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長沙九富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招聘管理是假的。除了這類公司,還有什麽樣的面試電話要註意?

長沙九富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招聘管理是假的。除了這類公司,還有什麽樣的面試電話要註意?

個人經歷:求職不成功,省錢,恐嚇

利用人們急於找工作的心理,以各種名義誘騙求職者存錢,是詐騙公司最常用的伎倆之壹。前不久,劉先生就中了這種騙子公司的“詭計”。

劉先生畢業於南昌工程學院,大專學歷。說起不久前被騙的經歷,劉先生仍然氣憤不已。

今年6月底,劉先生和同學壹起來到上海求職。經過幾個月的尋找,他和他的同學壹直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他們很焦慮。壹天,劉先生看到壹則招聘廣告,說壹家公司要壹名“電腦操作員”。看起來門檻不高,還特意寫明了“食宿”。劉先生和他的同學高興地去了。到達目的地後,壹名負責接待的女“工作人員”說,需要錄入個人信息,交10元。"在妳能采訪經理之前填寫信息."劉先生沒多想就付了錢,領了壹張信息表,填了個人信息。

隨後,劉先生等人坐著等待“經理”的面試。在等待的過程中,公司的接待電話壹直很忙,應聘咨詢的電話也挺多的,新來的應聘者也是絡繹不絕。大家和劉老師壹樣,交了10元填表,等著面試。

過了好久,才輪到劉老師面試。面試官,也是女的,基本沒問什麽問題。她拿著劉先生的個人資料說:“妳的條件不錯,但目前達不到公司的要求。妳必須通過培訓才能上崗。”她同時表示,培訓和考試需要先提交300元,壹旦錄用,每天會返還50元,稱“考試合格就可以上崗”。

劉先生雖然有些疑惑,但聽了對方的保證,說的似乎都有道理。而且和他壹起申請的人那麽多,他不交就失去機會了,於是把口袋裏僅有的100元拿出來給了對方,說下次來培訓的時候補200元。隨後,劉先生還簽了壹份書面的所謂“合同”。

回來的路上,劉先生和同學遇到了兩位求職者,他們也在該公司應聘。大家都說說自己的經歷,發現大家都是壹樣的情況,連“經理”都說了壹樣的話。劉先生和他的同學此時都感覺不妙。

越想越不對勁劉先生想拿回自己交的100元,於是打電話給公司協商。接電話的人說:“這是妳自己同意的。我們已經簽了合同。如果妳自己不想做,那就是違約,錢不退。”劉先生當即表示要向相關部分投訴,但對方仍拒絕退錢。幾次打電話協商無果後,對方竟然威脅劉先生:“如果妳繼續糾纏,我們晚上來找妳!”

此時的劉先生已經在上海應聘了幾個月,生活費所剩無幾,被人欺騙,非常氣憤。

分析:騙子公司設“連環套”

先交信息費,再交培訓費,培訓後再上崗,這是詐騙公司慣用的伎倆。拆解劉先生和同學被騙的經歷,不難看出騙子公司設下了環環相扣的陷阱。為了營造“真實”的招聘場景,讓求職者放松警惕,詐騙公司可謂煞費苦心。

陷阱壹:承諾“高薪”和“住宿”

在詐騙公司通過各種渠道投放的虛假招聘廣告中,無壹例外地突出了“招聘人數多”、“高薪求職者”、“住宿有保障”、“壹經錄用待遇從優”等字眼,而對職位的具體職責和要求則進行了簡要描述,給人的感覺是招聘單位似乎門檻很低,只要能進,就能輕松拿到高薪。特別是壹些第壹次從外地來上海的求職者,因為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急於找工作,看到類似的廣告就很動心,認為是個好機會,就沖了過去。沒想到,這是上當受騙的第壹步。

陷阱二:制造足夠的聲勢——公司正規,競爭激烈。

因為騙子公司承諾的條件很優惠,求職者也很多,所以騙子公司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制造足夠的聲勢。據劉先生回憶,我進這家公司的時候,看到壹個前臺,壹個漂亮的辦公桌,幾臺電腦。感覺這家公司環境還不錯,給人壹種正式感。再加上接待電話不斷打來,不時有新的報名者加入,現場自然形成了競爭的氛圍。很多人壹開始可能還很警惕,壹進門就看到“這麽多人來應聘,不可能都被忽悠了”,於是放松警惕,壹頭紮進了陷阱。

陷阱三:編壹個“合理”的理由,先把小錢收起來。

作弊公司往往是從小錢開始的。接待員通常會在那裏放壹臺電腦和壹疊個人信息表。妳過去求職,接待人員會拿出壹張表格說:“公司要統壹格式錄入妳的信息,打印出來。填完資料才能面試經理。請支付10元。”求職者覺得這個理由挺有道理的,再說10元20元也不多,而且大家都出錢,又不是壹個人。這是付出的開始。

