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這真的是妳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嗎?(案例)

這真的是妳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嗎?(案例)

如上所述,抓住妳的自動思維,自動思維,就是事發後妳腦子裏閃過的第壹個念頭。

捕捉自動思維,就是從最容易捕捉到的思維出發,試圖在經驗和潛意識中挖壹口深井,然後在身體和情緒過程中做功,從而帶來深刻的變化。

在咨詢和練習中,妳需要捕捉到自動思維,跟著它進行自由聯想,看妳會從這個想法中想到什麽,想到什麽,想到什麽,直到妳觸摸到深刻的體驗。

在回到那段時間的過程中,在壹個安全的、有支撐的情境中,不斷經歷當時可怕的身體和情緒過程,讓停滯的、受傷的身體和情緒過程得以充分流動。

於是,內心的體驗變了,頭腦中作為投射的思維也變了。

僅僅在思維或信仰的層面上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思考和信仰入手,深入體驗,體驗層面的改變才是真正的改變。

上壹篇文章是從理論層面講的,這裏補充壹個案例,是武誌紅老師親身經歷的。所以下面用第壹人稱指代。

有壹次在我的心理學課上,當我為學生們做壹個釋夢練習時,壹個學生,鄭瀟,自願成為壹只“小白鼠”。

他有點恐高,尤其是坐過山車。前壹天晚上睡覺前,他反復對自己的潛意識說:“我想知道我為什麽害怕坐過山車。請夢想指引我。”

那天晚上,他真的做了壹個夢。夢的內容很簡單。他看到壹個人從高處掉下來,摔到地上死了。

在摔倒的過程中,男人的臉壹直對著他,好像有什麽話想對他說,但他沒有說出來。看著這個男人的臉,他感到非常害怕,他突然醒了過來。

在我的課堂上,請鄭瀟坐在教室中間,閉上眼睛放松,然後回憶並體驗他在夢中的感覺。他閉了壹會兒眼睛,我問他:妳感覺到夢裏的感覺了嗎?

他說他意識到了什麽。我說:很好,這種感覺讓妳第壹次想到了什麽。不用費勁,第壹次想到什麽就說什麽。

他突然興奮起來,說,我想到了。我知道這個夢的意義。然後他講了壹個悲傷的故事。

大約15年前,小鄭剛在壹個建築工地幹活。有壹天中午,他去食堂做飯。食堂在壹棟正在維修的大樓的五樓。飯後,大家都聚集在五樓的走廊裏吃飯。

吃飯的時候,突然壹個離鄭瀟壹米遠的工人摔倒了。鄭瀟第壹次看到了這壹幕。工友面對著他,張開嘴,好像有話要說。

這是創傷性事件,處理創傷性事件的常用方法是讓當事人完整回憶。所以我非常詳細地問了鄭瀟事件發生時的細節。

比如他當時看到了什麽,聽到了什麽,聞到了什麽,身體裏有沒有什麽明顯的感覺,當時有什麽想法,後來發生了什麽。

起初,鄭瀟只能記得那個人摔倒的場景,但慢慢地,他回憶起了壹個又壹個細節。他想起來了,後來回到了五樓的宿舍。壹個工人也問他:那個人是妳的下屬,妳為什麽回來?妳應該處理這件事。

我讓鄭瀟·易壹遍又壹遍地從頭講述這個故事。講了三遍後,基本上清楚了,但鄭瀟似乎還是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我也覺得東西好像卡住了。對於鄭瀟來說,繼續詢問壹名從建築物上掉下來的工人的死亡是沒有幫助的。

