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壹行6人於20112年6月7日對貴州省地質找礦新機制實施情況進行了調研,全面了解了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情況和貴州省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情況。總的來說,在貴州省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和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政府統籌規劃,國有地勘單位發揮找礦主體作用,基礎先行,地質找礦資金有機銜接,引進商業企業合作勘查開采,礦業權整合,統壹規劃,綜合勘查, 從而形成政府、地勘單位、企業三位壹體的合作勘查開發模式,探索出壹條探采壹體、集約化規模開發的地質找礦突破之路。
壹、國土資源部門要統籌落實地質找礦新機制。
貴州省實施地質找礦新機制由省國土資源廳牽頭,省地礦局、煤炭局、有色局、地方政府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配合。
為落實地質找礦新機制,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承擔統籌地質找礦工作職能,履行地質找礦第壹責任人職責。按照“系統規劃、整合探索、集約發展、合理配置、有序交付”的原則,結合本省實際,從“準確定位、統籌協調、創新機制、搭建平臺、優化環境、培育主體”六個方面實施。
(1)精確定位。壹是管理導向,理順關系,政企分開;其次,工作定位,正確區分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的關系;三是基金定位,明確了省級地勘基金的兩大功能:風險分擔和政策調節。
(2)統籌協調。協調中央和地方地質找礦資金、企業和社會資金,協調各級政府和礦業權的關系,積極推進地質找礦。
(3)創新機制。以探礦權設置和轉讓為重點,探索實現地質找礦突破的新機制。
(4)搭建平臺。為合理配置探礦權、激發探礦權人積極性創造制度政策平臺;打造統壹、競爭、開放、有序的礦業權市場交易平臺;打造地質技術、信息、咨詢等地質勘查技術服務平臺。
(5)優化環境。優化管理服務環境和地質勘查環境。
(6)培養主體。合理配置地勘單位探礦權,產權,增強地勘單位實力。
二、新的地質找礦機制的運行特點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地礦局及相關地勘部門認真領會“公益先行、業務跟進、資金銜接、綜合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質找礦新機制精神,結合本省實際,創新地質找礦機制,積極探索政府、企業、市場的關系,調動地勘單位的找礦積極性,取得了值得總結和學習的經驗。
(壹)強化政府在實施地質找礦新機制中的主導作用
在新機制運行和貴州省找礦突破中,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各級政府部門統籌協調職能得到充分體現。
(1)統壹制定地質找礦戰略和計劃,制定符合地質經濟規律的法規和標準。貴州的礦產勘查戰略和規劃充分反映了礦產資源的市場需求和該省獨特的地質成礦條件。結合需要和可能,該省查明的鋁土礦、煤礦和錳礦的完整勘查區既有良好的資源條件,又有可觀的市場前景。
(2)通過政策激勵,調動找礦積極性。主要通過礦業權配置,發揮地勘單位作為找礦主力軍的作用。礦業權配置時將探礦權價款與礦業權價款壹並收取,降低了風險,調動了地勘單位的積極性。
(3)充分發揮地勘基金的風險承擔和調節作用。在勘查投入方面,統籌中央地勘基金、省級地勘基金、地勘單位、企業和社會資金,加快整合勘查。貴州省把“資金銜接”放在“業務跟進”之前,他們認為可以更好地發揮資金風險承擔和政府監管的作用。
(4)統籌協調,分級管理。省國土資源廳協調政府職能部門與市、地、州、縣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與地勘單位、地勘單位與企業、礦業權人之間的關系,形成分工合理、協調配合、分級管理、職責明確的管理體制,強化責任,確保地質找礦工作順利進行。
(5)公益第壹,產學研結合。貴州省基礎地質調查有壹定基礎。到“十壹五”末,貴州省1: 20萬區域調查基本實現全覆蓋。1: 25萬區域調整已覆蓋全省國土面積的2/3;1: 5萬區域調查已覆蓋全省1/3以上;1: 20萬區域重力調查已覆蓋全省90%以上。正是這些紮實的基礎調查成果,加上各地勘查單位已經掌握的礦業權和找礦線索,為全省壹體化勘查布局提供了充分的地質依據。
在新機制實施中,貴州省註重公益先行,政府資助實施地質科研項目,產學研結合指導地質找礦。加強綜合找礦、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重點成礦區帶成礦規律研究,提高了地質找礦效果,加快了地質找礦進程。
