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我們開始上課吧。創始人寫負債6543.8+0億,在線教育沒有“大故事”。

我們開始上課吧。創始人寫負債6543.8+0億,在線教育沒有“大故事”。

今天連續看到兩條新聞。

先是向近日在輿論上處於水深火熱的班吧發出創始人公開信,公開說明了近期拖欠工資、拖欠社保等問題,並直言“CEO現在負債6543.8+0億”,“團隊需要進壹步精簡到6543.8+0萬人以內”。

二是騰訊新壹輪裁員。長期不盈利的騰訊課堂也成為重災區。據說裁員率高達50%。

還是很感慨的。課和騰訊課開始後,基本上意味著國內在線教育領域所有壹直致力於打造2C方向“綜合平臺”的玩家都已經分階段交上了自己的答案,結果是:全部倒下。

在線教育中關於“平臺”的故事並不新鮮。

還記得我在2013第壹次創業的時候,寫過壹篇文章,總標題是《在線教育平臺的幾個大坑》,後來也和很多教育行業知名的創業者、投資人聊過類似的問題。

10年後的現在回頭看,對“平臺”和“教培行業最後能不能做平臺”有壹些更深層次的思考,可以部分分享如下。

第壹,教培行業能否成為“平臺”

平臺的本質不僅僅是擁有大量的流量,還要能夠持續匹配多方形成交易,對平臺各方都有粘性。

所以平臺有三個要素:流量、供應鏈整合能力和“交易基礎設施”。

流量最好理解,剩下兩個稍微解釋壹下。

流量是需求方,但要實現大規模的交易匹配,妳還需要有大規模的供應能力,而供應鏈整合就是把大量的供應商有序組織起來,分類管理,匹配大量流量終端的購買需求。

只有流量能夠規模化,供應鏈的大規模組織和整合足夠好,才能誕生“平臺”業務。

最後,所謂“交易基礎設施”,其實是指所有能夠降低平臺上各方交易阻力,顯著提高多方交易效率的平臺基礎能力,包括但不限於交易支持能力、質量控制能力、產品評價標準,甚至流通配送能力。等等,這些都算。

比如支付寶、淘寶、大眾點評的早期店鋪/商品評價體系,以及JD.COM、美團的配送能力,都是大平臺重要的“交易基礎設施”。

只有三個要素同時具備,並且相互之間形成正向閉環,才能建立“平臺”業務。

比如用戶去天貓購物,因為天貓的商業管理做得好,裏面全是正品優質的商品,然後是交易保障能力(比如退貨、延遲發貨賠償等。)也是有保障的,這讓用戶在完成壹筆交易後體驗非常好,所以如果下次再有購物需求,我會選擇在天貓做,這樣用戶購物習慣的養成會帶來平臺流量獲取成本的下降。

這是典型的“正閉環”。

回顧過去20年的互聯網,至少在C端,“平臺”的成功似乎只有兩條發展路徑——

要麽先通過其他更高頻的2C用戶需求(如內容、社交、工具等)獲取規模化用戶。),然後在具備流量能力後開始平臺化,逐步建立交易匹配能力(如Tik Tok、微信、大眾點評);

或者在某個市場特別早期,我們會不斷獲取商家、供應鏈、流量等能力。通過資本驅動和雙邊補貼的方式,直到獲得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比如滴滴和淘寶)。

其實在網易有辦法之前,網易公開課走的路線更偏向於前者。而且開課的路線比較靠後。

可惜壹段時間後,這兩條路線都沒能在教培行業奏效。

行不通的核心原因是教培行業的供應鏈組織成本和交易基礎設施太高。如此壹來,“在教學培訓的範疇下繼續大規模撮合多方交易,成本極其高昂,難以為繼”。這大概是品類和業務本身的問題,不是技術打法的問題。

接下來我進壹步總結了教學培訓類難以貫穿“綜合平臺”模式的四大核心原因。下面就壹個壹個說吧。

二、教培行業難以成為“平臺”的四大核心底層原因

第壹個核心原因是供應鏈組織難。

消費品行業,供應鏈組織,其實主要是管理“貨”管理庫存、倉儲、配送和訂單匹配。

但是,教培行業本身就是壹個“服務行業”的邏輯。老師是服務者,用戶為老師的服務時間買單。所以教培行業的供應鏈組織,很大程度上需要管理成千上萬的老師,讓他們有條不紊的為大家服務。

但是這裏有兩個核心問題-

1)在教學培訓行業,尤其是壹些前沿新職業、新技能領域,服務供給往往非常匱乏。對於互聯網這樣的行業來說,這麽多年過去了。事實上,整個行業能開好課,做好規範教學的“老師”還是很少的。

2)“老師”和保潔阿姨、藍領等低端服務者不壹樣。老師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往往比較高,所以往往比較有思想。由此,很多公司、平臺很容易面臨“名師綁架”、“老師離職”等挑戰,這也是所有基於“人”的行業必須面對的同樣挑戰。

所以教培行業的供應鏈組織自然更難,復雜程度通常會隨著規模的增大呈幾何級數增長——妳壹個月服務50個用戶,往往什麽都沒有就很開心了。但是壹個月服務5000個用戶之後,妳會發現幾乎每個環節都是壹個變量,都是壹個問題,比如前端招生、排班、教輔管理、用戶教學跟進、在線答疑等。

第二個核心原因:交易基礎設施難。

其實這件事的本質就是壹個——大部分教學培訓產品自然是非標的。

比如妳在淘寶買了壹部Iphone13,有兩家店的評分差不多,A和B,都是標配。A店賣5000,B店賣4000,妳會很容易做出判斷:買B店。

但是如果妳準備學時間管理或者運營,也有兩個講師的評價差不多,A老師的課需要3000元,B老師的課需要2000元。妳能據此判斷妳應該選B老師的課嗎?

