出崖之危。有的省立學校倒閉了,有的搬出去了,在涇陽Xi安讀書的年輕人回家休學了。面對這種情況,教育界的同事更加擔心。1937年秋,縣教育局長張和姚小學校長吳利用教育部督學到二桂看望晶晶的機會,向他提出了在涇陽創辦中學的倡議。鐵路點頭表示同意。此後,張和吳多次走訪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征求辦學意見,得到廣泛支持。經協商,推選張、吳、龐、張伯秀、趙忠禹、範純如、王璞和尚組成校董會領導學校。學校的名字叫“京幹”。校址選在東莞仙廟。經縣政府同意,從“煙膏局”稅收中劃出500元作為啟動資金。龐是校長,張、於、段武東等公職人員是兼職教師,都是義務的,不拿工資。1938年春,29級30名學生入學,3月7日開學,涇陽第壹中學在抗日烽火中誕生。龐,本縣人,大革命時期參加* * *生產黨,辦過平民夜校。他出任仲晶總統後,以“戰時教育”為宗旨,增設軍事訓練等課程,以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他是校長,是老師,也是打雜的,對辦學很有熱情。可惜時間不長,身體有病,學校資助難以為繼,只好辭職讓位。龐辭職後,教育局長張兼任校長。不久,張伯秀被請去當校長。萬事開頭難,大壹在經濟拮據的情況下頑強地度過了第壹個學期。1938暑假,校董會邀請高蘭亭擔任校長。高蘭亭,王翹縣人,五四時期畢業於北京大學。1927年國民黨“清* * *”時,曾擔任江蘇鎮江公安局長,有嚴重的反革命歷史。後來在國民政府監察院工作。南京淪陷前,國民政府“縮編遷都”,高蘭亭下崗回家過閑散生活。。高蘭亭是校長,壹心要把仲晶建成“南開式的中學”。1938的暑假,招收了40多名高三秋季的O級學生,無法容納在仙神廟。高蘭亭設法借用了“中國棉花公司”的兩個倉庫,解決了問題。他四處奔走,分發信件和電報,籌集了壹批資金。當時,於右任先生不僅捐贈了壹批圖書和儀器,還匯去了1000元。至此,資金困難有所緩解。

1939春季招生50多名O-level學生。此時全校三個班100多名學生,仙廟和中棉公司倉庫都容納不下。經縣政府批準,學校遷至城北的桑貝花園。北桑園有60多畝公地,10多套房屋。適合辦學。所以它成了仲晶的永久校址。1939年春天,29級的學生在春天第壹次搬到了桑貝花園,壹邊讀書,壹邊建學校。由於資金有限,高蘭亭征得當局同意,動員民工將永樂村社書的三賢木、娘坡寺、東方寺等地拆除,運回磚瓦材料修建學校。鎮區動員了學校建設者。搬磚瓦、挑水挑泥之類的小活,都是學生承擔。1939年春天開工建設,不到壹年的時間,建成了4間教室、1會議廳、27間宿舍、壹個牲畜池和1大操場,還修建了通往縣城的人行步道。隨後,組織學生在校園內種植花草樹木,京幹中學初具規模。

1940秋季,春季29級學生即將畢業。此時,該案尚未在省教育廳立案。畢業生能否按時拿到畢業證是個問題。教育部門拒絕立案的原因是仲晶沒有足夠的辦學經費。於是,高蘭亭找來西關棉花店經理李秀堂,讓李秀堂出具證明,說仲晶店裏有5000斤棉花(即足夠辦學經費)。李秀堂的證明上報後,教育部門信以為真,為仲晶辦理了備案手續。畢業證等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1941年,國民政府縮減縣教育局,相關業務並入縣政府教育部門。裁減前,教育局長是楊和初。經有關部門同意,楊和初將教育局的500多畝學校田地和10多處房產交給仲晶,由校董會管理。楊和初在學校派駐董事總經理,主管財務。以仲晶的學校收入,加上學生交的學費(每學期2鬥小麥),年收入在6萬斤小麥以上,經濟狀況基本好轉。在創辦學校的同時,高蘭亭千方百計選拔優秀教師。先後聘請的專任教師有許、趙仁福、劉浪如、田(由* * *《黨員》制作)、李義清(由* * *《黨員》制作)、袁和森(曾參加* * *制作晚會,由* * *《社團》加入);兼職教師有陳德茂、、魏子嘉、陳。劉朗如是教育局長,張是事務局長。劉朗如因有事離校後,請來了原省圖書館館長劉振誌擔任教育局長。當時,Xi安中學和通州師範學校為躲避日寇的轟炸,遷至涇陽。高蘭亭還聘請了這兩所學校的名師,如侯亮碧、楊、、王秀福等來任教。1939年春,張辭去教育局長壹職,來到學校當語文老師。有了這樣壹支課程齊全、學習成績優秀的教師隊伍,再加上嚴格的教學管理,教學質量提升很快。

