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礎知識:對思維過程的理解
思維過程是教師招聘考試的重點和難點。由於內容抽象,考生在備課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困難。所以語文老師特意詳細講解這部分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備考。
思維的基本過程是思維操作,是根據以往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大腦對外界刺激進行的壹系列復雜的操作,比較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具體化與系統化。
1.分析和綜合(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析是指在頭腦中將整個事物分解成各個部分的過程。比如我們從色、香、味三個方面認識壹盤水煮魚,從根、莖、葉幾個方面認識壹棵樹。這些都是從事物的屬性和特點出發的。綜合是指在頭腦中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與特征、屬性結合起來,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形成整體的認識。比如把壹篇文章的所有段落結合起來,可以抓住全文的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精髓。分析和綜合是相互實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分析是綜合的基礎,基於整體的分析才有價值和意義。
2.比較和分類
比較就是分析後找出它們的異同,對各種事物和現象進行比較。比如讓孩子找出手中玩偶的異同。有些孩子可能會發現他們的特征,如不同的顏色,相同的大小和相同的性別。在比較的基礎上,玩偶可能按照顏色分為幾類,按照大小分為壹類,按照性別分為兩類。分類是在價格比較的基礎上完成的,分類的基礎是比較的維度。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找出事物或現象的特征和屬性,拋棄非本質的個體特征的過程。比如從喜鵲、麻雀、烏鴉、鴕鳥來說,它們都是有羽毛的卵生動物,拋棄了會飛、不會飛等個體特征,這個過程就是抽象。在抽象的基礎上,人們可以對事物有壹個大概的認識,形成鳥的概念,反映事物的內在本質。
4.系統化和具體化
系統化是指將所學的知識按照壹定的組織層次分類成壹個整體和壹個系統的過程。比如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根據知識之間的關系形成知識的系統框架圖,這是壹個系統化的過程,而具體化是指用壹般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用理論指導實踐活動的過程。比如我們學會杠桿原理後,用它來指導生活中撬東西的技巧,這是壹個具體化的過程。系統化是具體、前提和基礎。
以上是對思維過程的理解。希望考生認真揣摩例題,有效備考!
教師教育基礎知識練習單項選擇題
1.決定個體的外顯和內隱行為,並使之穩定地區別於他人行為的綜合心理特征稱為(?)。
A.個性
B.個性
C.氣質
D.有偏見
2.社會自我的基本成熟期是在(?)。
A.初期
B.兒童早期
C.童年
D.青春期
3.心理自我開始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是(?)。
A.兒童早期
B.童年
C.青春期
D.青年早期
4.整合統壹人格各部分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識
B.自我意識
C.人格特點
D.能力
5.學生獲取信息、制定計劃、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稱為(?)。
A.思維過程
B.將處理
C.決策模式
D.認識過程
6.根據心理活動的傾向,人的性格壹般分為(?)。
A.獨立型和順從型
B.外向和內向
C.中動和沈思
D.收斂型和發散型
7.在判斷客觀事物時,我經常使用內參,我判斷事物的認知方式屬於()。
A.沖動型
B.冥想的
C.字段無關類型
D.依賴於場
8.個體認知過程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不同(?)。
A.認知風格和方法
B.認知風格和認知能力
C.思維方式與智力水平
D.智力水平和認知水平
9.個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集或綜合信息和知識,運用邏輯規律縮小答案範圍,直至找到唯壹正確的答案。)。
A.字段無關類型
B.依賴於場
C.收斂型
D.發散型
10.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個體的思維向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使得概念擴散到所有相關的方面,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
A.字段無關類型
B.依賴於場
C.收斂型
D.發散型
11.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身以及自身與周圍環境關系的認識,其心理成分包括認知成分和(?)。
A.情感和認知成分
B.情感成分和意識成分
C.情感成分和意誌成分
D.意誌成分和認知成分
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比納-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納量表
C.畢那-推孟秤
D.韋克斯勒標度
13.智商等於(?)。
a智力年齡與實際年齡之比乘以100。
b實際年齡與智力年齡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齡與實際年齡之比乘以100。
14.智力發展的差異包括(?)。
A.內部差異和外部差異
B.相對差異和差異
C.年齡差異和性別差異
D.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
15.人格是決定個體外顯和內隱行為,並使之穩定地區別於他人行為的壹種綜合性心理特征。其核心是(?)。
A.能力
B.氣質
C.個性
D.需要
16.壹個人的行為控制和調節的特征屬於人格(?)。
A.態度特征
B.意誌特征
C.情感特征
D.理性特征
17.生理上的自我什麽時候基本成熟?)
A.1歲左右
B.大約3歲
C.大約6歲
D.大約9歲
18.個體在感知、思維、記憶、問題解決等認知活動中處理和組織信息時所表現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稱為(?)。
A.認識過程
B.將處理
C.決策模式
D.認知風格
19.對物體的感知傾向於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基礎,屬於(?)。
A.沖動型
B.冥想的
C.字段無關類型
D.依賴於場
20.壹些孩子傾向於快速檢驗假設,並且經常在有幾個可能答案的情況下出錯。這種認知方式叫做(?)。
A.沖動型
B.冥想的
C.字段無關類型
D.依賴於場
多項選擇問題的答案
1.A .決定個體的外顯和內隱行為,並使之穩定地區別於他人行為的綜合心理特征稱為人格。
2.D .社會自我基本成熟的時期在青春期。
3.D .心理“自我”開始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是青年早期。
4.A .自我意識是整合統壹人格各部分的核心力量。
5.D .學生獲取信息、制定計劃、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稱為認知過程。
6.b .根據心理活動的傾向,人的性格壹般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根據壹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壹個人的人格可以分為獨立型和順從型。
7.c .在判斷客觀事物時,我們經常使用內部參照,我們判斷事物的認知方式屬於場獨立型。
8.b .個體認知過程的差異主要是由於認知風格和認知能力的不同。
9.C .參見《學習要領》中對趨同認知風格的定義。
10.D .參見《學習要領》中對發散性認知風格的定義。
L1.c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環境關系的認識。其心理成分包括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誌成分。
12.B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納量表,由推蒙修訂。
13.A .智商等於智力年齡與實際年齡之比乘以100。看智商的定義。
14.D .智力發展的差異包括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年齡差異和性別差異屬於智力差異的群體差異。
15.C .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人格,是獨特而穩定的個體心理特征。
16.B .壹個人在控制和調節行為方面的特征,就是人格的意誌特征。
17.B .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時間是3歲左右。
18.D .參見《學習要領》中對認知風格的定義。
19.D .場依存性認知風格的定義。
20.A .參見學習要點中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