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誌興
全世界已報道的葡萄病害超過100種,我國約有60種。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葡萄黑痘病、白腐病、霜黴病、炭疽病,比較重要的有褐斑病、枯萎病、白粉病、銹病、病毒病、線蟲病。
褐斑病
我國長江流域和華北地區常見,危害嚴重,尤其是多雨年份。葉片上的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黃褐色,邊緣黑褐色,有時有輪紋。患病部位覆蓋黑褐色的黴層(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嚴重時,病葉脫落,嚴重削弱了樹體。病原體是褐絲孢菌、真菌和絲孢菌。管理粗放,有機肥不足,葡萄園弱病重,發病高峰在秋季。病害防治要秋後徹底清園,焚燒落葉,加強管理,增強樹勢,及時噴灑波爾多液、敵敵畏、甲基硫菌靈等殺菌劑。
枯萎
也被稱為卷須切割病。分布於我國華東、華北、東北地區,多發生於近地表的老藤基部。患病部位縱向開裂,木質部變為紫褐色。患病的葡萄藤生長弱,葉子小。病重的葡萄藤通常在春天新芽出現後死去。病原為葡萄隱孢子蟲,屬於子囊菌綱和子囊菌綱。中國沒找到。無性狀態為葡萄梭狀球菌紅色,屬於球菌目。在中國也危害山楂。病原菌主要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樹枝和藤蔓的皮層中越冬。次年葡萄發芽後,分生孢子在潮濕天氣下初侵染,經風雨傳播,主傷口侵入,潛伏期長,再侵染少。病害防治時,應剪除病殘和枯死的樹枝和藤蔓,集中焚燒;發芽前噴施石硫合劑和五氯酚鈉的混合溶液,生長期噴施殺菌丹、克百威丹等殺菌劑。
白粉病
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在其他主產區個別年份發生較頻繁。葡萄地面以上的綠色組織均可受損,患病部位表面布滿白色粉末,尤其是病葉的病尖上。嚴重時葉片萎縮、枯萎、脫落,果穗嚴重病變,果實表面布滿白色粉末,尤其是幼果,部分品種在果實後期開裂。病原體是鉤環孢黴(schw。)毛刺。屬於子囊菌和白粉病。見於新疆,多為無性繁殖。菌絲在芽鱗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侵染附近的新芽和新葉。少雨幹旱有利於疾病的發生和流行。病害防治可噴灑三唑酮、硫磺粉、滅蟻靈或其他含硫殺菌劑,壹般在發芽前後和開花至幼果期間使用。
銹
在部分地區發生,特別是在中國臺灣省、廣東、雲南和江蘇,影響下壹步葡萄生產。病葉上出現亮黃色粉狀皰斑(病原為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嚴重時皰斑上覆蓋病葉,導致樹體早衰。病原菌為葡萄層銹病。Etsyd。),屬於擔子菌目。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種植在溫帶地區的葡萄種群,如Vitis lalrusca、Vitis vinifera和Vitis vinifera,更容易感染疾病,而種植在熱帶地區的葡萄種群,如V.coreacea、V.simpsoni和V.tiliaebolia,則接近免疫。壹般在中國大陸秋季發生,次年6月至65438+10月在臺灣省發生,7月中旬至165438+10月發病最重。噴灑曲安奈德和曲安奈德可以控制病害,波爾多液和戴森殺菌劑也有較好的效果。
病毒病