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很簡單。“Iphone”是標配,但“時間管理”不是。兩家不同店賣的iPhones壹定是壹樣的。除了價格,妳最多只需要比較壹下服務。兩個不同的老師分別講的“時間管理”,大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同樣,“聯想Ideapad E430”是標準化產品,而“通信課程”不是;“王老吉涼茶”是標準化產品,而“職業規劃”課程不是。

課程產品與其他實體商品產品最大的區別在於“非標”。

壹個平臺可以賣標準化的商品,但是賣非標準化的課程和“服務”就會有問題。不標準化意味著用戶的選擇成本高,意味著用戶的需求無法批量滿足,也意味著什麽是“好的”、適合我的產品,很可能無法定義。

非標產品很難建立交易基礎設施,而壹旦交易基礎設施提供的“交易識別標準”不夠,就意味著撮合的交易成本會大幅增加。

第三個核心原因:技術層面的撮合交易成本也明顯偏高。

壹門帶教學服務的課程單價往往在千元以上,用戶在這個價位的決策成本普遍較高,至少在大眾層面,不太可能形成沖動購買。

所以,即使妳有流量,有貨源,產品標準化程度還可以,但如果妳想撮合雙方完成交易,可能還是要靠“人力”,也就是大量的人肉銷售。

但如果是這樣,那這個平臺生意就太難做了。

第四個核心原因:在教學培訓的範疇下,很難在流量、供應鏈、交易基礎設施之間快速建立“正向閉環”。

因為教學培訓類的用戶行為是典型的低頻+無重復消費。

比如妳在淘寶上買了壹張手機充值卡,或者買了壹包零食,當妳的手機話費用完了,或者零食用完了,妳肯定會想再買壹次,而如果上次買的地方讓妳有了足夠好的體驗,它很可能會成為妳的首選。

但是如果妳在壹個學習平臺上上完了壹節關於時間管理或者新媒體運營的課,獲得了很好的學習體驗和效果,妳還會再重復上這門課嗎?

快消品等很多商品可以重復消費。即使打印機等商品難以重復消費,它也會為妳提供可以重復消費的消耗品,而“課程”則不能。課程和學習往往只能是壹次性產品。

這意味著,對於很多教學培訓公司來說,如果妳不能給用戶壹個強有力的理由,即使妳的產品再好,服務再好,體驗再好,用戶也很可能只跟妳有壹次消費機會,尤其是對於壹些技能,每個技能都是相對獨立的,壹旦學會,往往在使用過程中就會越來越熟練和得心應手,甚至可能很少有機會跟進服務。

所以教與學很容易成為這樣壹個特殊的產品:學不到,用戶就走在大街上。如果妳學會了,用戶會給妳壹個贊,但他還是會離開。

但重點是,如果是低頻,看不到單壹商品下重復消費的可能性,那就意味著對於平臺方來說,依靠部分商品和“交易”本身來做平臺流量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而往往只能成為外部采購流量和內部營銷轉化看ROI的邏輯。

在這個邏輯下,其實壹個所謂的“教學培訓平臺”更有可能最終為Tik Tok、百度等各種更大的流量平臺效力。

第三,總結

綜上,做幾個總結——

第壹,對於平臺來說,其實相對容易的平臺是流量平臺,比較難的平臺是產業交易平臺。

比如微信、Tik Tok、百度最基本的屬性都是“流量平臺”,都是以“流量”為交易單位賣給廣告主和商家而獲利。

但和淘寶、美團壹樣,已經是壹個“產業交易平臺”,即對特定品類的商品進行展示和交易。

流量是最簡單的“營銷單元”,但所有的工業品交易平臺都需要涉及商品管理、庫存管理、品控監控等壹系列問題。如果相關能力不完善,交易過程中問題頻發,最後平臺不堪重負。

在國內,大部分成功的“工業品交易平臺”都是基於產品標準非常明確的消費品,比如圖書、服裝、3C產品等。在2B行業領域,也有“找鋼網”等垂直B2B交易平臺。

然而,教育、醫療等行業,盡管無數人努力,卻至今失敗。本質上是更偏向於服務業的行業。建立壹個“工業級”的交易撮合能力,真的很難。

尤其是在現在的時代環境下,其實借助內容、短視頻、直播、私域、社群等能力,會有更多的機會和空間讓妳做壹個小而美的生意。

第三,對於成人職業教育來說,跑了十年,最後可能還是那些深耕行業,線下有校區,直接把技能型人才和部分學歷結合起來的傳統商業模式,但他們才是最值得長期依賴的。

比如新東方烹飪,塔溝武術學校,藍翔技校等等。

以上,分享壹些零散的想法,歡迎交流。

想長期向我學習,回答妳關心的行業熱點問題,和5000+從業者壹起繼續成長。

歡迎點擊加入我們的年度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