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了解老年人心理的技巧做好老年人的心理咨詢工作,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以便對癥下藥。如何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壹)應註意傾聽老年人的聲音。
傾聽老年人的聲音,比如他們的適應或居住情況,經濟生活,人際關系,退休前後對生活的滿意度。從這些方面可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另外,傾聽本身就是幫助老人進行心理疏導的過程。有時候,老人們談完之後,心情就變得特別愉快。
(2)註意觀察老人的舉止。註意觀察老人不安的神態,了解是什麽原因導致老人不安。壹般可以從以下因素找到原因:老年人的文化背景,他們的價值判斷和態度,社會對老年人的看法和偏見,他們對社會的反應和對社會環境的適應。
(三)了解老年人的互動
通過了解老人的親友來了解老人的心理。了解老人們交友的情況,老人們對友誼尤其是異性朋友的需求,與人相處或學習做事的需求,老人們是否關心他人,喜歡與人接觸,喜歡運動和散步,生活是否充滿活力。
另外,壹定要理解老年人的獨特性,尊重他們的尊嚴。了解老人是否喜歡自己做決定,自己做選擇,是否喜歡批評別人或寫過去的事跡,是否有自尊,是否參加有意義的活動,是否善於處理個人物品,是否保持獨特性。
2.與老人交談的技巧
(壹)做好交心準備。
在和老人談話之前,工作者要做好準備,尤其是談話的主題和大致步驟,以及在談話過程中會遇到什麽突發變故,應該采取什麽應對措施。
(3)選擇好的時間和地點交談。
與老人交談時,時間、地點要選擇得當,不宜占用老人休息時間或從事老人喜歡的娛樂活動。在地點的選擇上,宜選擇安靜優雅的地方,同時註意是否有第三者在場影響交心。如果有影響推心置腹的第三者,就要換場地或者請他離開。如果第三方對談心有積極影響,就要註意控制談心的主題和主要任務,不要讓第三方篡奪主持人的角色。
(D)恰當地稱呼老年人。
對老人使用敬語。如果老人以前擔任過職務,可以與舊職務相稱,但要註意選擇自己擔任過的最高的舊職務。
(5)保證談心內容的壹致性和連貫性。
在談心的過程中,要註意主題,防止跑題。當老年人談及題外話時,要註意用暗示或手勢把他們拉回主題,以保證談心的壹致性和連貫性。
(6)談心時註意保持傾聽的姿勢,不要以主持人自居。談心的本質也是老年人的壹種心理宣泄。所以,工作者要註意做好傾聽者,傾聽老年人的心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用暗示、手勢或身邊的物體來控制老人的思維,防止他們跑題。
(七)註意控制談心時間,持續時間不宜過長。
老人身體虛弱,談心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老人的健康。
2.如何幫助老年人應對生活壓力
在晚年生活中,老年人會遇到很多來自生活的壓力,如疾病、子女、親友、社會交往等。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心臟病,危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何幫助老年人應對生活壓力?中國臺灣省學者李增祿提出以下技巧供我們借鑒:
(壹)鼓勵老年人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
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不僅有利於消除老年人的孤獨感,為他們的晚年增添情趣,而且有助於他們忘記煩惱,消除壓力。
(二)幫助老年人正確應對生活壓力。
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壓力往往來自於對家庭、生活環境、健康或經濟的擔憂。比如,有的老人擔心子女或孫輩的未來,有的老人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的老人盲目地和別人比較自己的生活狀況,導致自己心理不平衡,不幸福。這些都需要工作人員幫助老人以正確的態度看待社會現象,消除令人擔憂的焦慮。
(三)幫助老年人的親友了解老年人。
工作人員可以和老人的親友交流,告訴他們壹些老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識,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老人的行為和心理,從而改善與老人的關系。
(D)幫助兒童與老人溝通。
