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州有發展潛力。全區耕地3萬公頃,是重要的商品糧、三元雜交豬和優質黃牛生產基地。工業初步形成了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紙及紙制品業、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印刷業,主要產品50余種;商業網點眾多,有瑤海家具城、家電城、龍騰裝飾材料總匯、富陽農副產品批發中心、匯鑫市場、康恩汽配市場、雙龍橋裝飾城、古商城、溫州商業街等。交通方便快捷。京九鐵路是“大”字形鐵路的主幹,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105國道、312省道穿境而過,阜陽至省會合肥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內河航運通過淮河入江;擁有阜陽唯壹的4C級民航機場,形成了集公路、鐵路、水運、航運於壹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城市基礎設施完備,阜陽市主要供電、供熱、供氣、供水、汙水處理單位均位於該區域內;通信業實現了郵電通信交換程序化、數字傳輸和移動通信網絡覆蓋全區的目標;中國人民銀行阜陽分行、四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阜陽海關、商檢局均在區內;該地區的文化、教育和衛生事業蓬勃發展。* * *有阜陽師範學院等3所本科院校,阜陽三中、紅旗中學等465,438+0所普通中學,阜陽市第壹職業高中等6所職業中學,阜陽市商業學校等65,438+04所中等專業學校,北城小學等65,438+076所小學,阜陽市人民醫院等35所醫療機構。
潁州前途無量。潁州自成立以來,充分發揮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抓住阜陽南擴和皖西北中心城市建設的機遇,按照“優化壹產、強化二產、繁榮三產”的總體思路,著力“改強區、調富區、開生活區、科技興區、依法治區、文明立區”。
[編輯本段]歷史人物
歐陽修(1007-1072),廬陵(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遊元年(1049)二月,歐陽修調任潁州太守,簡政輕刑,崇學興農,督民工堵白龍溝,讓潁州西湖蓄水灌溉田地。創辦西湖書院,是潁州第壹所書院。得知次年春荒嚴重,上奏朝廷,免除潁州征兵。當年7月,歐陽修調離潁州,但家人仍留在這裏。在離開潁州21年後,他寫了30多首《贏駟詩》,寄托了對潁州的懷念。他在《贏駟詩集序》中盛贊潁州“民訟淳樸,物產秀美,土厚水甜,氣氛和諧”。熙寧四年(1071),歐陽修辭官回到潁州西湖,自稱“六壹俗人”,寫“六壹詩”。他再也沒有離開過潁州,直到65歲去世。歐陽修生前經常邀文人作詩、論文,留下了許多佳作,促進了潁州文化的發展。歐陽修傳載於《宋史》。
蘇軾(1037-1101年),梅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畫家。宋仁宗元佑六年(1091年),八月二十二日,蘇軾以學士身份出知瀛州龍圖閣。那年冬天,地面被大雪覆蓋,人民饑腸轆轆。蘇軾應邀出糧食千石,低價出售庭院木炭和酒柴,救助災民。當時開封府各縣水患頻仍,官員不顧背景,挖惡性溝渠,引水入惠民河,造成周琛水患。於是,有官員提出挖黃樁,開八丈溝,把汙染的水通過潁河引入淮河。蘇軾派人實地考察,並寫下奏章堵住八丈溝的開口,指出新溝地勢低於淮河。如果挖黃淮,開八丈溝,不僅不能緩解周琛的水患,反而會使淮河倒灌,潁州也難保。因為蘇軾據理力爭,開溝談判停止了。蘇軾壹生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如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疏浚池塘、清溝挖沙等。他關心人民的疾苦,維護他們的利益。當時潁州鬧饑荒,有人到淮南路打米,到固始縣朱高鎮被扣押。蘇軾多次寫信,要求釋放被扣押的稻種,但都遭到拒絕。於是他在朝廷裏玩,最後把稻種都拿了回來。蘇軾非常喜愛瀛洲西湖的景色。他經常賞玩,飲酒會友,寫詩寫文章,有時甚至在湖上處理公務,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和西湖的勝景。元佑七年(1092),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