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壹個人用工作來迎接光明時,光明很快就會降臨到他身上。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Head in the Cloud,意思是“知識存儲、雲管理、雲享受”。我們通過互聯網在雲端構建了壹個虛擬大腦,知識和記憶通過互聯網在我們的生理大腦和“雲大腦”之間遷移。那麽,在這個壹次可以獲得大量信息的時代,有哪些知識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學習和記憶,有哪些知識只需要存儲在雲端,用的時候再去讀?面對這麽多知識付費產品,妳是在學習有價值的知識嗎?《知識大遷移》這本書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幫助妳建立移動時代的知識元認知,教會妳篩選出這個時代最有價值的知識,讓妳的終身學習走上正確的方向。
核心內容
雖然我們發展了互聯網和大量的信息,但我們變得更加無知。決定人生高度的是知識的廣度,而不是知識的深度。廣泛的事實知識很重要,“狐貍式”的溝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序
妳好,我是閆涵,湛盧文化的創始人。今天我要給大家帶來的這本書叫《知識的大轉移》,英文書名叫《雲中之頭》,壹語雙關:第壹個意思是日常生活中“雲裏霧裏,不切實際,天馬行空”;另壹層的意思是“雲存儲、雲管理和雲* * *享受知識”。
互聯網時代,我們通過互聯網在雲端構建了壹個虛擬大腦,這是壹個由“集體記憶”組成的大腦。知識和記憶通過互聯網在我們的生理大腦和“雲大腦”之間遷移。那麽,妳想過這個問題嗎?在這個雲腦高度發達,可以壹下子找到大量信息的時代,有哪些知識仍然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學習和記憶,存在於我們的生理大腦中?還有哪些知識只需要存儲在雲端,使用時讀取?面對這麽多知識付費產品,妳是在學習有價值的知識嗎?《知識大遷移》這本書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幫助妳建立移動時代的知識元認知,教會妳篩選出這個時代最有價值的知識,讓妳的終身學習走上正確的方向。
這本書的作者威廉·龐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是壹個知識淵博、充滿好奇心的人。他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是物理學的高材生,也是許多世界知名媒體的長期撰稿人,如《紐約時報》的《哈佛商業評論》,並兩次獲得久負盛名的普利策獎提名。此外,他還是世界知名的超級暢銷書作家,出版了十幾本不同題材的作品,但這本書是暢銷書。在他寫的書裏,他經常廣泛而熟練地閱讀,涉及面很廣,從物理、數學到社會學、經濟學,再到管理學、心理學、政治學、文學。
龐德斯通曾經有兩本轟動壹時的書,《如何移動富士山》和《谷歌想要的人才是誰》。長期以來,這兩本書都是想去谷歌、微軟這樣的大公司面試的精英們的必讀書籍。這些高科技公司的入職面試題目出奇的難,很多都是穿透大腦的奇葩問題。在這兩本書裏,龐德斯通用廣泛的知識面分析了極其困難的面試問題。他想告訴妳,精英們都有怎樣的創造性思維,壹個人獨特的知識觀才是改變世界的終極力量。龐德斯通是壹個非常跨界的人。他曾經寫過壹本書,教大家如何洞察大眾心理,玩價格遊戲。也非常有名,被稱為“無價之寶”。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知識的大轉移,延續了龐德斯通關於知識觀的思考。他提醒我們,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識觀。我從書中總結了三個移動時代有效獲取知識的策略,希望能幫助妳更好地挖掘知識紅利,成為人生贏家。
第壹部分
先說第壹部分。不要只強調方法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廣泛的事實知識還是很重要的。
我們壹般把知識分為兩類:壹類是具體的事實性知識,如省會、歷史事件發生日期、法律條文等。都屬於事實性知識;另壹種是抽象的方法論知識,指的是各種批判性的思維和技巧,比如用三段論來演繹壹件事情,或者用互聯網去尋找妳想要的信息。
通常我們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第壹個“魚”是指我們吃的魚,第二個“漁”是指漁法。大多數人認為,給男人壹條魚只能解決壹時之需,而教他學會釣魚,就是給他壹套生存方法。這個道理聽起來很自然,那麽為什麽作者說事實性知識比方法更重要呢?