扇葉病較為常見,癥狀有三類:病葉變形、基部凹口角度扇形擴大、不對稱、鑲邊、變黃。病原為葡萄扇葉病毒(GFLV),傳播媒介為Xiphinema index。曲葉病較為常見,癥狀多出現在生長後期,葉片變紅或淡綠色,卷葉。病原為葡萄卷葉病毒(GLRV),有四種不同粒徑的血清型,病毒載體為平球菌屬。黃化矮縮病在中國臺灣省有分布,其他國家未見報道。患病植物變矮、變黃、不結果或嚴重減產,病原體是番茄斑萎病毒(TSWV)。病毒載體是薊馬。莖痘分布於中國遼寧,根頸木質部出現凹坑或溝紋。大多數發生在有砧木的葡萄植株中。血栓分布在遼寧、河北、河南。病株新芽膨大,根頸皮層軟腫,植株躺在地上無法向上生長。後兩種病毒性疾病的病原體不明。前者可以被沙葡萄聖喬治探測到,後者可以被LN-33探測到。以上五種病毒都可以通過無性繁殖傳播。在新開發地區選擇無病毒母株育苗或對感染苗進行脫毒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青黴屬。青黴屬。毛可思普。毛黴屬。Rhizopusspp。根腐病粉紅單端孢黴粉紅病黃瓜枯萎病菌核菌灰黴病果實根癌病根癌菌冠癭病黃瓜霜黴病根腐病紫羽病白羽病夏草白絹病黃瓜枯萎病莖基部或根部褐心病菌核病菌核病菌核病菌核病菌核病菌核病菌核病。葉枯病葉枯病葉枯病葉枯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葉腐病。
葡萄的其他常見病害
線蟲病
主要有兩種:根結線蟲病和斑線蟲病,這兩種線蟲病都會導致地上部生長衰弱,葉片淡黃色,產量降低。前者在小根和須根上形成許多根瘤,裏面有線蟲,後者根部有褐斑,使根部死亡。根結線蟲的病原是南方根結線蟲和北方根結線蟲,斑點線蟲的病原是根結線蟲。都屬於虎杖目(見花生根結線蟲病)。病害防治,主要用殺線蟲劑二氯丙烷或溴甲烷處理土壤。
葡萄貯藏病害
有10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灰黴(& amp;弱寄生真菌,如七葉樹青黴、青黴。和根黴菌屬物種。引起爛果,尤其是灰黴病,影響最大(見草莓病害)。各種機械傷是病原菌侵染的前提,貯藏溫度和濕度不當是采後腐爛的誘因。病害防治:可用仲丁胺熏蒸,低溫通風儲存,或用泰克、多菌靈浸漬。
葡萄的其他常見病害如上表所示。
葡萄黑痘病
葡萄痂囊腔炭疽病
李誌興
由炭疽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損害葡萄的幼嫩綠色部分,如花穗、果穗、葉片、新芽和卷須。中國最早記載於1899年。
分布和危害
發生廣泛,分布於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山西等葡萄主產區,特別是多雨潮濕地區,如江淮盆地和華南地區。在北方和西北多雨的年份,易感品種也病重。葡萄受損會降低產量和質量,並削弱植物的生長和發育。
幼葉感病,病斑小,圓形,中心灰白色,邊緣黑褐色。多個病竈愈合、幹涸、脫落形成穿孔。有時沿葉脈發生,使葉片變形或死亡,特別是在新梢頂端。新梢易感病,病斑圓形或多角形,紫褐色,周圍形成胼胝,病斑開裂,遇強風易折斷。葉柄、穗軸和果柄上的癥狀與新梢上的癥狀相似。花果穗在著色前易感病,如穗軸病軸以下的果粒死亡。果實上的病斑呈圓形,邊緣黑褐色至黑色,中心由最初的紫色變為灰色,光滑,略凹。後期會導致裂果。所有患病部位都產生黑色顆粒,這就是病原體的aculvul。
疾病的起因
病原菌為痂囊腔菌、子囊菌、多孔菌,無性型為炭疽菌,屬於半鐮孢屬和尾孢屬。無柄類為黑色,具圓柱形造孢細胞,短而致密。分生孢子頂生,橢圓形,透明,單孢子,有粘性細胞壁和1-2反光油球。秋季,無菌毛形成停止,新梢病斑邊緣形成菌絲,是病原菌越冬的主要結構。春天,菌絲萌發形成分生孢子梗、造孢細胞和頂生分生孢子。子囊菌鑲嵌在子座的梨形子囊腔中,包含8個棕色至暗棕色的3隔子囊孢子,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歐亞葡萄易感病,歐美雜交種和美洲葡萄抗病。早生玫瑰香味、無核白、龍眼、火紅無核、紅寶石無核、紫色無核、意大利、葡萄園女王、博爾加爾等嚴重病害;玫瑰香、小紅玫瑰、新玫瑰、佳麗酒、細玫瑰香、法國蘭花、吉姆莎等中度感病;紐約玫瑰香、紅瑞寶、黑奧林、龍寶、巨峰、先鋒、紅富士抗病。高溫多雨天氣有利於疾病的發生和流行。
