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實現區域地質數據信息為地方經濟有效服務的思考——以東北地區為例

實現區域地質數據信息為地方經濟有效服務的思考——以東北地區為例

董培新

(沈陽地質調查中心沈陽110034)

從全國大區域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定位出發,介紹了東北地區的工作性質和特點及服務現狀,分析了當前地質資料信息的社會需求,明確了社會化服務的定位,提出了如何有效對接地方經濟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地質數據,信息功能,定位和有效服務

近年來,為加強基礎性和公益性地質工作,國家在原六個區域地質礦產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區域地質調查中心(簡稱區域中心)。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政府宏觀管理職能的加強。以區域地質為研究對象的區域中心,對本地區的地方經濟發展和規劃部署尤為重要,開發利用本地區收集的地質資料和信息是不可缺少的決策參考。

東北地區工作範圍包括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四盟,總面積1.26萬平方公裏。區域地質資料信息是歷史上形成的,以區域地質礦產研究為基礎,按照國家劃定的工作區域,經過多年工作積累而成的地質資料。這些資料涵蓋了1949到2009年的區域地質、礦產、水文、礦床、地層、古生物等。2008年,國家將遙感、航磁、重力、化探、重砂等信息數據庫下放到大區域進行分級管理。隨著今後壹個時期對基礎地質和環境地質的日益重視,進壹步加大資源勘查投入,對地方經濟的規劃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東北區域中心地質工作及特點

東北區域中心,前身為地質礦產部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成立於1963。它是由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省地質局的研究人員成立的研究所。研究範圍在東北,包括區域地質、礦產、地層學、古生物、非金屬礦產。經過幾十年的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豐富的地質資料。80年代,該院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金礦研究和找礦工作,進壹步拓寬了工作領域。1999中國地質調查局成立後,該院承擔了東北地區國家地質調查項目,經歷了從事基礎研究、區域地質、地質找礦和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歷史沿革。

2006年,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安排和部署,調整和增加了工作職能,賦予其地質調查、地質研究、工程監理和信息服務四大職能。200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進壹步明確區域中心承擔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區域地質科學研究、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區域項目監管等職能,從而理順了國家地質調查研究項目與區域內地方項目的關系,解決了地質資料報送時限、圖文質量、社會化服務等諸多問題,為區域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區域經濟創造了條件。

2.大區域地質數據服務現狀

2.1材料豐富。

為做好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工作,沈陽區域中心對收集的資料和紙質圖件進行了全面清理,按專業類別分為區域地質、礦產地質、物探、化探、遙感、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和綜合地質研究。截至2009年底,* * *米共清理地質資料和圖件32.494份,其中地質成果資料8398份,各種比例尺地形圖23700份,地質科研資料和研究報告10215份,均以紙質介質為主。全國地質調查項目開展以來,地區* * *共收到在東北地區工作的國內地勘單位地質成果報告187份,均為電子文檔。還接收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國家地質檔案館分發的數字地質圖數據庫、東北地區礦床及工作程度數據庫、同位素地質定年和國家巖石數據庫,以及東北地區重砂、重力、地球化學、航磁、遙感等重要基礎。此外,該地區還通過前期的地質調查和學術交流,收集了俄羅斯遠東、蒙古、朝鮮等周邊國家的地質資料,以及美國、日本、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的相關地質礦產資料。這些都為東北地區的地質調查和地質找礦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資料。

2.2服務體系不完善

目前,由於沈陽市地質調查中心成立時間較短,過去收集的地質資料處於清理和整理階段,對紙質文件進行數字化還需要大量的投入。後期形成的電子文件和國家地質檔案館提供的各種基礎數據庫,在綜合分析、研究、加工和服務社會的機構和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還存在問題。直接服務於社會的電子信息平臺尚未完全建立,與區域內各省(自治區)、市(地)未實現互聯互通。大成礦帶尋找新資源、國家商品糧基地農業地質調查、城市經濟區地表水和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護、西部找水、老礦山外圍找礦等問題,都需要與地方政府高層達成諒解。

三大區域地質資料服務的定位和社會需求

國家設立區域地質調查中心,就是把復雜、集中的事務劃分為獨立的區域,代表國家開展基礎服務。東北地區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定位是圍繞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任務,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為目標,提供基礎地質、環境地質、礦產資源、水資源現狀、資源利用程度、可持續發展前景等資料,為政府領導宏觀決策和科學決策提供第壹手資料。壹般要求如下。

3.1提供油氣數據和基礎數據,尋找新的資源繼續。

東北是中國主要的石油產區。周年油田、吉林油田和遼河油田生產的石油占全國陸上石油產量的三分之壹,是中國重要的石化基地。隨著石油開采年限的增加,資源繼承問題已被列入國家和地方領導人的工作日程。近年來,國家和石油管理部門投入巨資,開始尋找新的油氣資源。東北地區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向國家申請了前期基礎地質工作的資金,並進行了調查。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吉林的儲油構造中尋找含油氣盆地的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並與大慶油田聯合開展了進壹步的勘探工作。