因為老人深居簡出,社會信息不靈,所以非常希望有人經常陪他聊天、聊天。孩子回到家,經常會像孩子壹樣發現很多話要說。因為子女有自己的生活安排,往往有意無意地回避與老人交談,這是老人最不能忍受的。因此,社會工作者應該幫助他們的孩子做以下兩件事:
1.老是追上老人。
老年人不想失去生命的價值。他們過去的生活和事業是他們應該珍惜的。過去意味著妳勇敢、幸運、睿智,是老人勇敢生活的壹種“動力”。所以家庭要和父母壹起回顧自己的往事,以及父母帶大自己成年後的壹些趣事。
2.對老人不要太健談。
喋喋不休、善談、反復關心是老人思維方式的壹個特點,也是他們行動遲緩的壹種反映。就像老人的動作沒有以前整齊了,說話也容易嘮叨,子女對父母的言行要多壹些理解和耐心。
(5)與老人建立良好的職業關系
工作人員要真誠地用自己的熱情和愛心為老人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取得老人的信任,同時讓老人有壹個知心朋友,有效地幫助老人消除生活壓力。
(6)與老人討論過去生活壓力的應對方法。
如果老年人應對生活壓力的方式不恰當,不僅不能消除生活壓力,反而會使生活壓力變得更大。因此,工作人員要經常和老人討論過去生活壓力的應對方法,糾正老人的壹些不正確做法,幫助老人找到更好的應對生活壓力的方法。
(7)適當表揚和鼓勵老人。
觀察老人重視和珍惜的人、事、物,適當表揚和鼓勵。每個老人都會有他重視或珍惜的東西或他引以為豪的東西。如果我們對這些人、事或物給予適當的贊美或鼓勵,往往會給老年人壹種由衷的自豪感和滿足感,從而增強他們對生活的信心,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
四。老年人心理異常的咨詢與治療技巧
(壹)衰老感
人類作為有機體,有著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所以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老年人有壹種自己老了的感覺,也就是衰老感。衰老感是壹種“我老了,變成老人了”的主觀心理狀態,即認為自己“沒用了”。
1,衰老感的主要表現
衰老感壹旦產生,就意味著壹個人的精神已經衰老,失去了對生活的意誌和熱情。其性能主要包括:
(1)抑郁癥。抑郁導致衰老,加速意誌衰退,進而加速身體衰老和心理功能衰退,或導致或暗示新的疾病。
(2)感覺年老體衰。“恐老轉威,憂病必然。”老人在走下坡路的時候,會感到無力和無力。
(3)失落感嚴重。我經常陷入壹種尷尬的狀態,總覺得“這個世界不再需要我,人們已經忘記了我。”
④敷衍了事。起床,吃早飯,吃午飯,吃晚飯。我覺得無所謂,可有可無,仿佛我只是壹具沒有靈魂卻有生命的軀殼。
(5)不上進。早期的習慣,比如看報紙,看電視,不再保持,以為“反正也沒用,看什麽看?”
2、衰老的指導和治療。
對於有老齡化意識的老年人,應以家庭單位為主,輔以社會交往進行引導和治療。
親屬是老年人的主要依賴對象。他們應對老人采取理解和支持的態度,積極配合心理醫生的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調整。社會交往對於壹個有老齡化心理問題的老年人來說,是壹個必要的治療條件,因為他們融入到生活氛圍中,會感到輕松愉快,不會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
(2)退休綜合癥
“長江後浪推前浪”,壹代新人換舊人,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當老年人到了適當的年齡時,他們為了年輕人和有前途的人而離開他們工作了多年的專業崗位是很正常的。而離退休老同誌由於不能適應生活環境和習慣的突然變化,往往會出現抑郁情緒和行為異常,甚至引發其他疾病,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這就是退休綜合癥,對於退休後的人來說是壹種不舒服的體驗。
1.退休綜合癥的表現。退休綜合征的人主要表現為坐立不安、行為重復、優柔寡斷、不知所措,甚至出現強迫性的方向性行為;不能集中註意力,做事經常出錯;氣質變化明顯,容易急躁易怒,對什麽都不滿意,總是懷舊;猜疑和偏見;憂郁、失眠、多夢、心悸、陣發性全身燥熱等。
壹般來說,有進取心、好勝好辯、嚴謹偏激、固執己見的人發生率較高;沒有心理準備就突然退出的人,發病率高,癥狀重;平時活動廣泛,愛好廣泛的人很少生病。女性比男性適應得更快,退休綜合癥也更少。
2.退休綜合癥的原因
這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退休後的抑郁和悲傷,包括:
(1)失落感。社交圈的縮小,人際關系的改變,壹些願望的無所事事,失望,後悔,都會幹擾情緒,影響心理平衡,產生失落感。
