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的開發建設壹般由上海港城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擔,前者主要負責具有城市功能開發的主城區,後者主要負責具有工業功能開發的重型裝備工業區和物流園區,後者設立了具有四個鎮的社區分支機構,分別負責四個城市社區的開發建設。
隨著南匯並入浦東,原港區的行政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調整。在主城區,將原屬於市機構上海臨港新城管理委員會的相關單位的管轄權劃入浦東新區政府下屬的浦東臨港新城管理委員會,隸屬於浦東新區政府,於2012年4月26日更名為“南匯新城管理委員會”。但主城區以外的其余區域仍由上海臨港工業區管委會管理,屬於上海市政府。
2012年4月29日,臨港新城更名為南匯新城。
2012年9月19日,市委、市政府調整完善港區開發建設管理體制:將上海臨港工業區管理委員會和南匯新城管理委員會合並,組建上海港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和南匯新城。《上海市港區管理辦法》自2013 10 65438+2起施行。《上海市港區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設立港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作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受托管理浦東新區,負責統籌推進本地區的開發建設。這意味著,過去工業區和新城兩個管委會將合二為壹,港區正式納入“市轄區管理”的管理模式。
2015 4月17日,港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明波在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期間透露,根據新壹輪港口規劃,其未來定位將由“新城”調整為“獨立輔助城市”。未來臨港與上海主城區的關系類似於橫濱與東京的關系,規劃總人口為654.38+0萬-654.38+0.5萬。海港之心-南匯新城。南匯新城位於長江和杭州灣的交匯處,東臨大海,北靠浦東,南與嵊泗、洋山島隔海相望,距上海市中心約70公裏。南匯新城由原深港街道、蘆潮港鎮和老港鎮大支河以南地區(不含大河村和東河村)組成。東至長江,南至杭州灣,西至奉賢區和浦東新區,泥城鎮和書院鎮的邊界,北至大支河。總面積67.76平方公裏,十二五期間,南匯新城將以建城、發展產業、集聚人氣、培育文化、營造氛圍為重點,大力推進南匯新城建設,使南匯新城成為上海東南端的經濟文化中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發展區域、長三角的港口特色旅遊目的地,體現21世紀新城的魅力與活力。自2002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以來,經過10年的努力、拼搏和奮鬥,南匯新城已經看到了城市的雛形。截至2011年末,南匯新城投資271億元,其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54億元,公益項目94億元,社(商)投資項目31億元,居住項目92億元。主城區行政辦公、生活居住、商業設施、社會事業、旅遊休閑等功能逐步完備,城市雛形初現,進入基礎設施建設和功能開發並重的轉型發展重要階段。
南匯地形成於唐朝前後。據《舊唐書》記載,陸地是由“長江水出海後受潮汐支撐,轉向南方,在此與錢塘江水相遇”而形成的。因陸地彎入海中,形似嘴,故稱“南匯嘴”,曾被稱為“海曲”、“南沙”。根據上海市行政地名保護名錄,南匯屬於“壹級保護”地名。根據保護名錄的規定,仍在使用的地名不得隨意撤銷或更名,特別要加強對屬於壹級保護的地名的保護。港口之門-泥城。臨港泥城副城區是臨港新城城市建設區的組成部分,是重型裝備產業區和臨港物流園區生活服務配套的重要補充。將建成環境優美、配套齊全、以居住用地為主的生態城市社區。臨滄新城副城基地總面積約7.12平方公裏,規劃常住人口65438+萬。距浦東國際機場18公裏,距魯超港碼頭4公裏,距海港新城區約10公裏。南臨浦東鐵路及重型裝備工業區,東臨國際物流園區,北面臨規劃中的新城工業區,西接市郊環線和滬蘆高速(S2),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臨港泥城分區依托原泥城和彭真鎮,設置社區功能軸兩大核心,按照最先進的城市設計理念和標準,對原有設施進行更新和完善;圍繞社區的功能軸線,將建設壹個綜合性的社區中心群,包括市民廣場、文化中心、中央公園、商業服務中心、體育中心、醫療服務中心和公共交通樞紐。沿中央綜合組團南北兩側建設了6個住宅組團。工業小區(包括配套工業區和城市工業區)位於小區西北角。居住社區將根據不同人群的居住要求,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和現代居室的要求,將周邊工業區的住宅用房和配套用房建設成景觀獨特、設施齊全的現代社區。按照未來654.38+萬的人口湧入標準,設計完整的商業生態規劃和商業布局業態,將商業設施與便捷的商業服務相結合,將娛樂與人文相結合,打造人氣凝聚、設施便捷、服務完備的商業環境。
