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壹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公元前547年春秋時期,建城立國,稱鄢陵。另壹個名字叫龍城,是春秋時期吳王壽孟的第四子季劄的封地。秦時設縣。
西晉以後,項由縣、州、路、府共治,被譽為“吳三鎮,八大名城”。城市名稱多次變更為毗陵、皮壇、金陵、蘭陵、常州、南蘭陵、常州、武進。“常州”這個名稱始於隋代,以前叫“郡”。後來宋朝叫“州”,元朝叫“道”,明清叫“府”,都有縣管轄。
從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桂、宜興、靖西、江陰、靖江等8縣。清朝末年,城內仍有壹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
1912廢除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及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六縣。1953年65438+10月,常州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 * *轄六區;1958年7月,湞江區遷至常州,改稱常州區,常州隸屬於此。
文化特色:常州以人傑地靈、人文豐富著稱,享有“天下名人中有部落,東南無此物”的美譽。常州經學派、陽湖文學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孟河醫學院聞名全國。
民間工藝品:根雕、金壇紙雕、梳子、亂針繡、漢畫磚雕、劉清竹雕。
當地習俗:
女人回父母家“六月休息”
長夏時節“嘗三鮮”
2月12日“花節”
二月初二,“龍擡頭”常州老城組團圖
冬天的至日和壹年壹樣大
“壹年中的春天”和“雙忙”
“送竈”和“收竈”
《三屍神》和《撣屋檐》
《馬與和尚過河》和《驚聞雷米如泥》
常州水運: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古代常州在水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至京口,下至姑蘇,江河縱橫,湖泊密布,北臨長江,南臨滆湖,東南臨太湖壹角。錦江四面環湖,僅次於太湖的芙蓉湖優於東南。所以常州成了“三湖之州,百躍之州。”
從隋唐時期開始,大量糧食運往北方,常州成為漕運中心,每年開始運送數十萬石。後來逐漸增加到300萬石,最高的是宋代的700萬石。所以常州有著“從宿松到廣東、浙江、福建、北京的幾十個州,都是從這條路過來”的重要地理位置,是朝貢的必經之路。唐元和八年(813),常州刺史孟建疏浚孟都(今孟河)引長江至常州西北運河,方便水運。宋代,江蘇、浙江、鏡湖、廣西、福建的道路轉運公司在常州設立,承擔糧食運輸。南宋惜春(1174-1189)年間,從宜興的義井湖到長洲疏浚了京溪(今南運河),成為運糧的運河。此後,彜、黎壹帶的漕糧船都由此運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常州政府征用糧食、稻谷533515石,占全國征糧總數的2.16%,接近廣西、雲南兩省征糧之和。明五年(1440),為解決常州的米倉問題,在武進縣淮南鄉運河以南修建西倉,將米運到河南陽湖縣東直鄉,存放在陽湖縣。清代,常州仍是京城貢賦最重的地區之壹。清雍正二年(1724),武進縣有120多艘壞白糧船,停泊在西門城外李勇鋒大王廟壹帶,後延至白家橋壹帶,直至道光初年。
20世紀30年代,江南發生水災,周晨到江南治水,他就圍湖造田,攔河防洪。20年圍墾土地3.7萬畝,使芙蓉湖、陽湖、臨金湖逐漸減少消失,導致常州水資源不足,水位失衡,使以湖水為主的常州變成以河水為主。由於運河年久失修,長江流沙嚴重淤積,北運糧食的沈船不斷沈沒。到清朝末年,山東大部分運河都被堵塞,糧食無法從常州運出。道光五年(1825),水路運輸試驗成功,常州逐漸東移至無錫。從此,兩千多年的航運史、常州史和運河運輸史宣告結束。
南大街目前地區生產總值6543.8+0.88億元。按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計算,新區人均GDP分別達到43674元和52805元,按現行匯率分別超過5800美元和7000美元。
如今,常州以農業機械制造、輸變電設備制造、汽車及配件制造、新型紡織服裝產業四大支柱產業為引領,帶動電子信息、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精細化工三大新興產業發展,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規模和品牌效應逐步顯現。
無錫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無錫發達的商業對全國形成了強大的輻射力。無錫風景優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壹。無錫完善的基礎教育是教授、科學院院士、大學校長的搖籃。太湖明珠無錫是壹座具有3000年歷史的江南名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就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許多文人墨客,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歷史遺跡。無錫隸屬於江蘇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長江三角洲。東距上海128公裏,西距省會南京183公裏。洶湧澎湃的長江流經境內。2008年2月25日65438無錫入選2008年中國最幸福城市。
無錫歷史悠久。這是壹座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片土地上勞動、生活、繁衍,過著定居的生活。宏聲彭祖墩、新都寺墩、格岱橋安吉墩、禺期蘆花蕩等地有原始氏族聚落。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燦爛的古代文化。