1942暑假期間,京、寧、中秋三屆高三、高壹畢業生中,有23人報考了Xi南郊興國高級中學,除1人因病退出考場外,其余22人均考上了名單。興國中學校長李守智對這種反差深表欽佩。他說:“以後北京的中學生就不用考試就能考上國家了。”京幹中學教學質量優秀,還被當時的教育部授予過。教育部送來了壹面寫著“再接再厲,再創佳績”的獎旗。高蘭亭辦學初期,黨團是不允許進校的。然而,在黨的地下組織的領導下,進步師生不僅在仲晶成立了“人民第壹隊”、“西進青年”等組織,還成立了黨的地下支部,秘密開展革命活動。當然,高蘭亭是沒有辦法知道這些情況的。但難免被國民黨的耳目察覺。1942年5月,陜西三清青年團團長楊嗅到了風聲。楊派幹部翟文峰在發展青年團,試圖抵制進步思想的傳播。這時,高蘭亭改變了原來的態度,讓楊為所欲為。即便如此,在進步師生的抵制下,國民黨的分裂始終沒有在學校建立起來,思想陣地的主動權仍然掌握在進步師生手中。

到1943,高蘭亭已經主政靖平六年了。在全縣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京幹中學在過去的六年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為校長,高蘭亭應該謙虛謹慎,再接再厲,在仲晶取得更大的進步。不料他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假扮教育家,說“南開有個張伯苓,仲晶有個高欄閣”。他的急躁,加上他的驕傲,勢必會傷害到最初積累的辦學實力。許、田、李壹清、袁和森等辦學骨幹相繼離校。學校裏人與人不和諧,矛盾接踵而至,教學秩序混亂,教學質量下降,社會各界反響強烈。高蘭亭想不開,就辭職了。高瀾於1944年8月辭職後,任命劉振誌為校長,劉尚達()為教育主任,張為學科主任。同時,聘請了久負盛名的孫崇福和王文祥來校任教,加強了師資力量。劉震之學識淵博,精通中外歷史。他既是校長又是老師,以身作則,治校嚴謹。他主張教育救國、科學救國,提出了“廣收、苦教、慎考、嚴除”的辦學“四原則”。在劉尚達和張的協助下,劉震之建立了嚴格的考試制度,三門不及格就降職。考試作弊,壹旦被發現,輕者降級,重者開除,不分尊卑。