3.2提供找煤信息,鞏固東北能源基地地位。

東北壹直是中國的煤炭主產區,遼寧、吉林兩省為新中國的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煤炭資源。隨著多年來資源的減少,深部和外圍找礦將是我國新壹輪找礦的重點,煤礦塌陷將是老產煤區地質環境研究的重點。黑龍江產區作為現役煤炭基地,是東北地區重要的產區,將承擔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資源供給。蒙古東部新興的煤炭基地是東北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補充。煤電聯產和煤氣化將是今後壹個時期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建設的重點。隨著國家基礎地質工作的加強,建設區域地質數據信息網絡平臺,為強化能源基地、舊區改造和新區投資提供及時的信息服務,將是今後地質數據信息服務的重點。

3.3提供農業地質信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東北是中國的大米糧倉。多年來,松遼平原壹直是中國的糧食主產區。“十壹五”期間,國家將商品糧基地建設納入國家糧食安全範疇,投入巨額資金改造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2004年在東北地區開展了局部農業地質調查,分析了糧食主產區土壤和土壤的化學成分,已取得初步成果。後續的綜合研究、土質改良、調養補充元素、土質、植物等尚未開展。要保證全國糧食主產區產量和質量的提高,這項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農業地質數據和信息的更新和及時提供有利於國家投資政策的制定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3.4提供水資源、環境地質和城市地質信息,助推東北城市經濟圈發展。

東北地區水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地表水和地下水汙染嚴重。近年來,地表水水質汙染嚴重。經松花江和遼河地區監測評價,僅10%的河流為ⅰ、ⅱ類水質;三類水質河流占34%;四類以上水質河流占56%。這些地表水源是整個東北中部城市經濟圈(包括哈爾濱、長春、沈陽)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保護水資源,改善地質環境,是保障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和70%城鎮人口生產生活的需要。為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大中城市提供城市基礎地質信息,建設安全穩定的中國汽車產業基地、裝備制造基地和現代農產品加工基地,將是這個城市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經濟圈將是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核心。

3.5為發現新的礦產資源和老的礦產勘查服務。

“十壹五”期間,大興安嶺和遼東南被列為東北地區重要的成礦帶。隨著國家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的深入,大興安嶺成礦帶金屬礦產和能源礦產的找礦工作已初露端倪。遼東南、吉林深部及老礦山外圍找礦也取得突破。對比總結,深入研究以往地質工作程度和以往地質資料,依托國家在上述地區開發的其他基礎地質地理信息,對該地區地質找礦將具有深遠意義。

4.實現區域信息服務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對接。

4.1圍繞自然資源和地方發展目標進行綜合調研。

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規劃以礦產、森林、材料為基礎,制定了21項基地建設目標。圍繞這些目標,沈陽地質調查中心提出了“兩區壹面”的礦產資源工作戰略和“壹帶兩廂”的水環境地質工作戰略。“兩區壹面”即把大興安嶺成礦區、遼南-吉林成礦區和東北周邊國家資源區作為地質找礦的重要區域,“壹帶兩廂”即把中心城市經濟區、東鄉水資源基地生態區和西鄉生態屏障建設區作為水環境地質工作的重點。通過爭取國家專項資金,與區內涉及的省(自治區)、市(地)、縣(市)政府達成諒解,開展礦產、水資源、環境等基礎地質調查評價,提高基礎地質工作水平,服務地方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具體工作內容:①制定工作計劃,結合國家批準的基地建設目標提出基礎地質工作任務書,申報國家地質專項,爭取省(區)市(地)政府專項資金。②組織不同的課題組開展專題研究。依托國家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組織省(區)地勘部門、環境監測部門、科研單位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以區域中心為核心的專項研究組。根據以往的地質資料和科研成果,並對照近年來國家地質調查項目的成果,利用新完成的國家航磁、遙感、重力、地球化學等基礎數據信息。深入研究重點成礦帶、深部外圍老礦區和糧食主產區的土壤、地表和地下水資源,提出有利於地方政府宏觀決策和產業政策制定的結論性意見,實施信息服務。

4.2準確定位,為地方經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家區域中心確定的地質調查、地質科學研究、數據信息服務和區域工程監理四大職能,圍繞國務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目標,區域中心的定位應在宏觀目標區開展綜合地質調查,加強礦產資源區域評價,推進東北地區新型礦產資源接替基地建設, 提高中心城市經濟圈水資源和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和地質保障能力; 進壹步開展糧食主產區農業地質調查,不斷完善重點地區基礎地質調查;充分挖掘原始地質資料和地質研究成果,提高研究水平,實施舊資料的二次開發;充分利用國家基礎數據庫和信息系統,開發和使用圖形和數字化軟件,為社會提供地質找礦、基礎地質和水環境地質信息服務,服務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4.3實現資源利用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雙贏”。

區域中心應當建立礦產資源分布、儲量、品種、質量等信息系統,建立基礎地質、水資源、地質環境等數據查詢系統;為不同區域、不同地質構造單元提供不同的礦產資源、信息和基礎數據,建立公共信息服務網站,開展網上信息服務;建立專業的專家咨詢組,為不同地區、不同礦種、不同地質條件提供專家意見,供政府宏觀決策參考。地方政府可以提出研究課題和工作項目,邀請專家組開展工作,在國家公益性地質投入的框架內,充分利用國家地質數據和信息資源,以最小的經濟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

張。對東北地區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