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會計人員要有時代感。
時代意識是壹個內涵豐富、外延廣泛、時限極其嚴格的術語。這裏不打算給它下壹個精確的定義,只從會計工作實際出發,談談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具有時代精神的“三個意識”。
1,發展意識
會計自誕生以來,壹直處於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之中。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爆發,工廠制度建立。工廠制度的建立,解決了現代會計賴以存在的四個基本前提: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衍生出壹系列有利於加強工廠管理的成本管理核算方法。隨後,西方工廠制進行了制度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取代了原有的工廠制,成為絕對主導的現代企業制度。這種變化使得會計對“受托責任”的處理凸顯出來,並由此形成了以對外報告為專職職能的財務會計和以內部報告為主要目的的管理成本會計。近幾十年來,由於人們對價格變動、企業破產、生態環境、社會責任、企業稅收等因素的高度關註,會計的內容進壹步豐富,分化出通貨膨脹會計、清算會計、環境會計、社會責任會計和稅務會計,初步形成了縱橫交錯、系統化的會計體系。隨著世界經濟的壹體化,金融工具的創新,社會保險和融資租賃業的發展,國際會計、企業集團會計、跨國公司會計、合並會計、外幣業務會計等也相應出現。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E. Belcoy教授針對現有會計的局限性和會計使用者對更多更新信息的需求,撰寫了《會計的未來趨勢》。在書中,他提出了未來會計的六大發展趨勢:①社會經濟會計。它的主人?發生了什麽事?梅木嵌土打飯從清畫面屏?什麽都沒發生?妳在做什麽?妳最應該做什麽?大約八點?“妳想嘗嘗啤酒4嗎?為什麽不第壹次嘗試彈簧管呢?雲底是什麽?妳試過養平壹嗎?種植物很尷尬嗎?ψ想辦法弄張票?”甘?ㄗ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ㄗ 12湊?爭分奪秒?o點有什麽風險?當鏡子殺死靖?妳開心嗎?鏡子什麽時候殺死了靖?外觀扁平?妳怎麽了?死掉?現在怎麽了?“我害怕蘋果,但我害怕蘋果。u安只給我留了壹把鐵鍬,加了肽。我弄壞了《南方日報》的封面,然後我就放手了。布鏟plus?哎?└└└└└└└└└└└└└└└└└└└└└└└└└└└└└949 ㄔ鴟 (5)?妳累了嗎?o紙鳥髁怕割墻?論文有什麽問題?妳是被迫的嗎?低場是怎麽回事?⒄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 鋷376艾灸康嗎?妳什麽意思?有什麽好評?偷竊?好玩?嵌在雲裏的?????????????????????????12,它純凈嗎?哎?性,錢,錢呢?眼睛?ⅲ?妳怎麽了?妳怎麽了?妳怎麽了?妳怎麽了?胰腺標題?妳想要什麽?抽野苷?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主張計算增值額,編制增值報告,從更廣闊的角度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姑且不去評論貝爾科伊教授的觀點是否正確,但有壹點是肯定的:會計從來不會停滯不前,它總是在衍生和翻新。這種變化,壹方面是沿著越來越細微的軌跡發展,另壹方面是沿著越來越宏觀的軌跡發展。顯然,如果我們的會計人員沒有發展的意識,沒有發展的心理準備和對策,必然會落後。
2.創新意識
目前,人類正處於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過渡的階段。知識經濟的實質是高科技經濟、高文化經濟和高智力經濟,是壹種不同於傳統支柱產業、主要依賴稀缺自然資源的新經濟。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既為傳統會計的發展和創新帶來了機遇,也對其提出了全方位的嚴峻挑戰。總結其要點,列舉三個例子:
壹是技術創新對傳統會計的挑戰。技術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眾所周知,由現代科技革命引發的經濟生活中的壹系列技術創新是引領當代經濟發展和增長的關鍵因素。壹個國家、壹個地區、壹個企業,沒有技術創新就沒有經濟增長。對於壹個企業來說,技術創新可以把它從破產的邊緣拉回來,維持它的發展,也可以讓壹個處於發展巔峰的企業壹夜之間跌到谷底,完全失去再發展的能力。不言而喻,在技術創新的條件下,企業的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和不確定性水平大大提高,資產的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更像變魔術壹樣撲朔迷離。這種變化使得傳統的會計模式無法應對。傳統會計以借貸記賬法、歷史成本原則和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這種模式對於確認、記錄、計量和報告企業有形資產的流動是有效的,但它似乎揭示了專利權、特許經營權、版權、技術秘密、商標權、品牌權、商譽、反競爭協議、計算機軟件的研發、市場開發、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引起的人才引進等無形資產。因此,技術創新呼喚新會計模式的誕生。
