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高中時期的逆反心理?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高中時期的逆反心理?

這叫逆反心理。

現在處於青春期的人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第壹,是這個時期不可避免的心理過程;其次,社會越來越註重個性化和自我實現,導致更多的逆反心理。

青少年逐漸有了回避現代人與社會的矛盾,不與展示妥協的心態,對人生的價值、幸福的意義、世界觀、價值觀充滿了討論。在成長的矛盾中,他們問:逃避自己討厭的東西,追求能帶來快樂的東西,有什麽不好?沒有錯,但是只有面對現實,不斷告訴自己做什麽才是有意義的,才能維持自己的存在,否則無法生存。現實和夢想,妳選哪個?選擇夢想的挫敗感導致願望的不斷膨脹,與周圍事物、父母、學校的沖突使逆反心理加深。

這就養成了多少人想和別人反其道而行之。

人與人之間是有隔閡的,壹個人永遠無法完全理解另壹個人。但同時,每個人都必須通過他人來確認自己的存在。當我們認為自己確定認識的人不是真實的自己時,“也許我壹直在笑,但真實的我壹直在哭……”,如果是這樣,我們內心就會產生巨大的恐懼,這種恐懼就會體現為壹種不服從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思想,有個人的愛好,有不想讓別人看到(比如隱私)或者想讓我了解的領域,也就是人們看待事物和衡量事物的方式。我們可能希望生活在壹個沒有誤解、心與心之間沒有障礙的世界裏。青少年的希望得到認可和充分理解,但“信息的多樣性才是快樂的源泉”。

也許我們需要找到解決叛逆的方法,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解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同時也難免有壹些局限和狹隘。只有用自己有限的尺度去觀察、衡量和認識世界,誰也不可能真正全面、完整地認識當下和他人。這是人類智慧中虛幻的壹面,可以說是人類心靈中黑暗的地方。少年在不懂中成長,不理解別人也不被理解。或許逆反心理才是突破口。但如果人能換個角度觀察世界,客觀全面地對待他人,恐懼、焦慮、逃避就會減少。如果他們能做到這壹點,他們就能走出封閉狹隘的世界,找到壹個全新的環境。但這只是壹種“可能性”。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是壹個精神補充的過程。無論社會、教育、家庭、青少年自身,都應該正確認識。

========================

假期裏,很多家長反映,上初中的孩子經常上網到半夜,不聽家長的話很難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尤其是親子矛盾。其實青春期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叛逆的。家長在發現這類問題時,不必覺得如如狼似虎般可怕,而是要試著去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特點和心態,和孩子壹起面對青春期。

“雖然暑假我整天在家,但是我和兒子每天的交流時間不到半個小時!”“女兒每天除了上輔導班,就是在網上和同學聊天打電話,完全不理會父母,話多了也煩!”現在暑假已經過了壹大半,記者從壹些家長那裏了解到,暑假期間,由於孩子和父母在壹起的時間比較多,各種親子矛盾特別明顯,青春期孩子的逆反行為越來越明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危機似乎因為暑假的到來而大大加劇。

近日,記者就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現象和壹些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采訪了海南中學心理咨詢老師唐老師。唐老師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有豐富的青少年心理咨詢經驗。她指出,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壹種心理狀態,在14歲到18歲的青少年中尤為明顯。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對父母和其他教育者是對立的,他們也明白按照成年人的意願做事的合理性,但他們卻故意違背父母的意願,只在乎與父母對抗的快感。看到父母又氣又傷心,他們很開心。家長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

個人愛好重在引導,避免粗暴幹涉。

案例:小邢上初中的時候,很喜歡信息技術這門課,但是父母幹脆禁止他“玩電腦”,還壹味地問他放學回家要做多少作業和練習,這引起了小邢的不滿。由於父母在家裏不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故意不好好學習,成績壹落千丈。明知道這樣不對,小邢還是壹意孤行,他甚至喜歡看到父母難受焦慮的樣子。初三後,面對升學考試,在老師真誠得體的指導下,肖興才逐漸放棄叛逆,回歸正常,考上了市重點高中。高二下學期,她和同學合作搞計算機軟件,獲得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唐老師點評:叛逆在青少年身上表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在學習上,父母如果把個人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不但不聽父母的話,還會報復,故意不學習。

