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杭州灣北岸沿海地區城市化發展機制
杭州灣北岸沖淤變化頻繁,沖淤在時間和空間上交替,形成沖淤波。
1.1城市化發展特征
上海杭州灣北岸沿海地區位於上海南翼,東起南匯嘴,西至滬浙交界處。其基本範圍包括金山區馮婷公路以南地區;豐縣南亭公路、南豐公路、南豐公路以南;南匯縣遠東大道南側和東側。本區起於金山區楓涇鎮,止於南匯縣東海鎮,轄43個鎮,6個農場,面積1961.2km2,人口1698000,占全市總人口的14.1%。約占全市河海海岸線的60%。目前已形成惠南鎮、南橋鎮、金山衛鎮3個縣級中心城市,康橋市級工業開發區、金山石化、金山嘴工業區,以及規劃建設中的上海綜合工業區、上海化學工業區等重要工業園區。三大中心城區和主要工業園區正逐漸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對周邊地區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由馮婷公路、南汀公路、南豐公路、川南豐公路、新圩公路、晉松公路、亭圩公路、滬杭公路、新豐公路、馮喆公路、遠東大道等交通軸線緊密聯系,構成了上海杭州灣北岸沿海地區城市空間的基本框架。
但是,上海沿海地區城市化進程中仍存在壹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①城市化滯後,沿海地區城市化水平僅為40%,與70%的工業化水平差距較大;城區和重點鎮功能培育不足,對區域經濟發展缺乏帶動力。②工業化發展動力不足,經濟整體素質不高;沿海工業與鄉鎮工業之間缺乏梯度推進,帶動力小。沿海和資源加工工業體系尚未形成。(3)城鎮規模過小,城鎮過多,形成規模效應。城市基礎設施落後。④社會、環境、經濟發展不夠協調。社會事業發展明顯滯後於經濟增長,教育科研基礎薄弱,人口素質低,人才短缺,不能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工業化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汙染,影響了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2城市化發展的動力機制
根據世界城市化發展規律,城市化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加速階段和停滯階段。在加速階段,由於大型基礎設施或大型項目的開工,或其他政策因素,部分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可能在短期內得到快速提升。例如,自1959年新加坡獨立以來,政府不斷投入巨資擴建和完善港口碼頭建設,以港口為依托發展港口相關產業。在港口經濟的帶動下,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到1979,城市化水平超過70%,年增長率約為10%。未來20年,上海杭州灣北岸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將快速提高,到2020年將達到70%左右,其發展動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2.1的驅動力之壹:洋山深水港建設。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經濟貿易的持續增長為上海港帶來了豐富的貨物。2000年,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2億噸,居世界第三,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0萬標箱,居世界第六,為上海港發展成為國際航運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鑒於集裝箱運輸已成為當代國際航運業的主流,集裝箱船舶也越來越大型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是建設水深15m的集裝箱樞紐港。經過多方綜合論證,最終確定位於杭州灣北部、距上海南匯嘴30公裏的洋山港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新港址。目前,洋山深水港建設已進入建設前期。預計到“十五”末,集裝箱總吞吐量將達到1.50-1.60萬TEU。占香港的27%;到2020年,其集裝箱吞吐量將達到10萬TEU,占全境的62% ~ 64%。