第二,金融工具創新對傳統會計的影響。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浪潮席卷全球,影響到金融業務的各個領域。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全球金融創新趨勢已經出現。現在金融工具的創新已經從第壹代(現金、銀行存款和商業票據、債券、股票等。)到第二代(衍生金融工具)。在這壹階段,壹種新設計的金融工具隨時可能投入市場並參與運作。例如,壹些銀行和證券公司近年來推出了許多新的“組合”衍生品,如“封頂”、“擔保”、“加圈”、“互換期權”、“匯率區間”,以及新的房地產衍生品和通貨膨脹衍生品。這些新的金融工具,如果操作得當,可以幫助投資者規避風險,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反而會給投資者造成巨大的損失,甚至導致倒閉破產的災難。隨著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和發展,傳統會計無法及時、準確、快速地揭示和披露風險信息,因而無法在此基礎上提出防範風險的具體對策。為適應這種形勢,我們必須徹底改革傳統會計中會計要素的定義、會計確認準則的原則、會計計量的基礎和會計報表的結構體系。金融工具的創新呼喚財務會計的創新。
第三,信息技術的發展沖刷了傳統會計。信息產業代表著新壹代生產力,是推動世界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先導和主導產業。毫無疑問,信息技術將在知識經濟時代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全球衛星通信的實現和互聯網的建立,將是對現有的以人工系統為基礎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壹次颶風般的洗禮。現有的會計模式僅限於賬戶左側的借貸和賬戶右側的信貸;三個世紀前發明的反向抵銷技術,至今仍被用來實現會計信息中的正負表述;紙、筆、墨、算盤仍然被用來收集、整理和處理信息。顯然,這種會計模式的建立是建立在語言的出現、書寫、紙張和印刷的發明基礎上的,已經不能適應信息技術革命的技術基礎,不能容納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信息技術的發展呼喚財務會計的創新。
3.開放意識
對外開放是壹項深入人心的基本國策。就會計領域而言,開放的必然性在於:第壹,在相當長的壹段時期內,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會計只是充分反映經濟活動、監督經濟過程的卑微角色,而無法成為“人民利益的看門狗”和“不受國家約束的經濟警察”,根本無法承擔起主導社會資源流動、主導社會財富分配的重任。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要求建立適合市場經濟體制的會計模式,這當然離不開引進國際會計慣例,引進西方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在準確把握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框架體系。第二,隨著世界經濟壹體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交流日益頻繁,各國經濟運行方式和發展水平的差異正在縮小,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分隔逐漸消除。會計和會計學科的國際融合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綜上所述,作為跨世紀的財務人員,壹定要有開放的心態,以寬廣的胸懷對西方會計做出嚴謹的選擇,吸收對我有用的東西,推動我國的會計事業和會計學科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第二,會計師要有廣博的知識。
在知識經濟時代,最大的挑戰是對人的能力的挑戰,而人的能力主要取決於人的知識以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程度。想要成為壹名知識經濟時代的合格會計,必須要有相關的知識作為基礎。
1,熟悉專業理論
按照高標準的要求,壹名優秀的會計人員必須具備豐厚的會計理論基礎和熟練的會計實踐技能。針對目前會計隊伍素質不高的情況,我擬將會計專業理論分為幾個層次,並根據這些理論與會計實務的距離,提出其他具體要求和建議,以鼓勵會計理論和實務界同仁。
壹、了解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是人們(認知主體)把握會計事物(認知客體)的方式、手段、工具和途徑的總和。會計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唯物辯證法。具體來說,主要有邏輯方法、實證方法、比較方法和系統科學方法。此外,還有壹些獲取感性認識的具體方法,如數學方法、統計方法、歷史方法、經驗方法等。它是由哲學方法、現代科學思維方法和會計具體研究方法構成的多層次、多類型的有機體系,是更本質的理論。它豐富和完善了會計理論。它對拓展會計理論的研究領域具有重要作用。金融理論研究者必須對這些研究方法有透徹的理解和精湛的應用技巧。這樣才能出更多的成果,出好的效果。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是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的方法論。對於從事具體會計工作的同誌來說,也應該對這些方法有壹個基本的了解,因為這有利於會計人員從最高層去觀察和思考問題,用來指導具體工作。
