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操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統壹中原,實行屯田制度,為社會的發展和領土的鞏固做出了壹定的貢獻。而曹操在正統觀念的影響下,在《三國演義》和戲曲舞臺上,把他寫成了篡漢的漢奸。關於曹操,眾說紛紜。歷史上的曹操和文學作品中的曹操應該是有區別的。沒有所謂的“翻案”。人們的觀點從來都是不同的,沒有統壹的必要,也不可能統壹。
關鍵詞:歷史,曹操小說戲劇,曹操評價
關於曹操,在《後漢書》、《三國誌》等史書中都有他的傳記。他是壹個聰明又有才華的人,壹生中做了許多偉大的事情。但由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民間的廣泛流傳,人們把小說中的曹操視為歷史上的曹操,壹提到曹操,就認為他是壹個奸詐、狡猾、陰險的人物。這是非常不合適的。我認為,研究三國誌或小說《三國演義》,首先要把歷史上的曹操和小說、戲曲舞臺上的曹操區分開來,還他歷史本來面目。
歷史上的曹操
曹操是歷史上壹位卓有成就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因為他的家庭背景和他生活的時代,他決定要有所成就。
曹操的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是壹名宦官,官職是“侍奉中常長秋,為納費”。其父宋為滕養子,官至太尉。曹操從小出生在這樣的官宦家庭,必然會受到良好的教育。另外“少點戒備,有權算(1)”。雖然任性放蕩,但不註重道德修養和學習,也表現出過人的聰明才智和處事能力。所以梁國人喬玄評價他:“天下將亂,命不註定者不可助,能安者在王!”(2)“曹操二十歲被舉薦為孝廉,成為郎官。後被任命為洛陽縣北尉,升為頓丘縣令,並被招入朝授郎。從這壹點來看,曹操的青年時代是盛世,他上升到了世界之巔。他從壹個地方官順利進入朝廷,讓他有機會獲得更大的國家權力。
曹操生於亂世,為他提供了開創事業的機會。首先是元帝黃巾起義和漢靈帝末年。東漢末年,封建王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黃巾起義的革命洪流,讓劉王朝無法阻擋。於是不得不出動地方諸侯鎮壓農民運動,曹操被任命為騎著馬的校尉,討伐潁川的農民起義軍。後來被提拔到濟南。從此各路諸侯勢力占據壹方,自立為王。董卓入京,廢少帝,立漢帝,都城洛陽大亂。曹操、袁紹聯合各路諸侯討伐董卓。雖然除掉了董卓,但是北方的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已經形成了有壹定勢力的諸侯,占據了壹方。曹操賣掉這裏的財產,招募誌願軍,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後來在圍剿黃巾軍的過程中,減少了30多萬士兵,收編了他們的精銳,所謂“青州軍”。再加上他的兄弟曹仁、曹洪、夏、、夏侯()等的支持;於迅、程羽、賈詡等人出謀劃策,消滅了殘余的黃巾軍。擊敗呂布、陶謙、張渺、張繡等割據勢力,逐漸獲得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三國時期統治北方的重要政治集團。曹操在割據武裝鬥爭中的勝利,是建立在開明的政治鬥爭基礎上的。首先,曹操在進行武裝鬥爭的同時,意識到了封建帝王在政治鬥爭中的重要作用。在於迅和程昱的鼓勵下,曹操派曹洪去西邊迎接狄鹹。曹操進入洛陽後,親自朝見狄鹹。他被提升為鎮東將軍,任命費侯婷,記錄歷史,並壹直領導國家事務。曹操於是遷都許昌。從此他有了發號施令的借口,在諸侯中有了威懾力。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也是曹曹參在割據中占上風的重要原因之壹。
其次,曹操作為政治家,理解和關心(至少是想到)人民的疾苦。連年戰亂嚴重破壞了生產,再加上自然災害,比如“俄國人多,糧食沒辦法分配”,甚至連籌集戰爭用的軍糧的地方都沒有。曹操采納了趙左、韓浩等人的建議,耕地。向農民提供的耕牛和耕地貸款分為六頭官方奶牛和四頭私人奶牛。開墾農田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軍糧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解決壹部分沒有牛沒有田的農民的生計。開荒稅直接交給官員,也避免了地主的剝削,口糧也不會全部由農民承擔。保證軍隊的糧食不僅有利於戰爭,而且減少了軍隊的任意掠奪,無論如何對人民都是有利的。與此同時,曹關心百姓的疾苦。擊敗袁紹後下令:“河北苦於袁之難,其令今年不租稅!”因為戰爭,人民被免除了壹年的房租稅。曹操還特別規定:“自項起,征兵數,或遇疫,官卒,家屬不滿,百姓流離。仁者何以樂?”我必須這麽做。使死者家屬無遺產不能生存,縣官無後顧之憂,長官同情,以至於說我的意思是(3)“對於戰爭中陣亡的無遺產不能生存的官兵家屬,政府給他們提供糧食,長官要經常去看望他們。在對待百姓方面,曹操還下令“凡年滿七十歲而無夫無子,不滿十二歲,無父母無兄弟,雙目失明,喪失勞動力,無妻兒無父無兄弟無產業的婦女,國家將供養終身。”“命令各縣提倡和重視文經研究和學校建設。500戶的縣要設學術官,選拔當地優秀的孩子接受教育。(4)“不管當時的條件和執行情況如何,曹操關於發展生產、關心人民疾苦、發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統治階級中是非常開明和進步的,壹定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三國演義》是明朝大文豪羅貫中根據當時流行的劇本收集的。主要介紹了東漢末年爭奪天下的野心。故事由魏、蜀、吳交織而成,是故事的主體。因此,作者贊揚了蜀漢的主要人物,包括劉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以及鐘偉的主要作用。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之壹,也是張輝的小說之壹。因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並得到了大量的評論。其中,有許多故事讓許多人拍手稱快,包括:參觀草堂、向草船借箭、把仲達從死神手中嚇走等..,其中我最感興趣。
1.“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為了保護自己的兩個嫂子和侄子,不得不向曹駿屈服。然而,雖然關羽在曹穎的陣營中,但他總是想念他的大哥,並詢問他的下落,直到有壹天關羽終於知道他的大哥在河北袁紹的地方。他趕緊拿刀,騎跨了馬,護送兩位大嫂和隨行的妻子。當他到達東陵關時,他堅持要去孔秀。關羽大怒,把孔秀壹分為二,消息傳到洛陽。雖然洛陽守將韓復和孟淵商量對策,但是關羽的對手在哪裏,兩人都被關羽砍死了。就這樣,關羽連破五關,殺了六個守將,才渡過黃河。他雖然為曹操感到有些慚愧,但只想快點見到大哥,殺了那麽多人,也無能為力。
