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家學派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壹。之所以叫法家,是因為它主張法治,“不要親昵,不要極端高尚,脫離法律”。春秋時期,管仲、子產是法家思想的開創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沈不海、沈導開創了法家學派。到戰國末期,韓非已經融合了商鞅的“法”、沈導的“師”、沈不害的“術”,以及法家的思想和理論。
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齊的法治思想獨樹壹幟,被稱為東方法家或齊法家。齊是西周開國功臣的諸侯國,的始祖伯夷輔佐虞舜,以禮為課,立法為刑,建立了禮法並用的制度。太公封齊,以簡禮隨俗,制定法律,制定命令,禮法結合成為齊國繼承而不廢的治國之道。管仲協助齊桓公治理齊國。壹方面,他把禮義廉恥作為維系國家的支柱,宣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壹方面,他強調法治治國,君臣皆守法,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提出法治的第壹人。到戰國時期,齊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思想解放運動和百家爭鳴的策源地,等壹批繼承和發揚管仲思想的人形成了管仲學派。管仲強調法律和教育的法治思想成為先秦法家的最高成就。荀子深受齊文化影響,曾就讀於夏姬宮,也培養了法家的兩位代表人物韓非和李斯。先秦時期的法家主要分為兩大陣營:齊法家和法家。秦晉法家主張,不要親昵,不要極端高尚,脫離法律;齊法家主張法治,重視法律和教育;法家以法、術、境為最高標準,齊法家則是術、境、法、教並重。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作為壹大派別,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思想,至今影響深遠。這足以說明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把法律視為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壹直沿用至今,成為集權人民穩定社會動蕩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壹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有著強大的約束,對現代法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經濟上,這壹派主張棄礦田,重農抑商,重賞農耕;政治上,主張廢除分封制,設置郡縣,君主專制,順勢而為,以嚴刑峻法統治;在思想教育上,主張以法為教,以官為師。他的理論為建立統壹的君主政體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行動策略。法家主張“依法治國”,提出了壹套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中央集權的秦朝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漢朝繼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和法制,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和法律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私有土地,根據功績和才能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是“解決糾紛”,即明確物的歸屬。“富而畏暴”鼓勵人們立功,讓那些無法無天的人感到害怕。繁榮的最終目標是讓強兵富裕起來,並贏得吞並戰爭。
法家反對保守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應該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他們既不能回到過去,也不能墨守成規,提出“違法不從現在”的思想。韓非則定法家大乘,提出“時移難治亂”,諷刺保守的儒家是等著他的蠢人。
《漢書》記載的法家著作有217部,現存近壹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尚軍》和《韓非子》。《隋書經籍誌》所載法家經典有《管子》、《尚軍》、《申子》、《申子》、《韓非子》、《新書》、《鄭倫》、《法律與政治》。
2.儒學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著作:《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壹。它在春秋時期以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主張“禮樂”、“仁”,主張“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主張“德治”、“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修養。
儒家強調教育的作用,認為重教育輕懲罰是國家穩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教育無階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要受教育,讓整個國家都成為有德之人。
政治上,他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李周”,認為這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道路。到戰國時期,儒學有八大流派,其中以孟子和荀子最為重要。