(2)懷舊。退休後的閑暇,容易沈湎於對過去的回憶,追憶往昔的美好時光,但終會因時光如箭般流逝而產生“無奈花落”的遺憾。久而久之,我就覺得抑郁,孤僻。
(3)愛朋友。退休後遠離同事朋友;熟人相繼去世,人老了,往往會感到悲傷和孤獨。
很多人並不期待退休,但壹旦退休,就羨慕以前的忙碌日子。有些人頑固地抗拒自然規律,不肯放棄自己原有的社會角色,導致挫折頻發。或者是對退休後的生活沒有心理準備,沒有做好妥善的安排。退休後,他們覺得精神空虛,無事可做,生活很無聊。有些人可能出現情緒焦慮、抑郁、緊張、怨恨、恐懼、自卑、強迫、偏執、吹毛求疵等心理狀態,並可能並發心悸、肌肉跳動、顫抖、失眠、多夢、夜尿、便秘等癥狀,甚至引起心理和生理疾病。
3.退休綜合癥的治療
如何科學安排退休後的生活,避免退休綜合癥的發生?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必要的思想準備。要對退休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了解和順應自然規律,開朗認識生活,擺脫豁達,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適應新的社會角色。
(2)生命不息,活動不止。退休後,卸下繁重的工作量,就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力所能及的活動中,繼續為社會做貢獻,讓自己“有所作為”,覺得自己“有用”,就不會因為失去原來的角色而感到空虛和難過。
(3)註意保健,預防疾病。疾病如同雪上加霜,會給以後的生活蒙上陰影。所以要註意身體的保養,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鍛煉。定期健康檢查,早期治療疾病,預防疾病。
(4)生活富裕,家庭和睦。家人要多關心退休人員,經常和他們說說話,不要讓他們感到孤獨。退休人員也要適當利用走親訪友的機會,保持社交活動。參加適當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充實生活。
(5)退休生活壹般有壹個適應過程。在此期間,如果出現過度焦慮和抑郁,可以適當服用壹些精神松弛藥如舍曲林和嘉靖丁安。持續性失眠患者可以短期服藥誘導睡眠,從而建立新的平衡。
(3)老年人恐懼癥
有些老人以前身體很好,但看到同齡的朋友生病或去世,自己就感到痛苦,固執地認為自己得了某種疾病。雖然檢查後未發現異常,但仍無法打消疑慮,產生恐懼、悲傷等負面情緒,給工作和家庭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老年恐懼癥”。
1.老年人恐懼癥的表現
(1)感覺嚴重不適。我感覺頭痛、頭脹、頭暈、記憶力下降等身體問題。
(2)神經癥狀。神經極度衰弱,有時會莫名其妙地耳鳴、失眠、麻痹、乏力等。
(3)被動等死。我覺得自己快死了,什麽都不想再做了,得過且過,“等死”。
(4)抑郁癥。茶飯不思,精神萎靡。在別人看來我是真的有病。
2.老年恐懼癥的成因
(1)認識不足。面對身體素質的惡化,壹些老年人總是要求自己的身體像年輕時壹樣強壯,對生物衰老和健康狀態的“自然衰退”認識不足,或者對壹些慢性疾病重視不夠,直到病情明顯時才意識到,從而產生恐懼癥。
(2)敏感多疑。老年人往往心思縝密,善解人意,常常在醫學科普文章中把自己的不適與各種疾病放在壹起,自以為是,表現出高度的敏感、緊張和恐懼。
(3)環境刺激。老年人經常去醫院看望病人或參加追悼會。他們看到別人的生老病死,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他們經常懷疑自己生病了,並壹直處於恐懼之中。此外,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較多,家庭中的環境和氛圍不和諧,周圍人對其病情的反應,甚至壹句話、壹個動作、壹個表情,都會引起患者的不安。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老年期的疑病或疑病癥傾向是壹種自戀情結,從青年期的指向別人,到老年期的指向自己,轉向對自己的過度關心和愛。根據研究,老年女性患憂郁癥的人數明顯多於老年男性。
3.老年恐懼癥的治療
恐懼癥患者的主要癥狀是身體某些部位疼痛或感覺異常。患者對癥狀感受鮮明,描述生動。當經過必要的檢查證明病人沒有生病時,只要病人把註意力從自己認為生病的部位轉移開,癥狀自然會減輕或消失。但由於恐懼癥患者的敏感、偏執、固執,壹般不會輕易放棄固有的觀念。因為精神負擔重,焦慮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傷害,甚至真的會引發疾病。
