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父母溝通?在學校裏,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和家長進行壹定程度的溝通,讓家長放心地把孩子交給我們。接下來我就帶大家了解壹下和父母溝通的技巧。
如何與家長溝通技巧1首先,“尊重”是老師與家長溝通的前提。
首先要尊重學生家長,把自己和學生家長擺正位置。家長和老師壹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肩負著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學生在學校由老師教育,在家由家長教育。我們老師加強和家長的聯系也是為了這個目的。老師和家長其實是盟友,家長和老師應該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教育、引導和示範的作用。
從社會地位上來說,父母和老師是沒有區別的。如果老師和家長能互相信任,互相鼓勵,就會有壹個友好、開朗、合作的氛圍。因此,教師應該真誠、平等地對待學生家長,取得他們的信任,爭取他們的最佳合作,討論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以達到同樣的教育目的。
其次,幫助家長樹立對孩子教育的信心。
自信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尤其是對於學習基礎差,成績差的學生家長。壹些家長經常聽到對孩子在校表現的負面評價,對教育好孩子失去了信心。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壹無是處,甚至無可救藥,所以放棄了教育。那麽老師在學校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即使不是徹底的失敗。
所以老師壹定要避免抱怨式的家校聯系,不能在家長面前壹味的批評孩子。如果確實因為孩子犯了錯需要聯系家長,也要和家長坐下來分析孩子犯錯的根本原因,並積極和家長達成諒解,形成默契,相互配合,制定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第三,和家長討論教育孩子的方法。
有的家長認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文化素質低,沒有教養,或者因為工作忙,覺得無力教育孩子。有些家長甚至認為只有打罵才是讓孩子屈服的唯壹方法。
這時候要幫助家長改進不良的教育方法。真心實意地幫助學生家長改變錯誤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但對於家長違背學生心理特點的教育方法,我們不應該視而不見。不管父母是溺愛孩子,打罵孩子,縱容孩子,還是對孩子有不同的要求,都要幫助孩子改正,提高孩子的教育素養。
學生家長只要真正體會到老師對孩子的真心關愛,自然會想盡辦法去監督和關愛孩子,把孩子教育好。
老師如何與家長有效溝通?
第壹,我覺得有必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家長的基本信息。因為父母的職業、性格、認知水平的差異,他們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也不壹樣。妳可以通過訪談、電話采訪或者和學生聊天,了解家長對孩子的立場和教育方法,甚至可以感受到家庭是否和諧,他們忌諱什麽,喜歡什麽等等。這樣,在和父母溝通的時候,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
第二,要對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態度。比如,對於相對愛孩子的父母,在溝通時,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優點。在充分客觀的表揚中,父母會以尊重妳作為回報,然後妳會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點,這樣他自然會接受妳的觀點。
比如對那些平時不管孩子,不管孩子的家長,要不斷激發他們的責任感,積極讓他們參與到對孩子的各種教育活動中,也要指出放任自流給孩子成長帶來的危害。
比如對於後進生的父母,我們不能總是橫向比較。家長要看到孩子的進步和成長,對孩子有信心,才會主動和我們班主任溝通,配合我們的工作。
第三,在信息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利用各種先進科學、便捷有效的方式來提高溝通的有效性。像我的學校,交流的形式豐富多彩。比如家校聯系,每周反饋,包括學生現狀,作業,要交的費用,家長要註意的事項等等。
比如班級QQ群,壹般每個班級都有壹個群,家長(或者兄弟姐妹等。)必要的時候加入進來,可以說說當天的作業,學生的表現,教育的心得。比如電話面試,如果學生有什麽特殊表現或者想離校,班主任要通知他的家長。當然,他也不隨意放大學生的缺點,更不去舉報。
例如,家訪是家校聯系最有效的手段。像我們學校,每學期期末都會組織全校教職工從上到下大面積走訪學生家庭。
如何與父母溝通的技巧2 1?在和女性家長溝通時,要多壹些情感上的溝通,讓她們知道自己是在乎父母和孩子的,然後再去溝通學生的優缺點,這樣會順利很多。
2.與男性家長溝通時,只要實用簡潔,過多的啰嗦和寒暄會消磨男性家長的耐心,起到反效果。
3.對於溺愛孩子的父母來說,動情的歌唱是壹個法寶。如果已經為人父母,可以以壹個普通父親或母親的身份,和父母聊聊孩子的育兒經驗和困惑。如果是新來的青年教師,可以和父母溝通壹下孩子真正需要的成長環境。
4.對於難纏的父母,首先要積累證據。壹件小事不足以讓父母意識到孩子的問題。這些小問題可以詳細記錄,壹定時間跨度內的持續性問題更容易引起家長的反思。
5.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可能堅強自信。在溝通時,他們應該先求同存異。文化程度低的家長,可能教育觀念落後,打罵孩子或者無視大多數。在溝通的時候,要喚醒父母的註意力,給予適當的引導。
