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看待形勢與政策課新生代農民工的發展,1000-2000字,急需。

如何看待形勢與政策課新生代農民工的發展,1000-2000字,急需。

目前,80後出生的20-30歲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壹個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人數約為6543.8億。他們有著與上壹代農民工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面對今天的新形勢,他們在城市面臨著許多新的困境,如迫切的婚姻問題和身份問題,因此迫切需要關註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這些困境。

想成為壹個城市的人,除了有很多門檻,別無選擇。

(壹)婚姻:難以進入“圍城”

根據2008年2月2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公報,2006年,外出務工人員中,20歲以下的占16.1%;21 -30歲占36.5%,農民工平均年齡28.6歲。新生代農民工正處於婚戀黃金期,但有限,他們處於難以進入“圍城”的境地。

因為職業原因找不到愛情。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農民工占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的58%,占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52%;占加工制造業從業人員的68%,占建築業從業人員的80%。尤其是建築行業和加工制造業,幾乎是新生代男性農民工就業的首選。這些工作又臟又累又苦,工資低風險大,很難贏得女生的好感,也很難和她們相處。

同樣,在玩具加工業、電子產品組裝服務業、紡織服裝行業等壹些工廠,新生代女性農民工成群結隊,她們也飽受“無人戀愛”之苦。這些單位的新生代女性農民工占了絕大多數。再加上她們在戀愛中普遍比較矜持,不好意思主動接觸廠外的男性,所以她們的婚姻也成了壹個老大難問題。這個時候,職業豎起的圍墻,正在束縛著這些年輕的、嶄露頭角的新生代農民工。

收入水平低影響戀愛發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的調查顯示,從收入水平來看,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普遍不高。新生代農民工收入在1501元-2000元之間,占比101元-1500元,占比21.6%,701元-65438。其中75.3%能按時或基本按時拿到工資,17.4%偶爾拖欠,7.3%經常拖欠。經濟是壹切的基礎。新生代農民工的戀愛婚姻也需要經濟條件作為基礎。愛情,尤其是婚姻,不能建立在空中樓閣上,這也影響了新生代男性農民工未來的擇偶。(2)身份:非城市非鄉鎮

專業上,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主力軍。據統計,目前農民工數量已經遠遠超過原城鎮戶籍的公有制二、三產業勞動者,達到全國勞動者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農民工作為生產主體,支撐著國家的工業化,是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主力軍。2007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的第六次全國勞動力調查顯示,農民工分布在第二產業占64.4%。從行業來看,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其中制造業占比最大,占全部從業人員的31.9%,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分別占9.4%和9.1%。而制造業就業的城鎮職工比例僅為22.8%。2008年,南京師範大學對江蘇省當代農民工價值觀的研究——基於蘇南蘇北新生代農民工的抽樣調查顯示,75%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自己是工人,定位為產業工人,而認為自己是農民的僅占8%。現實是:壹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差,流動性強,大部分企業還沒有把他們當成穩定的產業工人;另壹方面,他們承擔著城市裏最累、最苦、最臟、最危險的工作。與城市產業工人相比,他們享受不到應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福利待遇,得不到同工同酬和平等權利,在城市中處於社會底層。

從地域上看,新生代農民工常年在城市生活工作,是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熟悉並向往城市生活。與老壹代農民工“白天機器人,晚上木頭腦袋”的單調灰暗的生活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為了尋找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不太註重攢錢,比如泡網吧,去迪廳,染頭發,穿時髦的衣服。他們講究的是“心隨我動”。新生代農民工通常在春節回家,但這只是壹種“禮節性的儀式”。家鄉的地方認同包含了更多對親人的感情,但對農業活動缺乏強烈的感情和興趣。他們更傾向於改變現狀,想在城市裏有壹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買房,結婚生子,真正融入城市。2007年發布的《廣東青年發展報告》顯示,27.4%的新生代農民工希望在打工城市買房,成為新“客家人”;50.2%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幹得好,願意留下來”;只有不到20%的人想盡快回家或者“再工作幾年”。《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現狀及代際比較研究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更偏好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和50.5%的男性選擇“在工作的城市買房”。他們的手機比例高達72.9%,大部分人的通訊方式都很現代。但城市顯然沒有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依然是“經濟接納,社會排斥”。

在法律地位上,新生代農民工還是農民。目前,由於戶籍的限制,新生代農民工的法律地位仍然是農民。新生代農民工有的是在城市出生長大的,有的是初中或高中畢業後直接去城市打工的。他們從來沒有耕地,不會耕地,更不願意耕地。普遍存在農民不愛土地,農民不愛農業,農民不懂農業,有嚴重的“輕農、厭農、棄農”意識。雖然戶口在農村,但他們更傾向於把自己定位為城市人,根本沒有做好回農村的準備。在出來多學習的同時,他們希望能像城市人壹樣“活得有尊嚴”。(3)職業:高則不低。