恐懼癥患者要及時接受心理治療。在配合醫生做相關檢查,證明自己身體健康後,要耐心接受醫生的解釋性心理治療。醫生對患者的人格缺陷提出建議時,患者應積極糾正。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焦慮藥物,放松心情,消除悲傷和焦慮。患者還應該積極參加娛樂和集體活動,把註意力轉移到感興趣的事情上。此外,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放松訓練或氣功也能收到壹定的療效。
(四)“空巢”孤獨
孩子不僅是父母的沈重負擔,更是父母的驕傲和精神寄托與慰藉。壹家老小和睦相處,享受天倫之樂。但是,孩子壹旦結婚離開父母,就會感到釋然,發現自己很孤獨。面對這種變化,很多家長,尤其是媽媽,不能正確對待,產生很多心理不適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空巢”的孤獨感。
人類幾千年來都是群居生活,不喜歡孤獨,尤其是老年人。他們可能害怕孤獨。有專家對1000多名城市老年人進行了調查,發現40%的老年人感到孤獨、抑郁,沒有人告訴他們任何事情。孩子離開家庭,踏上社會。老年人離開社會回到家庭後,特別“孤獨”。壹旦他們感受到“空巢”的孤獨感,心理或情感支持系統往往會很脆弱。如果妳年老多病,妳更容易懷疑自己的價值,甚至會感到沮喪和絕望。妳以為老了就只能壹步壹步走向墳墓。在最壞的情況下,妳很快加入阿爾茨海默病的行列。
1.“空巢”孤獨的表現
“空巢”型孤獨感患者常表現為愛回憶往事,感覺被冷落,不愛參加活動,閉門發呆,不與親友交往。總覺得別人對我冷漠,人對人冷漠,孩子沒有自己沒有感情依戀。
2.“空巢”孤獨的成因
(1)認知錯誤。不能正確認識孩子的“離巢”,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孩子長大了,應該獨立自主,發展自己的事業,但作為父母,卻不習慣這個事實。
(2)情緒錯覺。極度認為孩子不在身邊,感情沒了。
(3)固執地懷舊。感覺沒有了往日的熱鬧,靜得像壹潭死水,所以很壓抑,很孤獨。
(4)情感排斥。沒有意識到身邊的老婆是我唯壹的終身伴侶,所有的排斥感都是孤獨造成的。其實很多人並不孤獨,因為妻子會永遠陪在身邊。
3.“空巢”孤獨心理輔導
(1)正確認識家庭發展規律。當今社會,“離巢”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父母養育子女,子女結婚,脫離父母獨立,探索自己的生存空間,養育後代。這是家庭發展的規律,父母無法改變。
(2)正確看待孩子的“離巢”。孩子離巢是成熟的標誌。孩子長大了,家長要換個眼光看孩子。在很多家長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永遠對他們不放心。他們總覺得孩子沒有自己就無法正常生活。其實在孩子的生活空間裏,有壹套自己的人生觀,有壹套自己的處事方式。父母不應該把孩子和自己的差異看作是對孩子幼稚、無知和無能的反應。關心孩子離巢是必要的,但擔心是不必要的。
如果孩子長大了,什麽都離不開父母,結婚沒有住房,長期和父母住在壹起;經濟拮據,每個月找父母要補貼;孫子們無力撫養他們,所以他們不得不被寄養在養老院。這只能反映出他們孩子的無知、無能和幼稚,但這是家庭不幸的表現。所以,老人應該為子女離巢而高興,沒必要消極哀嘆。同時,離巢並不意味著斷絕關系。孩子離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間後,要繼續加強與孩子的聯系,盡力增進兩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給予孩子更多的體貼和幫助,註意消除誤解,吸引孩子常回家團聚。
(3)夫妻是真正的終身伴侶。壹般來說,孩子出生後,夫妻感情會逐漸轉向孩子,孩子會成為家庭的中心,夫妻之間的關心和體貼會相對減少。子女離巢,老年夫婦應及時將情緒轉向妻子,夫婦二人應參加壹些有意義的活動,加強夫妻感情交流,進壹步改善夫妻關系,以填補子女離巢留下的“真空”。喪偶的話,適當情況下考慮再婚,重建家庭,營造幸福的家庭氛圍,讓感情有寄托。
(4)加強與社會的溝通。當妳感到孤獨的時候,可以考慮加強與社會的溝通。多交朋友,努力和各種人相處。壹方面,我們應該幫助別人,贏得他們的尊重和真誠的友誼。另壹方面,我們應該向他人尋求幫助,使我們的心態通過他人的幫助從緊張中趨於放松。如果妳故作清高,遇到困難拒絕求助於別人,或者無視別人的困難,結果必然加重妳的孤獨感。
(5)探索新的業余生活。從讀書、學漢字、畫畫、練琴、拳擊、擊劍、種花、養動物、寫作品中獲得快感,讓自己脫離孤獨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