小星的父母處理這個案子顯然是不合適的。家長要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對現代科技的探索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鼓勵。他們不應該用僵化、簡單、粗暴的方式約束孩子。他們要突破傳統教育的固定模式,家庭教育也要與時俱進。家長要多關註社會發展和孩子的想法,註意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後向老師請教。雙方要配合合理引導,把孩子的個人愛好和他的長遠人生目標聯系起來,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新奇的穿衣打扮刺激家長。

案例:高中生陳驍,染了壹頭黃頭發,中間有幾根紅發,也喜歡穿新奇的衣服。他知道這些是父母和老師無法接受的,但每當看到父母或長輩的表情和對他的嘲笑,他就覺得自己好像打了勝仗。

唐老師點評:逆反心理在青少年的穿著打扮上也表現得很明顯。隨著自我意識和好奇心的增強,青少年不遺余力地追求個性,讓自己與眾不同。青少年喜歡“跟風”,追求時尚,表現個性,但缺乏全面綜合鑒別事物的能力。他們不壹定知道,時尚的東西對他們來說不壹定是好東西。有些青少年追隨的東西往往標新立異,自我突出,卻又逆勢而行,這對他們的自我形象並不好。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意識,給孩子劃定界限,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什麽是真正的美,什麽是自己應該追求的人生方向。

靈魂的創傷用愛治愈。

案例:高中生鄭瀟與父母關系破裂,鄭瀟跟隨父親。他以前性格很好,父親娶了第三者插足,讓孩子受到了創傷。沒有了母親,鄭瀟無法接受,所以他故意反抗父親。他堅持做他父親不讓他做的事,抽煙、喝酒、賭博。他還在社會上結交壞朋友,為了不讓父親和繼母過上好日子,到處“整風”。

唐老師點評:對於破碎家庭的青少年,更應該註重引導他們培養良好的心態。這些孩子的監護人壹定要註意他們心態的變化。因為這些孩子普遍比較緊張,情緒承受能力較弱,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所以這些孩子的監護人要時刻關心孩子的成長,給孩子更多的愛,用愛去融化和孩子之間的隔閡和創傷。作為後媽,她們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另外,離異夫妻在分別相處時,不要把怨恨發泄在孩子身上,盡量維護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讓孩子明白父母分居是大人的事。雖然每個人愛孩子的地方不同,但要避免在孩子心裏種下苦澀的種子,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人格。

幫助孩子“心理斷奶”

案例:壹位家長苦惱地抱怨說,他的孩子在這個暑假後上了三年級。不知怎麽的,假期裏,她要麽做作業,要麽上網打遊戲聊天,不理父母。最糟糕的是,前兩天,他和愛人還想和女兒好好溝通壹下。誰知沒說幾句,女兒就反駁說:“我就是不知道什麽是好,什麽是壞。”還用電腦在我房間門上打了幾個字“請勿打擾”,氣得我無話可說。

唐老師點評:中學生正處於“心理斷奶期”,有獨立傾向。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起伏大,變化大,難以控制。帶著情緒,他們不僅不願意向父母吐露心聲,還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他們的父母處理不當,比如對孩子的表現提出質疑或者漠不關心,他們的抵觸情緒就會增強。作為父母,要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努力成為孩子傾訴心事的對象和安慰者。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心理斷奶期”。

逆反心理的成因

唐老師指出,青少年之所以會產生逆反心理,壹是因為青少年的心理在這個年齡段隨著自身的變化而變化,第二性征的出現沖擊了他們的心態。他們面對自身的變化往往無所適從,從而產生浮躁的心態和對抗的情緒;第二,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呈現出青少年心理的特殊性。他們覺得這個時候已經像成年人了,所以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壹種幼稚的獨立,不成熟的時候會處於壹個反抗期。

唐老師還說,因為自我意識和好奇心的增強,再加上社會和媒體的影響,青少年對很多東西都感興趣,所以不得不通過表現個性、追逐潮流來滿足自我意識和好奇心;此外,社會和家庭傳統教育的壹些弊端阻礙了自身的發展需要,成為逆反心理的來源;此外,現在青少年面臨的各種壓力,如集體壓力、學習壓力、生活無聊等,也是產生逆反心理的沃土。

真誠溝通,迎接挑戰。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現,擾亂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制造了自己越來越大的煩惱。父母如何應對這壹挑戰?