與父輩不同,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期望值高,但仍面臨困難。

就業期望值高,專業性差。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很挑剔,怕吃苦,往往不能努力。壹項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素養差,跳槽率最高,平均每人每年跳槽0.45次,而50年代出生的老壹代農民工只有0.08次,跳槽頻率是父輩兄弟的近6倍。即使能做到“敬業”,也很難真正做到“愛崗敬業”。其中,有近壹半的人是因為“缺乏生活、生產環境和閑暇時間”而辭職的,其中有17%的人表示“不喜歡那個工作”或者只是“想換個環境”。而且新生代農民工在獲得工作的同時,要求享受生活,得到尊重,在文化、娛樂、健身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不斷增加。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寄予很高的期望。這種預期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不切實際的就業欲望,即只想找社會地位高、條件好、工資高的工作。再加上有父母做堅強後盾,生活壓力小了很多,所以有的可以隨意跳槽,主動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環境。

就業期望值高,職業技能低。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農民工素質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報告顯示,農民工受教育程度初中占70.1%,高中占8.7%,分別比以前提高了8.54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而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仍然較低,缺乏必要的專業培訓、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不了解工業生產或現代服務業的基本規範,與現代非農產業對勞動者的要求差距較大。根據國務院研究室2006年發布的報告,只有20%的農村勞動力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3.4%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0.13%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76.4%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84%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參加技能培訓對找工作有幫助,但仍有60%的農民工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廣東青年發展報告》顯示,高達62.6%的新生代農民工未來打算當老板,“有自己的事業”是他們很多人的最高理想。他們不願意像上壹代農民工那樣承擔城市中低端繁重的體力勞動,也無法勝任復雜的技能型、知識型工作,因此很難在城市中找到合適的職位。基本上只能從事體力運輸、建築苦力、工業加工、低級服務等勞動密集型、體力密集型、低薪行業。同時,他們跳槽過於頻繁,使得他們對每壹個行業、每壹個崗位都只有粗淺的了解,每壹項職業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學徒”的水平。如此循環,也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沒有過硬的職業技能,他們很難融入城市,有尊嚴地生活。

(四)落戶“三關”

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有在流入地長期生活的強烈願望,但高門檻限制了他們融入城市社會。

經濟壁壘。2006年3月27日,《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幹意見》發布。經過調查,很多省會城市把農民工買60平米以上的房子作為條件之壹。目前房價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對於收入不高但喜歡大手大腳花錢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他們的積累非常有限。這種用金錢構築的經濟壁壘代替身份壁壘的新門檻,對於普通農民來說仍然是不可逾越的,這也是他們融入城市的壹大經濟障礙。

質量壁壘。現在很多省會城市都要求農民工高中以上學歷,很多地方還要求大專學歷。根據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公報,2006年,90.0%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這也是以初中為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定居的壹大障礙。而且很多地方對農民工進城落戶實行雙重待遇。例如,2006年8月1,重慶實施《關於解決進城農民工戶籍問題的意見》,重慶市公安局指出“本市農民工落戶主城的條件實際上已經大大降低,而外省市來渝務工的農民工要落戶重慶主城,文憑“門檻”沒有變:仍需大專以上學歷。且所購房屋人均面積達到30多平米,實際居住。

社會福利壁壘。中國不同地區的社會福利制度是不兼容的。中國的戶籍制度改革主要是在省級層面進行,以城市為中心。部分省份已經實施了省內城鄉戶籍統壹,但人口在省際間自由流動的障礙依然較大。各地社會福利制度的不適應是制約人口省際遷移的重要因素。要解決矛盾,必須深化城市改革。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快速轉型的壹個顯著特征是社會優化與社會問題並存,社會進步與社會成本並存。超過1億人的新生代農民工正處於學齡時期。目前,他們的首要問題是婚姻。《勞動合同法》頒布後,新生代農民工的權益較上壹代有所改善,但仍未得到保障。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雖然職業期望很高,但受限於專業技能不高,即使願意擺脫賣苦力的低級工作狀態,也普遍感到力不從心。他們只能從事城市人不願做的臟、苦、累、險等邊緣職業,就業環境差,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勞動報酬低,基本權益難以得到保障,享受不到應有的國民待遇。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的精神的自律”。壹旦新生代農民工進入新的城市環境,農村社會規範的凝聚力喪失,原有的道德行為失範(即自律性喪失)。這樣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意回農村,城市也無法融入。他們的心理預期高於父母,承受能力低於父母。當城市陷入困境,在專業技能低、經濟收入差、無房、受歧視、沒老婆的連鎖反應下,貧窮和單身結合在壹起。