既然不知道怎麽辦,不如問鄭怎麽辦,於是我問鄭妳現在最想說什麽。鄭說,我想起了另壹個比這個更可怕的噩夢。

在夢裏,他和壹個工友睡在壹個5平米左右的房間裏。突然,壹只老鼠爬了進來,爬到他的胸口,消失了。他極度恐慌,從床上跳了下來。

工友也醒了。他問工友,妳看到老鼠去哪了嗎?工友說沒看到。顯然,這個夢的關鍵環節是老鼠爬到了鄭瀟的胸口,然後消失了。

所以我讓鄭瀟閉上眼睛放松,然後回憶這個夢,詳細體會老鼠爬到他胸口消失時的感覺。

很快鄭就進入了狀態,我也感受到了電流的感覺,有點毛骨悚然。我想我感受到了他的感受。事後班裏很多同學都說當時也感覺到了。

我問鄭瀟,那種感覺又來了嗎?鄭瀟拼命點頭。我接著問,這種感覺第壹次讓妳想到了什麽?鄭瀟說,我的母親。

這個回答讓我有壹段時間有點暈。我以為這種感覺和工友的死有關。我沒想到鄭瀟會想起他的母親。

但是,這是心理咨詢和治療中常見的情況。每當出現這種情況,心理咨詢師都會在第壹時間放棄自己的判斷,關註案件發出的信息。

所以我問鄭瀟,請具體點,妳覺得妳母親怎麽樣?壹開始他說,我不知道,我就是感覺我媽站在我面前,我壓力很大。

我說沒關系。這時候妳可能會想逃跑,想遠離媽媽,但是盡量不要逃跑,盡量面對媽媽,看看媽媽在對妳說什麽。

他試了壹會兒說:“我聽我媽壹遍又壹遍跟我說:‘妳怎麽這麽不爭氣?’“我讓他睜開眼睛,從我們的學生中選壹個長得像她媽媽的。

他選擇了壹個非常強壯的女學生,我讓這個學生想象他是鄭瀟的母親。然後壹遍又壹遍的對小鄭毅說:妳怎麽這麽不爭氣?

鄭瀟的選擇是正確的。女學生壹上來,壹手叉腰,壹手指著鄭瀟,大聲說出這句話。

聽到這個聲音後,鄭瀟放聲大哭,從椅子上癱倒在地,喃喃自語道:“不要這樣,不要這樣說。”

我問鄭瀟,當老鼠鉆進他的胸膛消失時是什麽感覺。是那種感覺嗎?鄭點點頭,說,是啊,正是這種感覺。

我讓那個女學生下去,回到她的座位和她的角色。接下來,我再壹次請鄭瀟回憶壹名工人從建築物上墜落死亡的細節。

當我回憶起那個工人墜樓的細節時,我告訴他要仔細看那個工人的臉。他這樣做了壹段時間後,我繼續問:他是誰?

這時,他有點恍然大悟地說:“哦,我知道他是誰了。他是我現在的老板。”

聽到他這麽說,我又開始頭暈了。這個人不是摔死了,現在是他老板嗎?但是,我還是問他,真的是妳現在的老板嗎?妳是說他沒有摔死?

他停頓了壹會兒,然後說:“不,不,我現在的老板不是那個工人。那個工人壹定已經死了。我現在只想到我老板的臉。讓我看看倒下的工人的臉。我看到了我現任老板的臉。為什麽?”

我解釋說這是壹個很好的聯想。妳繼續看這張臉。這讓妳第壹次想起了什麽?

他說他想到了老板最近的調動,被總公司提拔了。小鄭黨時預言,老板的能力和職位不匹配,肯定會倒下。果然,幾個月後,老板回到了他原來的位置,繼續做鄭瀟的頂頭上司。

我提醒鄭瀟,我註意到妳在談論妳的老板時用了“跌倒”這個詞。鄭瀟起初不明白,問:如果用“跌倒”這個詞會怎麽樣?後來他恍然大悟,說,我明白了。

這才是真正徹底的了解。整個聯想過程看似很復雜,但經過梳理和總結,鄭瀟發現工人的“倒下”對他的影響如此之大。

他之所以如此害怕坐過山車時“摔倒”的感覺,之所以對老板的“摔倒”如此敏感,是因為他害怕自己真的變成了壹個被媽媽指責的“不爭氣”的男孩。

尤其是工人墜樓事件,就像是告訴他“不爭氣”“掉下去”就要了他的命,所以對他刺激很大。

我想,當我媽對他說“妳怎麽這麽不爭氣?”,她真的是在給他傳遞壹種強烈的死亡能量,讓他覺得與其讓人失望不如去死。

我認為鄭瀟的故事非常經典,而且聽起來非常混亂。但是當我們用“墜落”這個關鍵詞把前面所有的內容聯系在壹起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鄭瀟的故事完全可以解釋我們為什麽會害怕某樣東西。