唐老師說,首先要盡快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變化,認識到這些變化並不是什麽大問題,坦然接受這些變化,學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場與他們交談,通過對話達成* * *理解;其次,要找出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然後如以上案例所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再次,當出現激烈的逆反心理時,學會心平氣和地開導他們,或者適當咨詢心理醫生,以理解的態度逐步解決問題。

青春期早期管教孩子不算叛逆!

研究表明,父母應該讓他們的孩子遠離麻煩,最好在他們上中學的時候盯著他們。

根據愛荷華大學的羅納德·西蒙斯(Ronald L.Simons)及其同事的研究,盡管犯罪學家認為有行為問題的兒童長大後很可能成為罪犯,但只有50%的問題兒童會成為未來的罪犯。

西蒙斯的研究團隊試圖找出為什麽壹些問題兒童會成為問題青少年,而其他人不會。他們對65,438+049個男孩和65,438+057個女孩及其家庭進行了為期四年的隨訪。這些孩子開始參與研究的平均年齡從12到13。研究人員訪問了他們的父母和孩子,觀察了他們的家庭情況。

有壹種假說認為,難相處的孩子長大後會越來越受不良同伴的影響,因此教養方式可以相應調整;然而,研究者們有不同的看法。

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對難相處的孩子設置更嚴格的限制和教條只會讓他們更有可能更早地開始與壞朋友交往。這些叛逆的孩子通常會發脾氣,頂嘴,威脅其他同學,自私自利,怨天尤人。西蒙斯說:“他們的行為幾乎把父母變成了壞父母,最後父母不得不放松對孩子的管教。”

相反,行為良好的孩子容易讓父母達到管教的目的。這樣的父母是善良的,支持他們的孩子。他們會給孩子制定標準的行為準則,關註孩子的行為,執行規則,向孩子解釋制定規則的目的,避免不合理的懲罰。

有行為符合規範的孩子的父母會在孩子青春期給孩子更多自由空間,但問題孩子的父母會更嚴格。然而,在研究的最後,問題兒童的父母比正常兒童的父母花費更少的精力來控制他們的孩子。

研究人員觀察了這兩個不同孩子的行為過程,結果顯示,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處於中高年級。

西蒙說:“研究結果表明,父母在孩子中學時期的管教非常重要,孩子在這壹時期的行為可以作為青春期的指導。

最後補充壹句:“避免讓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違法亂紀是很費力的。這時候家長要通過與行為不端的同齡人交往,幫助孩子走向正途,避免誤入歧途。”

正視青春期的生理變化

例句:李女士驚訝地發現,壹向聽話內向的兒子,從暑假開始就特別熱衷於出去找同學借書。他壹整天在家除了吃飯和躲在房間裏看書,壹直沈默和恍惚。前幾天,她趁兒子不在家,偷偷從他抽屜裏看到了壹本人體構造的書和壹本描述男女不健康關系的書。最讓她尷尬的是,床底下還有壹個她忘了扔的衛生紙球。李女士感覺自己像被炸了雷,不知道該怎麽辦。無奈之下,只好來到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

專家:青春期的孩子性意識開始覺醒,好奇心特別強。渴望了解性。父母不應該害怕或回避這壹點。他們要有意識、有目的地看壹些青春期身體健康教育方面的書籍,然後及時、適度、恰當地與孩子進行私下交流。也可以說說自己的身體發育情況,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身體健康和心理需求,引導孩子正視自己。有些想法是正常的,應該對自己進行約束和引導,讓青春期孩子的性心理知識教育與心理發展同步。

參考資料:

/qsn/xljk/plqxl/200508301706183569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