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耳鼻喉科患者也不例外。以下是我為妳收集的下載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下載1分析耳鼻喉科患兒診療中的對策及護理
探討耳鼻喉科護士在兒童臨床護理中的實踐經驗,以便分析和應對兒童耳鼻喉科診療中常見的心態、不同的心理特點、存在的問題及安全隱患的原因,加強治療前、中、後的心理護理,使兒童配合診療,為現場診療創造良好的條件,從
護理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耳鼻喉科患者也不例外。以下是我為妳收集的下載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下載1分析耳鼻喉科患兒診療中的對策及護理
探討耳鼻喉科護士在兒童臨床護理中的實踐經驗,以便分析和應對兒童耳鼻喉科診療中常見的心態、不同的心理特點、存在的問題及安全隱患的原因,加強治療前、中、後的心理護理,使兒童配合診療,為現場診療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確保以病人為中心的診療護理得以實施,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關鍵詞兒童;耳鼻喉科診斷和治療;心理護理
由於耳鼻喉科治療範圍廣,所有涉及耳鼻喉科的檢查和治療,如新生兒聽力篩查、聽力障礙、耳道異物、急性會厭炎、氣管異物、鼻腔異物、鼻出血等。,應在耳鼻喉科診治。我院優質護理是對患者的尊重、理解、同情和關愛。在護理服務中講究禮貌、禮儀和禮節,註重儀容儀表和言談舉止,進行規範化操作,是護士主動、熱情、周到服務的外在表現,是患者心理上能感受到的服務[1]。在護士的臨床護理中,要註意幼兒年齡小、活潑、易哭等特點,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使護理工作更加完善。因此,在診療過程中做好患兒的護理工作,使其配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1.兒童的心理特征
孩子小的時候生活不能自理,但是活潑好動,情緒外顯,註意力容易轉移,適應能力強,但是缺乏克制。不同年齡的孩子對疾病的認知和對診療的接受程度不同,對診療的反應也不同。患病兒童的主要心理是恐懼。坦白心理分類[2]:ⅰ度:有強烈的拒絕反應* * *-* *,如哭鬧、煩躁、恐懼、不張口等拒絕反應;ⅱ度:有* * *-* *,反應消極,拒絕接受治療,不願治療,不配合治療,但沒有ⅰ度那樣的強烈反抗;比如不開心,態度消極;ⅲ度:配合反應* * *+* *,接受治療,但和醫生談條件;ⅳ度:協調反應良好* *+* * *,信任醫生,表現出愉悅和快樂。護士根據患兒在治療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特點,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2.恐懼的原因分析
2.1對環境的認知。相當壹部分初診患兒有兒科治療經驗,因此進入醫院的患兒會產生恐懼的心理反應。尤其是看到診室上陌生的醫護人員和器械,聽到診室裏其他孩子的哭聲,會增加恐懼程度。
2.2醫務人員的影響。孩子看到家人以外的人,比如醫護人員,尤其是有過治療經驗的人,比如輸液、采血等,都會產生恐懼心理。當他們再次看到穿著白大褂的護士、醫生或工作人員時,會產生恐懼的心理反應。
2.3對儀器和用具的恐懼。因為孩子對治療不了解,對治療方法不確定,也就是不知道會引起什麽樣的感受,增加了恐懼。在耳鼻喉科治療中,患兒最怕也反應最強烈的是鼻負壓吸引置換,其次是Bosball咽鼓管吹除。
2.4父母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陪讀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心理反應也有壹定作用。如果父母接受過治療或者對治療的認知程度很高,那麽孩子的反應傾向於配合和合作。另壹方面,如果家長對治療的態度不確定、猶豫不決,孩子的哭鬧會對家長的心理產生影響,從而動搖其治療的決心。如果父母情緒激動,嚇唬孩子,也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
3.治療前、中、後的護理
3.1治療前的護理。為了達到孩子配合治療的目的,護士在治療前向孩子和家長解釋具體的操作流程,然後家長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解釋治療的目的;還有壹個辦法就是把孩子的治療集中起來,讓有治療經驗的孩子先做治療,讓剛治療的孩子觀看,起到示範和榜樣的作用。
3.2治療中的護理。在做治療的時候,大壹點的孩子會在護士的指導下積極配合護士做準備,小壹點的孩子則需要護士與他們建立良好的溝通,取得他們的信任。比如先問問他叫什麽名字,在哪個幼兒園等。,通過聊天放松他的情緒,然後讓孩子用手或臉去感受——滴下老板球或橄欖頭,用滴管把藥水滴在他臉上讓他感受,消除孩子的緊張情緒,愉快地接受治療。
3.3治療後的護理。孩子完成治療後,護士要表揚他的表現,必要時可以放大表揚,對繼續治療和進行下壹步治療有積極作用。比如,妳可以對孩子說:“妳是今天最勇敢的孩子。我會告訴其他孩子,我也會告訴妳的爸爸媽媽和妳的老師。”等壹下。
4.護士心理素質的培養
護理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壹門高尚的科學技能。護理人員的首要任務是通過言傳身教和溝通,營造患者願意治療並保持良好配合的心理狀態。【2】護士面對壹例八個月大的嬰兒,咽內異物* * *魚骨* *的病例。護士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張嘴配合醫生找出魚刺的位置,這不是語言或者強制的方法能解決的。而且壓舌板壹進入* * * *的腔內,孩子就只吸,不張嘴。這時護士會用奶瓶配合治療,即壓舌板進入腔內後,示意孩子看到奶瓶,這時孩子就會有吃奶的意向,自然張開嘴,這樣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工作中,護士可以用熟悉易懂的語言引導、安撫、放松緊張的情緒,使其對治療過程有簡單的了解,增加安全感;身體接觸也可以用來交流:如握手、撫摸孩子的臉、贊美他們明亮的大眼睛等。,讓他們感到被愛和被喜歡,會積極配合治療。壹次,壹個四歲的小女孩拒絕接受鼻腔負壓吸引置換治療。護士坐在她身邊,靠近她,握著她的手,小聲和她交流,告訴她治療過程。結果小女孩主動接受了治療。護士不僅要有壹顆愛心和耐心,更要有壹顆童心,蹲下身子,拉近與患兒的距離,多鼓勵,少批評,用“軟硬結合”的方法使其配合治療,盡量避免使用強制措施,以免給再次治療留下恐懼的心理體驗[3]。
5.結論根據對孩子行為的判斷,給予孩子個性化的心理關懷,強烈呼籲用真誠和愛心去關愛每壹個孩子。大多數患兒能表現出良好的合作態度,與護士形成友誼,使護理和治療工作順利完成。
參考資料?
[1]劉壹覽,王桂蘭,任曉英,等.優質護理的指征:住院病人觀點調查[J].中華護理雜誌,2004,39 * * * 9 * *: 641-643。
[2]馬,蔣嬌,醫學心理學[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270?
[3]高·,人文關懷在兒童牙病診療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雜誌,2008,4: 66
& gt& gt& gt下壹頁帶來更多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