比如我們可以把壹個人的事實性知識看成是磚塊和石頭,方法論知識看成是水泥,那麽學習的過程就像是用磚塊和石頭、水泥築起了壹堵知識的墻,而衡量壹個人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就要看這個人把這堵墻築得有多高多強。
當今時代,學校對我們方法論知識的教育和培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事實知識的教育往往被忽視,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在中小學,孩子們被要求背誦和記憶許多事實性知識和概念。在大學階段,很多課程考試都是開卷的,不再考察學生對事實知識的掌握程度,只考察他們對問題的分析和判斷。這就導致我們發現,在建這堵墻的時候,水泥往往是夠用的,而磚是不夠用的。人有很多想法和觀點,卻無法用豐富的事實呈現出來。沒有幾塊磚,這堵墻還是能挺住的,雖然有些不穩。但是磚太多了,磚與磚之間的縫隙太大,無法連接在壹起,塌墻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互聯網的誕生,尤其是搜索引擎的發展,加劇了這種現象,在千禧壹代中更為明顯。千禧壹代是指1984到2000年左右出生的人,包括我們常說的80後、90後,還有壹部分00後。這壹代人是隨著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心理學家對這壹代人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往往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新方法,但對事實知識本身了解不多。因為在他們看來,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死記硬背這些知識概念是不值得的,因為他們可以隨時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格納在研究互聯網如何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和記憶時,通過實驗發現,人類的大腦有壹個務實的記憶系統,在沒有意識幹預的情況下,我們的大腦會自然地對記憶進行分類,我們的大腦更傾向於記住很快就會消失的信息,而在互聯網上可以很容易獲得的信息則被選擇性地忽略。這種現象被稱為“谷歌效應”。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大腦形成了壹種新的學習和記憶機制:即記得更少,忘記更快。
時代的變遷重新定義了無知和博學。在過去,記憶儲存在我們自己的大腦中,所以社會很容易形成壹種規範來衡量壹個人的知識水平,即這個人是否掌握了當時大家公認的大量事實性知識。如果是,那麽這個人就是有見識的人,反之亦然。比如中國古代,熟記四書五經是衡量壹個人知識水平的標準。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不再有壹個統壹的標準來衡量壹個人是否能被稱為有知識。只能退而求其次,看這個人在某個領域的事實性知識能不能達到壹定的水平。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在這方面知識淵博。但是,在另壹個領域,他可能還是壹個無知的人。做壹個無知的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互聯網可能會把我們帶入壹種“元無知”的狀態,即壹種我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無知的狀態。
很多千禧壹代容易陷入兩種誤區。壹種是盲目自信地認為自己已經享受到了雲端的知識庫,只要能在手機上搜索就壹定是個有知識的人。他們也可能陷入另壹個誤區,把雲中的集體記憶當成自己知識和能力的體現。比如不說明出處就把別人的創作據為己有,或者把網上復制粘貼的素材當成理所當然。千禧壹代的問題是試圖用方法論知識替代事實性知識,但事實表明它們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妳深入研究搜索的過程,妳會發現這就像從妳的頭腦中提取記憶壹樣。第壹步,給搜索引擎下達指令,比如“谷歌效應”。在此之前,妳必須知道概念,並正確鍵入這四個字,然後才能進行下壹個搜索。搜索結果出來後,妳還應該有能力評估所有出現的信息的可信度,這需要事實性知識發揮作用。如果搜索引擎是地圖中的導航圖,那麽妳必須記住起點和終點的必要事實知識,才能發揮搜索引擎的真正作用。畢竟,有壹樣東西妳不能谷歌,那就是妳頭腦中不存在的觀點。
好了,我給妳總結壹下第壹個策略。我給妳介紹過,知識可以分為兩類:事實性知識和方法論知識。過去,我們總是強調方法論知識的重要性。千禧壹代習慣於只掌握方法論知識,希望互聯網可以隨時獲取事實知識。但事實證明,最重要的是掌握更多的事實性知識,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第二部分
接下來我給大家分享第二個策略,那就是相對於專門的刺猬天賦,成為壹個廣泛的狐貍天賦可以給妳帶來更多的知識紅利。
