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花了654.38+0.2萬元去瑞典留學,才發現學生都是中國人,待遇和外國學生不壹樣,所以被稱為“黑戶”。近日,三名學生因不滿留學中介將其引入“中國班”,與留學中介打起了官司。
據留學生王介紹,她於2010年7月與某咨詢服務公司簽訂《自費出國留學委托合同》,申請到瑞典克裏斯塔大學國際經濟學專業學習,中介費10,000元。2065 438+00 8月30日,王從北京坐飛機去瑞典留學,每年學費7萬元。
但當她到達學校時,王發現留學的氛圍並不像她想象的那樣。首先,她了解到這個專業並不是大學的正式專業,而是壹家中介公司從學校“買”來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她享受著與其他國家留學生完全不同的待遇。還有的同學稱他們班的中國學生為“黑戶”。其次,其他留學生的簽證期限覆蓋整個學習期間,但他們是壹年簽壹次的中國學生,也就是說在壹個學年結束的時候,她就要重新申請簽證。最讓她受不了的是,她的同學都是中國人,語言環境還是普通話。她認為留學是為了追求壹個“外國”的環境。沒想到花了大錢不遠萬裏,卻和壹群中國留學生壹起學習。5438年6月+去年10月,王休學,後申請到俄羅斯某大學留學。
壹審敗訴:“不進中國班”沒寫進合同。
在中國留學生人數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遞增的背景下,類似的“中國班”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很多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由於留學中介服務合同中沒有約定這壹條款,留學生打官司會輸多贏少。所以留學生如果想避免報讀中國學生紮堆的院校和專業,在申請留學前壹定要做足調研。
王委托的中介公司認為,根據雙方簽訂的中介合同,該公司負責送學生到國外正規大學學習,就算履行了義務。該公司表示,王出國留學前,如實介紹了瑞典大學的情況。當時並沒有涉及所謂的“中國級”,雙方的合同中也沒有這樣的條款。至於壹年壹簽,公司承認該專業是東北某大學與克裏斯蒂安斯塔大學合作辦學,但王事先知道這壹情況,這並不影響這些留學生如期畢業並取得學歷證書。
壹審法院認為,王某與中介公司簽訂留學合同,中介公司如期將王某送至瑞典克裏斯蒂安斯塔大學國際經濟學專業學習,並已按約定履行了義務。
本案的焦點之壹“中國班”,在中介公司提供的合同中被提到“應提供學校的綜合信息”。王認為中介公司沒有說明是“中國班”,沒有提供全面的信息。但法院認為,“不進中國班”並未寫入合同,也未作為特別約定附於合同之後,故對王的訴求不予支持。最終,法院認為合同合法有效,中介公司沒有違約。王不服,提起上訴。此案仍在審理中。
中國留學生很難聚在壹起,融入當地。
隨著近年來留學熱的不斷升溫,“中國班”已經成為留學行業的壹個熱詞。壹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上述案例中所指的“中國班”,壹般是與留學中介有合作關系的學校,有的是語言培訓班。“說白了就是中介公司或者國內大學和國外大學合作,專門為中國學生辦壹個班。”不過,這種特殊的“中國班”畢竟還是少數,但中國學生在國外留學時紮堆的案例越來越多。
約翰是廣州的壹名高壹學生。在美國呆了壹個學期後,他回到了他在廣州的老中學繼續上課。問他為什麽不想去美國讀書。他說,他們去美國的時候,父母選擇了洛杉磯的壹個豪華住宅區,主要是華人居住,還有壹個好學區的中學。父母基本都是中國人,班上大部分學生都是中國新移民的孩子。平時同學們可以交流說中文。他在寄宿家庭的父母也是中國人,平時和他說中文。帶他出去看他的人也是中國人,沒時間說英語,也沒機會融入當地社會。所以他決定回國讀書,學好英語再申請美國,但是他想申請壹個非華人社區的學校。
教育專家說,要避免這個問題,不要選擇華人社區,而要根據西方人的喜好來選擇社區。但現實中有很多留學生喜歡在“中國班”學習,感覺輕松,壓力小。業內人士建議,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出國留學,喝上真正的“洋墨水”,在與中介機構簽訂合同時,壹定要了解留學機構的真實情況,最好能約定不進中國班。
不想進“中國班”並不難。
關鍵是在選擇居住地和專業的時候不要湊熱鬧。
秘訣壹:住在西方人聚居的小鎮。
廣州壹生教育機構總經理李說,首先要做的是做壹個學校調查。學校所屬的小區住著什麽樣的人?中國人喜歡熱鬧,住在市區附近,而西方人喜歡安靜的鄉村生活,選擇小城鎮。第二,做專業調查。國內選專業的標準是什麽?比如會計專業好找工作,他們就會搶著報考會計專業。結果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琥珀教育廣州分公司總經理何楚剛表示,實際上,不僅是中國的學生紮堆在某個專業,其他國家的學生也是如此。比如在印度留學的學生,因為國內IT行業人才缺口大,薪資高,所以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IT相關專業。英國很多大學都開設拓展課程,該專業80%以上的學生來自日本。在很多世界知名大學的法學院,都有來自美國的學生,法學是最受美國學生歡迎的專業之壹。海外名校的商科專業,包括工商管理、會計、市場營銷、金融、國際經濟與貿易等,是最受中國學生歡迎的專業。
技巧二:避開中國熱門專業。
如果學生不想報讀海外“中國班”,何楚剛建議,在專業選擇上盡量避免將熱門專業聚類,而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海外生活、職業規劃等綜合考慮選擇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