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當我們聽到連特斯拉都要在全球裁員10%時,很難不覺得汽車行業真的“冬天”了。
在特斯拉之前,以理想、小鵬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相繼傳出“人員優化”的消息,實際上在業內掀起了壹股灰暗的氛圍。
壹般來說,“裁員”是指裁掉某些不適合企業的人。原因有二:壹是企業的現金流問題,二是企業業務調整的需要。
比如蔚來,2019年大規模裁員。時任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發在內部郵件中表示,公司將在全球範圍內減少1.200個工作崗位,以優化和改善公司運營效果。
對於銷量飆升的造車新勢力來說,即使目前能盈利的寥寥無幾,但由於資金壓力而裁員的需求似乎並不那麽迫切,畢竟他們的現金流還是很充足的;為此,他們的裁員更多是出於人員結構調整的需要。
功夫汽車看到不僅特斯拉中國繼續招聘,而且並沒有受到其全球裁員的影響。目前,R&D的職位,如理想,小鵬和蔚來的軟件算法繼續招聘,仍然有很多需求。
壹邊減少,壹邊在增加。在車企“人員優化”的調整中,體現了怎樣的新“眾生相”?面對未來日益激烈的競爭,車企需要什麽樣的人才?
(1)人員“優化”的時候,都是快速擴張造成的嗎?
6月3日,由於馬斯克口中“全球裁員10%,暫停全球招聘”的消息,其單日股價大跌超過9%,市值蒸發超過700億美元。
盡管這已經不是馬斯克第壹次為自己的魯莽言論付出代價,但他隨後在推特上緊急“滅火”,稱未來壹年特斯拉員工的整體數量將會增加,但正式工人的數量將“趨於穩定”。
事實上,在“裁員”消息傳出之前,馬斯克已經開始用各種手段“逼迫”員工離職。例如,他要求所有保持遠程辦公狀態的員工每周必須值班40小時,否則將“離開特斯拉”。
所以,連特斯拉都真的撐不住了。妳要裁員嗎?
據馬斯克本人稱,公司裁員集中在中層而非基層,並不適用於任何實際生產汽車、電池組或安裝太陽能產品的員工。同時,他還表示,這將有助於特斯拉企業管理更加扁平化。
的確,對於處於快速擴張階段的特斯拉來說,如果真的要“裁員”,從基層員工做起並不是壹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完成建廠投產的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1年,特斯拉的員工數量增加了近5萬人,壹直處於快速擴張階段。
為此,不難看出,過快的招聘必然會留下壹系列“後遺癥”。比如肯定有很多員工“吃素”,會影響特斯拉內部的工作效率。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魏小利這樣的造車新勢力中,似乎依然存在。
在過去的幾年裏,韋小立的員工數量也在急劇增加。統計顯示,去年三家公司員工總數增加近1.8萬人。
“這兩三年,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熱度的升溫,企業擴招是常識。只是最近行業內各種‘黑天鵝’事件頻發,車企不得不重新思考發展戰略,隨之而來的是壹系列的人員結構調整。”有業內人士這樣分析功夫車。
功夫汽車看到不僅是特斯拉、韋小立這樣的車企調整人員結構,傳統車企也在不斷上演。
以比亞迪為例。2021年,比亞迪員工數量從2020年的22.4萬人增長到年末的近29萬人。其中,生產人員增長最為迅猛,從近1.5萬人增加到近22萬人。
另壹方面,行政人員大幅減少,從2020年的32750人減少到2021年的14264人,減少幅度超過50%。
另壹個類似的例子是長安汽車。功夫汽車看到,2021年,長安汽車在生產、銷售、技術方面加大了招聘力度,但管理人員卻減少了447人,可見去年長安在人員結構上也做了相應的調整。
綜合來看,目前已經傳出的“裁員”消息有些言過其實。在行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當下,企業主動做出調整遠勝於被動。畢竟企業倒閉對社會的影響更大,通過正常的調整和人員優化讓企業生存下來,對大部分汽車從業者來說其實是好事。
(2)裁員難,招到合適的人更難。
在特斯拉進壹步加劇的“裁員恐慌”中,我們其實看到了汽車行業“矛盾”的另壹面——招人似乎或多或少面臨著不同的壓力。
在特斯拉宣布“全球裁員”的同時,特斯拉實際上並沒有放緩在中國的招聘進度。
就在5月,特斯拉中國啟動了新壹輪招聘計劃。“熱門職位”包括車輛軟硬件設計工程、電力與能源工程和車輛工程等領域的100多個新職位。
換句話說,不需要那麽多中層管理人員的特斯拉,其實是希望更多的工程師來填補這些空缺。而“韋小立”顯然也在打這樣的“算盤”。
從他們在公開招聘平臺上發布的崗位來看,技術類崗位的比例普遍高達50%以上。以Xpeng Motors為例,1113招聘崗位中,技術崗位642個,約占58%。
但目前行業內相關背景的技術人員面臨著“供需失衡”的局面,有的企業甚至開出百萬年薪搶人。
據BOSS直聘統計,2021年,造車新勢力給出的平均月薪為15367元,相比2020年同期上漲21.6%。尤其是壹些自動駕駛算法相關的崗位,年薪甚至可以高達百萬元。
事實上,在汽車行業全面轉型、智能電動化發展的當下,相關的智力研究人才根本不夠用。因為車企在招人時要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僅僅局限於汽車圈,甚至要和谷歌、蘋果、微軟、華為、阿裏、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競爭。
“歸根結底,汽車行業面臨的人才短缺還是整體‘人才庫’不足的問題。”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在社交平臺上指出。
“傳統的IT背景人才對車輛系統工程沒有很深的理解,而機械專業的人才很難融合電子、傳動等信息學科,更何況我們現在需要的是這些知識深度融合的復合型需求。”衛品牌CEO甚至道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面對車企招人難的痛點,業界也在思考什麽樣的人才更有可能匹配快速發展的新能源車企。
沈暉表示,目前汽車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在智能美學、智能駕駛艙、智能駕駛、智能三電領域,尤其是數學方面。人才缺口大,1萬人招不到好的數學大佬。
“面對這種情況,其實我們國內各大高校都提出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理念,並立項建設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專業,搭建了多學科融合的實踐平臺。”李瑞峰說。
在功夫汽車看來,除了吸引人才,車企如何更好地留住人才也是需要攻克的壹大課題。這涉及到車企內部從人員結構到管理機制,甚至到薪酬制度、激勵機制的壹系列變革。
目前我們看到吉利、長城等中國品牌紛紛改革內部機制,試圖變得更加“互聯網思維”,由內而外充分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讓合適的人才充分發揮作用。
(3)功夫生氣了
最近汽車行業“裁員”的消息頻頻,這其實是行業新壹輪調整下的“負面現象”。
事實上,如果企業進行大規模的“人員優化”,會在變相解釋之前招到太多的人,這可能是企業快速發展必須承受的痛苦。行業窗口期做調整無可厚非。
但在這壹輪人事調整中,我們在看到汽車行業未來人才需求高漲的同時,也看到汽車行業未來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是復合型、戰略性、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