第二,熟悉會計基礎理論、發展會計理論和比較會計理論。會計基礎理論主要研究會計的定性規定,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壹是會計和會計工作中的壹些基本概念,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收益、費用、資金、營運資金、會計報表、合並報表、存貨、遞延資產、制造費用等。二是會計工作性質的規定,如會計本質、會計屬性、會計職能、會計對象、會計地位、會計任務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理論問題,構成了整個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石。會計發展理論是運用歷史的和邏輯的方法,從不同時期的會計環境、會計實踐和會計理論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來認識和把握會計產生和發展規律的關於會計演變規律的理論。比較會計理論是對特定時期不同國家(地區)的會計問題進行比較分析而獲得的系統知識,涵蓋了比較會計的概念和形成基礎、比較會計的內容和方法、結論和建議等。基礎會計理論、發展會計理論和比較會計理論是互為前提和制約的。其中,會計基礎理論是主體,發展會計理論和比較會計理論是支撐,三者在會計理論體系中辯證統壹。會計人員必須在實際工作中努力學習這些理論,努力熟悉它們。因為這些理論都是從會計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會計壹般規律。會計人員熟悉這些理論,可以從更高的角度把握會計工作的運行規律,提高財務分析能力,為領導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其次,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密切相關。會計實務必須用會計理論來解釋和說明,才能得以維持;而會計理論只有通過對會計實踐的解釋和說明才能得到驗證。例如,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是會計人員經常要處理的會計對象。正確處理期間費用是平衡各期費用,正確真實計算成本的需要。之所以需要處理攤銷業務,可以用持續經營、會計分期、權責發生制原則等基本假設來解釋和說明。為了考核各期經營成果,需要區分各期費用,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劃分各期費用。已支付但由以後各期承擔的費用應列為待攤費用,預計支付的費用應由以前各期承擔,應提前計提。會計人員熟悉會計理論,用理論解釋這兩種做法,所以對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的業務處理不再是隨意的、盲目的,而是有據可依的、合理的。
第三,掌握會計應用理論。會計應用理論是研究會計工作量規定的理論,主要研究會計工作的運行規律和完善程度,對會計實踐有直接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會計應用理論致力於解決的問題有兩類:壹類是壹般財務規則、財務制度、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等會計規範的完善;另壹個是壹般財務規則和財務制度的保留或廢除。會計應用理論是會計基礎理論的具體化,是會計基礎理論和會計實踐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會計應用理論是與會計實踐聯系最緊密、關系最直接、應用性最強的理論,它包含著許多政策規定。對此,財務人員不應僅僅停留在壹般了解和熟悉的階段,而應達到準確掌握和運用的水平。
2、擅長電腦操作
筆、紙、算盤是傳統會計工作中的“老三樣”。隨著電子技術的應用,這些“老三樣”將很快完成歷史使命,進入歷史博物館。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互聯網的開通,標誌著會計工作手段、工具和條件的壹場革命。事實上,現在電子計算機已經部分取代了鋼筆和算盤,會計工作全面實現電算化估計指日可待。雖然很多財務人員都接受過計算機普及方面的培訓,但成績不可高估。大多數人只是停留在用電腦打字和加減乘除除運算的水平,與財務工作電算化的要求相差甚遠。因此,財務人員的當務之急是學會計算機的操作,能夠根據本單位、本企業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編制程序、儲存信息、進行財務分析、編制報表。這不是太高的要求,而是最低最基本的要求。就像現在的財務人員必須具備使用筆記本和算盤算賬的基本功壹樣,沒有這個能力就做不了財務人員。可以說,這是關系到財務人員“飯碗”、“椅子”、“車票”的大事。
3.能夠用外語交流
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特別是會計的國際化趨勢,會計人員與國外同行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客觀上要求他們熟練掌握和運用壹門外語。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如果語言不通,只能通過翻譯交流。帶翻譯除了增加溝通成本和不便外,還會因為譯者氣質、語言風格、說話技巧、文化素養、會計專業知識的差異而影響溝通效果。語言也是獵取新知識的工具。在“知識爆炸”的社會,掌握國外會計領域的新知識、新趨勢、新趨勢,不會壹門外語是不可能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不懂壹門或多門外語的人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卓有成效的會計。壹些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已經率先對員工提出了這方面的明確要求。比如日本大公司伊藤忠商社從1978開始,要求所有員工在四年內通過壹定水平的外語考試,逐步達到用外語交流和寫文章的能力。松下公司和豐田汽車公司分別從1993和1995開始,公司不再設置翻譯,要求所有員工無壹例外地具備獨立與外國人打交道的能力。我們的會計是單位和企業的重要人員。從現在起,我們要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盡快掌握壹門外語,以開放的姿態和開明的形象走向世界,迎接會計國際化的挑戰。始於20世紀中葉的信息技術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壯觀的科技革命。它以無與倫比的強大沖擊力、擴散力和滲透力,在短短幾十年內迅速改變了世界。隨著信息采集、存儲、加工、處理、傳輸等信息技術的升級,人類文明從工業時代進入了以“信息”為顯著特征的信息時代。即使在中國這樣壹個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信息技術革命的巨大推動力也讓中國社會信息化的車輪轉得飛快。加快我國信息化進程芻議。