1945下學期初三六年級試行榮譽考試制。與此同時,劉震誌十分關註校風建設。他經常引用壹句老話:“風氣之變有多可笑?說:壹兩個人開始。”他發現好人好事,馬上表揚鼓勵;當妳看到不好的事情時,馬上嘗試去阻止它。不到壹年的時間,學校秩序井然,學生學習努力,教學質量迅速回升。從此,仲晶進入了中興時期。1945,涇陽城鄉大戶又向仲晶捐贈了壹批資金。同時拆除縣城西南的寺廟材料,擴建學校。1946上半年建了四間教室和壹排宿舍。同年下半年,又增設了壹所高中,招收38級學生的班級。此後,更名為“私立京贛中學”。增設高中後,劉震之又聘請了黨修夫、、李、田孟烈等名人在校任教,進壹步加強了師資力量。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學術水平將進壹步提高。38歲的趙和39歲的梁存寶都在《上海英語周報》上發表了短文。38級高三學生鄧在《勤豐工商聯合報》發表題為《麥忙盼農村形勢》的文章,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苛捐雜稅的罪惡,影響很大。為了豐富校園生活,劉振誌、劉尚達和張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每個班級都設立了壹個“小圖書館”,收集學生手中的書刊,由專人保管,輪流流通。魯迅的《流浪》、葉聖陶的《稻草人》、夏丐尊的《文心》等進步書籍趁機進入學校,廣為流傳。張在閱讀《秦風工商聯報》時,用紅筆作了標記,然後張貼在報紙閱讀專欄,引導師生閱讀。他還會報道原子彈、聯合國、政協的資料,剪了壹本集成的書,供師生借閱。張因此受到國民黨的迫害,但他仍然樂此不疲。劉尚達等進步師生成立了“青年劇團”,排演了《萬世為人師》、《抽水馬桶》、《假書記》等劇目。大型話劇《萬世為人師》在涇陽、三原等地上演後廣受好評。不幸的是,1946年2月,張因肺結核離開了工作崗位。1947張病逝,享年42歲。他把生命的最後十年獻給了涇陽第壹中學,令人感動!張走後,孫崇福接任了訓導主任。下半年,孫崇福接替劉尚達擔任教務主任。孫崇福是陜西民主同盟的主要成員。根據NLD負責人李夫人(黨員)的指示,他在仲晶積極開展青年工作。他在搞好教育管理和紀律的同時,不斷向青年介紹國內進步人士的活動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建立了以鄧為首的“青年為民”地下組織。《閩清》加強了對原“時代社”:“沙陀社”、“野馬社”、“彩虹社”的領導,出版墻報、表演節目,大力宣傳進步思想。同時,恩格爾的《社會主義從烏托邦到科學的發展》和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等革命書籍以讀書報告的方式在校內廣為流傳。“青年為人民”的活動很快幫助師生提高了革命覺悟。“第三/k節’,討論婦女解放問題;國民黨暗殺了李公復、聞壹多、杜斌丞之後,就開會聲討。還開展了“反內戰、反饑餓、反獨裁”等活動。與此同時,“人民青年”的成員收集有關反動派的情報,向地下組織報告鄧還企圖掩護來自延安的遲同誌進行秘密活動。當時青年團正準備舉行反蘇示威,但在全校進步師生的抵制下失敗了。沒過多久,孫崇福的進步活動被反動當局發現,有被捕的危險。他不得不在1948的暑假秘密離開仲晶。孫崇福離校後,劉真讓李夢烈做教務主任。李孟烈不僅重視教學質量,也重視引導學生思想進步。1948年8月,從延安遷回涇陽的魯玉民同誌來到學校,委托李孟烈聯系壹批“北上”革命的青年。在張從體和韓的協助下,李夢烈經過壹番曲折的鬥爭,從1949+19到3月底。張從梯、韓、李孟烈等也進入邊區,加入了黨的武裝。劉振誌沒有參加黨內活動。但是,他知道年輕人代表著未來,很愛他們。在為師生“北上”取得進展的過程中,他不時透露反動當局的動向,提醒師生註意安全。避免不幸。劉振誌校長也為這次“北上”的成功做出了貢獻。

1949年5月,關中解放。8月24日,三元社通知,民辦井幹中學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涇陽縣井幹中學”。同時,任命了太統、郭等同誌組成校務委員會,負責接待工作。8月底,陜甘寧邊區政府任命負童為副主席(校長暫時不在)。隨後,根據邊區政府關於中等學校改革的指示,對舊的教學機構和教科書進行了改革。從此,京幹中學在黨的陽光照耀下走上了康莊大道。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京幹中學有了很大的發展:現代化的教學樓如雨後春筍,先進的教學設備逐步完善,教師隊伍日益強大,教育質量空前提高。

現在京幹中學已經成為完全高中,教職工300多人,近70個班。發展至今,民辦京幹中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出色完成了歷史賦予的光榮任務。歷史的巨輪正向著21世紀疾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