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法國是歐洲當之無愧的陸上強國。雖然遭受了滑鐵盧戰役的失敗和拿破侖帝國的覆滅,但直到本世紀中葉,這個曾經輝煌的國家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舞臺上依然擁有其他大多數國家所沒有的聲譽。
直到20世紀50年代,借助克裏米亞戰爭,法國徹底擺脫了自拿破侖戰爭失敗以來就對自己不利的維也納體系,重回“歐洲第壹大國”的寶座,成為占優勢壹方的霸權中心。但這壹時期法國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海外殖民,使得其強國地位從恢復之初就不穩定。
此時此刻,在法國領土的東面,壹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下壹個世紀最強的對手。這個地區被稱為德意誌地區;而這個聯盟的領袖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擊敗奧地利後,這種兄弟間的對抗也使得奧地利無法與普魯士爭奪德意誌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了德國統壹的最後障礙。對此,普魯士的“血性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從很久以前就得出結論:如果德國要實現統壹,法國肯定會是跳出來反對的勢力之壹。所以普魯士作為統壹的絕對推動者,終究還是免不了要和法國打壹仗。
19世紀的前60年,德國的分裂狀態壹直為法國等歐洲列強幹預德國事務提供了切入點。即使普魯士和奧地利不斷宣稱自己是“德國國家利益的代表”,但時不時也會因為競爭關系而在彼此背後與法國等國進行壹些交易。
1866普奧戰爭期間,法國作為當時的“歐洲國際警察”,不斷派出使節與普奧和奧地利政府進行秘密接觸。法國很清楚,德國不願意看到在奧地利或者普魯士的領導下重新統壹。
但法國此時也意識到奧地利比普魯士弱,於是法國使節向奧地利政府發出了“關懷”信號,建議奧地利盡快與法國締結同盟,以便法國出兵幹預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沖突。至於普魯士,法國使節壹方面表示不排除法國政府介入普奧戰爭,另壹方面又表示只要普魯士願意允許法國占領盧森堡和比利時的法語區,法國政府將繼續保持“友好和中立”。
出於權宜之計,普魯士政府普遍向法國使節表示願意考慮法國戰後的土地主張。法國方面信以為真,於是在奧地利沒有正面回應的情況下,做出了“恪守中立”的決定。而普魯士則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憑借戰術和裝備優勢迅速擊敗奧地利,最終實現了消滅奧地利,在德國事務上占得先機的夙願。
就在普魯士還沒來得及慶祝勝利的時候,法國又派人到普度林“開會”,催促普方履行戰前承諾。普魯士此時已經是德意誌地區的核心領袖,德意誌地區的任何利益交換都有可能損害普魯士在親普魯士各邦的威望。於是,普魯士對法國大使說:“就普魯士本身而言,履行諾言沒有困難。但是,由於盧森堡在德語國家組成的大家庭中也有壹席之地,所以如果法國要占領盧森堡,普魯士必須先征詢小國的意見。”
法國知道,向全德索要盧森堡,勢必引發全德的反法怒火。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來問普魯士政府關於法國吞並比利時法語區的問題。對此,普魯士政府不置可否,只是提醒大使:“這與1839年歐洲列強簽訂的倫敦條約相違背。如果引起國際輿論的譴責,法國將不得不承擔後果。”
這樣,法國以中立換取領土擴張的企圖全部失敗,而法國朝野迅速興起了壹股反普的怒潮。
雖然普法戰爭從壹開始就已經意外爆發,但直接誘發普法戰爭的是法國和普魯士關於西班牙王位繼承的爭吵以及由此引發的埃姆斯電報事件。
當時法國害怕普魯士推薦的人選成為西班牙國王,使法國陷入“地緣政治災難”,所以在不斷向普魯士施加外交壓力後,最終成功阻止了普魯士的推薦。本來這件事已經告壹段落,但是因為法國進壹步指示其駐普魯士大使要求普魯士國王做出不再推薦人選的書面承諾,得罪了普魯士政府。
然而,當俾斯麥得知此事後,喜出望外,立即指示手下給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寫了壹封回信。信中突出了法國大使的傲慢和普魯士國王的憤怒,讓人覺得法國是個外交麻煩制造者。不僅如此,俾斯麥還授權國內外多家報紙刊登法國大使遞交的電報內容和前述回復,盡可能地在世界面前損害法國和拿破侖三世的形象。