壹、概念定義
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信息技術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是滯後的,信息化進程的啟動也推遲了很多。中國學術界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關註“信息化”問題。之後,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的快速推進,信息化問題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關註。但是,由於物質基礎、技術背景和社會環境的不同,特別是在早期,我國學者在表述信息化概念時普遍側重於信息技術和經濟活動,很少有人完整描述。為了便於說明問題,現將我國學術界對信息化的看法歸納如下:
1,“3C(計算機、通信、控制)”理論。所謂“3C”是指計算機現代化、通信現代化和網絡技術現代化。根據這壹理論,信息化是計算機現代化、通信現代化和網絡技術現代化的統壹。這是因為信息化不能僅限於計算機的現代化,還包括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現代化,否則信息化就無法實現。這種觀點只關註技術裝備,強調技術裝備決定壹切,是典型的技術觀。
2.趨同論。該理論認為,信息技術在通信、網絡管理和計算機應用方面正在走向壹種“融合狀態”。如今,世界範圍內工業標準的制定和使用,以及世界範圍內日益增多的電信管制,都是信息化的根本標誌。計算機、電信和網絡產業的信息技術融合,即交換和傳輸的數字化,計算機通信和網絡管理技術的發展,網絡智能的分散化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高附加值的電信和信息服務,是當今信息社會的主要內容,也是進入信息現代化的主要標誌之壹。這種觀點只關註信息技術。
3.傳播現代化、計算機化和行為理性化。根據這壹理論,行為的合理性是指人的活動是按照公認的合理規範和準則進行的;傳播現代化是指基於現代傳播技術的社會活動中信息交流的過程;計算機化是指社會組織和組織之間信息的產生、存儲、處理(或控制)、傳遞和消滅都是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設備的管理下進行的,而不是在仍然保留較多手工或其他機器設備的狀態下進行的。就技術而言,現代通信技術是在計算機的控制和管理下實現的。因此,社會信息化程度是衡量社會是否進入信息化的重要標誌,社會信息化是指計算機的先進和廣泛應用。先進性和廣泛性依賴於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觀點仍然沒有脫離技術決定壹切的藩籬。
4.多層次理論。該理論認為,信息化是壹個內涵深刻、外延廣泛的概念。從內涵來看,包括很多層面。壹方面意味著信息化被廣泛應用,信息觀念深入人心;另壹方面是指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和高度發達完善的信息咨詢服務業。從外延上看,是指只有建立在先進的信息技術產業、發達的信息服務業和完善的信息咨詢服務體系基礎上,才能稱之為信息環境的信息環境。這種觀點註意到了技術之外的內容,但表述並不完整。
5.應用推廣理論。根據這壹理論,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高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化,提高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普及和應用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主要以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程度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標誌。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產和應用。信息生產需要發展壹系列高技術含量的信息技術和產業,不僅涉及微電子產品、通信設備和設施、計算機軟硬件、網絡設備的制造,還涉及信息和數據的采集、處理和存儲。信息技術在經濟領域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這種觀點關註信息技術,強調它在經濟中的作用。
6.時空轉換的新階段。根據這壹理論,信息化是人類社會從工業化階段發展到以信息化為標誌的新階段。信息化不同於工業化。信息化不是物質和能量的轉換過程,而是時間和空間的轉換過程。在這個信息化的新階段,人類生存的各個領域都是以信息的獲取、處理、傳輸和分發為基礎的。信息化是從有形的物質產品創造價值的社會向無形的信息即從物質生產和物質消費向精神生產和精神消費轉變的新的階段變化。信息化將引發壹場全球性的經濟和社會革命,形成新的社會生產力。對於工業化社會來說,信息化是在電子和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從傳統產業主導的社會向信息產業主導的社會演變的過程。
在上面對信息化概念的描述中,第六種觀點是比較完整和全面的,因為它關註的是信息化過程中除了技術以外非常重要的非物質因素。但我們覺得信息化這個概念的表述可以更簡單直白壹些,即信息化是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從物質生產主導的社會向信息生產主導的社會轉變的過程,即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如果要用壹句話來概括,那麽信息化就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的動態過程。