感染過程和疾病周期
在春季,新梢上的越冬菌絲在2℃以上潮濕24小時或更長時間,形成分生孢子,隨雨水傳播到葡萄綠色嫩組織上。分生孢子能在2 ~ 32℃萌發和侵染。潛伏期在2℃為65438±03天,在32℃為4天,發病的適宜溫度為24 ~ 26℃。在葡萄園地面越冬的病果形成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並引起初侵染。
疾病控制
在華南和江淮流域多雨地區,不宜種植植物生長初期、組織幼嫩、經常潮濕多雨的感病品種,應適當選擇紐約迷叠香等抗病、早熟、高產、易栽培的優良品種;在重疫區越冬期間噴灑二硝基磷酸鈉、二硝基酚或五氯酚鈉加硫磺混合物、多菌靈、百菌清或多菌靈等根除劑,減少越冬菌量和初侵染源;生長期噴施波爾多液,配制波爾多液時註意不要使用過量石灰,以免焦葉,關鍵噴施時期在開花前和開花後;葡萄采收剪枝後,徹底清洗,減少越冬菌量;新建果園使用的苗木或插條應嚴格檢查,剔除病苗,用五氯酚鈉和硫磺混合物的混合溶液對苗木進行消毒。
葡萄霜黴病
葡萄霜黴病
李誌興
葡萄軸霜黴病引起的葡萄葉片、幼果穗和嫩枝的真菌性病害。於1834年在美國野生葡萄中發現,1848年首次描述了病原。最早記載於中通1899。
分布和危害
除高溫幹旱地區外,世界所有葡萄產區均有發生。在我國,該病主要發生在除新疆以外的葡萄產區,尤其是江淮流域。造成病葉過早脫落或大面積枯斑,嚴重削弱樹勢,影響以後的年產量;枝條生長不飽滿,易受凍害,越冬芽死亡;減少葡萄果實中糖的積累。
病原菌侵染幼葉,起初出現淡黃色病斑,油浸狀,對光半透明,邊緣不明顯。由於有靜脈,有些病變呈多邊形。葉背面相應部位出現白色霜黴病層(病原菌孢子囊和孢子囊)。後期病斑變成黃褐色,導致焦葉提早脫落。果實受損表面有壹層白色霜黴病層,抑制其生長,呈深色僵硬,失去經濟價值。嫩尖受病變肥大影響,表面有白色黴菌,影響生長。卷須葉柄受損浸泡在水中,然後變成黃綠色至褐色。
疾病的起因
病原體是葡萄霜黴病菌(Berk。等柯蒂斯)貝爾。et detoni,屬於卵菌綱和霜黴屬。菌絲體在宿主細胞間傳播,並延伸到葉肉細胞中,具有球形吸器以吸收營養。孢子囊群從葉背面的氣孔伸出,成簇,無色單軸分枝,分枝近直角;孢子囊呈卵圓形,無色,大多數雙鞭毛遊動孢子在萌發時產生。後期葉組織中產生圓形、褐色和厚壁的卵孢子。梨形孢子囊是在萌發時產生的,與孢子囊相同。葡萄的鈣含量與抗病性有關;如果細胞液中鈣鉀比例大,就會抗病,比如老葉抗病能力強,幼葉易感病;感病品種葉片氣孔密集而大,抗病品種葉片氣孔稀疏而小,氣孔周圍有白色堆積物質。氣孔的密度和結構與葡萄對霜黴病的抗性有關。我國還沒有發現對葡萄霜黴病免疫的品種,只有抗病品種和感病品種。其中蘭-5、珍-3、柳-8、柳-9、商-23、白-35-1抗病性較強。野生山葡萄感染嚴重。
所有增加土壤、空氣和寄主表面濕度的因素,白天沒有陽光直射和黑暗的環境,如降雨、霧和陰天,都有利於細菌感染,其中降雨是引起疾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感染過程和疾病周期
病菌主要在有卵孢子的落葉中越冬。在氣候溫暖的地區,菌絲可在芽中或未掃葉中越冬。卵孢子在潮濕的土壤表面存活最好。當溫度達到11℃時,卵孢子在水中萌發,通過飛濺的雨滴傳播遊動孢子。孢子囊群和孢子囊只能通過病組織的氣孔形成,同時需要95% ~ 100%的相對濕度和至少4小時的黑暗條件。遊動孢子形成的最適溫度為65438±08 ~ 22℃。孢子囊不能長期存活,只能在生長期傳播疾病。孢子囊萌發的最適溫度為22 ~ 25℃,隨風落到葉面,在自由水中萌發時釋放遊動孢子。感染通常發生在清晨。從感染到出現癥狀大概需要4天。葉片的成熟度、品種、溫度和濕度影響潛伏期的長短。
