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所言:“司馬遷的知性高度,既是我們所向往的,也是我們所驚喜的。比如他在正統的漢朝,已經鼎盛了890年,卻還能給中間只有89年的主角們壹個很高的位置。他不僅把項羽寫成了編年史,也把陳涉寫成了家族。他還為“五年三變”的緊張局勢做了壹個“秦楚月表”,讓後人不至於抹殺那些起義軍的聲勢,也不至於忽略他們在歷史上的真實規模。”司馬遷思考過誰寫什麽樣的傳記。這個世紀也有非皇帝、貴族家庭、平民,而呂雉作為壹個女人,更是獨壹無二。
《呂後年譜》從多方面為我們描繪了的形象。呂雉是壹個復雜的人物。作為壹個女人,她有壹顆堅毅勇敢的心和殘忍的手段。作為母親,她有說不出的無奈。作為壹個政治家,她堅決壓制劉的支持。作為統治者,她給了人民壹個幸福安定的時代。在司馬遷的作品中,呂雉是非常生動、鮮活、豐滿的。
從呂後的壹生來看,以她的能力和手腕,對付後宮裏的對手,尤其是戚跡這種目光短淺的人,綽綽有余。
最典型的例子是呂後和戚跡之間的宮廷鬥爭,以及惠帝和趙王如意之間的王儲之爭。戚跡和如意的好處是,高祖完全偏向這對母子,主觀上想讓如意取代太子。這麽好的條件,戚跡做的卻是“日夜哭泣,想立他兒子的兒子,太子。”但最終,大臣們奮力抗爭,惠帝的王子地位得以保留。但這件事在呂後心中留下了極大的恐懼和陰影,可謂“心有余悸”,也為她日後的瘋狂報復埋下了伏筆。
所以當高祖死後,惠帝即位後,呂後開始報復戚跡。這種復仇方式的殘忍可謂“留名青史”,足以顯示呂後的創造力。在與戚跡的戰爭中,呂後是壓倒性的勝利者。然而,起初,呂後並沒有占上風。戚跡與高祖朝夕相處,高祖的思想分歧導致了太子的移位。最終,太子的位置被大臣們保住了,呂後在大臣中的努力可想而知。這些部分在《呂後年譜》以外的章節都有所反映。如《侯家將》中和邀請了上善四皓。後宮鬥爭從來都是多種因素的鬥爭。相比之下,戚跡目光短淺,只在高祖這邊努力,不考慮其他政治因素,這也註定了她的失敗。身處後宮,呂後郁郁寡歡,以兒子要挾失去太子之位,不得不協調與大臣們的關系,以獲得他們的支持。然而,呂後最終站在了權力的最高點,這並非偶然。
呂後如何對待他的孩子的例子也反映在《呂後年譜》中。
首先,惠帝文章中描述:“孝惠帝崩。我服喪的時候,太後哭了,哭不出來。”這些話的描述很有意思。太後哭了,但是沒有眼淚,就是幹哭。王太後哭的原因不是不愛兒子,而是她心裏有別的心事,就是怕自己沒有依靠。在張亮兒子的幫助下,呂後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太後喜,哭之則悲。”這些話的描寫也很辛辣,太後心裏樂開了花,為兒子的死而哭真是傷心。從對這個地方的描述來看,呂後似乎是無情的。至親去世的時候,他還在想著自己的利益,沒有盡力去哭。在這裏,我認為呂後是在壓抑和利用自己的情緒來獲取利益,這說明她是壹個理性遠大於感性的女人。
另外壹個地方,文章表現了呂後對子女的照顧,就是齊王派呂媛公主到市縣討好呂後,這裏寫成“呂後”,女兒的地盤更多了。作為壹個母親,呂後表現出極大的喜悅,以至於她放過了她認為會構成威脅的齊王。可以看出,呂後對自己的孩子還是很照顧的。
作為壹個地位特殊的母親,呂後對孩子的感情不能如她所願地充分表達出來,但她又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努力,利用自己的情感為自己爭取政治利益。這不能不說是壹種悲哀。
作為政治家,最突出的成就是造福了魯家族。就在王太後利用惠帝之死為呂家謀利之後,司馬遷寫道:“呂家之權始。”之後,呂後稱制,開始逐步封魯國諸王。朝中支持的大臣們說:“高皇帝定天下,太子之弟,今太後稱之為制,王昆弟在魯,無所不能。”呂後的平等觀並不落後於她的丈夫,這在今天看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雖然呂後提拔自己人做官的想法沒有問題,但她用殘酷的手段迫害劉氏家族的君王,必然會引起大臣們的不滿,所以滅朱祿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呂後死後,她自己的族人被消滅了。雖然她活著的時候,她的族人風光無限,但是她死後,就再也無法保證族人的安全了。畢竟呂氏宗親還是太囂張,不懂得收斂,導致最後滅亡。同樣令人遺憾的是,呂後壹生辛勞,但他死後他的人民被消滅了。
太史公的《呂後年譜》在註釋中提到了時代的社會政治面貌。司馬遷用了四個字來評價:“天地自然”。可以看出,司馬遷高度評價呂後時代的社會政治特征,主要是因為人民擺脫了戰爭的痛苦。“懲罰是罕見的,罪人是希望。人之事有修養,衣食有修養。”劉魯血戰之後,太史公在文末的評語中,為我們描繪了壹幅民生幸福的畫卷。我們在評價呂後的時候,往往會忘記她作為統治者的地位。雖然她有性,統治朝廷,但她鎮壓了劉宗室,擴大了外戚家族的影響,在她的統治下,人民生活幸福,可以說她是壹個優秀的統治者。