孟子的思想是“重民於君”,主張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了“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完全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董仲舒、二程、朱、、。
孔子,姓邱,名,生於(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裏(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據史料記載,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卒於十六年(公元前479),享年73歲。他是儒家的創始人,被後人尊為“萬世之師”,也被稱為“聖人”。
孔子周遊列國,訪問了魏、陳、蔡、楚、宋等國,宣傳自己的政治抱負,但都無濟於事。孔子壯誌未酬,心灰意冷,回到魯在住了十壹年。孔子六十八歲。從那以後,他致力於演講和寫書。在此期間,他和他的弟子們重新編輯了五經,撰寫了《春秋》,以記錄春秋時期發生的大事,闡釋儒家價值觀。他壹生的主要貢獻是奠定了教育的基礎,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義,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而“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開明啟發式教育方法和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開拓性觀點,間接促進了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文化鼎盛現象的形成。
五年後,孔子去世,享年73歲。後來的弟子們摘錄了老師壹生的話,編成了《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是儒家的必讀經典。
孟子,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生於周列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萊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
在母親的教育下,孟子刻苦學習,以孔子的傳人為接班人,廣招弟子,周遊列國,倡導“仁政”、“王道”,主張“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等帝王。雖然他受到尊重和禮遇,但滕文公是唯壹壹個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的人,因為他被認為是保守的,不符合當時的潮流,沒有得到重用。
晚年,孟子回鄉講學,與弟子萬章、公孫醜壹起著書,寫了七部《孟子》。梁、、公孫醜、、、、和敬業。因為每篇文章的分量都很大,所以分為兩部分,所以全書十四卷。孟子的言行幾乎都保存在這七篇中。
荀子,字卿,趙(今陜西安澤)人。他生於周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他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差異很大。荀子是繼孔孟之後儒家思想的最大代表。他的思想在《荀子》中有所記載,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遊歷燕、齊、楚、秦、趙等國,後任蘭陵令(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壹生居住在蘭陵。
荀子在蘭陵時,就開始教書,著書立說。著名的韓非、李斯都是他此時的學生,他也是在這段時間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荀子》。荀子雖然是儒家的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全盤接受儒家。相反,荀子融合儒家思想並加以充分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學說。
3.道教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神道、楊朱。著作:《道德經》、《莊子》、《黃帝四經》等。
道家以“道”這壹核心思想命名,最早見於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的《六經要義》壹書。它也被稱為道德家。大致可分為老莊學派、黃老學派、楊朱學派三大學派。其中,老莊學派以大道為根本,以自然為互動,以天地為師,以自然為尊,以無為基礎,主張克己復禮,克己復禮,萬物齊壹,自然道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其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世界,體現了“離用為體”,其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學派以虛無為基礎,吸取了儒家和墨家的精華,總結了名法的要義。它主張因俗從簡,兼容並蓄,因時而變,以道為生,依法治國,化繁為簡,休養生息。政治理想是團結,體現了“孤立服務”的特點,成為歷次亂局後政府治理天下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有沈導、田駢、袁環等。楊朱學派主張避免生活中的傷害,重己為己,重視個人生活的保全,反對他人對自己和他人的侵害。它屬於道教的另壹個分支,以楊朱和子華子為代表。春秋戰國以後,因為不能為世人所容,所以不存在了。但他的終身保護思想完全被道家繼承。