二、“魯救星”: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邀請存疑,但也不得不去。於是,劉備帶著趙雲跨過魯國,向襄陽進發。蔡茂裝作很恭敬的樣子。第二天早上,荊襄縣四十二郡的文武百官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收節”,趙雲非常小心地跟著。於是,劉備立即踏上魯,逃往西門,沒想到走了幾裏地。前面有壹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不得不踏入激流。這時,劉備喃喃道:“親愛的魯,妳壹定要救我!”魯好像聽懂了他的話,跳了起來,使劉備脫離了危險。
這兩個故事啟發了我。①它讓我感受到了關公的忠誠。就算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我也要把兩個嫂子安全送到大哥身邊,把自己的生死拋在腦後,把兩個嫂子的安危放在第壹位;
(2)讓我覺得人不能只註重外表覺得不好就拋棄,就像魯壹樣。即使能抵擋住主公,劉備也不在乎。可能是馬璐被劉備的好意感動了。所以在主人最危急的時刻,救了主人壹命。
看了《三國演義》,感受到了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和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關羽的正直、張飛的直率、諸葛亮的忠誠、曹操的背信棄義都描寫得惟妙惟肖。,使讀者與故事情節融為壹體,隨著故事的高潮起伏。因為《三國演義》屬於張輝的小說,故事是連續的,讓人有想壹直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枯燥,故事安排得當,扣人心弦,讓人深感身臨其境,仿佛置身於東漢末年的亂世。《三國演義》在當時不僅具有象征功能,而且進行了制度創新,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壹。所以《三國演義》真的是壹本值得再讀的好書。每讀壹遍都會有更多的感觸。
2《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描寫三國興衰,經歷了黃巾起義、董卓起義、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界鼎立、三界歸晉五個時期。
黃巾起義始於桃園。黃巾起義後,東漢政府反攻,劉備、曹操等英雄出現,東漢政權即將滅亡。
《董卓謀反》講述了董卓入京前後,從何進與十名臣子的爭鬥,到邵狄逃出北京,董卓被他救出的故事。董卓入京後,收買呂布,廢了邵棣,立了狄鹹,獨攬大權,實行暴政,迫使聯軍削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但董卓最終還是被呂布殺死。
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地盤,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分別是北方的袁紹和公孫瓚,江東的孫策崛起,中原的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之後我就不細說天下三分,天下歸金了。最重要的是談談我自己對三國演義的理解和看法。
《三國演義》裏,曹操是我的最愛。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把他寫成奸雄,但他的軍事才能並沒有被抹殺。討伐西方的幾年間,他占據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個君主中最有才華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大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的晉國才得以入魏。
對人才的渴求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打破了根據封建德行和弟弟們的級別來任用官員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公元210年春,曹操在階初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中興之君,沒有壹個不是得人才與之共治天下的,而人才往往不出胡同。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權者尋求和拜訪。有鑒於此,曹操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刻。他希望身邊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尋找和推薦那些出身貧寒、被埋沒的人才。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兩次頒布求才令,反復強調其用人上的“任人唯賢”政策。他要求各級人事主管部門和地方官員在選拔人才時不要追求完美,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只要他們是真正有才能的。經過壹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壹大批人才。壹時間,各地、各地區。謀士如雨。而對於有才能的人,曹忘記了過去。比如陳琳,原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為袁紹起草檄文,罵曹操祖上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投奔曹操。曹操問他:“妳以前給袁紹寫過信,壹個人罵我。為什麽罵我祖宗三代?陳林連忙道。
曹操的成功,不僅是因為他才華出眾,善於招賢納士,更是因為他心胸開闊,胸懷寬廣。在赤壁慘敗後,曹操並沒有感到無助,而是笑著說“今日之北仍在我掌握之中”,三笑中表現出對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也是壹個對文學很有興趣的人,他喜歡寫詩,即使戰爭迫在眉睫,他的興趣也不會改變。他的許多詩都是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