(6)各級政府配合協調,營造良好的地質勘查施工環境。各級政府部門為地質找礦提供優質的社會服務,理順關系,消除障礙,為地質找礦創造良好的建設環境。在五征島鋁土礦綜合勘查區,建立了省、市、縣、鎮、村統壹調度機制,為綜合勘查順利進行開辟了綠色通道。政府還在煤炭資源綜合勘探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2)確立企業和地勘單位在地質找礦新機制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地勘單位的主體作用。
1.確立企業的主體地位
貴州省商業企業逐漸成為地質找礦的主體。“十壹五”期間,貴州省礦產勘查社會資本投資22.55億元,占總投資的84.6%,其中2010年社會資本投資5.36億元,占總投資的64.7%。社會商業資金成為地勘資金的重要來源,這種投資結構突出了企業在礦產勘查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目前,已有多家礦山企業進入貴州,包括中國鋁業貴州分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重慶烏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湖南金瑞新材料有限公司、紫金礦業公司等。這些公司分別在礦產勘探和開發領域進行了合作。
2.發揮國有地勘單位的主體作用。
幾十年來,國有地勘單位為國家地質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在發展自己,在地質找礦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優勢。這些優勢的具體表現為:壹是積累了豐富的地質找礦經驗,貴州大部分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和已發現的找礦信息都由他們提供;其次,積累了大量的地質資料;三是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高端技術骨幹數量多;第四,擁有壹整套礦產勘查技術裝備和豐富的勘查施工經驗。
在新的地質找礦機制的運行和找礦突破的戰略行動中,國有地勘單位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在技術、人才、地質信息和找礦設備的投入上,以及在鋁土礦、煤礦、錳礦綜合勘查的具體工作中,發揮了主體作用。貴州省綜合勘查工作中,綜合勘查總體規劃方案和8個重點綜合勘查區塊的設計施工由國有地勘單位承擔(其他綜合勘查區也是如此);省地勘基金安排的其他項目也由國有地勘單位承擔,充分發揮其人才、技術、信息優勢,充分體現地勘在整個勘查中的主體作用。
配合全省地質找礦戰略行動計劃,省地礦局制定了地質找礦五年規劃,通過任務分解、責任落實、保障措施、地勘單位、地方政府、大中型企業協作“三位壹體”機制,推動找礦取得突破。在鋁、錳、金、煤、磷、鉛鋅礦等優勢礦種的綜合勘探和潛在礦產資源的勘探中,承擔了60%以上的地質找礦工作量,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力軍。其他主要地勘單位也和地礦局差不多:在正道地區,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局也投入了近三分之二的技術力量;在煤炭綜合勘探領域,省煤炭局也發揮了主要作用。雖然也有中電投這樣的大企業,但主要是資金的支持和下遊產業鏈的開發建設。在找礦勘探領域,地勘單位的主體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三)突出市場在地質找礦新機制中的基礎性作用。
1.根據市場需求部署地質勘探。
貴州省的礦產資源綜合勘查和找礦突破都是根據市場需求部署的。選擇鋁土礦綜合勘探的原因:壹是鋁土礦資源豐富;其次,我國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和產能的快速提升,導致對鋁土礦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而我國已探明的資源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目前缺口高達50%)。同樣,煤炭資源整合勘查的部署是基於貴州省煤炭資源總量大於江南各省煤炭資源之和,錳礦資源整合勘查的安排也是基於貴州省錳礦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三,資源品位和質量優良,市場前景廣闊。
2.根據勘探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生產要素。
適應勘查市場的需求,地勘工作所需的資金、人才、技術裝備等生產要素在市場的平臺上達到了良好的結合。
三是發展找礦突破的戰略行動