根據世界港口城市沿海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壹般規律,與國際樞紐港功能相協調的沿海地區,往往是臨港經濟的載體,成為港口相關產業的聚集區,其城市化水平壹般在70%以上。因此,洋山深水港的建設將促進其鄰近的南匯、奉賢、金山等沿海地區的工業發展,從而加快該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1.2.2動力二:上海城市功能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上海新壹輪總體規劃(2001)將上海定位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壹”,不僅明確了上海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指明了上海城市發展目標和功能調整的方向:集散、生產、管理、創新將逐步成為城市的五大基本功能;“三、二、壹”產業發展戰略成為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壹批集聚性強、輻射面廣的大市場的培育和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不斷推進和傳統產業的改造,將導致城市功能區劃在地域結構上的重組和不斷演變。
新壹輪城市布局調整使壹批高水平服務業向中心城區集中,壹批工業項目加快向郊區轉移,增強了中心城區的服務功能,加快了郊區的工業化進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布局的空間重組,將推動產業和人口不斷從中心城區向郊區轉移,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的多層次、互補的區域城鎮體系,成為加快城市現代化和郊區城市化進程的重要舉措。
在上海中心城市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上海沿海地區作為周邊腹地,與其他郊區相比,具有接受產業及相關產業梯度轉移並相應發展的高勢能優勢。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洋山港這壹國際深水碼頭的建設對石化等產業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沿海地區成為重化工業布局的最佳區位選擇。上海的工業空間布局規劃將上海化學工業區和上海綜合工業開發區布置在沿海地區。工業的發展將積極推動第三產業的增長,並極大地促進沿海地區的城市化發展。
1.2.3第三個動力:“縣改區”和“撤鎮”的行政區劃調整。大都市的郊縣和市區有明顯的區別。壹般來說,郊縣的主要功能之壹就是作為大都市的農業生產基地而存在。因此,南匯和奉賢作為上海過去的兩個郊縣,長期以來壹直是上海的糧食和蔬菜生產基地,為上海的“米袋子”和“菜籃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貢獻。目前第壹產業在兩地區經濟結構中所占比重較大,工業化進程緩慢。以南匯區為例。以前人們總認為它只是上海的“後花園”,並不具備承接上海部分經濟功能的功能。
為了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化大都市。大力提高上海的綜合競爭力,真正實現“中心城富、郊區強”的要求,積極配合上海新壹輪產業調整,抓住洋山深水港建設的機遇,努力培育港口經濟的需要,對沿海地區的行政區劃進行必要的調整,即南匯、奉賢撤縣,各區鎮村合並。縣改區不僅可以提高南匯和奉賢的行政地位,還可以更好地接受大都市圈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輻射,提高當地的知名度,有利於吸引外資,拓展城市建設的融資渠道,有效促進城鎮化發展。
村鎮合並是促進村鎮形成合理規模的重要舉措。南匯、奉賢、金山等區都存在城鎮規模過小、數量過多、小城鎮星羅棋布的現象。大部分城鎮人口在3萬人以下,城鎮人口只有幾千人。過小的城鎮規模不僅會帶來明顯的集聚效應差、建設投資分散、第三產業發展壯大困難等弱點,還會不利地制約集鎮的發展,遏制農村城鎮化進程。鎮村合並、共建是推進城鎮化進壹步發展的客觀要求。科學調整行政區劃,合並多個城鎮,擴大城鎮規模,是提高和改善城鎮質量,促進城鎮化有序發展的有效手段。上海沿海地區的村鎮合並起步不久。合理的城鎮規模和城鎮等級體系有利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融資環境,從而有效促進沿海地區能量釋放,加快城市化進程。
2.上海杭州灣北岸濱海地區的城市功能定位。
沿海地區城市功能定位是制定沿海地區城市化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內容之壹。根據上海沿海地區的區位條件、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優勢及其在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上海沿海地區城市帶的發展目標具有以下內涵特征:①港口帶動的綜合經濟發展區。以洋山深水港建設為契機,優化產業結構,以沿海產業和臨港產業為支柱,實現產業高度依托,突出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合理化,推動產業結構向重工業化、高加工程度方向發展,第三產業向港口服務方向發展,逐步形成技術進步快、對外開放大、規模密集度高、資源配置合理、經濟效益高的產業群。②門戶港口腹地中心。