與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不同,道家哲學直接切入天道運行的原理,發展了以自然義和中和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的運行有其自然原理,道的哲學就是要解釋這個原理的內涵,從而提出壹個活潑舒適的世界空間。道家哲學通過對這種世界運行秩序的無限和執著的理解,發展出了壹種完全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壹方存在的對象,生活在其中的人應該有自己獨立和自我存在的自由,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11]所以,對待社會責任的態度,首先不要有立場,而可以有更尊重人的自主性的態度和存在取向。黃老道家由此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提出了順應自然、順勢而為、寬嚴相濟、休養生息等壹系列政治、經濟、軍事主張。而老莊學派認為現實是充滿約束和限制的,從鯤鵬到鯤鴿,都需要壹定的外界條件才能動,也就是都有所依靠。為了擺脫壹切束縛,達到完全無所畏懼的精神自由,我們需要“同質化”和“無憂無慮”的態度。此外,老莊學派還提出了“增學失德”、“此亦是非,此亦是非”的認知原則,實現人的知識和能力的解放;本文提出了謙、弱、柔、暖、坐、忘等生活技巧,變成壹只蝴蝶面對世界,實現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同時,老莊學派還註重天人合壹,天人相應,處事不辯,利而不害,修身養性,其德為真,謙和真誠,取天地之義,抗六氣之辯,遊無窮,“法以陰陽,化簡為余,化簡為繁。”等等;楊朱學派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壹貧如洗的,同時又不互相侵犯,世界就可以整頓了。
政治觀:老莊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世界,主張無為、自強、靜而自正;黃家族追求大壹統,主張禮法從簡、寬刑簡政、以道為生、依法治國。都主張無為。
人生觀:黃老陶主張順萬物,身兼治國,老莊主張萬物有其對立面。因此,人必須“安於寡欲”、“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壹切禮教的束縛,才能避免災難。
道家代表:老子。
據壹般記載,老子姓李,名柏楊,出生於楚縣的曲仁裏(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他出生於公元前604年。有些人叫他李二,有些人叫他老聃。老子修身,借鑒無為之論,以自隱為役。很多學者認為老子出自戰國,但也有很多人認為老子出自春秋。
道教的理論是以老子為基礎的。老子的書《道德經》有五千字。該書廣泛論述了道的形而上意義和人生智慧,提出了自然宇宙的起源理論,即由事物組成,獨立存在。並提出世界存在和運行的原則是“反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生活在其中的人類來說,他們應該學習的是處理世界的智慧。老子還提出了許多政治、社會、人生哲學觀點,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字周,宋代(今河南省商丘市)人。他生於公元前369年,卒於公元前286年。據史書記載,他與梁是同時代的和。
莊子早年在蒙古做過漆園官,此後壹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他不在乎名利。楚王聽說了他的德行,派使者給他生個女兒,請他做宰相,他拒絕了。他終身仕退,隱居於抱犢山。
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廣泛。他寫了《莊子》這本書,主要目的就是以老子為藍本。但他將其歸因於老子的話,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寫了十幾萬字,壹般做寓言。做壹個漁夫,去偷他的腳,去鄙視孔子的弟子,去展示老子的本事。
列子,名寇,又名虞寇(又名“雍寇”、“郭寇”),相傳為戰國初期道家人物,(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與鄭妙公同時代。他的學術源於《黃帝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先秦時期就有人研究《列子》。劉向編纂的《列子》是由公私機構收集的二十篇文章匯集而成的八篇。西漢時還流行,西晉永嘉之亂後才不完整。後來,它被張占收集和整理完成。
《列子》又名《徐沖經》,是壹部重要的道教經典。列禦口所作,年代不詳,壹般為春秋戰國時期。全書共分八章,如田瑞、黃帝、周穆王、仲尼、唐雯、李明、楊朱、傅說,每壹章都由許多寓言故事組成。
老子的弟子,與尚波的夏紫同時代,但不及孔子,曾經要求向夏紫和墨子學習。現存《文子》十二部,漢代以後壹度被認為是偽書。但在1973河北定縣40多座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跡,因此無疑被確認為先秦著作。
4.墨家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的壹個重要學派,其創始人是翟墨。
這個學派的理論基礎是“相親相愛,互惠互利”:待人如己;兼愛就是愛別人如愛自己。“天下相親”才能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政治上,他主張尊賢、尚同而不攻;經濟上,主張大力節約成本;提出了敬天敬鬼的思想。同時還提出了“非命”的思想,強調自力更生
墨家有著嚴密的組織,成員大多來自下層社會。相傳都可以去火,去刀激勵自己。他的弟子從事辯論,稱為“莫辯”;搞武術的叫“莫夏”;領導稱之為“巨人”。其紀律嚴明,據說“墨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罰”(《呂春秋·走私》)。
翟墨死後,他分裂成三個派別。到戰國晚期,它合並為兩個分支:壹個側重於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稱為“墨家後學”(又稱“後期墨家”),另壹個則在秦漢時期轉型為遊俠。