根據國土資源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計劃,結合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大力發展能源礦產經濟的戰略要求,國土資源廳以實施優勢資源整合勘查為重點,制定了貴州省“358”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目標,並部署了具體行動方案。
(壹)實施重要礦產找礦行動計劃
按照“統壹規劃、全面部署、綜合勘查、分級安排、分步實施、以點帶面、重點突破”的原則,實施煤炭、鋁土礦、錳礦、磷礦、金礦、鉛鋅礦綜合勘查和重要非金屬礦產勘查等7類找礦行動計劃。
(二)實施公益性、基礎性和科技支撐性計劃。
在綜合研究貴州省經濟社會對公益性和基礎性地質工作需求的基礎上,遴選了壹批公益性和基礎性地質項目,建立了省級公益性和基礎性項目庫,由省地勘基金資助。公益性、基礎性和科技支撐計劃由基礎地質保障工程、礦產資源保障工程和地質環境保障工程三部分組成。
(3)加大資金和技術力量的投入。
“十壹五”期間,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投入呈逐年增加趨勢,總投入26.66億元,其中大調查投入4654.38+0.5萬元,占65.438+0.5%;中央地勘基金投入2.97億元,占比11.2%;社會資本投資22.55億元,占比84.6%;其他專項投資5360萬元,占2.4%。隨著2010地質找礦新機制和找礦突破行動的實施,貴州省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2010年總投資8.28億元,其中財政(含地勘基金)2.92億元,占總投資的35.3%,商業5.36億元,占總投資的64.7%。其中,1.1.3億元用於公益性地質工作,占總經費的1.3.64 %;礦產勘查投資715萬元,占總投資的86.36%。同時,在技術實力上的投入也大大加強。在整個勘查找礦突破中,國有地勘單位成為主力軍,省地勘局、煤田局、有色金屬局投入了近三分之二的技術力量。
四、礦產資源勘查取得顯著成效。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確定了地質工作“統籌規劃、綜合勘查、突出優勢、綜合評價”的原則和適度超前。在研究分析礦產資源賦存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於2010啟動了礦產資源綜合勘查工作。截至目前,我省20110年開工和計劃2011年開工的項目有11個。經過壹年多的勘探,取得了顯著的找礦效果。
根據綜合勘查區的管理主體和資金投入情況,貴州省綜合勘查可分為三種形式:
(1)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主管* * *,主體投入多元化綜合勘查項目。如吾正道地區鋁土礦綜合勘查區是國土資源部確立的47個綜合勘查區之壹,也是國家專項找礦行動的重點項目。該項目的實施過程反映了該省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情況的縮影。五征島地區經濟發展滯後,該地區主要居住著仡佬族和苗族。三個縣都是國家級貧困縣,人民生活貧困。省政府將此項目作為重點項目,於2010年6月開工。目前,該項目鉆井工作量已達46000米,初步探明鋁土礦資源量(332+333+334)6543.8+0億噸以上。
正道勘探項目具有以下顯著特點:壹是基礎紮實,選擇正確;第二,統籌規劃,精心設計;三是多主體,各種資金有序合作,前期探索與後期開發有機銜接;第四,建立政策激勵機制,調動國有地勘單位找礦的積極性;五是實施綜合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第六,政府強力主導推動,營造良好的探索環境。
(2)由省國土資源廳管理,省地勘基金管理部門(代表政府)配合國有地勘部門進行勘查。今年,貴州省決定啟動三個煤炭綜合勘查區:貴州省黔西縣丁鑫煤炭勘查區、習水縣庫瓦基巴煤炭勘查區和鹹寧縣黑土河煤炭勘查區。省地質勘查基金與省煤田地質局合作,省煤田地質局承擔勘查任務。
(3)國土資源部門管理,地方(州)政府和國有地勘部門合作勘查。黔東南州凱裏-黃平地區鋁土礦整裝勘查項目由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和貴州有色核工業地質局共同投資6000萬元。為保證整合勘查的順利進行,國家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勘查中與非整合勘查礦種的礦業權人簽訂協議,約定義務和責任,礦業權人承諾支持和配合整合勘查工作,保護現有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黔東北銅仁地區錳礦綜合勘查項目由銅仁行署與貴州省地礦局簽訂合作勘查協議。勘查區有20多個采礦權,具體由政府辦理。目前,該區已投資5000萬元,完成鉆探工作量22萬米,控制錳資源654.38+00萬噸。目前,重慶烏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湖南金瑞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分別與銅仁地區行署簽訂了49億元、6543.8+0.2億元的合作項目協議。