依托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和“國際標準、國內壹流”的港口集疏運體系,增強在國內區域的輻射功能,把沿海地區打造成“上海的門戶”和“世界的門戶”。③各具特色的區域性沿海城市。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和上海地方特色,體現鮮明的國際性,建設集居住、旅遊休閑、科教、科技、文化、娛樂等功能於壹體的富有個性的現代化濱海城市。(4)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合理規劃城市空間結構,推進城鄉壹體化和城市現代化,努力實現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和城市管理科學化,促進社會進步和改善人民生活環境。
根據上述發展目標和內涵特征,上海沿海地區的城市功能定位可以概括為:上海國際大都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港口帶動、港口服務為特色,集居住、旅遊、休閑、科教、科技、文化、娛樂為壹體的開放、綜合、現代化的上海沿海城市。
3.上海杭州灣北岸沿海地區城市空間布局規劃。
根據上海沿海地區空間布局的現狀特征和未來發展趨勢,結合城市功能定位,以“壹個中心、三個副中心、四級”的城鎮體系構建上海沿海地區空間布局的基本框架。“壹個中心”是指海港城;三個副中心分別是惠南新城、南橋新城、金山新城;“四級”是指城市規模和功能的四級,即中心城市-副中心-重點鎮-壹般鎮。上海沿海城市的發展戰略是強化中心城市和副中心的功能和地位,合理培育重點鎮,確保壹般鎮穩定發展。
3.1中心城市
即與洋山深水港遙相呼應的海港城。海港城位於南匯,以蘆潮港鎮為主體,包括木凳鎮和彭真鎮的部分區域。人口規模約50萬。海港城通過蘆洋大橋與洋山深水港相連。其主要功能首先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和服務深水港口運營的需求,其次是培育和發展港口經濟,促進新的產業集群和經濟增長點的形成,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為了滿足深水港建設和運營的需要。海港城要有集裝箱倉儲和裝卸區,配套的集疏運系統和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的集裝箱進出口服務體系,金融貿易區,沿海工業和加工區,涉外用地,風景生活區等等。海港城在滿足港口運營需求的同時,要有高起點、跨越式的產業發展。除了基本的城市功能和產業配置外,還應具備壹些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城市功能和產業配置,以補充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城市和產業功能,形成上海產業發展的新橋頭堡,對上海沿海地區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和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考慮到海港城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定位要符合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功能要求,以第三產業為主,外向型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為主,第三產業占比印度%以上,以物流和信息產業為主,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沿海產業和海洋產業,拓展國際金融和貿易。
3.2副中心
即惠南新城、南橋新城、金山新城。三個副中心的城市功能是作為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主要發展房地產、商貿、信息服務和城市產業。各副中心除了發揮區域的中心作用外,還應積極吸納區域內農村人口的遷移,還應制定相關政策吸引區域外的投資移民和智力移民,多渠道吸引人口。每個副中心的人口是20人。30萬人,形成規模效應;同時,借助政府宏觀調控,實施大投資,提高基礎設施水平,改善投資環境,加強智力要素建設,以適應信息時代產業布局的要求。在區域內的職能分工上,要突出其發展規模經濟的高層次和帶動作用,著力培育其對區域經濟的組織、管理和服務功能。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已由“人口數量型”逐步升級為“功能質量型”,成為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3.3重點城鎮