其實我們害怕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帶給我們的感覺。而我們之所以害怕壹件事,這件事帶給我們的感受,往往是因為它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勾起了以前的壹些感受。

因此,對鄭瀟來說,目睹壹個工人摔死似乎是壹種非常痛苦的經歷。因此認為誘發事件直接導致情緒反應,A導致C,但這忽略了信念b的存在。

鄭瀟的故事也表明,將內在過程描述為信仰是不夠的。其實這是壹個完整的身體過程,情感過程,思維過程。信念只是信息的壹部分,體驗過程其實比它更根本。

當天,我給鄭瀟做了壹個補充練習,讓他站在我坐的椅子上,從上面和我們所有人說話。剛開始他不習慣,有點暈。

但是我們為他鼓掌,同時我也讓他冷靜下來,感受到了高高在上的感覺。最後他覺得很舒服,很喜歡。

課程結束兩個月後,鄭瀟給我發了壹封郵件,說他升職了,他內心的恐懼已經被治愈了。

這個故事雖然沒有具體用到“捕捉自動思維”這種技術,但其實很多地方都在用。吳老師遇到過很多類似的案例,逐漸形成了這樣壹個觀點:

也許我們可以從任何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入手,從潛意識深處挖壹口通往靈魂的深井。在寂靜的地方聽打雷就是這種感覺。

1.我們害怕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帶給我們的感覺。我之所以害怕壹件事帶來的感覺,往往是因為它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勾起了以前的某種感覺。

所以,誘發事件通過壹個完整的物理過程、情緒過程、思維過程,導致了現在的情緒反應。

也許我們可以從任何壹個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入手,從潛意識的深處挖壹口通往靈魂的深井,在寂靜的地方聽驚雷。

最近遇到壹個家屬,覺得她病了,因為她學過心理學。當然,也可能是我手裏拿著錘子在找釘子。

為什麽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向我傳遞了壹種強大的死亡能量,邏輯上,屏蔽了生命的可能。可悲的是,這就是現實,生活。

抑郁癥可能是對現實比較清醒客觀的認識,而沒有抑郁癥的人習慣性的高估自己。我感覺她在不斷的攻擊自己,但是這些對自己的攻擊並沒有消失,它們變成了她傳遞給外界的能量。

我應該慶幸我學的是心理學。雖然效果可能不好,但我正在盡全力抓住她傳遞的這些能量的觸角,想把它們變成活生生的能量,還給她。

我感覺她還活著,因為有個地方擋住了她的身體,她過不去。就像中醫說的,通則不痛,痛則不行。

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謝積極向上的自己。經過這幾個月的學習,我發現我對人和人性的理解打開了壹個新世界,很神奇。

在無數的媒體和文學作品中,母親是無私奉獻愛的化身,但學了心理學之後,“母親”走進了我的心裏,離開了神壇。

她只是壹個破碎的人。有了孩子後,她不自覺地對孩子進行精神虐待。生活中的很多痛苦甚至罪惡,都是從她母親的失職開始的。

阿德勒曾說:如果我們調查生活中的許多失敗案例,我們幾乎會發現,它們是由於母親沒有恰當地履行自己的責任,沒有給孩子壹個良好的開端。如果母親們失敗了,如果她們不滿意她們在家庭中的工作,對她們的孩子沒有興趣,那麽全人類都將處於危險之中。

以後可能會成為媽媽,現在用這些話來警醒自己。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過:所有的記憶都會尋求表達,哪怕是刻意的掩埋和過度的壓抑。

謝謝妳的欣賞。這個觀點來自武誌紅的心理學課程。妳對這篇文章的內容還有其他看法嗎?歡迎留言和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