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就業率成為他們的重要參考。但不同性質的院校對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結果卻不盡相同。面對學校、教育部門、第三方調查機構發布的不同就業率數據,學生和家長應該相信誰?
畢業生反映大學數據有水分。
據記者了解,大部分學校都有自己學校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甚至會在招生時作為宣傳推廣的依據。
記者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上看到壹份材料,顯示2007年上海某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3.06%。截至2007年6月365438+10月31日,該校2007年本科就業率為94.88%,專科就業率為77.46%。師範生就業率為96.65%,非師範生就業率為92.04%。
長期以來,高校的就業信息,尤其是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高校,很少向社會公布,甚至保密。壹些就業形勢不好的學校把就業率當成秘密,怕發表會影響招生。
武漢某大學法學院畢業生王玲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學院公布的就業率數據和學生實際就業情況有差距:“我們學校法學院的就業率實際怎麽樣,很難說。計算方法不同。學院自己公布的數據肯定比我們實際就業率高。就我個人的經歷和身邊的同學來說,我們法學院的就業情況在全校排名倒數第二,估計只比哲學專業好壹點點。”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學生和家長不敢完全相信高校“就業辦”在招生時公布的統計數據。這個時候,查找官方權威數據就成為了學生和家長了解學校真實情況的渠道之壹。
高校對教育部門的就業報告不滿
據媒體報道,日前,教育部全國大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以下簡稱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公布了2007年全國高校規模以上專業就業狀況。根據每年9月初應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統計,最有可能就業的60個專業脫穎而出。
報告顯示,工科專業就業率較高,其中石油工程和資源勘探工程專業四年就業率在95%以上;采礦專業和車輛工程的就業率也連續四年在90%以上。然而,壹些熱門專業的就業情況並不理想。比如營銷、會計、人力資源都在85%左右徘徊。教育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文科畢業生就業率略低於理工科學生。
就在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調查發布前後,今年6月17日,江蘇省教育廳發布了2007年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其中包括全省109所高校的就業情況。截至2007年6月5438+2月31,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年終就業率為96.89%,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其中,協議就業率59.50%,比去年提高5.1個百分點;靈活就業率29.79%,比去年下降2.7個百分點,出國深造率7.60%。
從不同學歷層次來看,研究生年終就業率為94.84%,本科生為96.90%,高職(專科)畢業生為97.19%。據介紹,這種就業情況下的“就業率”由上學率、出國率、協議就業率、靈活就業率三部分組成。靈活就業率是指從事非全日制工作和季節性工作的畢業生人數占未簽訂協議畢業生總數的比例,實際上是自主創業或自謀職業。其中,前兩者代表了就業的質量和水平。
出乎教育部門意料的是,這份《大學生就業白皮書》的發布壹石激起千層浪,引起軒然大波。不僅96.89%的高就業率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廣泛質疑,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主要組成部分的靈活就業率也成為爭論的焦點。
同時,由於當地媒體會根據這份就業白皮書發布壹份就業率排名,裏面全是統計數據,沒有文字分析,引起了高校的廣泛不滿。因為根據媒體排名,作為江蘇高校的第壹梯隊,各大就業率都排在20名之後,有的報紙甚至打出了“不如私立學校”這樣的新聞頭條,讓這些壹直自我感覺良好的高校在公眾面前感到“很尷尬”。於是,這些高校紛紛向教育部門和這份報告“開炮”,讓完全出於好意的教育部門十分尷尬。
事實上,類似江蘇省教育廳的“遭遇”是有先例的。教育部公布了1999高校就業率,學校反應強烈,尤其是排名靠後的學校。特別是2003年4月7日公布的2002年畢業生就業率尤為強勁。因為今年恰逢擴招後大學生全面畢業的第壹年,壹些地方甚至將就業率與專業的生死掛鉤。廣東省明確提出,要把就業率作為高校設置專業的重要參考指標。對那些社會需求少、畢業生就業率低的專業,要根據情況減少招生人數,直至停止招生。
在這種背景下,預計高校就業排名會引起震動。這項調查將中國74所高校分為6個等級。國內某頂尖大學,壹直在各種大學排名中位居前列,也只是排在第三位,就業率在85%-90%之間。壹些高校質疑這樣的調查是否科學。後排個別學校在招生工作中以各種方式“消除影響”。
當然,對於這樣的調查,也有冷靜理性的聲音。中國政法大學負責學生就業的謝主任對教育部的公告表示理解:“以官方名義公布高校就業率,會更有公信力。後面的壹些學校認為高考咨詢時的公告會嚴重影響生源,但是前面的會認為這樣的公告可以促進我的生源,這也是壹種優勝劣汰。”
第三方機構是否可信?
相對於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就業率的調查,壹些調查公司的調查方式和方法有所不同。
Max公司是壹家教育數據咨詢公司。其創始人王伯清博士認為,畢業時的就業率並不能反映應屆高校畢業生的真實就業狀況,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狀況相對穩定,更能反映應屆高校畢業生的真實就業情況。
此外,公司認為,按照勞動經濟學的慣例,就業率的計算不應包括研究生和畢業後出國留學的學生。
日前,該公司發布了200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求職和工作能力調查數據。報告數據顯示,200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在半年後達到約420.26萬人,即畢業半年後就業率約為87.5%。剩下的60萬失業人口中,44.55萬人還在找工作,4.46萬人失業但準備出國留學,另有65.438萬+00.99萬人放棄了找工作和學習。
Max公司、高校和教育部的統計方法有兩個明顯的區別:壹是研究生和畢業後出國留學的不計入就業率的計算。
第二,他們的統計數據顯示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狀況,這也是為什麽2007年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遠高於畢業時55.8%的就業率——壹是畢業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找工作,二是畢業生在遇到求職挫折後會降低過高的就業預期。
雖然教育部門壹直說不能單純用就業率來判斷壹個學校或專業的好壞,但現實情況是,就業率仍然是社會衡量壹個學校或專業的重要參考信息。無論是高校招生還是學生自願申請,學校和專業的就業率都成為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面對不同機構發布的就業調查數據,學生和家長應該聽哪壹方的?
這是壹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