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全面貫徹謹慎性原則,“擠出”資產中的“水分”,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資產減值》規定,如果資產的賬面價值超過其可收回價值,則該資產已經發生減值。《企業會計制度》第五十三條規定:“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於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並按照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估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減值損失,計提減值準備”。毫無疑問,這些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在壹定程度上防止了企業因資產計量不準確而誇大資產、虛增利潤,使會計信息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客觀情況。但這並不排除操作不當或主觀操縱在其實際操作中會對會計信息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2資產減值準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使企業資產真正符合資產定義的要求。
資產是指由過去的交易和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著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在會計核算上,要謹慎,充分估計各種風險和損失,不要高估資產或收益,多算壹大堆負債或費用。
2.2資產減值會計提供了壹種衡量資產真實價值的方法。
資產減值會計是指壹項資產未來可能流入企業的所有經濟利益均低於該項資產的當前賬面價值,在會計上確認、計量和披露該項資產減值的會計方法。其實質是以價值計量代替成本計量,將賬面金額大於價值的部分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或費用。
2.3資產計量接近其真實價值,有助於信息使用者進行投資決策。
資產減值準備會計為現實和潛在投資者提供未來現金流入或流出等與決策相關的信息,強調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
2.4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可以在壹定程度上保證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
計提可比資產減值準備既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的重要性,又避免了資產虛增導致的企業利潤虛增。需要註意的是,謹慎性原則的適用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設立秘密準備金,否則就是對謹慎性原則的濫用,會被視為重大會計差錯的處理。
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確實有其重要性和優越性,但近3-5年的執行被壹些企業出於各種目的扭曲,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缺陷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影響了會計數據和信息的質量。
3資產減值準備對會計信息的影響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缺乏可靠性是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的主要原因之壹,使得會計報表反映的資產賬面價值嚴重偏離資產實際價值,虛增資產,虛增利潤,許多企業虛贏實虧,導致會計信息缺乏客觀真實性。
3.1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能更真實地反映資產價值和利潤。
為提高我國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企業會計制度對會計要素的定義進行了修訂,使其更符合其質量特征。《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所有資產已經發生減值的,應當計提減值準備,計提的減值準備計入當期損益。資產價值應按扣除減值準備後的余額在會計報表中反映,資產減值作為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可以更真實地反映資產價值和利潤,對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資產減值準備給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帶來新的問題。
《企業會計制度》僅原則上規定了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方法和計提比例的確定由企業根據具體情況自行確定,有些確認資產減值的條件只是籠統的描述,需要會計人員根據資產的市場價格和盈利能力進行判斷,不具有實用性。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時,資產減值的計量標準包括現行市價、可收回金額和可變現凈值。由於資產減值準備中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壹方面給了會計人員較大的專業判斷空間,另壹方面也使得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具有主觀性和不確定性,為企業的利潤操縱提供了便利。企業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時,利用不確定性和《企業會計制度》賦予的自主權,將資產減值準備作為調節各期利潤的“蓄水池”。根據企業各期實現利潤的情況,增加、減少或不提資產減值準備,甚至沖回資產減值準備,以調整各期資產的賬面價值和利潤。這造成了企業利潤平衡的假象,使會計信息不再真實可靠。這個問題不能不引起註意。
3.3從長期來看,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並沒有真正體現穩健性原則。
資產減值準備對會計信息的影響不僅僅是壹個會計期間,而是幾個會計期間,即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期間和資產處置的會計期間。為此,資產減值準備是否符合設想的穩健原則值得懷疑。由於本期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減少了本期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本期利潤,因此在處置資產時,在計算處置資產損益時,應沖減已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從而導致收入增加。這樣壹來,本期的損失就轉化為資產處置期間的收益,即上期的損失是穩定的,而下期的損失是不穩定的。例如,某企業擁有賬面余額為30萬元的長期股票投資,已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65438+萬元,企業以22萬元的價格轉讓。企業應做的相關會計處理如下:
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時,
借:投資收益100 000
貸款:長期投資減值準備100 000
當轉移長期投資時,
借:銀行存款220 000。
長期投資減值準備100 000
貸款:長期股權投資30萬元。
投資收益20000
從實際情況來看,投資成本為30萬元的長期投資只獲得了22萬元的轉讓收益,虧損8萬元。但由於企業計提了65438+萬元的減值準備,在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時,賬面反映本期投資損失65438+萬元,減少本期利潤65438+萬元,體現了穩健性原則。但長期投資轉讓時,賬面反映了投資收益2萬元,沒有反映投資轉讓的損失,會計信息沒有體現穩健性原則。這樣,會計信息的穩定性就不是連續的。從長期來看,計提資產減值並不能真正體現穩健性原則。
4資產減值準備相關問題的對策
資產減值準備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商業道德建設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要做好以下工作。
4.1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會計控制不僅具有規範企業會計行為、保證會計數據真實完整、及時防止和糾正錯誤和舞弊的功能,而且對提高現代企業管理水平、實現企業經營目標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財政部於2001年6月頒布了《內部會計控制準則——基本準則(試行)》。除了對“貨幣資金”作了詳細規定外,其他經濟業務的會計控制只對方法和檢查作了基本規定,造成了法律制度上的真空。
4.2提高會計人員自身的職業道德
會計職業道德是指會計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所遵循的會計職業行為準則。會計人員不僅要精通業務,勝任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對需要反映的經濟業務的判斷和表達,要基於客觀立場,基於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在實際會計實踐中,由於職業素質、規範利益等多種原因,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信息嚴重失真,說明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和自律管理的迫切性。
4.3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
目前,壹些企業利用會計手段調整會計數據,不僅失去了企業的誠信,也對會計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戰。對於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相關違法主體,不僅要明確其法律責任,還要提高法律責任的威懾力度。目前,我國企業會計數據失真問題日益嚴重,與其法律責任的威懾力較低有很大關系。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執法嚴格,才能真正規範企業的會計行為,打擊利用會計手段弄虛作假的行為,保證部分企業的正常經營,維護公共利益。
4.4加強資產減值會計的統壹性和清晰性
(1)準則制定部門應審慎確定企業的職業判斷範圍,給予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權。由於公司治理結構、會計準則和會計信息市場的不完善,會計政策選擇權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國外的研究也表明,賦予企業壹定的會計彈性,便於企業通過專業判斷和會計選擇向市場傳遞其特有的信息,從而降低準則的實施成本。可以說,企業會計制度中資產減值政策的相關規定是會計基本理論的具體應用,也是我國加大會計改革力度,盡快與國際會計制度接軌的具體體現。許多實證研究結果也發現,面臨“報表”壓力的企業沒有正確使用企業會計制度賦予的會計選擇權,而是將其視為利潤操縱的機會,違背了資產減值會計相關規定的初衷,造成了股票市場資源的錯誤配置。因此,雖然我們並不主張簡單地通過消除會計選擇權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但我們仍然認為,目前完全有必要適當限制企業選擇會計政策的權利。
(2)證券監管部門應加強對企業會計選擇權的監管,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由於我國股票市場的稀缺資源仍然主要由政府在上市公司的“報表業績”上進行配置,這就難以避免許多公司在無法通過“實際業績”實現“報表業績”從而失去資源配置資格的情況下,往往利用會計期權來重組“報表業績”,以實現其在股票市場的再融資。因此,證券監管部門應改革資源配置方式,同時加強監管,迫使上市公司披露會計選擇對利潤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