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詢問關於獅身人面像之謎的信息

詢問關於獅身人面像之謎的信息

“斯芬克斯”的秘密是“誘惑”和“恐嚇”或“現實社會”。誰解開它,誰就會死在他的腳下。否則,誰會死在獅身人面像腳下!

妳想-活著還是死去?!

曾令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著迷的古希臘偉大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寓意無窮,尤其是他提到的“斯芬克斯之謎”,永遠吸引、考驗、鍛造著無數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學、美學等思想家的智慧。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解讀,形成了人類自我認知和認知的美麗景觀。但並沒有引起當前思想界的足夠重視。作者認為,現代哲學和語言學可能會對這壹永恒的生命之謎做出自己全新的深入闡釋。我們的現代生活哲學出色地完成了這項任務。

《獅身人面像》《現實社會》也!

壹個

“斯芬克斯之謎”眾所周知:壹種動物早上有四條腿,中午有兩條腿,晚上有三條腿;腿最多的時候最無能。千百年來,人們早就認可並壹致認為,這個“謎”是由俄狄浦斯來回答的:“人”。

我們對獅身人面像之謎的深入解讀會表明,俄狄浦斯對獅身人面像之謎的回答是膚淺的、動物性的,換句話說,他並沒有真正解開獅身人面像之謎。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刻在德爾菲神廟前石碑上的“認識妳自己”這幾個字,仍然是壹個謎,至今,仍然是擺在當代人類面前的壹個嚴肅的話題。

索福克勒斯在著名的《俄狄浦斯王》中,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可怕的個人悲劇:

麥穗在田間枯萎,牛羊在牧場死於瘟疫,婦女流產,到處哀慟;瘟神帶著火來到了這個城邦——特拜。神諭說得很清楚,消除災難的辦法就是抓住殺害前國王的兇手,讓他認罪。——於是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誰是兇手這個問題上。

然後,劇本讓俄狄浦斯出現在倒敘中:

無子的泰拜國王萊奧斯曾經綁架了比薩國王佩洛普斯的小兒子克萊德·希波什,並致使他自殺。佩洛普斯向主神宙斯祈求災難降臨到勞伊斯身上。當萊奧斯向上帝祈求壹個兒子時,上帝答應了他的請求,並預言他的兒子將殺死他的父親,娶他的母親。為了逃避神諭的實現,拉俄斯夫婦在他的壹等兒子出生時釘死了他的腳,並派仆人把他扔進了山谷。然而,好心的仆人將俄狄浦斯送給了克倫斯的牧羊人,以至於俄狄浦斯被無兒無女的克倫斯國王收養。漸漸長大的俄狄浦斯在壹次宴會上偶然得知自己不是科林斯國王的親生兒子,於是去問神諭,得知自己要殺父娶母。為了避免厄運,我離開克倫族,來到特拜邊境。在壹個岔路口,他和壹個老人爭著要路。壹怒之下,他用藤條打死了老人。俄狄浦斯並不知道這個老人就是他的父親,他要去特爾斐神廟解決解救獅身人面像災難的問題。因為此時的特拜城正在遭受獅身人面像的災難,壹個長著獅身人面像翅膀的怪物。俄狄浦斯來到斯芬克斯面前,毫不猶豫地回答了斯芬克斯之謎,於是斯芬克斯壹頭紮進了海裏。俄狄浦斯被特拜人擁戴為新國王,並娶了王後。至此,“殺父娶母”的神諭徹底實現。

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悲劇事件,壹度被弗洛伊德解釋為壹種普遍的先天“俄狄浦斯情結”,廣為人知。“戀母情結”構成了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

我們可以看到,俄狄浦斯的命運是被神諭“註定”的:俄狄浦斯越是試圖逃避神諭的實施,就越是落入神諭的陷阱。——這就是“預言的自我實現功能”。這個故事的真正含義早就被英國思想家波普爾的壹句“俄狄浦斯效應”所揭示:經驗事實大多符合理論預見,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才能觀察對象,甚至各種“偶然發現”其實都是相對於預見的失敗而言的。偶然發現的人,壹開始並不追求偶然,而是壹心要完成壹個能證明某個理論的預見的實驗。作者在“命名即創造”的命題中也曾說過,預言具有自我實現的功能。