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無錫有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古周公的長子太伯從屬於陜西省的岐山南部到了滿靜,遷到了梅李(今巫溪縣梅村),在南方定居。在羅馬時,他失去了文身,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被封為君主,修建了城墻,建立了小國,自稱鉤吳,建吳城。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追鐘勇第五孫為,建立了吳國。從太伯到闔閭二十四年,梅裏作為吳國的都城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泰伯和鐘勇將中原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杜波港、河呂城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
春秋時期,吳國生產力大發展,政治軍事也很強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吳滅,無錫為越國。周憲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國滅亡,無錫歸楚國。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楚國為秦所滅,設會稽縣,屬無錫。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無錫已有冶鐵、鑄銅、制陶、漆畫等手工業,農業生產中使用了鐵器和牛耕技術。六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大量人口南遷,無錫築湖築堤,大量興修水利設施,農業耕作技術也有所提高。商業貿易開始形成。唐宋時期,無錫的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耕”發展到耕、耙、耕的耕作技術,形成了稻麥兩熟制,將環太湖低濕土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星羅棋布、排灌結合的水網體系。養蠶業發達,“桑葉處處靠蠶箔。”京杭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商旅往來,船行不絕”。城內金銀、彩帛、煙酒、油醬、米等作坊混雜設置,市場繁榮。無錫已經成為富饒的江南寶地。
地區生產總值: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58億元,按常住人口人均生產總值65203元,居全省第壹。按目前的匯率,它相當於8926美元。無錫夜景
工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984.23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74.22億元。
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3475億元。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956.42億元;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78.33億元。
貿易: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5165438+4600萬美元。其中,進口總額為21.825億美元;出口總額為29321億美元。
財政:全市財政總收入706.9億元。財政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8.3%。
鹽城位於蘇北平原中部,東臨黃海,西接淮陽,南接南通、泰州,北接連雲港。1983,市由地區改為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東臺、大豐兩個縣級市,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五個縣。市區有杜妍和亭湖兩個區,面積1696平方公裏,人口1513600。全市有138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927個村民委員會,554個居民委員會。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600億元,人均收入21300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總面積1.5萬平方公裏,是江蘇面積最大、人口第二的城市。汽車號牌,[蘇] J .基本特點是以鹽命名,歷史悠久。
鹽城全年GDP突破6543.8+060億元,比上年增長654.38+03.6%,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財政總收入達到21.61億元,增長45.7%,兩年翻了壹番,其中地方壹般預算收入90.3億元,增長38%;出口總額21.7億美元,增長53%,位居全省第二。註冊外資實際到位1億美元,增長23.3%,總量繼續位居蘇北第壹。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2億元,增長3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投資610億元,增長40.3%;新發展私營企業1.4萬戶,私營個體經濟註冊資本增加300億元,增長63.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90元,分別增長14.5%和11.5%。
南通因風沙沖積而成為大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簡稱“通”,又稱崇州、崇川、紫瑯,古稱通州。自周朝末年(956年)賢德三年建城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辛亥革命後,為區別於河北通州,定名為南通。是江蘇省下轄的壹個地級市。
