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要警惕內部推薦的陷阱。內部推薦是候選人找工作的快捷方式。但是,內部推薦也會有陷阱,如果人們不知道,就很容易陷入其中。以下是考生要警惕的內部推薦陷阱!
考生要警惕的內部推薦陷阱1內部推薦是考生找工作的壹種快捷方式,往往更容易找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經驗相符、薪資待遇不錯的工作。
但是,內部推薦也有陷阱,妳知道嗎?
1.朋友只為獎金舉報虛假信息。
有的公司公司信息不是特別好,導致招不到人,所以內部推薦的獎金會比較多。
這個時候,為了賺取這筆獎金,有些員工會推薦身邊正在找工作的朋友,甚至在告訴朋友的時候放大公司的優勢。
把壹個朋友忽悠進公司後,我得到壹筆推薦獎金,然後我就不會再問這個朋友適不適合,也不會再問了。
可能會導致應聘者最終發現公司優勢不大,無法提供發揮才華的舞臺。
2、從普通崗位到領導崗位,不稱職的“三級跳”
小李是招聘專員,但最近剛被招聘。壹個朋友推薦他去壹家公司做人事經理。小李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三級跳”。
壹個朋友推薦他直接去面試總經理。總經理不懂人事,也不問專業問題。善於言辭的小李順利過關,新官上任沒多久。
但是,人事畢竟是壹個靠經驗的專業工作。當幾起勞動爭議案件接踵而來時,小受不了了。最嚴重的是公司已經收到幾封離職律師的來信,都是小李經驗不足的後果。為此,老板生氣,朋友抱怨,小李自己也騎虎難下。
3、防止“熟悉公式”
“熟悉的公式”借用了費洛迪在書中強調的對“熟悉的魔鬼”的誤解。也就是說,在內部招聘中,我們往往會根據應聘者的“熟悉度和認知公式”來做出錄用決定。
比如這個候選人過去成績突出,風趣幽默,親和力強。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就是招聘崗位的合適人選,那些更重要的標準、潛力,甚至與外部候選人的比較,都會被這個“公式”遺忘。
4.不要用“老方法解決新問題”
這是壹個“內部招聘”的老問題。由於內部選拔的人才沈浸在公司文化中,他們在工作習慣、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往往存在刻板印象,所以“用老方法解決新問題”的情況會經常發生。
個人認為,在公司發展良好,經營業績優秀的情況下,這並非沒有道理,但當公司受挫,進入未知市場或拓展發展領域時,這類問題有時會拖累組織轉型。
應聘者要警惕的內部推薦陷阱2隨著求職高峰的到來,市場上大大小小的求職中介機構開始發布大量招聘信息,不少平臺推出招聘“內部資源”、付費“簡歷篩選”、“優先面試”甚至“保底offer”等誘人項目,吸引了眾多求職者的目光。
但這些所謂的福利,充滿陷阱,未必能達到求職者的預期效果,甚至可能出現欺詐行為。
1.雖然誘惑很大,但是隱患也很多。
“秋招外推倒計時1天!內部推碼不多,趕緊搶!”“簡歷免篩選,直接筆試,通過後優先面試”……對於忙著找好實習機會和好工作的求職者來說,這些誘人的字眼無疑是令人心動的。
在“秋招”時節,能夠找到捷徑,意味著獲得理想職位的幾率更大。
壹些網絡中介平臺抓住了學生想進入名企實習的心理,推出了“付費內推”項目。這些平臺往往聲稱與很多企業達成合作,可以利用這些資源推廣大學生到企業實習,但需要支付內部推廣的資格,費用從幾百到幾萬元不等。
有些實習生交了錢後,得到的職位往往與理想工作不符,卻拿不到退款;還有的推諉失敗,得到中介反饋“我們盡力了”;
更有甚者,被中介宣稱的“500元提前安排筆試”所吸引,收費後卻始終聯系不上中介。
除了與名企合作,某求職平臺宣稱“與200多位世界500強顧問合作”,另壹家中介提供“全行業900多位在職導師名單”,涵蓋多個領域。但這些咨詢者多為化名,真假難辨。
此外,求職者在選擇平臺後,向中介暴露了很多個人信息。如果中介平臺存在漏洞,很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2.很難說是真是假。
現在網上常見的求職平臺有兩種:壹種是單純的分享招聘信息,壹種是通過吸引求職者付費上課程或者外推資歷來賺錢。
網絡時代,網上求職中介以其信息豐富、溝通效率高、成本低等優勢,成為連接企業和求職者的重要載體。
但平臺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齊,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往往防範意識薄弱,急於尋求理想的工作,讓壹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壹些平臺通過上課、咨詢等方式為求職者提供求職指導,提升求職能力和競爭力,是合理的。
而壹些通過收費提供內向資質的平臺,大多要求求職者添加微信群,向朋友圈好友推薦信息,涉嫌傳銷;而且外推的資質通常只是平臺方的承諾,真實性和有效性存疑。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九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等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有關專家指出,中介機構有償向求職者提供信息和資源在法律上是可行的,但所提供資源的真實性無法保證,求職者的權益也難以得到保障。這其實是壹種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的行為。
此外,有專家表示,扣費的行為可能涉及欺騙。如果中介平臺未經企業許可,推出“付費內推”項目,涉嫌虛假宣傳。
如果企業和中介存在串通,中介給求職者提供介紹服務,實際上是企業變相向求職者收費的行為,是法律不允許的。
3、多管齊下,* * *同防控。
對於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求職者來說,防範意識薄弱往往是踏入平臺求職陷阱的重要原因。對平臺信息真實性驗證不足,或者容易將個人信息泄露給平臺,都可能導致自己上當受騙。
業內人士指出,對於求職者來說,需要培養壹雙“火眼金睛”。不要相信平臺提供的“捷徑”,盡量通過企業官網、線下招聘會等多種形式獲取真實準確的信息,不要被平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通過正規渠道求職。
同時也要認識到,如果有能力通過企業官方渠道獲得實習名額,向平臺付費獲得內升資格只是不必要的開支;
如果自身能力不足,內推也不壹定能成功。公司招聘更看重個人實力,而不僅僅是壹份好看的簡歷。所以提高自身素質水平是進入名企實習的根本條件。
網絡中介要承擔合法有效對接雙方的主體責任,在平臺蓬勃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平臺的規範管理。
要搭建壹個透明的求職信息平臺,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服務好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雙方。同時,網絡平臺也要註意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這也是作為中介的基本要求和底線。
專家表示,除了平臺和求職者自身的規範和防範,相關部門也應該有相應的監管措施。
規範遊走在法律邊界邊緣的行為,做好宏觀調控,建立更加有效的準入機制和審核機制,切實維護求職者的合法權益,讓選人之風盛行。人盡其用,社會發展才會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