壹般來說,壹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應該有能力斬斷“悲慘”的命運,掌握自己的命運。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悲劇,說明身體上處於青年時期的俄狄浦斯,心理上(理智上或理性上)並不成熟,他並沒有真正“認識自己”。-這裏有壹個悖論。因為,劇本明確告訴我們,俄狄浦斯在被擁戴為特拜人之王之前,有這樣壹個“細節”:他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謎”,解除了特拜城的災難。既然俄狄浦斯正確地回答了困擾大家的“斯芬克斯之謎”,我們又有什麽理由說他心智不成熟,沒有真正“認識自己”呢?-這就是問題所在。

其實合理理解這個悖論並不難。關鍵是我們需要直接從獅身人面像之謎入手,需要在現代哲學和語言學的意義上對獅身人面像之謎進行深入的解釋和闡述。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這樣替換和顛倒獅身人面像之謎的“謎語”和“謎”:謎語應該是——人是什麽?答案是——這種動物早上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腿最多的時候最無能。——“謎語”和“謎”的置換和倒置,是正確理解和解讀俄狄浦斯悲劇的壹把鑰匙。

通過對獅身人面像之謎的語言置換和倒置,我們發現俄狄浦斯只是講述了“人”的“表象”或“幻象”,以及“人”的“動物性”。這充分證明了俄狄浦斯並沒有真正“認識自己”,因為所謂的“認識自己”至少應該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人的本質”是現實中“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再者,人必須認識到,需要先走壹條“人-服從-人群”的社會化道路,再走壹條“人群-服從-人群”的個性化道路。其實俄狄浦斯並不知道自己的事實,這壹點古代思想家早就意識到了。思想家蘇格拉底在采訪了自以為聰明的智者後,說了壹句至理名言:我知道我“無知”。亞裏士多德在他著名的《詩學》中是這樣說的:俄狄浦斯“運氣不好,不是因為他作惡,而是因為他犯了錯誤”;這裏的“犯了錯誤”是指人的“無知”,而不是指“道德缺陷”。

人只要不認識自己,就註定要被“命運”戲弄和支配——就像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悲劇向我們展示的那樣;在巨大的現實面前,人們往往無能為力,不得不“視而不見”、“認命”——就像俄狄浦斯的母親和妻子,其實應該知道真相——當俄狄浦斯堅持要徹底追查殺害前國王的兇手時,扮演母親和妻子雙重角色的約卡斯特幾乎是在懇求俄狄浦斯:“看在上帝的份上,如果妳在乎自己的話。——壹個被命運打敗而“逆來順受”的人的無奈。——作者痛心地看到,在我們的現實中,有那麽多願意服從“命運”的人!

俄狄浦斯在可怕的“預言”控制下,上演了壹系列似乎命中註定的悲劇。他沒有退縮,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是勇敢地拿起他的“十字架”:他用別在母親和妻子約卡斯特胸前的金針刺傷了自己的眼睛,並將自己流放。——這是壹個“眼”代替“肉眼”或以“肉眼”為代價交換“眼”的隱喻,也是壹個個體的“贖罪”和“救贖”的隱喻。說明俄狄浦斯的“智慧”已經成熟,他“認識了自己”。人壹旦認識了自己,就可以“扼住命運的咽喉”,斬斷多米諾骨牌效應般的悲劇,杜絕可怕的“預言”:擁有壹雙“慧眼”的俄狄浦斯成為自己的主人,再也不會被命運操縱。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明確了俄狄浦斯對獅身人面像之謎的回答是低級的、膚淺的、表面的,實際上並不是很難。但就是這樣壹個“謎”,卻難倒了這座城市的每壹個人。這是為什麽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秘密就在於獅身人面像,壹個長著獅身人面像的有翼怪物。這種“形象”往往讓“男人貪婪”的人在天使般的美色誘惑面前精神迷茫;它常常讓“女人——懦夫”在野獸的咆哮中因為恐懼而失去理智。

插圖:壹幅著名的油畫——俄狄浦斯和獅身人面像(/new/display/76297.html)

作者:[法]莫羅,1864,現存古斯塔夫?莫羅博物館

邀請讀者欣賞法國畫家莫羅的油畫《俄狄浦斯和獅身人面像》。這幅油畫既生動地描繪了獅身人面像不可抗拒、引人入勝的壹面,也描繪了使人極度驚恐的可怕壹面。它揭示了比我們熟悉的埃及獅身人面像更深刻的東西。