與父母溝通的技巧。和父母溝通的幾個技巧壹定要殺。
首先,我們應該尊重我們的父母。尊重父母,打好與父母溝通的基礎。尊重學生家長是老師與家長溝通的首要條件。美國社會心理學家J·W·惠博特(J W Whibaut)和H·凱利(H kelley)提出的社會互動理論認為,任何人際關系的本質都是互動,而互動的核心是相互依存,這在社會學中被稱為“相互依存”。應該說,教師與家長的互動追求的應該是“相互依存”的互動,因為在這種類型的互動中,雙方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凸顯,主動性才能得到體現。但現實中,老師往往是互動的主動方,決定著互動的喚起、進行和結束,而家長是被動方,總是被“牽著鼻子走”。所以尊重父母,讓父母在心理上和老師平等,就奠定了良好的溝通基礎。
第二,肯定孩子。老師的壹句微不足道的贊美,會讓家長覺得很開心,直到影響到對孩子的態度,比如親吻孩子的小臉頰,說“妳真棒!老師喜歡妳。”而這種獎勵的行為和語言壹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繼續努力的心理。同時,這種肯定也能讓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老師,主動向老師提出孩子的壹些缺點或困惑,希望得到老師的指導和幫助。
第三,耐心告訴家長要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長因為不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候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盲目溺愛,甚至縱容。教師是教育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時,要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和引導家長,讓他們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家長從老師那裏學到了正確的教育知識,及時改變了教育方式。同時,老師更了解孩子,同時也和父母拉開了距離。
克服互相指責的感覺。面對後進生,老師和家長往往會互相指責。壹方面是老師教不出來,壹方面是家長養不出來。這樣雙方就產生了對立的感情。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要詳細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防止出現“揭短”和“訴苦”的現象。
第四,平等對待父母,采取合理有效的溝通方式。父母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歷不同,職位不同,性格不同。不管父母之間存在什麽分歧,從他把孩子送到我們學校的那天起,父母和老師就開始了同樣的課程——把孩子教育好。所以,老師要學會和每壹位家長溝通,讓每壹位家長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或重視。
5.教師要用“換位”的方式與家長溝通。我們很多老師還沒有體驗過家長的角色,這就需要老師去理解家長的角色,從家長的角色中去理解他們的感受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會碰傷手或頭,家長接孩子的時候肯定非常驚訝和心痛。這時候要理解家長的角色,設身處地,理解家長對孩子的愛(C班學生被打,及時和家長溝通,得到家長的認可,解決事情。)。但有些老師表現得若無其事,認為家長在大驚小怪。那麽,壹個小事件,馬上就會讓家長覺得老師對孩子不夠關心,對自己的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和老師的關系,給家校溝通設置障礙。如果老師是從孩子家長的角色來關心孩子,或者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自然會理解家長的心情,態度也會大不壹樣。那麽家校溝通就不會受阻。
第六,要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家校溝通中,雙方都難免會談到孩子的缺點。作為老師,應該客觀地告知家長孩子在校的情況,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老師要用平靜的語氣,委婉的態度,分裂的觀點與家長溝通。首先,先贊後抑。先給家長介紹壹些孩子的優點,再談自己的缺點或需要改正的地方,讓家長容易接受。其次,淡化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在父母眼裏,他們的孩子是最好的。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只是壹時糊塗。
七、對孩子的愛是溝通的基礎。老師和家長的溝通都是為了同壹個目標,就是把孩子教育好。* * *同樣的愛拉近了家長和老師的距離,也讓家校溝通更加自然和諧。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候是不正確的,要麽太多,要麽不到位。比如,當孩子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時,老師會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有的家長,怕孩子被批評,主動為孩子開脫:“是我的錯,我沒有提醒他。”讓孩子安心“完成老師的任務是爸爸媽媽的事,和我關系不大。”有的家長恨鐵不成鋼,當眾指責孩子:“妳以為別人怎麽完了?妳怎麽忘了?”這樣,孩子感到羞恥,自信心受到極大傷害。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首先要理解和肯定家長的良好出發點,不要讓家長感到沮喪,同時給予壹定的幫助,讓家長正確地用愛來教育孩子,讓孩子的社會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