莊子曾說:“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的知識也是有限的。有了限制,就沒有限制了,也差不多已經有了。”也就是說,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不明智的。那麽這個觀點的意義和我們通常認為的終身學習者並不矛盾。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在知識大轉移中,提出了壹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理性無知。所謂理性無知,是經濟學家安東尼·唐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理性無知有兩種狀態,壹種是功利學習。也就是說,有些人會認為學習只是實現自己目標的手段,而不是把學習本身作為純粹的目標。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他們會比較自己的付出和收獲。壹旦自己的付出超過了收獲,就會主動選擇放棄對某壹方面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但是,如果妳總是考慮妳今天看的書,上的課是否能給妳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性價比是否足夠高,如果是,那就馬上學習,如果不是,那就留待以後。這樣往往會讓壹個人的知識很快枯竭。
理性無知的另壹種狀態是,壹個人毫不猶豫地選擇把時間投入到壹個領域的專業化學習中,而對其他領域涉獵甚少。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詩人阿爾基·羅庫斯說,“狐貍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只知道壹件重要的事情”。後來人們把這兩種形象稱為兩類人:刺猬是專家型人才,狐貍指的是多面手。
沃頓商學院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泰勒研究了刺猬和狐貍預測未來的能力。發現專門研究刺猬的人並不能比普通人預測的更準確。刺猬只關註“重要概念”,不管它們是否相關。就像壹旦妳手裏有了錘子,妳會把所有的問題都看成釘子。相反,狐貍型人才總是能更好地預測未來,因為他們思想開放,以事實為基礎,富有創新精神。
這本書的作者Poundstone還對狐貍和刺猬做了壹個調查,目的是尋找能讓人更富有、更健康、更快樂的知識。首先,他設計了壹份包含10個常識題的問卷,包括歷史、地理、公民、科學、文學、藝術和個人理財。他收集了445份問卷,通過問卷了解了被調查者的知識水平,然後與被調查者的收入水平進行對比,分析了知識水平與收入的相關性。
結果表明,壹個人對壹般事實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其收入密切相關,但相對而言,壹個人對復雜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其收入水平沒有那麽密切的關系。換句話說,認識的人越多,收入越高,但認識越深,收入也不壹定越高。這個結論和很多人的常識是相悖的。雖然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系,但擁有更多壹般事實知識的人確實收入水平更高,更容易獲得晉升。
這是為什麽呢?可能有兩個原因。首先,有了對壹般事實知識的廣泛理解,這種能力本身就能帶來高收入。壹個人必須具備自己工作所必需的知識,甚至是業務知識以外的很多知識,才能在職場上遊刃有余。管理者需要了解人性,營銷人員需要了解流行文化。頭發油光發亮的老板不知道冥王星是矮行星,所以得不到員工的尊重。簡單來說,有些人天生記憶力好,能記住更多的知識。是給人帶來高收入的美好回憶。再者,優秀的認知能力對於知識的掌握非常重要,比如好奇心、遠大誌向、決心和自律。正是這些品質使人們能夠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
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高收入使人們更有可能獲得廣泛的知識。收入高的人有更多的閑暇時間瀏覽新聞,看書,上課,環遊世界,開闊眼界。學習會大大提高壹個人的認知能力,甚至改變大腦的結構,有助於壹個人擁有更好的決策力,從而帶來更高的收入。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但知識是想象力的基礎。腦子裏有很多知識的人更善於創新。他們的知識儲備使他們能夠看到被其他人忽視的事物之間的相關性,並使他們能夠制定關鍵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方案。愛因斯坦對壹個沒有實用價值的數學分支非常感興趣,那就是德國數學家黎曼研究的非歐幾何。很少有物理學家熟悉黎曼,因為他的工作與物理學關系不大。然而,愛因斯坦敏銳地意識到,黎曼的非歐幾何可以成為壹種新的引力理論的基礎,即物質可以扭曲時空。這壹見解成為相對論的基礎。
我來總結壹下第二個策略。我向妳們介紹了理性無知的概念。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建議妳做狐貍型的通才,而不是刺猬型的專家。因為狐貍類人才的學習能力更強,對未來的預測更準確,所以他們的家庭收入和幸福感也更高。
第三部分
接下來說第三個策略。要避免定制信息,通過算法獲取知識,妳的知識盛宴需要更好更均衡的營養。
我先講個故事。1995年4月的壹天,在匹茲堡,兩家銀行被同壹個人搶了。令人費解的是,這個人搶劫時沒有任何偽裝。他臉上沒有口罩,甚至連遮臉的絲襪都沒有。警方根據監控信息很快抓住了他。被抓的時候,他用不可思議的表情看著警察說:“妳們怎麽這麽快就找到我了?我用檸檬汁蒙住了臉!”"