陷阱四:先培訓或購買產品,交完錢再簽“合同”。

就像劉先生的經歷壹樣,後續的招數是,壹個類似經理的人說妳條件不錯,公司考慮錄用,但妳必須通過公司的培訓,考試合格,才能上崗;其他公司先買壹些產品。如果妳能在1周(或3天等)內賣出產品。),說明妳通過測試了。為了欺騙考生,避免糾紛,詐騙公司會提前準備壹份“合同”,要求考生簽字。壹旦簽了合同,就相當於先批準培訓再上崗,或者先買產品後賣再上崗。

當申請人發現所謂的培訓考試是騙局,或者花高價買的產品壹文不值,根本賣不出去時,詐騙公司就會拿出“合同”,宣布申請人違約或不符合要求。應聘者只好把肚子咽下去,有的考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最後被套住了,以為自己被“淘汰”了。

招聘會上也有騙局。

招聘會仍然是大多數求職者青睞的傳統求職方式,但也存在騙局。在求職高峰期,上海人才中介行業協會收到了許多求職者的投訴。綜上所述,以下兩個問題最為集中:

第壹,招聘會名不副實。比如政府明確規定招聘會免費入場,但目前的招聘會市場仍然存在變相收費的現象。也有與主辦方宣傳內容相差甚遠的場景。例如,在每年的應屆畢業生雙選會上,招聘公司往往會在展板上寫著:“應聘者必須有兩年或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有的企業甚至直接表態:“我們公司不招應屆畢業生。”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第二,企業名義是招聘,其實是作秀。有些企業把招聘會當成宣傳企業形象的秀,所謂的招聘只是企業宣傳的手段。在壹些招聘會上,壹些企業租用了幾個攤位進行精致的布置,工作人員熱情地為企業做宣傳,發放宣傳資料。如此巨大的聲勢自然吸引了眾多求職者,但求職者最關心的招聘信息要麽含糊其辭,要麽只字不提。雖然收到了很多簡歷,但招聘會結束後,真正回復求職者的人寥寥無幾。

當心:當心三個典型的陷阱

詐騙公司的唯壹目的就是騙錢,但用的招數不壹樣。有三種典型的騙局:

1,先培訓或者銷售產品,然後上班。

像文章中劉先生被騙的經歷,有的公司告訴求職者,要先培訓,培訓合格後持證上崗。求職者支付培訓費、考試費、證書費等費用。經過幾天像樣的訓練和考試,他們陷入了漫長的等待。過了壹段時間,求職者打電話到公司詢問,可能被告知“對不起,我沒有通過考試,所以不能工作”,或者電話根本打不通,公司也不知道去哪了。還有壹些求職者,拿到了所謂的資格證,卻發現不僅沒有工作可做,證書根本就是偽造或者廢棄的。這種詐騙公司壹般會和壹些培訓機構聯手,雙方互利。

賣產品的也是如此。第壹,要求應聘者高價購買壹個產品,這個產品根本沒有市場,賣不出去。最後宣布申請人不合格。和“先培訓”壹樣,如果應聘者反悔,公司會拿出簽好的協議,聲稱應聘者違約,不退錢。

2.以各種借口收取信息費、押金、雇傭費。

壹些單位利用求職者不了解相關規定的弱點,收取信息費、資料費、押金、服裝費、雇傭費等。以“按有關規定”的名義在招聘,然後賺了壹筆錢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如申請報名要收信息費,上崗前要交押金。市勞動監察部門曾經接到過這樣的投訴:壹家電腦配送公司招聘了幾十名汽車司機、送貨員、業務員。上班當天,這些人發現公司大門緊鎖。

招聘經理在應聘時表示,每個員工要交2500元的風險抵押金,因為他經常給外國客戶送電腦和電腦配件。因為公司看起來挺正規有實力的,這些人毫無疑問的交了錢,公司還開了收據,和他們簽了雇傭合同,期限1年。誰知到了規定日期上班,公司卻不見了。經工商部門認定,這家公司根本沒有註冊。

壹般來說,以這種名義收取的費用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因為數額不大,求職者覺得被騙後只受了壹點點損失,那就算了,還是找個非法機構的地方吧。