木登副城工業區將積極支持臨港主工業區,重點發展技術精良、稅收高、就業廣、環保優的工業項目,積極推動當地現有產業結構的相應調整,打造完整的生態產業鏈。
“泥城”之名的由來,是白鶴寺周圍為抗潮而修築的土堤。清朝鹹豐年間,寧波有個叫余的人。在壹個泥墩上,我看見壹只白鶴快樂地站著,聲音悅耳。玉叫家人逃走,白鶴飛了下來,但玉家最後還是沒抓到。於觀察白鶴的飛行方向,發現它的飛行軌跡只是在壹個正方形的圓圈裏盤旋。於心想:白鶴是祥瑞之鳥,此地必是風水寶地,遂在此定居開墾,建莊園。根據吊車飛行的軌跡,築起了幾尺高的堤壩。為防止潮水入侵,在堤內填海造地是有利的。俞家將莊園改建為寺廟後,由於外面的白墻瓦房未改,白鶴寺成為遠近聞名、頗具特色的寺廟。從此,世界各地的人都搬到了這裏,靠的就是神和佛的庇佑。後人把白鶴寺周圍為抗潮而修築的土堤稱為“泥城”。港口之玉——魯超港。蘆潮港鎮是上海的東南水上門戶。魯超港是國家壹類口岸和國家重點漁港。魯超港碼頭每年接待遊客40多萬人次,2005年已增加到65438多萬人次。魯超港是臨港新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面積3.3平方公裏,規劃人口3萬人。工業區規劃面積1平方公裏。魯超港位於市郊的戰略位置。東臨臨臨港物流園,緊鄰東海大橋,與洋山深水港隔海相望。西靠200米寬的森林綠化帶與臨港重裝備園相連,南臨大海,猶如鑲嵌在臨港新城的天然瑰寶。在與兩個工業園區和洋山深水港的良性互動中,魯超港片區將不斷升級,成為壹個充滿魅力和活力、現代服務業高度發達、生活品質卓越的現代化生態濱海小鎮。魯超港在次城區有發達的水陸交通。從魯超港碼頭到浙江的寧波、舟山、普陀山、大洋山等地需要壹兩個小時。陸上距離海港新城5公裏,距離洋山深水港32公裏。
“魯超港”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壹條踩在蘆葦中的小路。解放前,漁民出海捕魚主要從“頭頭港”出發。由於“頭頭港”遠離沙灘,淤泥多,道路泥濘難行,於是壹些漁民從“頭頭港”東側茂密的蘆葦叢中出海,逐漸從蘆葦叢中踩出壹條小路。從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這條路。久而久之,路變得越來越寬,越來越低。幾經潮汐洪水,低窪路面已被沖出壹條寬5米的深溝。大約在民國24-27年(1935-1938),漁民們隨意將這個深槽命名為“魯超港”。以後地方政府和當地人也會用這個地名。1960,南匯縣人民政府在魯超港口修建了三座水閘。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宋日昌為水閘命名時,將其諧音改為魯超港,沿用至今。2012原蘆潮港鎮與原深港街道合並,組成南匯新城。臨港翼-書院。臨港書院位於臨港新城主工業區北翼,規劃總面積約11平方公裏,規劃人口近8萬人。是臨港新城最大的分區。市區北鄰新城內河航運幹線大支河;東臨連接浦東國際機場和洋山深水港的快速交通幹道——良港大道。新城重要交通幹道-玉蘭大道以南;道路- Y6,西部主要工業區的交通大動脈;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臨港新城充滿活力的副城。分城區主要分為工業區、西北社區、西南社區、東北社區、東南社區、中央公園社區六個區域。運用國際先進設計理念,全面建設與臨港新城相匹配的現代生態城區和產業配套區。
“書院”名稱的由來:稅糧倉庫的名稱。清朝嘉慶年間,當時的清政府為了存放書院地區的稅糧,修建了壹座五室兩廳的倉庫,被當地人稱為“收租廠”。由於這些稅糧專用於南匯縣的私塾和各種教育基金,所以也被簡稱為“書院廠”或“書院”。書院名聞四鄰,以此命名。海港之窗-萬象。萬象街道位於臨港新城西北部的主要工業區,是臨港新城的北部門戶。距張江高科僅40公裏(約40分鐘車程),距浦東國際機場12公裏(約15分鐘車程),總面積23.4平方公裏。郊區靠近A30市郊環路和浦東鐵路。產業區的五大功能分別是:航空科技產業區、廠房區、裝備制造區、物流配送區、總部經濟區內的萬向副城產業區。工業區融入整個臨港主工業區,建築面積約4平方公裏。用地範圍為東至Y8路,南至玉蘭大道,西至Y10路,北至X9路。萬象副城區社區結構布局主要以“三層結構三層布局——可持續環境、可持續生活、可持續生活”為核心思想。通過建設四高標準的新生活區,社區將逐步成為環境優美、配套齊全、與臨港新城協調發展的新型生態城市社區。高標準的生活社區將為產業工人提供最佳的居住、休閑和娛樂場所。
“萬象”這個名字的由來:雜貨鋪“萬象玉”的名字。清光緒年間,商人夏開了壹家“萬象玉”大南貨店,規模很大,經營範圍很廣。因為位置適中,生意興隆,名聲遠播。附近的店鋪看到萬象嶼南貨店生意紅火,也逐漸北移。他們在萬象峪附近開設店鋪和工廠,逐漸形成了壹條南北向長約0.5公裏,沿馬塘港彎曲的集鎮街道。從此,人們稱之為“萬象”南貨店進貨,簡稱“萬象”。萬向稱其名。