不出俾斯麥所料,法國對此確實反應激烈。7月1870日,電報和回信的內容在報紙上發表幾天後,法國政府正式向普魯士宣戰,普魯士正處於俾斯麥的圈套之中。為此,普魯士,普魯士領導的北德意誌聯邦,以及此前與普魯士簽訂了攻守同盟條約的符騰堡、巴登、伯恩等南德意誌國家,立即做出了戰鬥姿態。壹瞬間,法國仿佛被拖入了壹場小小的“世界大戰”。
普法戰爭中的第壹次大規模戰役發生在8月4日。這壹天,以蒲軍為核心的德國盟軍在邊境地區與法軍交火後轉入反攻,將法軍壹步步追擊到法國境內。
十多天後,德軍盟軍接連取得維桑堡、斯皮謝蘭、瓦爾特、馬斯拉圖爾、格拉夫洛特等戰役的勝利,迫使以萊茵河為主力的法軍殘部退守梅斯要塞。為了營救被困的萊茵河軍隊,拿破侖三世和帕特利斯·麥克馬洪元帥利用他們可用的力量組建了“夏龍軍”。
此時,厭戰情緒已在法軍中廣泛蔓延,但考慮到放棄救援萊茵軍可能造成的負面輿論影響,拿破侖三世和麥克馬洪仍不顧壹切地率軍北上。
不幸的是,拿破侖三世和麥克馬洪率領的部隊的行動早已為蒲軍所知。8月28日,赫爾穆特·卡爾·伯恩哈德·馮·毛奇將軍(以下簡稱“大毛奇”)率領新組建的默茲軍團和第3集團軍北上,兩天後,來自南北的法軍在博蒙特被攔截。經過近壹天的激戰,法軍損失了5000多人和40門大炮,隨後被迫退守塞當。
撤退期間,法國軍隊不斷遭到蒲軍的追擊。最後,蒲軍將法軍圍困在色當地區。為了避免人心惶惶,法軍在拿破侖三世元帥和麥克馬洪的指揮下,集結重兵展開突圍戰。
起初,法軍壹度給蒲軍造成重大傷亡,但隨著蒲軍陸續調動火炮,法軍立即陷入被動局面。但是到了最後,拿破侖三世意識到突破無望,所以他下令停止戰鬥。9月2日,由拿破侖三世率領的8.3萬名法國官兵向蒲軍投降,至此,戰爭暫時告壹段落。
君主在前線向敵人投降並被俘的消息傳回巴黎後,輿論壹片嘩然。9月4日,在儒勒·法布裏(法國:儒勒·法夫爾)和萊昂·甘必大(法國:萊昂·甘必大)發動的政變中,持續了18年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政權崩潰了。
第二帝國崩潰後,取而代之的是壹個名為“國防政府”的* * *和政權。這個* * *和政府在建立之初,曾經考慮過把法國在非洲或者東南亞的壹些殖民地割讓給普魯士,但是在9月6日卻向公眾宣布“將會不遺余力地占領每壹寸土地,守住每壹座理想的城市”。宣言發表後,政府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募士兵,號召人民攜起手來,把敵人趕出國門。
鑒於戰爭還將繼續,德國盟軍不敢放慢攻勢。雖然壹戰中法軍主力被俘,但由於部分成功突圍的法軍散兵仍可在巴黎部署防線,德國盟軍為了促使投降,決定圍攻巴黎。為了在法國國家籌款人形成戰鬥力量之前結束戰爭,在俾斯麥的指示下,德國聯軍對巴黎發動了持續多日的猛烈炮擊,摧毀了巴黎無數的建築,街道上到處都是遇難者的遺體。
法國國民的廣泛訂閱也為* * *和政府的戰鬥力補充了“新鮮血液”。從1870到10到187110,新政府軍在法國北部和東部與德國盟軍進行了多次戰鬥。雖然有壹些勝利的記錄,但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無奈之下,65438年10月27日,上任首相僅兩天的法布弗爾與65438+18年10月27日宣告成立的德意誌帝國(以下簡稱“德國”)簽署了投降書。
德法之間正式的和約是1871年5月簽訂的《法蘭克福條約》,根據該條約,德國得以占領法國德語人口聚居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同時還獲得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普法戰爭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在歐洲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通過普法戰爭,在德意誌地區崛起的普魯士實現了多年的野心,帶領分裂的德國實現了統壹。戰後,德國取代法國成為歐洲新的外交中心。這場戰爭也奠定了法德兩國長達90多年的世仇,為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如今,世界大戰的陰霾已經消散。雖然這個世界還存在壹些地區爭端,但戰爭終於可以不再是大國之間溝通的終極手段。我們可以看到,曾經的百年宿敵德國和法國,終於握手言和,而雙方最明顯的競爭形式,莫過於綠色足球場。多麽令人欣慰的繁榮。願德法故事萬古長青,世界不再被戰火攪黃。
參考資料:
普法戰爭(李金城)的原因及影響分析
《ドィツツ》(林健太郎)
《德國:1866–1945》
《普法戰爭:德國對法國的入侵》(邁克爾·艾略特·霍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