3.黑中介以介紹工作為名收取費用。

冒充招聘人員的多,冒充職介的多。有不少黑中介、黑職介打著“介紹工作”的幌子明目張膽地收費,然後不介紹工作就跑路。這類機構往往集中在外地求職者相對集中的郊區。他們臨時租個地方,放個電話,擺些桌椅,貼幾張“招聘信息”就開始收錢了。收費從20-30元到300-400元不等。收到費用後,申請人往往被告知“兩周內打電話面試”。結果考生壹點消息都沒有,等他們過去問的時候,已經人去樓空了。

從目前相關部門查處的情況來看,非法職業介紹機構往往打著咨詢公司、咨詢公司的旗號,以“直接就業”、“非中介”等名義引誘求職者上鉤,或者采取“會員制”等看似很專業的手段騙取求職者錢財,引誘求職者上當。此外,壹些非法組織還可能與用人單位“合夥”,用虛假、過期的信息欺騙求職者。

提醒:申請“兩個原則”和“三個通知”

上海公安部門、勞動監察部門、人事部門提醒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提高警惕。根據國家相關規定,任何單位在招聘過程中不得以任何名義向求職者收取費用,招聘過程中各種收取費用的行為都是違法的。

記者在相關部門采訪中了解到,求職者尤其是外地新求職者在求職時要把握好“兩個原則”和“三個註意”,謹防上當受騙。

●“兩個原則”

原則壹:申請過程中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

但是,所有的招聘都是有成本的,但是壹個真正招人的正規公司是不可能把招聘的成本轉嫁到應聘者身上的,更不要說通過招聘來盈利或者賣貨了。所以每當公司在求職時收取費用,大多都是“貓膩”。不管對方的理由是什麽,即使對方說可以開具發票和收據,求職者也絕對不能交錢,最好停止應聘。

在人才中介或職業介紹機構求職時,要特別註意單位的資質,到勞動部門或人事部門認可的正規機構求職。這些機構往往“明碼標價”,服務流程相對規範,收取費用後會開具正規發票。

原則二:不要隨便簽字。

當招聘人員拿出壹份需要簽字的協議或合同時,壹定要慎重,仔細閱讀內容,慎重考慮。尤其是遇到以宣傳推廣產品為名的民事協議,千萬不要簽。

●“三點註意”

註意1:調查招聘信息的真實性。

無論是報紙還是網絡信息,都要註意招聘信息的真實性,尤其是電線桿、墻壁、書報上張貼的各種“豆腐塊”招聘廣告,以及長期的小廣告。

騙子公司或黑職介發布的虛假招聘廣告通常有以下特征:承諾高薪或“通融”;工資不錯但職位不高,應聘條件不高,措辭模糊;招聘人數多,幾十人;立場之間沒有聯系,甚至毫不相幹。

註意2:註意單位的位置和經營場所。

去單位面試或者去中介機構求職,要特別註意單位所在地和經營場所的狀況。正規單位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如果面試地點在臨時出租屋或者小旅館,或者場地很簡陋,幾乎是“壹個門面,壹部電話,幾把椅子”,就要格外警惕了。

註意3:註意五線譜的痕跡。

應聘者在應聘過程中,往往會覺得招聘方高人壹等,怕得罪對方,所以不敢提問,不敢與招聘方平等交流,這也是上當受騙的原因之壹。在求職過程中,註意工作人員的痕跡。比如劉老師在上述文章中遇到的所謂“經理”,毫無專業素質,面試只談收錢。有些人平日穿大褲衩,多半是問題公司。

維權:相關法律法規不容忽視。

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是維護自身權益的第壹步,也是求職過程中的第壹門必修課。

●用人單位招聘時禁止哪些行為?

1,提供虛假招聘信息;

2.招募童工和沒有合法證件的人;

3.向求職者收取招聘費用;

4.向聘用人員收取押金或抵押金;

5.扣留被聘用人員的身份證等證件;

6.以用人為名謀取不正當利益或者從事其他違法活動。

7.以性別、民族、種族、宗教信仰為由拒絕錄用或者提高錄用標準(不適合國家規定的工作和崗位除外)。

●職業介紹機構在職業介紹活動中應遵守哪些規定?

職業介紹機構應當標明合法證照、批準證書、服務項目、收費標準、監督機關名稱和監督電話;不超出批準的經營範圍經營,不提供虛假信息,不超標準收費,不介紹求職者從事非法職業,不以暴力欺詐手段介紹職業,不謀取不正當利益或者以職業介紹為名從事其他非法活動。

壹般來說,正規的職業介紹機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在辦公場所懸掛營業執照和招聘許可證原件;

2、服務項目、收費標準等。都有明確的標記;

3、公示勞動監察機關的舉報電話號碼;

4.收費時,應當出具稅務部門監制的發票,發票上書寫的收費項目與實際服務項目壹致;

5.服務人員持有職業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