上海杭州灣北岸沿海地區縣級中心城市以下的城鎮很多,但規模較小。城市建設基礎薄弱,多由農村集鎮演變而來,城鎮發展力量相對分散。為了逐步完善沿海地區的城鎮體系,應選擇壹些區位條件優越、基礎條件相對較好、有壹定發展潛力和規模的城鎮作為重點城鎮進行扶持和培育,使之成為當地連接城鄉的節點城鎮。中心鎮作為中心城市與壹般集鎮之間的梯度交匯點,對相鄰的壹般集鎮具有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同時,考慮到未來交通、通訊的現代化,基層居住區的居民也可以直接從上級中心獲得相應的服務,對當地節點城鎮中心功能的要求會降低。因此,這些重點鎮的功能應以鄉鎮企業為主體,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據點鎮和片區服務管理中心。此外,在重點鎮的空間布局上,力求形態各異,特色鮮明,形成上海沿海城市帶的特色,提高視覺效果,增強沿海地區的城市品位和吸引力。
結合上海“壹城九鎮”的總體部署,通過必要的鎮村合並和空間重組,在上海沿海地區形成4個人口約5萬人的重點鎮,其中周康新城、鳳城新城、楓涇鎮為綜合鎮,主要發展工業、商業和房地產;奉新鎮(即海灣旅遊區)是壹個以高檔別墅為主體,主要發展旅遊度假和房地產業的專業鎮。
3.4壹般城鎮
壹般鎮是上海沿海地區城鎮體系的最低級別,是鎮內的經濟和行政中心。與重點鎮相比,壹般鎮規模較小,功能相對單壹,主要作為農村工業化的聚集地和農村的服務中心。壹方面,通過建立工業社區,將周邊村莊的產業吸引到鄉鎮;另壹方面為周邊農村提供日常生活服務功能,主要起到提高農村居民居住和生活質量的作用。在城市發展戰略上,要註重商業、服務、文化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形成現代田園集鎮風光。
杭州灣北岸沿海地區共有14個壹般鎮,分別是星塔鎮、朱涇鎮、農心鎮、宋寅鎮、林挺鎮、莊行鎮、光明鎮、青村鎮、塘外鎮、四團鎮、大團鎮、三墩鎮、黃璐鎮、東海鎮。
4.上海沿海地區城市化空間發展戰略模式
城市化的空間發展模式主要包括點軸發展、梯度轉移和網絡發展等模式。根據沿海地區空間發展的壹般規律,結合當前上海沿海地區的經濟社會特點,綜合分析其發展條件和趨勢。上海沿海地區城市化在點軸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采用“節點-發展軸”的綜合發展模式。點軸發展模式能使經濟集聚效應得到充分發揮;可以充分發揮各“增長極”的帶動作用,實現區域和城鎮之間的專業分工與合作,形成有機的區域經濟網絡,提高社會整體經濟效益。在點軸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節點-發展軸”式整體網絡發展系統的綜合模式,建立壹套多層次、多目標、多功能的生長發展體系,將“點”與“軸”、“面”連成“帶”、“網”,實現點、軸、面的優化發展和空間結構的優化,促進港口。
目前,上海沿海地區發展軸框架的雛形已經形成。壹是沿馮婷公路、南豐公路、川南豐公路交通軸發展,連接康橋工業區、惠南鎮、上海綜合工業區、南橋鎮,二是沿新豐公路、馮喆公路、滬杭公路發展軸連接上海綜合工業區、上海化學工業區、金山嘴工業區、金山衛鎮。這兩條交通軸對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沿海地區的兩條主要發展軸。在未來繼續發展壯大這兩軸的基礎上。重點建設連接壹級增長極——海港城與其他增長極的交通軸,形成以中心海港城為扇形輻射頂的快速便捷交通網絡,強化海港城的港口集疏運功能。同時,沿著連接海港城與其他增長節點的交通幹道,培育沿海地區新的經濟發展軸。這樣,由公路、鐵路等主要交通幹線以及電力、電信、信息高速公路組成的發展軸將沿海地區的各級增長節點連接起來,形成壹個整體的網絡發展模式。按照“節點-發展軸”的整體網絡發展模式要求,由第壹產業、旅遊休閑帶、防護林帶和楔形綠地組成的城市帶“網狀”必須穿插在“增長極”和“發展軸”之間。這些“網孔”的排列,不僅可以改善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證沿海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還可以打造良好的濱海旅遊景點,發揮濱海地區作為城市生態旅遊休閑的重要功能。上海沿海地區的“網狀”布局是以點、線、面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的。點狀“網格”是南匯的濱海旅遊度假區、奉賢的綠灣旅遊度假區和金山的自然生態旅遊度假區。線狀“網狀”主要是指沿交通線布置的綠軸和沿海岸線布置的綠帶,以及各類工業園區的生產防護綠帶;區域“網格”由沿海地區的農場組成,包括東海農場、五四農場、遼源農場和霍星農場。點狀“網狀”主要發展旅遊休閑功能,為沿海地區乃至整個上海大都市提供旅遊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線狀“網”對保護和改善生產生活環境起著重要作用;區域“網狀”主要發展都市農業、生態農業和外向型農業,為城市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保障。點、線、面結合的“網狀”系統與所有的“增長節點”和“發展軸線”交織在壹起,共同構成了上海沿海地區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生態城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