神話中的獅身人面像是“半天使半野獸”,這是對“現實社會”——“社會關系總和”的形象比喻:現實社會充滿誘惑——性、權力、金錢、名譽等等;恐嚇或恐怖——生命、老年、疾病、死亡等。沒有特殊的天賦和能力,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壹般人很難克服。這是幾乎所有人在獅身人面像面前落敗的根源(插圖中獅身人面像腳下的瘦骨嶙峋的死屍就是壹個很好的象征和比喻)。——獅身人面像作為“現實社會”的形象隱喻,以“誘惑”和“恐嚇”兩種方式挑戰個體。我們應該認識到獅身人面像的形象並不全是負面的,消極的。相反,它有非常積極的壹面。因為它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個體的“焦點”和壹個需要突破的“靶子”。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挑戰它的世俗個體的生活才會具體、充實、有肉、有價值、有意義。——壹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會對壹次次阻礙自己前進的斯芬克斯致以最誠摯的敬意。

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都必須接受獅身人面像的挑戰,責無旁貸地回答現實社會提出的兩個“問題”:誘惑和恐嚇。對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判斷壹個人能否成為自己的客觀標準。

毫無疑問,生性高傲的俄狄浦斯可以戰勝誘惑,但由於他與生俱來的弱點,他無法戰勝“恐嚇”——他不敢正視自己的“命運”,逃避“殺父娶母”的神諭,這實際上是被“恐嚇”支配的表現。所以,他雖然回答了別人回答不了的“難題”,但這只能說明俄狄浦斯在起點上高於同時代人。但他受到“恐嚇”的事實說明他心智不成熟。這種心智的不成熟必然導致他的固執:俄狄浦斯沒有發展和利用好這種優勢。他嘲諷先知特萊西亞斯,幸災樂禍,無限放大自己的“聰明”,認為自己是世界智慧的化身:“餵,告訴我,妳什麽時候證明自己是先知的?狗在的時候妳為什麽不說話救人?它的謎語不是任何壹個路人能解開的,而是需要先知的魔力,而妳並沒有借助鳥類或者上帝的啟示來展現這種天賦。直到我無知的俄狄浦斯來了,我不懂鳥語,卻解開了謎語,用智慧征服了它。”

作者認為知道——能夠解答獅身人面像之謎的表面意義,無知——不能揭示獅身人面像之謎的深層意義,認識到自己智慧的有限性,才是導致俄狄浦斯悲劇的真正原因。俄狄浦斯既不認識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事實表明,人的理性是分等級的:不成熟的理性——少年理性和成熟的理性——中年理性。

俄狄浦斯的“殺父”、“娶母”事件隱喻著他的“生理”已經成熟,但這種生理上的成熟並不意味著他的“心理”也同時成熟。心理成熟是壹個比身體成熟更復雜的“過程”,需要人生的歷練,需要苦難,需要對命運無所畏懼的擔當。壹個在社會責任面前沒有擔當的人,不可能真正成熟理智。而心理上的不成熟,身體上的片面成熟,不僅沒有用,反而有害。往往會演變成導致死亡的“暴力”(殺父)和非人化人性的“亂倫”(娶母)。“暴力”和“亂倫”是現實社會中個體被獅身人面像打敗的標誌——逃避“恐嚇”,接受“誘惑”。這是個體生命失敗的根源。

當代人類對“啟蒙理性”的雙刃劍性質幾乎達成了* * *認識。——理性本身沒有錯。關鍵是理性是什麽層次和水平。不能因為噎著吃,看到啟蒙理性的悖論,就全盤否定壹切理性。其實,啟蒙理性之後的成熟理性——俄狄浦斯晚年以“肉眼”為代價換來的“眼睛”,才是真正的理性,足以帶領未來人類走出悲慘的命運。

《俄狄浦斯王》之所以成為人類悲劇史上的絕唱,在於它對人類個體命運最深刻的揭示,而不僅僅是因為那個讓人落淚的悲劇故事。《俄狄浦斯王》像所有偉大的經典文本壹樣,充滿了隱喻和神秘。沒有語言學意義上的現代闡釋和闡述,我們很難真正理解它。

過去,人們往往把俄狄浦斯悲劇看作是對壹個人的徹底“毀滅”。作者認為這種理解是比較淺薄的,因為故事明確告訴我們,俄狄浦斯的毀滅與他的救贖密不可分——沒有毀滅就沒有救贖。實際上,這個童話通過描寫俄狄浦斯的“毀滅”——面對命運的打擊,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重在啟迪人們走上“救贖”之路。