另壹方面,由於戶籍的限制,雖然新生代農民工被定位為城市居民,但城市還沒有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相反,既有經濟門檻,也有質量門檻和福利門檻。即便如此,他們仍然不願意回到農村。意思是農村不是退路。也意味著新生代農民工必須依賴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把農村當成“蓄水池”的政策理念已經完全過時。這樣,新生代農民工就只能生活在房租低、流動人口集中的城市邊緣區和老城區。交往對象多為老鄉,社會結構呈現單壹化、封閉化特征,形成孤島。在那裏,信息弱,發展機會弱,資源再生弱,勞動力聯系弱,貧困和孤島的經濟效應往往意味著缺乏發展機會,與主流社會脫節。他們處於壹個城市或壹個國家的境地,進退兩難,面臨雙重邊緣化和日益貧困的狀態。

由於他們沒有戶籍,就業受到限制,勞動法第三條規定的“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很難從紙面權利轉化為物權。進入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為了工作,往往要付出比市民更高的代價。大部分農民工只能進入二級勞動力市場,尋找壹些城市人的“過剩”工作。很難獲得地位資源的積累,更別說實現地位的向上流動了。生活的來源決定了生活的方式和對生活的態度。沒有工作,就沒有依靠,就會使這部分人處於不確定狀態,具有流浪者的特征,成為隨時可能阻礙社會穩定和諧的隱患。杭州2008年案件中,1980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犯罪率占70%以上。近日,廣東三大監獄大型調查報告顯示,90%的外來務工人員年齡在26歲以下。並且由於信息網絡媒體的發展,他們更容易被組織起來發出聲音,社會矛盾更容易被擴大和激化。如果我們繼續將他們排除在制度之外,將他們邊緣化,忽視他們的物質、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們將更容易產生怨恨,這不利於社會安全和穩定。這值得我們警惕!

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而是社會矛盾能夠逐步消除並得到妥善解決的社會。“要求改善自己的物質狀況是有思想的人與生俱來的本能。這種欲望是無法消除的。它是人類所有行為的驅動力。人們通過擴大活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從而走向幸福的社會。如果這條路被堵死了,人只有壹條路可走:鎮壓和掠奪別人使自己富裕,使別人貧窮”(米塞斯《自由繁榮之國》)。

新生代農民工與老壹代農民工所面臨的差異和困難,對現行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戰。此外,這壹挑戰將變得越來越明顯和緊迫。保護農民工權益的六點建議

第壹,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

當前,要加強嚴格執行勞動合同法和國家有關規定,推動各類企業按照平等自願、協商壹致的原則與新生代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嚴格執行《勞動合同法》和相關帶薪休假制度,保障農民工休息休假的權利,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生活、交友、戀愛。要依法保障農民工享有的民主政治權利、農民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權利、農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

二是進壹步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

要轉變管理理念,從過去對戶籍人口的關註和管理,轉變為對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同時關註和管理,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讓農民工參與城市管理,增強他們對城市的認同。農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良好服務”的政策要求,完善農民工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農民工權益保護的專門規定,加大政府部門執法力度,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三是改革就業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壹的勞動力市場。

要探索建立有利於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就業制度,打破城鄉分割的勞動就業體制,把城鄉勞動力作為壹個整體,納入城鄉協調發展的框架,實行壹體化的就業政策和管理制度,讓農民在城鄉統壹的勞動力市場上公開、公平競爭。要創新農民培訓轉移機制,大力加強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轉移就業能力。要加強為進城就業的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就業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

四是按照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原則,建立城鄉統壹的戶口登記制度。

當前,要改革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管理結構,打破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身份限制,盡快改變農民工身份轉變滯後於職業轉變的現狀,實行戶籍隨居住地登記的原則,將人在哪裏工作生活就在哪裏登記,納入屬地管理範疇, 並建立以常住戶口和臨時戶口為主的戶籍制度,實現城鄉戶籍壹體化和戶籍管理由靜態向動態轉變。

第五,要更加關註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實改進服務形式,讓流動圖書館、流動電影院真正走進農民工中間;文化設施應向農民工開放;要積極扶持農民工文化團體,不要讓“農民工融入城市”成為壹句空話。

第六,積極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融入社區生活

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和居(村)綜合活動室,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公德、法制宣傳、公民素質等教育活動,積極引導和吸引新生代農民工參加學習型、服務型、文化型、誌願型的社區自治組織和各類社區民間組織,使新生代農民工逐步融入社區生活和社區管理,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加快融入城市的熔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