尚賢和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家和儒家也被稱為“傑出之學”。以下是墨家的概念。
倫理學:提出“兼愛”,主張愛情不應分親疏、優劣、等級。他認為世界之所以混亂是因為人們不相愛。
政治觀:崇尚“尚賢”“尚同”,主張選拔人才,消除階級觀念,統治世界,主張“不攻自破”,反對壹切侵略戰爭。
經濟觀:反對奢靡生活,提倡節儉,提出了“省錢”、“節葬”、“不樂”的思想。
宇宙論:提出“命運”,認為命運不能支配人的貧富,強調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改變。為了尋求幸福和避免災難,他還提倡“敬天”、“與鬼打交道”
因為墨家從創始人墨子到主要代表都是社會底層的文人,墨家更能理解戰亂社會中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所以,相對於儒家過分強調“禮”,墨家更註重勤勞節儉的生活習慣,不惜做低級的體力勞動,被儒生羞辱為“賣淫之術”,生活偏差,立場對立,思想攀比。
5.著名藝術家
名士是戰國時期的重要流派之壹,因從事以辯名(名與概念)、辯實(事實與現實)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士。當時人們稱之為“辯手”、“法官”或“名罪犯”。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孫龍。
名家註重“名”與“實”的關系,這是壹種邏輯。名家與各流派的區別在於“正名”的方法。他們主要基於邏輯原理分析事物,辯論的內容多為與政治實踐無關的哲學問題。因此,著名學者的理論在中國五千年的學術傳記中被打上了“詭辯”的烙印。
名家的沒落,不僅僅是因為得不到上級的支持,更是因為弟子無法表達前輩的創新思想。
代表人物有鄧、惠施、公孫龍、桓疃等。作品:公孫紫龍。
公孫龍(約公元前325-250年)是魏(今河南省北部)或趙(今山西省南部)人,擅長文字。生於四十四年,卒於周六年,生於莊子、惠施、孟子、鄒衍同時代。因為公孫龍是“名定”的,堅持名為真理,所以他的辯論主要是以語言本身來進行的,把辯論留在具體的、經驗豐富的事物上。
孔子的壹個弟子叫公孫龍,“子子時比孔子小五十三歲。”(《史記·仲尼弟子傳》)與“辯士”公孫龍不是同壹個人。《孟子·荀卿傳》和《索隱》把公孫龍稱為孔子的弟子,這是錯誤的。
公孫龍善於辯同異,登峰造極。他的主要爭論有:白馬論、指稱論、硬白論、名實論等。
惠施,生於宋朝(今河南商丘),生於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卒於公元前310年。他是戰國中期宋代的著名學者,名家鼻祖,是莊子的朋友。他曾經是魏(梁)的宰相。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失敗後,被張儀驅逐。
惠施思維敏捷,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擅長口才和邏輯推理。曾與桓團、公孫龍等辯手掀起名辯高潮,故有“惠施與之辯,萬石與之慎”之說。
6.陰陽甲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壹,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以此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個學派起源於古代掌管天文歷法的統治階級,代表人物是戰國時期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的對立和轉化力量,可以用來解釋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有兩個互長互成的規律,可以用來解釋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把兩者融合起來,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把五行的屬性解釋為“五德”,創立了“五德始於終”的學說,作為歷代王朝興衰的規律,為建立新的統壹王朝提供了理論依據。
《漢書·藝文誌》記載該學派作品二十壹種,已全部失傳。成書於戰國末期的《禮記·月令》,據說是陰陽之作。《管子》中的壹些文章也屬於陰陽著作,陸的《春秋》、《英通》、《淮南風俗訓》、《秦始皇本紀》中也保存了壹些陰陽資料。
在自然觀上,陰陽家利用《周易》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進化論。從《尚書》對九州的劃分,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縣神州,內有小九州,外有“大九州”之壹。
在歷史觀上,《尚書》的五行觀念轉化為“五德之終”,又稱“五德之轉”“五德”是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仁德、水德、火德。根據陰陽學說,宇宙萬物都與五行相對應,各有各的德,而天道的運行、世界的變遷、朝代的更替都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是展示當時的社會變遷。
在政治倫理方面,陰陽家認為“仁儉為唯壹,君臣為六親”,認同儒家的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大和”包含了壹些天文、歷法、氣象、地理的知識,具有壹定的科學價值。
漢初陰陽家還是有的。漢武帝百家爭鳴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被原始道教吸收。作為壹個獨立的學派,陰陽家消失了。
代表人物:鄒炎。
鄒衍(約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齊國(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人,是陰陽家的代表人物。由於他在學習上的迂腐,他激烈地爭論。人們稱他為譚,又名鄒子。