原來,劫匪無意中得知了壹個“大秘密”。如果妳用檸檬汁在紙上寫字,這些字會在檸檬汁變幹後消失,只有當妳再次加熱時,這些字才會再次出現在紙上。於是他想,如果把檸檬汁抹在臉上,攝像頭拍下的圖像裏就不會出現他的臉,於是他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了銀行。這個故事的主角上了當年世界上最愚蠢罪犯的榜單。大多數人聽到這裏都會哄堂大笑,可能會立刻想起我們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故事。
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鄧佳坤·寧和他的同事克魯格對此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壹系列的研究,他們提出了壹個心理學上非常著名的理論,叫做達克效應。這壹發現也獲得了2001年度的另類諾貝爾心理學獎。達克效應揭示了無知給人類帶來的詛咒,即我們很可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元無知”。
此外,作者還提到了壹個關於無知的“五分之壹法則”。也就是說,不管壹個想法有多離譜,或者壹個消息有多荒謬,這個世界上大概有五分之壹的人會相信它是正確的。美國《赫芬頓郵報》曾經做過壹個民意調查,提出了壹些非常離譜的觀點讓公眾去評判,比如“太陽繞著地球轉”“彩票是壹種很好的投資方式”。這樣的錯誤觀念很多,結果顯示有20%的人會盲目相信。這些人對事實知識的極度缺乏是他們上當受騙的主要原因。
除了五分之壹法則,還有壹種現象叫做“回音室效應”。最近10年,我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媒體興起之前,我們經常從電視、廣播、報紙等渠道收到非定制的新聞,因為它不是為我們的利益定制的,它往往讓我們獲得更多意想不到的信息,收到很多不同觀點的意見。自媒體興起以來,當我們使用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產品時。,我們接收到的信息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定制的,這導致我們不斷接收到觀點相似的聲音。在這個單壹的、相對封閉的信息源中,我們只能把接收到的信息作為全部的真相,分享出來,然後互相印證這些相似的觀點。這種現象被稱為回音室效應。
既然知道了達克效應、五分之壹法則、回音室效應會給我們帶來這麽多問題,我們有什麽好的策略來應對嗎?我有三個建議給妳。
第壹,信息的獲取就像給自己定制壹頓營養餐。首先,我們要為自己選擇主要的膳食來源,也就是我們的主餐。自己信息來源的主渠道壹定要避開那些通過算法向妳推薦新聞和知識的網站和媒體。這樣會讓妳的知識邊界更窄,更集中。
第二,除了妳的主要膳食來源,也就是妳的主餐,為了平衡妳的營養,妳可以給自己搭配壹些營養片,比如復合維生素,鈣片。同樣,為了妳的信息健康,除了主要的信息來源之外,妳還需要選擇多種信息來源。比如可以選擇某個領域非常專業化的知識服務平臺。
第三,妳必須知道誰是給妳做大餐的廚師,或者是做營養丸的藥劑師。妳必須確保這些人足夠聰明,這樣他們提供給妳的內容才是高質量和前沿的
有壹次和羅振宇老師聊天,他大概說了這麽壹句話:如果壹部手機生產出來,用戶發現拿在手裏不管用,那壹定是手機廠商的問題,因為手機的界面不夠友好。但如果讀者看不懂壹本書,出版機構會說妳知識水平有限,閱讀能力與這本書不匹配。這麽壹比較,出版機構真的好像把人拒之門外了。我們必須對我們習慣的內容規劃和呈現方式做出必要的改變,以便更好地幫助終身學習者打破知識壁壘。我想這是知識服務的初衷,也是我們致力於閱讀服務的初衷。
好,這是我給妳解釋的第三個策略。也就是妳必須避免定制信息,通過算法獲取知識。妳的知識盛宴需要更好更均衡的營養。
摘要
以上是我為您解讀的《知識大遷移》壹書的主要內容,也是我向您推薦的移動時代有效獲取知識的三大策略,希望能幫助您挖掘知識紅利,成為人生贏家。
1.不要壹味強調方法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廣泛的事實知識還是很重要的。
2.相對於專業化的刺猬型人才,成為壹個粗放型的狐貍型人才能給妳帶來更多的知識紅利。
3.避免定制信息,通過算法獲取知識。妳的知識盛宴需要優質均衡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