司馬遷《呂後傳》的寫法也值得探究。因為知識的匱乏,在看《呂後年譜》的時候,對它的篇幅和結構有壹些不成熟的困惑和疑問,希望得到老師的解答。此外,司馬遷在塑造呂後形象時,通過壹些小事和細微之處,對呂後的形象進行了全面而完美的描述。司馬遷“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也可以從《呂後年譜》中看出。
司馬遷在塑造呂雉這個人物時,有許多細微之處值得細細品味。
比如“呂後剛毅,輔佐高祖定天下,懲辦大臣杜侯莉。”在這句話裏,意思是豐富的。作者首先贊揚了呂後的“剛毅”,這是壹般女性所不具備的特質,而且她還輔佐高祖統治天下,這就更不壹般了。但是,這句話改變了風格,寫道高祖統治世界後殺死的許多大臣都是呂後的“功勞”。這裏的作者是有意義的,所以大臣的旨意自然是高祖本人的意思,但是為什麽要讓呂後去做呢?壹是因為呂後是高祖的妻子,二是因為呂後性格剛毅,手硬,所以高祖做不到的事都由呂後來做。
另壹個是司馬遷在孝惠帝服喪時寫的“太後哭,不能哭。”以及“太後喜,哭之悲。”這兩筆潑辣,用鮮明的對比來塑造人物,壹波三折,先是“哭而不泣”,再是“喜而泣”,生動地刻畫了呂後不真誠、虛偽的表演。
還有迫害劉宗室後的“辱、蝕、慘日”。這時,壹個不尋常的天象出現了,王太後的反應是“惡,不高興,意思是說,‘這是給我的’。”“這裏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非常生動,就像普通人做了壞事之後的心理。在大肆殺戮和虐待劉宗室後,出現了壹個奇怪的天文現象,感到慚愧。然而,當呂後能夠對別人說“這是給我的”時,他的心理承受力也很強。
司馬遷在塑造呂雉這壹人物形象時,用心理描寫將呂雉這壹惡毒虛偽的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謂筆法獨到。
《呂後年譜》也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司馬遷的政治理想,即道家的“無為而治”理論。
第五部分,在司馬遷對呂後的評價中,他高度評價了呂後時期的政治,認為這壹時期的政治令世界矚目。其中,司馬遷寫道,呂後時期,“李玟正在遭受戰國之苦,君臣都想休息,無所事事。故惠帝垂拱,高位女子謂之制,府不得出府,天下驚矣。”在經歷了戰爭的痛苦之後,這壹時期的民眾終於能夠休養生息,君臣也不需要太過操勞,甚至連朝政都可以足不出戶的完成。
在《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中,李長治先生認為司馬遷的根本思想是道家思想:“他說曹參的靜、息、無為是和諧的;他說法律法規不是治濁之源(因為那是為了壹個目的);對於人的欲望和經濟行為,最好是“致之”,最壞的政策是“與之抗衡”,因為前者是追隨壹種“趨勢”,後者是“有為”。這才是老學的真正精神!”這裏面體現的就是道家的自然主義。順其自然,不用人力,這就是“無為”,也是司馬遷的思想基礎。
李長治先生在談到司馬遷的政治觀點時,引用了《呂後年譜》,說:“呂後的政治不能稱之,但他認為可以無為而治,人民可以安居樂業,這就很好了。”的確,對於飽受戰爭之苦的人來說,清靜主義的政策是最好的。
《史記·呂後列傳》是《史記》中壹個極好的書名。從這部傳記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呂後這個復雜的歷史人物,還可以讀到司馬遷的思想。
然而,要想對司馬遷筆下的呂雉有壹個更全面的了解,僅僅閱讀《呂後傳》是遠遠不夠的。《司馬遷的個性與風格》指出:“司馬遷是以整部《史記》而不是壹篇文章來見人的,不能只憑題目的形狀來找他對每壹個問題的看法。”“我們可以說,從他的單篇文章來看,他所做的是壹個藝術家的責任,而僅從他的整個歷史記載來看,他是壹個歷史學家的責任。”呂後的形象不僅在《呂後年譜》中有所記載,而且在《高祖年譜》、《後宮世家》、《嬪妃世家》等文章中也有所反映。這就提醒我們,《史記》是壹個有機的整體,條目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要把整體中的線索聯系起來理解。
作為歷史學家,司馬遷也有自己的職業操守和操守。雖然是漢朝的臣民,但他仍然以公正的態度書寫歷史,甚至將當年與劉邦爭奪天下的項羽列入皇帝編年史,高度肯定了他的歷史地位。作為歷史學家,司馬遷更關註民生,關註百姓的生活,這也是非常難得的。正如李長治先生所說:“史書歷來以政治史為中心,以皇帝的居註為主要內容,司馬遷卻重視社會和經濟。”這也使得《史記》在思想上更具吸引力,在人性上更具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