政府部門負責處理和協調上述三種整合勘查形式運作中的礦業權相關問題。總的來說,進展順利,成效明顯。
五、需要研究和討論的幾個問題
貴州省在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和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嘗試,積累了有益經驗。同時,通過調查,壹些問題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壹)政府規劃調控和市場配置礦產資源
目前,礦產勘查的部署基本上是根據政府的規劃進行的,政府的規劃是根據礦產資源的供需狀況制定的。這種供求狀況是全球性的。如果每個省份、每個地區都無限增加供給,很可能會出現全國性的產能過剩。比如鋁土礦,鋁土礦資源量大的幾個省(如廣西、河南、山西、重慶)都在搞壹體化勘探,相互之間沒有統壹協調,必然導致未來供大於求。這需要國家層面的監管。供大於求,可以進行儲備,但儲備也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B)資源的綜合勘探和替換。
目前省裏確定的“綜合勘查區”基本都是老勘查區,已經達到壹定程度的勘查工作。目前,大部分地質勘探力量都集中在綜合勘探區塊,但綜合勘探的外圍地質工作還比較薄弱。更重要的是,由於基礎地質工作的滯後,未來的綜合勘探將面臨找礦慢、選礦難等問題。
綜合勘查的選擇和部署應充分考慮地質找礦和資源供給的可持續性,堅持整體預留、分期配置的原則,加強基礎地質工作,促進找礦突破。因此,有必要對第壹輪綜合勘查進行總結,從規劃以外的勘查區中選擇第二輪綜合勘查區,同時通過加強基礎地質工作,解決綜合勘查難以替代資源選擇的問題。如此循環,將有利於整個套餐的滾動探索。
(C)"資金集中"和"業務跟進"哪個先來?
在實施地質找礦新機制的過程中,存在“公益先行、資金銜接、業務跟進”和“公益先行、業務跟進、資金銜接”兩種不同的理解。壹種理解是,地質部新的地質找礦機制之所以在“資金對接”之前是“商業跟進”,是因為在當前礦產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可以直接進入社會資金,增加勘查投入,有效解決礦產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還有壹種認識是,地勘基金是承上啟下的重要紐帶。在“商業跟隨”之前,以政府資金為主,既實現了宏觀調控功能,又起到了分擔投資者勘探風險的作用。基於此,課題組認為有必要進壹步準確把握地勘基金的定位,明確兩項基金的投向。基於現階段風險勘探資本市場尚未形成的背景,基金應回歸本質,發揮其降低勘探風險的功能,而不僅僅是作為財政專項資金的補充。
(D)勘探過程中的風險分擔和權利分配。
如何進壹步完善權益管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是確保找礦突破的關鍵。貴州省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中,強調推進勘查進度,取得勘查成果後形成移交移交方案。探礦權采礦權分離,後期評估,各方利益分配都留在後期處置。這些做法是否會為未來的利益分配埋下隱患,需要進壹步研究和長期跟蹤觀察。
(五)地勘單位的改革與發展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全面啟動,國有地勘單位如何改革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貴州省地質工作管理體制進入了艱難探索的歷程,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改革過程中反映出的遺留問題多、社會負擔重、企業困難大等問題同樣突出。
在全面推進國家機構改革的關鍵時期,國有地勘單位改革面臨難得的機遇。這次改革的重點是從新時期經濟、社會、生態、民生對地質工作的需求角度,確定從事公益性服務的地勘隊伍規模。難點是如何研究區域經濟規模和市場化能為轉制為企業的地勘單位提供的能力和條件。因此,建議地勘行業主管部門抓住這壹有利時機,以國家事業單位改革精神為指導,從地勘行業特點出發,總結地質單位改革經驗,提出國家事業單位地質行業改革的指導性意見。
(六)地質勘探工作的環境問題
地質找礦需要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工作環境。省政府高度重視綜合勘查區地質找礦的外部工作環境。通過廣泛宣傳,層層簽訂承諾書,營造良好的勘查環境,責任人機制貫穿基層,保證了找礦工作的順利開展。但在非重點勘探領域,工作環境有待改善。此外,在征地補償、地質工作條件等方面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工作環境,需要有明確的執行標準和操作規範。
(原地質工作戰略研究參考2011 9月15作者與余、王、、陳、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