俄狄浦斯的生活不是壹個簡單的悲劇,而是壹個精彩和完整的生活啟示。它啟示我們,自我實現的預言是建立在人們對自己的無知之上的,而壹旦人們認識了自己——了解了預言背後的因果鏈,預言就被打破了。啟蒙是所有偉大悲劇的意義。正如本雅明所說,悲劇英雄是哲學家和思想家的原型。“他以更廣闊的視野讓自己鶴立雞群,在這個行動中,他驅散了自然和神話的沈默。”俄狄浦斯是哲學家。他真的用自己勇敢的行動解開了獅身人面像之謎。

俄狄浦斯的命運向我們表明,看似成熟的少年理性不足以戰勝“斯芬克斯”(“現實社會”)的“誘惑”和“恐嚇”,它必將導演人生的悲劇;只有真正成熟的中年理性,才能徹底戰勝“誘惑”(“富貴不能淫”)和“恐嚇”(“權力不能屈”),徹底斬斷人生的悲劇!

俄狄浦斯的命運也讓我們看到:人,要認識自己!人要認識自己!人必須認識自己!人,可以認識自己!

這裏的“恐嚇”壹詞,我原本用的是“恐懼”,沒有明確區分恐懼和恐嚇的含義。是博客中國的壹位網友——北京大學醫學院網絡教育學院錢老師看到我的文章,指出應該用“恐嚇”來代替“恐懼”,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太大意了!——在此,我要向錢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也可以看出,現代人生哲學是“實踐”和“交往”的產物。

參考: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h?答?庫恩:《古希臘的傳說和神話》,三聯書店,2002年。

可以說,精神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弗洛伊德的所有理論,都是建立在對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結的解讀和闡釋之上的。弗洛伊德的偉大貢獻毋庸置疑,但他的失誤也是顯而易見的:他把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歸結為“生理”問題,而沒有像他的弟子榮格、弗洛姆那樣,進壹步探索人類心理更深層的原因——集體原型和社會結構的原因。

波普爾關於“俄狄浦斯效應”的原話是:“幾年前,我引入了“俄狄浦斯效應”壹詞,用來描述壹種理論、期望或預測對它所預測或描述的事件的影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導致俄狄浦斯殺死他父親的因果鏈源於上帝對這壹事件的預測。“看到卡了嗎?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成長,54頁腳註,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但是,我們必須糾正長期以來的傳統觀點,即俄狄浦斯的命運完全受“預言”的影響。因為,整個悲劇的起因在於,無兒無女的拜王拉俄斯“曾經”誘拐並導致了別人的孩子自殺,而不是純粹的“預言”背後沒有任何理由的產物。在這裏,阿波羅的“神諭”和“預言”只是增強“戲劇性”的掩飾,剝去這層神秘,背後是赤裸裸的“因果鏈”。

在梁旭東的《遭遇邊緣處境:西方文學經典的另類解讀》(第3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壹書中,作者看到他註意到了壹個“細節”:“有壹個沒有被人們註意到的細節,使我深受感動。據說在特爾斐神廟裏,刻著阿波羅的著名比喻‘認識妳自己’。”有點遺憾的是,梁旭東先生沒能從獅身人面像之謎中看到這個“細節”。所以他對俄狄浦斯悲劇的理解還是外在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6頁,人民出版社,第1979版。

“他總結說:‘只有上帝是明智的;上帝不是在說蘇格拉底,他只是用我的名字作為解釋,仿佛在說:人!只有像蘇格拉底那樣知道自己的智慧其實壹文不值的人才是最聰明的。”參見羅素:《西方哲學史》,第壹卷,第122頁,商務印書館,1963頁。

亞裏士多德和賀拉斯:詩學?詩集,第38、3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第4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看到h了嗎?答?庫恩:《古希臘的傳說與神話》,第451-457頁,三聯書店,2002年。

壹些大學生接受了壹種庸俗的人生哲學:人在社會上必然會變得“圓滑”——“隨波逐流”。我反駁壹下:只有不了解自己的人,才會在社會上變得“圓滑”;認識自己的人,不會變得“圓滑”,相反,會變得越來越“犀利”“鋒芒畢露”。他們是社會的“良心”和“希望”。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第2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與曹:論瓦爾特?本雅明,第6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俄狄浦斯也是壹個“火賊”。歷史上沒有先知或聖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