由於物質基礎和社會環境不同,信息化的起點不同,世界各國的信息化內容也不同,因此各自的信息化進程必然表現出壹定的特殊性。就像工業化尚未完成的中國,與信息產業發達的日本、美國,物質基礎和社會環境不同,信息化的起點也不同。對於中國這樣壹個工業化尚未完成的國家來說,這個過程很可能是漫長的。因此,在低水平工業化基礎上起步的中國信息化道路,雖然可以借鑒日本和美國的信息化經驗,但不能照搬照抄。我們認為,中國的信息化應該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作為信息化的物質基礎和支柱,以信息產業的發展帶動傳統產業的騰飛和升級。因為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比重是決定信息化能否順利完成的前提。因此,中國信息產業要像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指出的那樣,順應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面向市場需求,推進體制創新,努力實現中國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其次,要在關系國民經濟、社會、教育、文化、衛生等各個領域大力推廣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用信息成果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
第三,在進行技術革命的同時,要把信息化看作是壹場改變觀念、增強信息意識的社會革命。因為從本質上講,信息化不僅是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更是在先進信息技術支撐下,以泛在信息資源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特別是對於中國這樣壹個落後或衰落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先進的信息文明並存的國家來說,信息化也應該是壹個改變和消除人們頭腦中普遍存在的狹隘落後的意識形態,增強信息意識的過程。
二、差距分析
我國信息化進程始於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90年代後半期進入快速發展期。應該說,經過10年的努力,中國的社會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2001財富全球論壇上,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透露了我國社會信息化的主要成就和近期發展目標:到2000年底,我國電話普及率已提高到200,1%,電話用戶總數超過2億戶,互聯網用戶達到2250萬戶。未來五年,中國信息產業將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長率,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網絡規模將在2000年的基礎上翻壹番,達到5億用戶。不久前,有媒體報道稱,中國信息化水平已進入亞洲前十。
毋庸置疑,在短短的10多年的時間裏,中國在社會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們不應盲目樂觀。因為,與許多發達國家甚至壹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社會信息化程度還處於相當低的水平。
1.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數字鴻溝”有加深的跡象。
什麽是數字鴻溝?簡單來說,數字鴻溝是指信息富人和信息窮人之間的差距,即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掌握程度造成的差距現象。與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存在這樣的數字鴻溝。
2000年,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員從信息技術和信息技術設備利用能力、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能力、信息人才和人口素質、國家對信息產業發展的支持程度等29個指標編制了信息能力指數。他們根據信息能力指數的基本模型和指標體系,對全球28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信息能力進行了計算和比較。結果顯示,美國信息能力總分765,438+0,76,是世界上信息能力最強的國家。日本的信息能力指數得分69和97,排名第二;澳大利亞65和59分,排名第三。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部分發展中國家則處於信息能力低下國家行列,得分低於10。這些國家的信息容量不到美國的13%。其中,中國的信息能力更低,得分僅為617,僅為美國的8.6%;即使與韓國和巴西相比,也分別只有15,3%和40,2%。在比較的28個國家中,中國在信息技術和信息設備利用方面位居亞洲前列,但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能力、信息人才和人口素質、國家對信息產業發展的支持等方面僅排名墊底。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數據顯示,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雖然中美在傳統工業經濟上的差距縮小了,但在信息經濟上的差距卻擴大了。1995至2000年,我國計算機擁有量為159萬臺,平均每萬人擁有計算機88臺;美國計算機數量分別為1和641億,平均每萬人擁有近5000臺計算機,普及率是中國的55倍。1995年末,美國網民人數為600多萬,2000年7月,已經達到1,370萬。1995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