南通位於黃海之南,長江口北岸,南與蘇州、上海隔江相望,西與泰州接壤,北與鹽城接壤,總面積8001平方公裏。除了狼山低山,南通是平原,平均海拔四米左右。
在中國的地圖上,只有兩個城市位於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的交匯處和長三角的頭部。壹個是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壹個是壹水之隔的長江北岸南通。南通素有“北上廣”之稱,因為它是江海交匯、南北咽喉,與上海和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蘇南隔河相望。北面與遼闊的蘇北平原相連,鐵路連接亞歐大陸橋。從長江口出海,可以到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口;溯河而上,可以到達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省和雲南、貴州、陜西、河南省。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後,南通將進入上海壹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板塊,與上海有著相似的地緣優勢。被譽為“江海明珠”、“長江第壹窗口”。
地區生產總值1758.34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2826元(江蘇統計年鑒-2007)。
南通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壹。1984以來,南通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國家權威機構評估,南通已進入全國“綜合實力50強”、“投資環境40強”行列。
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
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按現價計算為293654.38億元,增長3.0%。其中,農業產值6543.8+028.7億元,增長0.5%;畜牧業產值77.85億元,增長4.1%;漁業總產值72.72億元,增長4.7%。
2005年底,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288.3萬千瓦,增長3.6%,每百畝耕地農業機械平均動力39.7千瓦;全市拖拉機44252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370臺。聯合收割機4544臺;1955高性能機動水稻插秧機。隨著農業機械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顯著提高。2005年,全市完成機械化耕作596萬畝,機械化耕作水平達到83.6%。三麥的機械化播種和收獲水平分別達到98.2%和95.3%。水稻機械化種植和收獲水平分別達到27.0%和85.1%。油菜生產機械化,直播面積23000多畝。2005年,全市農用化肥施用量為27.09萬噸,同比增長1.7%。農村用電量57.28億千瓦時,增長20.4%。
紡織工業
南通有世界第三大家紡城(海門三星鎮疊石國際家紡城),從上海向北經蘇通大橋約壹小時車程。這裏是中國著名的家紡之都——中國疊石國際刺繡城。位於海門市西北角,總面積35萬平方米,日均人流量3萬余人。這個小鎮上有3000多個從事刺繡的家庭。這是孕育百萬富翁的沃土。從疊三公路直往西走,3公裏的路兩邊有20多家大型紡織企業。再往西,是刺繡市場。擁有門市部的老板都很富有。在疊石,壹個營業部就是壹個品牌,大大小小的企業有上百家,其中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00多家。他們經營各種床上用品(包括被子、棉被、枕頭等。)、窗簾、靠墊等紡織產品。
工業和建築業
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延續了前兩年的高速增長態勢,總規模繼續擴大。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分別達到214.4億元和2081億元,均超過2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64.53億元,增長25.2%。其中,私營工業增加值3654.38+0.973億元,增長26.3%;輕工業增加值278.33億元,增長23.3%;重工業增加值286.2億元,增長27.2%。全年工業用電量105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6%。
建築業生產增長迅速。建築業增加值151.33億元,增長17.0%。全年建築業企業總產值897.96億元,增長65.438+07.9%。建築面積13614.1萬平方米,增加12.1%;竣工面積4168.8萬平方米,增長0.5%。建築業企業經濟效益持續改善,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人均14.83萬元,比上年增長7.2%。2005年,全市3家企業晉升為總承包特級資質,14家企業獲得壹級資質,8家企業躋身全省綜合施工企業20強,5家企業進入全省施工企業10強。2005年,南通建設鐵軍獲得省級以上優質工程近100項,魯班獎2項(國家優秀工程獎)。
目前,在出口加工區正式註冊的外商投資企業有14家。全區在建工業項目231個,其中超億元工業項目30個,超千萬美元外資工業項目14個。外資從傳統的化工、紡織、服裝項目,轉向生物醫藥、電子機械、服務項目。
南通的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在全國領先。目前,南通有15名世界冠軍、奧運冠軍* * *為祖國奪得50枚金牌,居全國地級市之首,被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南通建築業獲中國建築業最高獎魯班獎38項,居全國地級市之首。有中國第壹個博物館——南通自然博物館和濠河周邊博物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