舊史記載的他的事跡是假的,但可以肯定他來自戰國晚期。鄒衍曾在求學,重學甚於齊。到魏、郊區迎接。當我到達趙時,把我當作客人和主人。到了顏,親自為他掃塵,聽他講學,為他修建克什宮,舉行收徒儀式。因此推測他可能死於長平之戰之後。
鄒衍的作品《鄒子》《鄒子的結局》據說有十幾萬字,但早已失傳。目前,只有魯的《春秋》和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壹些段落可以表明他的思想。
7.戰略家
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論流傳於《戰國策》。
縱橫家是戰國時期中國遊說諸侯,以“縱橫捭闔”的策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被列為百家爭鳴之壹。主要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
戰國時期,南北縱,東西橫。蘇秦主張燕、趙、韓、魏、齊、楚聯合起來排斥秦,張儀則試圖打破聯合。連橫六國分別歸秦管,故名。他們的活動對戰國時期政治和軍事結構的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戰國策》中有大量關於其活動的記載。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縱橫家曾撰《十六書十七篇》。
“豎”是“縱”的意思,“橫”是“連橫”的意思。所謂“合”,是指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共同抗秦的外交策略。所謂“連橫”,是指上述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的外交策略。“縱”“橫”的由來據說是因為南北方向叫“縱”,東西方向叫“橫”。六國聯盟是南北聯盟,故稱“聯盟”;六國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同盟,故稱“連橫”。所謂“戰略家”,是指主張“壹體”或“連橫”外交戰略的人。
蘇秦和張儀是最著名的戰略家。沒有蘇和張,就沒有何宗和連橫,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縱橫學和縱橫家。後來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大多寫出了蘇秦的《紫蘇》和張子、張儀等,這些人都死於漢前。鬼谷子,世所僅見,是縱橫家唯壹的議論文。另壹本書《戰國策》,是記錄縱橫家言行的書籍代表:《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生於春秋時期。他的籍貫不詳。據考,他是衛國(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經常到雲蒙山(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采藥,修道。因為隱居在清溪鬼谷,所以自稱鬼谷先生。
鬼谷子是縱橫家的鼻祖,蘇秦和張儀是他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外,孫臏和龐涓也是弟子(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之術、論辯之術,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倡導的仁義道德大相徑庭。所以壹直以來,學者們對鬼谷子褒之甚少,而嗤之以鼻。
實際上,外交戰術的效益關系到國家安全的興衰;商務談判和競爭的策略是否恰當,關系到經濟的成敗。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說話技巧也關系到壹個人是否得體。當時的蘇秦,憑著他的金口玉言,聯合六國,互相撮合,帶領六國對抗秦國。張儀憑借她的謀略和遊說技巧,打散了六國,為秦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所謂“智慧用於人所不能知之事,而可用於人所不能見之事。”鬼谷子的本質是,隱身總比不爭白不爭好。孫子兵法重在整體戰略,鬼谷子重在具體技巧,兩者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
蘇秦字姬子。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學習縱橫捭闔的技巧遊說各國。我剛到秦國的時候說過要造福君王,所以不用。乃東到趙、燕、韓、魏、齊、楚遊說六國聯合征服秦國。他加入了六國,回到趙,誰讓他武安君。後來秦國使人倒向齊國,魏國伐趙,六國不能合作,聯盟瓦解。
入燕,轉齊為齊克慶。與齊博士爭寵而被殺。據說他自燕入齊後就從事反室活動,使燕能破齊。反房活動曝光後,齊徹裂死。
縱橫家紫蘇三十壹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帛書書信,收錄蘇秦書信、遊記16篇,與史書記載吻合?《蘇秦傳》則不同。
張儀是魏國(今河南開封市)人,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當他在進入秦時,秦惠文以為他是客人。公元前328年,秦令張儀、公子華伐魏,魏伐郡於秦。那時,張儀是秦湘人。
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登基,次年改袁庚元年。袁庚二年,張儀在桑木與齊、楚、魏三國的大臣會面,之後互相回避。第二年,張儀認識了魏,八年後認識了袁,又認識了秦。
12年,張儀在楚,後回到秦。惠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他和張儀之間出現了隔閡。他離開秦國去了魏國。據竹書記載,他於這年五月死於魏。漢書?《易文誌》縱橫類有十篇張子,收錄了張儀的作品或與他有關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