疾病控制
主要以化控為主。有效藥劑為瑞香-錳鋅、噴霧或灌根,但長期反復使用細菌易產生抗藥性,適宜與石灰半定量波爾多液等其他保護劑交替使用。
葡萄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
陳子文
由小簇殼引起的葡萄果實接近成熟時腐爛的真菌性疾病。也被稱為晚期腐爛。
分布和危害
我國葡萄栽培區均有分布,長江流域和黃河故道常見,危害嚴重。雖然在新疆有報道,但很少發生。
該病菌侵染枝葉、嫩芽、卷須、葉片、果穗等綠色部位,果粒受損嚴重,其它部位侵染後壹般不表現癥狀。果實顆粒可在幼果期感染,直到著色或接近成熟時才會出現癥狀。初期果實表面出現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邊緣被水浸泡。病斑圓形凹陷,凹陷處果皮易裂,呈輪紋排列的小黑點(病原菌acervulus)。在潮濕條件下,大量分生孢子聚集成橙紅色粘液質粒。有些品種,如玫瑰香,在綠色果皮上先出現深褐色的放射狀珠柄,然後擴展成褐色的圓形凹斑,再出現癥狀。當果實表面只有壹個病斑時,不能導致整個果實腐爛,當果粒上有多個病斑時,整個果實就會腐爛。病果脫落或失水收縮成黑色硬果留在果穗上。果梗或果穗軸感病時出現暗褐色、長方形或紡錘形病斑,下部果粒萎縮脫落。多雨年份,感病品種無完整穗,損失嚴重。
疾病的起因
病原體是STON炭疽菌。)Spauld et Schrenk,屬於子囊菌綱,球菌目。無性狀態為膠孢炭疽菌、半翅目和尾孢屬(見膠孢炭疽菌)。
品種與病害有明顯的關系。壹般薄皮品種發病,早熟品種避病,晚熟品種發病嚴重。吉美莎、吉美雅特、無核白、牛奶、紀信、亞歷山大、保加利亞、葡萄園女王、黑漢、玫瑰香、龍眼、巨峰都是感病品種,而賽菲爾2007、賽菲爾2003、刺山葡萄是抗病品種。果園排水不暢、架低、藤密、通風透光差,有利於病害發生。
感染過程和疾病周期
病原體具有潛伏感染的特點。葉、蔓、卷須等綠色組織在感染後當年不表現癥狀。從八月到九月抽出的未成熟的次生枝會被嚴重感染。秋季修剪時,次生枝大多被剪掉,少數留在地下越冬,留下病枝、卷須、落葉和纏繞在腳手架鉛絲上的卷須,在次年春末夏初或長時間保持濕潤,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潛伏在壹年生藤本上的越冬病菌在次年產生分生孢子,初次侵染後,隨著藤本的生長和增厚,分生孢子隨皮層脫落。當年在新藤上形成新的越冬場所,新老越冬場所在藤上交替出現。二年生和多年生藤本植物皮層脫落後,不再攜帶細菌。
果實坐果後,從侵染到成熟或著色後出現癥狀,潛伏期長達40天,壹般20天左右。果實臨近成熟或著色後侵染,潛伏期只有2 ~ 4天。果粒含酸量高,含糖量低,抑制病原菌菌絲生長,反之亦然,所以果實只有在接近成熟時才進入發病高峰期。
疾病控制
嚴格剪去秋梢等未成熟枝條和弱蔓,徹底清除落地殘渣;生長期加強管理,及時摘心、紮藤、擦輔梢,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做好清溝、除漬、除草工作。重病葡萄園落花後,要噴灑化學藥劑,如波爾多液、桿菌肽、百菌清、咪鮮胺、多菌靈、桿菌肽等。套袋保護可以減少噴灑次數。采摘前7-10天可以促進著色。根據對病原菌孢子的檢測,確定了第壹次噴灑的適宜時間。在華北地區6月中下旬,如果日降水量達到1.5 ~ 30mm,田間可出現病原菌孢子,隨後又陸續下雨,孢子持續形成至7月中旬。當在田間第壹次檢測到病原體孢子時,開始第壹次噴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